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重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9506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局部解剖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局部解剖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局部解剖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局部解剖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局部解剖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局部解剖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局部解剖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局部解剖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局部解剖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局部解剖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局部解剖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局部解剖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局部解剖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局部解剖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局部解剖重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局部解剖重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局部解剖重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局部解剖重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局部解剖重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局部解剖重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局部解剖重点.docx

《局部解剖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解剖重点.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局部解剖重点.docx

局部解剖重点

局解知识点总结:

1.肱动脉的体表投影;肱动脉的3个分支:

肱动脉的体表投影:

上肢外展90度,手掌向上,由锁骨中点至肘前横纹终点远侧2cm处的连线,为腋动脉和肱动脉的体表投影。

两者以大圆肌下缘为界,大圆肌下缘以上为腋动脉,以下为肱动脉。

肱动脉的3个分支:

(1)肱深动脉:

在大圆肌下缘的稍下方起于肱动脉后内壁,与桡神经一起经肱三头肌内侧头和外侧头之间转入臂后区的桡神经沟中。

(2)尺侧下副动脉:

在肱深动脉起点稍下方自肱动脉发出,伴随尺神经穿过内侧肌间隔行向内上髁背侧面,与尺侧返动脉和尺侧下副动脉吻合。

(3)尺侧上副动脉:

在肱骨内上髁上方约5厘米处起于肱动脉,分布于内上髁的前,后面,参加肘关节动脉网的构成。

上肢动脉的主干:

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掌浅弓、掌深弓

大隐静脉在隐静脉裂孔附近的五条属支是:

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

股内侧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

注意上肢的深静脉和浅静脉都有哪些,怎么走形!

2.腹部的体表标志

1.肋弓下缘:

8-10肋软骨连接形成的肋缘和第11-12浮肋构成,用于腹部分区、肝脾测量和胆囊定位

2.剑突:

胸骨下端软骨,肝脏测量标志

3.腹上角:

两侧肋弓至剑突根部的交角,判断体型及肝脏测量。

4.脐:

腹部中心,投影至3-4腰椎之间,为腹部四分区法的标志,易有脐疝发生。

5.髂前上棘:

髂棘前方突出点,腹部九分区法标志,骨髓穿刺部位

6.腹直肌外缘:

位于锁骨中线处,用于手术切口和胆囊点定位。

7.腹中线:

腹部四分区法的垂直线,易有白线疝。

8.腹股沟韧带:

寻找股动脉、股静脉的标志,常为腹股沟疝的通过部位和所在。

9.耻骨联合:

两耻骨间的纤维软骨连接。

10.肋脊角:

背部两侧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是检查肾脏压、叩痛的位置。

3.腹部的分区

(一)四区法:

即十字型法,以脐为中心划一水平线和一垂直线,两线相交,把腹部分成四区

(2)九区法 井字型分区,用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成九个区,上水平线又称肋线,为两侧肋缘最低点(相当于第十肋骨)的连线;下水平线又称髂棘线,为两侧髂前上棘的连线;左、右两条垂直是在髂前上棘至腹正中线的水平线的中点上所作的垂直线。

这四条线相交将腹部分成九个区

1.右上腹部(右季肋部)肝右叶、胆囊、结肠肝曲、右肾、右肾上腺等。

2.右侧腹部(右腰部)升结肠、空肠、右肾。

3.右下腹部(右髂部)盲肠、阑尾、回肠下端、女性的右侧卵及输卵管、男性的右侧精索、淋巴结。

4.上腹部肝左叶、胃、十二指肠、横结肠、大网膜、胰头和胰体、腹主动脉。

5.中腹部(脐部)横结肠、十二指肠下部、空肠和回肠、腹主动脉、输尿管、大网膜、肠系膜、淋巴结等。

6.下腹部回肠、输尿管、胀大的膀胱、增大的子宫、乙状结肠。

7.左上腹部(左季助部)胃、脾、结肠脾曲、胰尾、左肾、左肾上腺。

8.左侧腹部(左腰部)降结肠、空肠或回肠、左肾。

9.左下腹部(左髂部)乙状结肠、女性的左侧卵巢及输卵管、男性的左侧精索、淋巴结。

4.腹膜的内外间器官

(一)腹膜内位器官

此类器官几乎全部包被腹膜,活动度较大。

主要的器官有:

胃、十二指肠

上部、空肠、回肠、盲肠、阑尾、横结肠、乙状结肠、脾、卵巢、输卵管等。

(二)腹膜间位器官

此类器官三面包被腹膜,活动度较小。

主要的器官有:

升结肠、降结肠、肝、空虚的膀胱、子宫、胆囊、直肠上段等。

(三)腹膜外位器官

此类器官只有一面包被腹膜,几乎不能活动。

主要的器官有:

胰、肾、输尿管、充盈的膀胱、肾上腺、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直肠中下部等。

5.腹膜的相关结构

韧带

韧带是连于腹壁与脏器、或脏器与脏器之间的腹膜结构。

肝的韧带?

