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7075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6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3、影响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考点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背景:

①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弊端。

②汉景帝才难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结果爆发了七国之乱。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中朝②设置刺史监察地方。

③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

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

提高了办事效率;

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唐末藩镇割据发展为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2)措施:

①收精兵:

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

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

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

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

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3)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

元朝废三省,实行

一省制,即中书省。

地方上推行行省制度。

中央:

①元废三省,设一省制(即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

②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③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

设行省制(如云南、辽阳、岭北等),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

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

考点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

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明朝设立内阁:

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借“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

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设厂卫特务机构。

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2.明朝的内阁

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

但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和决策机构,只备顾问,升降与职权由皇帝决定。

3、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

雍正年间

②原因:

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

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

只跪奏笔录

④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

军国大事皆由皇帝

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课堂规范演练】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10分钟完成)

1、(2012·

浙江文综·

T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

结合所学“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2.(2010·

新课标全国文综·

T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

3.(2010·

T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

“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4.(2012·

山东文综·

T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

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5.(2011·

北京文综·

T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

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6.(2013·

山西模拟)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

”的场景。

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

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影响B.个人

素质的差异

C.宗法制的影响D.封建家长的喜好

7.(2013·

惠州调研)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

”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A.分封制B.宗法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皇位世袭制

8.(2013·

南通模拟)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

岂非理而能然哉?

……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B.皇帝制

C.郡县制D.行省制

9.(2013·

广东六校联考)“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重用亲信B.频换丞相

C.分化事权D.废除宰相

10.(2013·

湖南名校联考)元朝赵天麟说:

“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

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二、非选择题(本题满分22分,最多用时15分钟,第

(1)问限字60字,第

(2)问限字60字,第(3)问限字30字,第(4)问限字80字。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

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材料三 光荣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专制统治的国家。

它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

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与渐进的制度改革……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

从1689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

(3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

的变化。

(2分)(限60字)

 

(2)观察材料二中三幅图,说明每一幅图反映当时中国政治政体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归纳中国政治体制发展的趋势。

(6分)(限60字)

(3)据材料三,说明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特点和表现。

(4分)(限30字)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外政治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的认识。

(7分)(限80字)

【解题方法指导】

选择题型及解答方法

【题型特点】

  选择题属于客观型试题,是标准化、科学化考试的主体题型。

选择题具有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准确性、知识范围的宽广性、知识要素的多样性的特点,在高考命题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新高考选择题的命制,特别重视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强调能力立意,从史证角度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问题、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辨析判断思维的能力。

纵观近几年高考选择题的命题,据历史选择题命题呈现的方式、考查的角度、能力等方面,主要分为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图表型选择题、概念型选择题、结论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逆向型选择题、探究型选择题等重要类型。

例[2011•课标全国卷]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西周社会制度的影响,旨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由此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后来秦汉的统一产生重要影响。

A、D两项与当时的史实不符;

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B项不符合题意。

【方法总结】解答历史选择题必须注意审题、解题,巧用技巧。

  

(1)审题要“三看三思”:

①三看题干:

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

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

看材料和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

②三思选项:

一思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

二思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材料和要求;

三思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2)运用“六步法”解答思路:

审(审题考查范围和方向)→读(解读题干材料或情境)→抓(命题立意或中心思想)→找(求答项的关键词)→联(联系所学知识)→析(逐项分析,得出符合题意答案)。

 (3)运用技巧:

选择题解答的主要技巧有四种:

排除法、史实支撑法、转化法、理论分析法等。

  ①排除法:

即解答选择题过程中将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掉,进而得出正确答案。

根据不同类型排除法可以分为排“误”法、排“正”法、排“异”法等三种方式。

  ②史实支撑法:

即以史实(现象、观点)证(判断、确定)史实、或以史实(现象、观点)证(判断、确定)观点,是广泛用于材料情境型、结论型、概念型、逆向型选择题等多种题型的解题技巧。

③转化法:

就是转换思维角度,以历史主干知识为依托,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特殊的(个性的)变成一般的(共性的),一般的(共性的)化为特殊的(个性的)。

这种方法往往是在对材料和问题的再处理基础上,从知识和思维的角度进行转换,多用于材料型选择题。

  ④理论分析法:

就是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革命理论与实践之间、内因与外因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辩证

关系来分析、解答问题的一种思路或思维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解答“根本原因、历史根源、本质、根本目的、根本上反映或者说明……”类选择题。

【跟踪训练】

  1.《诗经•公刘》曰:

“食之饮之,君之宗之。

”这与下列哪个制度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国并行制  D.中央集权制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

   A.分封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自主自助训练】

一、选择题

1.【2012•济宁期末考】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要托祖先转达。

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2.【2012•青浦质检】《全球通史》中指出:

“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

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

”古代中国出现这种现象之时,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开始实行分封制

C.分封制被严重破坏D.礼乐制度的崩溃

3.【2012•衡水质检】据成书于清代的《华西邹君

记》记载,苏州有一邹姓富户立下遗嘱将名下一千

亩土地交给儿子,其余三千亩捐给义庄,以接济族

人。

这主要表明()

A.重农思想影响工商业发展

B.宗族制度在古代有重要意义

C.租佃经营成为主要的经营方式

D.人们注重对私有财产的支配

4..【2012•青岛期末考】清朝学者万斯大说:

