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阳市职教中心农学专业课题研究申报材料上交.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9288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阳市职教中心农学专业课题研究申报材料上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当阳市职教中心农学专业课题研究申报材料上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当阳市职教中心农学专业课题研究申报材料上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当阳市职教中心农学专业课题研究申报材料上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当阳市职教中心农学专业课题研究申报材料上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当阳市职教中心农学专业课题研究申报材料上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当阳市职教中心农学专业课题研究申报材料上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当阳市职教中心农学专业课题研究申报材料上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当阳市职教中心农学专业课题研究申报材料上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当阳市职教中心农学专业课题研究申报材料上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阳市职教中心农学专业课题研究申报材料上交.docx

《当阳市职教中心农学专业课题研究申报材料上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阳市职教中心农学专业课题研究申报材料上交.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当阳市职教中心农学专业课题研究申报材料上交.docx

当阳市职教中心农学专业课题研究申报材料上交

课题名称

 与当阳地方经济相适应的农学专业开发研究

申报人基本信息

姓   名

黄可定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57.08 

学历

 研究生

职称

 中学高级

工作单位

当阳市职教中心

职务

 副校长

毕业院校

 湖北省教育学院

专业

 汉语言文学

           

通讯地址

 当阳市职教中心

邮编

 444105

联系电话

115871596596

电子邮箱

 1210035819qq@.com

QQ号码

1210035819 

 

现从事的主要工作及近五年教育科研情况

 

 

 

主要工作:

现担任当阳市职教中心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管学校的日常行政工作。

分管学校党政办公室、总务科、培训科、财务科。

同时担任语文课的教学。

教育科研情况: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获论文一等奖,被编入《素质教育文集》一书;《要把素质教育落实在课堂》一文获论文一等奖,被编入《中国教育论丛》一书;《科学设置专业,对应地方人才需求》.一文被收录在《校长论坛》获一等奖;《课内比出效率,课外访出真情》一文获优秀论文二等奖。

 

 

已取得

的与申

请课题

相关的

主要工

作业绩

 2006年,我作为当阳市职教中心和当阳三高合并创办新的当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筹建小组负责人,分别到武汉、山东等地进行学习考察,并在当地进行了比对和调研,写出了《当阳市职业教育发展构想》一文,从办学模式、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就业基地打造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详细的论述,该文呈送给市“四大家”领导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

同时,该文章还在宜昌市职业教育研讨会上交流,受到好评。

可以说,它一直是我校办学的指导性文件。

近几年,我常深入到工矿企业调研,为企业培训了万余名职工。

在培训中,我们了解了本地所需求人才的情况,为学校专业设置的调整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

 

主要合作人员基本情况

序号

姓   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毕业院校及专业

研究专长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

1

 郑玉荣

39

 中一

湖北教育学院教育管理系

调查研究

 组织协调子课题一、二

2

史金芳 

 女

37

 中一

宜昌电大英语 

 调查研究

 子课题一、二

3

李胜华 

 男

 37

中一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调查研究 

 子课题一、三

4

曹秀峥 

 女

 42

中一 

湖北教育学院化学教育  

调查研究

 子课题二、三

5

张兰贵

 

 男

47 

中高 

湖北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系 

  调查研究

 子课题一、三

序号

姓   名

工作单位

主要业绩

1

 郑玉荣

当阳市职教中心 

 

2

史金芳  

 

当阳市职教中心  

 

 

3

 

李胜华 

当阳市职教中心  

 

 

 

 

4

 

曹秀峥

当阳市职教中心  

 

 

 

 

5

 

  

 张兰贵

 

当阳市职教中心 

2010年宜昌市语文教学质量一等奖 

2011年参与编写了《实用应用文写作教案》

主要合作人员正在担任的其他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批准单位

实施时间

主要合作人员承担任务情况

 

 

 

 

 

 

 

 

 

 

 

 

 

 

 

 

 

 

 

 

 

 

 

 

立论依据

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需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中等职业学校的显著特点是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职业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应立足区域经济基础,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围绕市场用人需求开展招生、培训、就业等工作。

而学校的专业设置引领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只有把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特色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保持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也正如教育部领导所讲的:

中职教育要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而“动”,跟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而“走”,围绕企业人才需要而“转”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而“变”。

也只有这样,职业学校才能创出品牌,办出特色,真正起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当阳是一个农业大市,有7个镇,3个办事处,国土面积2159平方公里,耕地有66万亩,人口有50万人。

气候温和,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雨水充沛,宜于农耕,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农业品种繁多,有水稻、小麦、大麦、玉米、黄豆、绿豆……;丘林广阔,森林植物丰富,有松树、栎树、杉树、樟树、杨树、月桂、银杏等。