主要有:

镰状韧带、肝圆韧带、冠状韧带等。

脾的韧带

主要有:

胃脾韧带、脾肾韧带、膈脾韧带等。

系膜

系膜是肠管连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

?

肠系膜:

是将空、回肠固定于腹后壁的双层腹膜结构。

横结肠系膜:

是将横结肠固定于腹后壁的横位腹膜结构。

乙状结肠系膜:

是将乙状结肠固定于盆壁的腹膜结构。

阑尾系膜:

是将阑尾连于肠系膜下端的双层腹膜结构。

腹膜陷凹

腹膜陷凹是腹膜在盆腔器官之间,形成的凹陷。

在男性主要有直肠膀胱陷凹,在女性主要有膀胱子宫陷凹和直肠子宫陷凹

6.双肾的体表投影

在后正中线两侧2.5和7.5-8.5cm处各作两条垂线,通过第11胸椎和第三腰椎棘突各作一水平线。

两肾即位于此纵膈标志线所组成的四个四边形内,当肾发生病变时,多在此四边形内疼痛或肿块等异常表现。

7.双肾的毗邻

在两肾的上方有肾上腺附着,共同有肾筋膜包绕。

在两肾的下方为输尿管腹部。

在两肾的内侧、脊柱的前方,有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等,其中右肾与下腔静脉的距离最近。

在两肾的前面,由于位置不同,毗邻关系也有所不同。

左肾前上部有胃后壁,前下部为结肠左曲,内侧有胰尾横过肾门。

右肾前上部有肝右叶,前下部位结肠右曲,内侧有十二指肠降部。

在两肾的后面,其第12肋以上部分仅借膈与胸膜腔相邻。

8.脊肋角:

第12肋分别横过左肾后面的中部与右肾后面的上部,两肾门恰近于第12肋下缘和竖脊肌外线的交角处,即肾角,或称脊肋角。

9.输尿管的体表投影

输尿管是位于腹膜后隙的细长管状器官,位于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上端起自肾盂,下端终于膀胱,在成人长约25~30cm。

通常将输尿管分为三部:

  ①腹部,自肾盂与输尿管交界处至跨越髂血管处;

  ②盆部,从跨越髂血管处至膀脱壁;

  ③壁内部,斜行穿膀胜壁,终于膀联粘膜的输尿管口。

输尿管腹部长约13~14cm,紧贴腰大肌前面向下内侧斜行,在腰大肌中点的稍下方有睾丸血管斜过其前方。

输尿管腹部的体表投影:

在腹前壁与半月线相当;在腹后壁约与腰椎横突尖端所作的连线一致。

输尿管腹部的上、下端分别是解剖上的第1、2狭窄部。

右输尿管腹部的前方有十二指肠降部、升结肠血管、回结肠血管、精索内血管、回肠末段,右侧与盲肠及阑尾邻近。

左输尿管腹部的前方,有十二指肠空肠菌、降结肠血管,精索内血管也斜越输尿管腹部的前方。

抵达骨盆上口时,两侧输尿管跨越髂外血管的起始部进入盆腔。

10.脊柱区的层次(脑脊液引流)

皮肤皮下→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腔→硬脊膜、蛛网膜(到此为腰穿)→蛛网膜下腔→软膜→脊髓腔