“古

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

其余支庶

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

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5.【2012•南昌调研】《左传·

昭公七年》:

“天有十

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

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

反映出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

A.严格的等级关系

B.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

C.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

6.【2012•安徽名校模拟】《诗经·

公刘》曰:

”这与下列哪个制度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国并行制D.中央集权制

7.【2012•南京一模】《吕氏春秋》载:

“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启,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

受德乃纣也,甚少矣。

纣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尚为妾,已而为妻而生纣。

纣之母欲置微子启以为太子而争之曰:

‘有妻之子,而不可置妾之子。

故纣为后。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A.商纣为王不符合当时的制度规定

B.商纣因得到大臣的支持得以继位

C.商王对于王位继承的发言权很少

D.商朝末期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8.【2012•聊城五校联考】韩非子说:

“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下列首先实践

上述政治思想的是()

A.封邦建国B.确立皇帝制度

C.置“三公”“九卿”D.全国郡县化

9.【2012•普陀一模】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

进言:

“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

为枝辅。

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

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事不师古而能长

久者,非所闻也。

”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D.主张中央集权

10.【2012•衡阳六校联考】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

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晋书》

以为统一后又有所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

对郡县

制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②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③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④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1.【2012•长宁区期末考】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

“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

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

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

12.【2012•静安期末考】下表乃根据赵翼《二十二史札记》整理而成,此表反映的现象是

姓名

官职

出身

萧何

相国

县吏

陈平

丞相

游士

周勃

太尉

吹鼓手

樊哙

左丞相

狗屠

灌婴

布贩

A.西周:

“封建亲戚”

B.秦朝:

“独尊儒术”

C.西汉:

“布衣将相”

D.隋唐:

“金榜题名”

13.【2012•济宁质检】有人认为,与汉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

所谓“科学”实质是是指

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

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

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

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14.【2012•虹口区期末考】“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

官有常职,位有常员。

”上述材料反映出

A.元代职官与宋代相比,没有变化,保持一致

B.元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C.元朝在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D.元朝推行的民族政策

15.【2012•南京一模】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期主流选官制度的是

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

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

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

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

孝廉之举,遂成定制。

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

二、非选择题(22分)

16.【2012•上海崇明期末考】皇权与相权

材料一:

汉制,皇帝为丞相起(立);

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

唯宋(群臣)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

              

—康有为《拟免跪拜诏》

材料二:

艺祖(宋太祖)继位之日,宰执范质等犹坐,艺祖曰:

“吾目昏,可自持文书来看。

”质等起,进呈罢,欲复位,已密令中使去其坐矣,遂为故事。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

 

材料三:

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汉代至明清君臣相见礼节的演变历程。

(8分)

(2)根据所有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唐宋、明清三个时期君权相权的变化,并分析其本质。

(14分)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答案

1、

【点评】本题以诸侯国间婚姻关系为切入点,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西周主要诸侯国所属类型。

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西周有三类诸侯国:

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先代王室后代。

试题有思维难度,备选项干扰性强,极易选错,错因在于混淆主要诸侯国类型。

2.

3.

【点评】通过阅卷后的数据分析,该题主要错选B项或C项,其主要错误是:

(1)混淆了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概念。

误认为郡县制的设置加强了君主专制。

在复习中,要准确区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不同的概念,并掌握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过程。

(2)未能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

材料明确提出“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而非“之端自秦始”,从而得出秦始皇实行制度法令的统一。

由此,在情境型选择题下,解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深刻内涵。

4.

【点评】本题考查唐代最高统治者将中枢行政权下移与分散的根本目的。

题目以高宗的一项措施为材料,以相权的分散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

易错选为C。

错因是没有把握统治者的根本目的。

5.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加强君权,削弱相权措施的理解,实际考查对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概念的区别。

通过对阅卷后的数据分析,该题容易错选A、B、D三项,其主要错误是:

误选A或B项,是犯了同一个错误,都错误地把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理解为削弱相权的措施,其实A、B两项的做法或措施都是为了削弱地方,而加强中央集权;

误选D项的原因是审读选项时不够细致,清朝不存在相权与皇权的斗争,不是因为军机处的设置,而是从明朝初期就废除了宰相一职。

6.

7.

8.

9.

10.

11.

解析 考查中国古代、近代政治制度,英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变革以及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1)问由材料中“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到“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可以总结出“天下变局”是指统治者由世袭贵族到出身布衣,国家体制方面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建立。

(2)问观察三图可知分别为秦朝、中华民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其特征就一目了然了,发展趋势由专制走向民主。

第(3)问英国政治体制创新的特点把握材料的关键词“和平与渐进”、“议会高于王权”即可解答。

第(4)问的认识从适合国情、与时俱进、尊重文明多样性等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 

(1)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

变化: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

(2)图一: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主专制)。

图二:

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图三:

人民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趋势:

从专制走向民主。

(3)特点:

采用和平渐进的方式;

议会高于王权。

表现:

建立君主立宪制。

(4)认识:

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没有优劣之分;

要尊重不同的政治文明;

要从本国国情出发,选择合适的政体;

要推行政治体制改革,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