多优特产也数不胜数,有双莲鸡、双人掌菜、子龙花生、凤凰果、青年猪、沮漳鱼、双莲孛荠、仙草米、大堰牛、关公李、糜城藕等。

这些都有利于当阳现代农业的发展,可大力发展优良品种的开发,经济作物的种植、水产养殖、农产品的营销、储运、保鲜与加工等。

《当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就提出当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总目标:

力争在2015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5%,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80亿元,年均增重16.5%。

并提出了四个“着力”即: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安全体系;着力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市场体系;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可值得重视的是:

工农业生产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技工荒时见报端,使一些关于产品产量、农业技术推广,农副产品加工生产环节的技能操作方面缺乏熟练员工,许多科学成果不能尽快转化物生产力,不能通过产品体现价值。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建立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可我们现在许多中等职业学校还存在着许多弊端:

如,专业数量不足、覆盖而窄、真正有特色的专业少;专业布局不合理、同类学校专业雷同、专业办学资源不足;专业结构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度较差;新设置专业受到政策、经费、师资、设备制约,显现滞后性等。

这些都是我们本课题所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国内外研究现状:

农学类专业的设置在处国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摆在突出的位置,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我们只要看看《世界农业》2010年第一期,国外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及经验借鉴就知道。

德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双元制模式(双元指“学校与企业”二元主体,又指“学生与学徒”二元身份)就是成功经验的典范。

我国最初开办中职学校时,农学专业在一些学校曾是一些骨干专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淡化,近几年有些中职学校认识到农学类专业发展前景,又逐步重视农学类专业的开设,如:

莱州市开化职教2003年恢复茶艺专业,累计毕业学生239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取证率100%,去年53%的学生获中级茶艺师资格,就业率达98%。

衢江区职校2004年恢复园艺专业,2007年恢复农村综合经营专业。

目前农学类专业在校8个班、359人。

近2年74%毕业生取得了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就业形势逐渐乐观。

参考文献:

1、《办好特色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国教育报.2011.6.29

2、《职教论坛》2008年第19期.

3、《当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3.10

4、《滁州日报》2011.7.15

 

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论证,推出更多适应当阳农学经济发展的中职专业,为当阳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

2、通过本课题研究,建立与推出专业相适应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校本课程);

3、通过本课题研究,有针对性的建立一支适合本专业教学的专业教师队伍;

4、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相关教师教科研水平,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研究内容:

1、农学专业设置研究(子课题一):

全面调查我市农村产业结构及发展状况,分清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准确分析其发展前景和农村技术人才市场的需求,为优化我校种植、养殖专业设置提供依据,撰写调研报告;

2、农学专业人才需求研究(子课题二):

深入调查我市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情况以及对产业化经营人才需求情况,研究我校如何开设经营类专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培养适用人才,撰写调研报告;

3、农学专业产学研一体化管理模式研究(子课题三):

加强实践,探索如何依托专业办产业,充分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通过校内有效的管理机制,建立校办产业、校外实习基地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的关系,使产学研结合统一在一个管理系统之中,形成校内外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

学习、研究国内外关于关于农学专业设置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支撑和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2、调查研究方法。

通过走访、考察、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当阳本地对本专业及本专业建设人才的需求状况;

3、行动研究方法。

通过本课题组教师到本地对本专业有需求的就业岗位上实践体会、调研,了解具体岗位对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从而开发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专业课程体系

此外,还运用专题研究、网上交流、案例分析等方法。

研究过程与步骤:

根据本课题确立的子课题内容的包含性和循序性,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并结合宜昌市职教教研室要求,课题研究分4个阶段:

第一阶段:

研究准备阶段(2012年3月至6月)

1、组建以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黄可定同志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具体机构如下:

组长:

黄可定

副组长:

郑玉荣李胜华

组员:

张兰贵曹秀峥史金芳曾爱华谭卫东胡兵罗伟

2、召开课题组工作会,认真学习《宜昌市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文件精神,按照《2012年宜昌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指南》,初步确定本课题组研究课题,深刻领会课题研究内涵和精神实质;

3、做好本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工作,填写课题申报表,报市职教教研室审核批准;

4、理清研究思路,明确具体的研究任务,制定本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和研究行事历;

5、筹备建立课题组全员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袋,每位成员教师都要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参与研究课题工作,为进入研究实施阶段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阶段:

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

1、课题的初期实验及信息反馈阶段(子课题一)

(1)通过调查,整理反馈信息,进行可行性研究;

(2)完成课题研究指导手册,进行课题初期实验。

2、中期实验及中期总结阶段(子课题二、三)

(1)完成课题阶段性评估总结;

(2)形成一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3)结合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及反馈信息,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

评估交流阶段(2013年7月至10月)

(1)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2)开展课题研究的交流和学习工作;

(3)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第四阶段:

成果总结与验收阶段(2013年11月至12月)

(1)认真整理、分析实践和研究的资料;

(2)有效提炼呈现实践和研究成果(包括开发的专业课程、校本课程、论文集、案例集、有效学校成果展示活动,整合撰写研究的总结报告,举办课题研究成果鉴定活动);

(3)完成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预计完成的成果形式及最终完成时间:

课题研究的成果将以调查报告、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论文集、案例集、影像资料等形式出现,做到成果具有示范性、针对性、适用性等。

理论成果:

1、形成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2、撰写研究论文,参与交流或公开发表。

实践成果:

1、可以不断更新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教材;2、稳定的教学实习和生产实践基地。

最终完成时间:

2013年12月底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课题主要解决优化涉农专业、创新办学模式适应本地“三农”发展需要的问题。

目前,本地农村青壮年劳动者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务农的劳动者大多在四十岁以上,甚至有的家庭都是妇女和老人承担主要农活。

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势在必行,需要大量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技人才和新型农民推动“三农”发展。

培养农技人才推动农业和农村科技创新的进步是促进“三农”发展的关键,虽然国家对“三农”问题和农村中等职业学校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在持续加强,但现状是农技人员缺乏,农技服务市场层次低、散乱、不专业,不成熟。

而作为培养地方农技人才的职业学校的涉农专业持续低迷,生源日趋减少,基地日斩萎缩,成果难以呈现,出现了招不进、留不住、没出路的局面。

因此,如何布局涉农专业,创新办学模式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三农”发展成为了中职学校必须破解的课题。

本课题特色创新之处:

本课题主要是结合当阳市经济社会特别是“三农”发展和我市职业学校涉农专业教育实际,以开放性办学模式为突破口,以学生创业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三农”发展为宗旨,集合政府、社会、学校力量,构建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涉农人才培养平台。

开放性办学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授课教师社会化。

一方面学校教师承担主要的常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不拘一格求人才,利用学校教育平台、聘请市农业局、市农技推广中心的专家,涉农企业技术人员,农村经纪人,种植养殖专业户等技能人才授课,举办培训班。

二是培养主体多元化,除培养在校学生外,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招收农民、涉农专业员工和一切热爱农业想从事农业的有志人员。

三是教学内容专门化、实用化、特色化。

结合我市农业发展实际,优化涉农专业、一专多门,创办特色专业促进生产的转化效果。

四是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化。

学制可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举办长中短期培训,可以边生产边学习边研究,大敢走出课堂,突出基地实践和市场研究,建立博客论坛,创办农学期刊等形式。

五是学生就业坚持“企业订单式培养”和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并举。

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

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基础:

我校自建校以来长期开设涉农专业,建有自己的实践基地,有较好的师资力量,十几位专业教师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农业大学等农业大学农学专业。

过去教师们在发展涉农专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一定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科研成果,曾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数篇论文。

从去年起我校成立了农学专业发展研究会,对优化涉农专业创新办学模式适应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行了理论上论证和实践调查研究,这些都为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外部条件:

就宏观而言,职业教育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急需大量涉技术人才,为中职学校农业专业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国家免除涉农专业学生和困难学生学费、对农民工培训等政策,为涉农专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财力支持。

就微观而言,我市市委、市政府、各乡镇及村领导,市农业局、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涉农企业等单位,还有活跃在农村的种养殖能人和农村市场经纪人等都大力支持我校涉农专业教育工作,为我校涉农专业教育提供了宝贵的人才资源和实践实习基地。

上述客观和微观情况都为我们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人员结构:

本课题人员结构合理,既有能驾驭全局、高瞻远曙的领导干部,又有教科研能力强的教研员,一线教师;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又有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既有熟悉教科研工作的专家,又有雄心壮志、敢于创新的新手;既有起领头羊的学科高级教师,又有敢于打拼的中级教师。

研究经费和设备:

本题课的研究需要涉及到一些学科活动,如市场研究,基地实践,课题研究开课,中期评估,结题费用,资料装订费用,音像资料录费用等,这些费用原则上由学校解决,同时也得到了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资助。

申报人所在单位意见

我校多年来一直很重视教科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曾承担国家级课题研究荣获国家级二等奖,承担多项省级、宜昌市、当阳市级教研课题获得一、二、三等奖,教科研能力很强。

特别该课题组教师理论素质高,专业能力强,有较高的教科研能力,能完全胜任该课题研究工作,同意申报该课题的研究。

                                公章

                                                     2012年3月 16日

评审专家组意见

 

  

                            组长签名:

年月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