11.椎管、脊髓

脊髓是中枢神经的一部分,位于脊椎骨组成的椎管内,呈长圆柱状,人的脊髓全长41-45厘米。

上端与颅内的延髓相连,下端呈圆锥形随个体发育而有所不同,成人终于第一腰椎下缘或第二腰椎上部

椎管椎骨锥孔和骶骨骶管借助骨连结形成一骨纤维性管道,上接枕骨大孔与颅腔相通,下达骶管裂孔而终。

其前壁由椎体后面、椎间盘后缘和后纵韧带构成,后壁为椎弓板、黄韧带和关节突关节,两侧壁为椎弓根和椎间孔。

椎管骶段由骶椎的椎孔连成,为完全骨性管道。

12.脊髓的被摸与脊髓腔

脊髓表面被覆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为硬脊膜、脊髓蛛网膜和软脊膜。

各层膜间及硬脊膜与椎管骨膜间均存在腔隙,由外向内一次有硬脊膜外系、硬膜下隙和蛛网膜下隙。

1.被膜

(1)硬脊膜:

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厚而坚韧,形成一长筒状的硬脊膜囊。

上方附于枕骨大孔边缘,与硬脑膜相续,向下在平第2骶椎高度形成一盲端,并借终丝附于尾骨。

硬脊膜囊内有脊髓,马尾和31对脊神经根,每对脊神经根穿硬脊膜囊时,硬脊膜延续包裹在脊神经根表面形成神经外膜,并与椎间孔周围的结缔组织紧密相连,起固定作用。

(2)脊髓蛛网膜:

薄而半透明,向上与脑蛛网膜相延续。

向下平第2骶椎高度成一盲端。

此膜发出许多结缔组织小梁与软脊膜相连。

(3)软脊膜:

柔软并富于血管,与脊髓表面紧密相贴。

在脊髓两侧,软脊膜增厚并向外突,形成齿状韧带。

齿状韧带:

为软脊膜向两侧伸出的三角形结构。

额状位,介于脊神经前、后根之间。

其外侧缘形成一三角形齿尖,与硬脊膜相连,有维持脊髓正常位置的作用。

2.脊膜腔

(1)硬膜外隙:

是位于椎管骨膜与硬脊膜之间的间隙,其内填有脂肪、椎内静脉丛、脊神经脊膜支和淋巴管等,并有脊神经根及其伴行血管通过,正常时呈负压。

此隙上端起自枕骨大孔,下端终于骶管裂孔。

由于硬脊膜紧密附着于枕骨大孔边缘,故此隙与颅内腔隙并不交通。

临床硬膜外麻醉即将药物注入此隙,以阻滞硬膜外隙内的脊神经根。

针穿入硬膜外隙后,因存在负压,会有抽空感,这与穿入蛛网膜下隙时有脑脊液流出并呈正压的情况不同。

(2)硬膜下隙:

是位于硬脊膜与脊髓蛛网膜之间的潜在腔隙,内有少量液体,与脊神经周围的淋巴隙相通。

(3)蛛网膜下隙:

位于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

在活体,蛛网膜下隙内充满脑脊液,向上经枕骨大孔与颅内蛛网膜腔相通,向下达第二骶椎高度,脊髓蛛网膜向两侧包裹脊神经根形成含有脑脊液的脊神经周围隙。

蛛网膜下隙在第1腰椎至第2骶椎高度扩大,形成终池,池内有腰、骶神经根构成的马尾和软脊膜向下延伸形成的终丝。

13,腰椎穿刺的部位在哪里?

为什么?

第3~4或4~5腰椎间进行腰椎穿刺或麻醉。

由于成人脊髓下端大约第一腰椎下缘,而马尾浸泡在终池的脑脊髓中,故在第3~4或4~5腰椎间进行腰椎穿刺或麻醉,将针穿至终池,一般不会损伤脊髓和马尾。

14,脊神经的分布特点,与椎间孔的关系

脊神经以其前根和后根连于脊髓,共有31对。

8对颈神经、12对胸神经、5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1对尾神经

脊神经干很短,出椎间孔后立即分为前支、后支、脊膜支和交通支

脊膜支?

细小,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分布于脊髓的被膜和脊柱。

交通支:

为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的细支。

后支:

较细,是混合性的,经相邻椎骨横突之间向后行走(骶部的出骶后孔),都有肌支和皮支分布于项、背及腰骰部深层的肌和枕、项、背、腰、臀部的皮肤,其分布有明显的节段性。

前支:

粗大,是混合性的,分布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的肌和皮肤。

15.胸部的体表标志

正面(重点)

⑴颈静脉切迹又称锁骨上切迹,平第2胸椎体下缘,临床上常以此切迹为标志检查颈段气管是否移位。

⑵胸骨角:

为胸骨柄和胸骨体连结处,胸骨角两侧连接第2肋软骨,常以此计数肋骨,其后方平对第4、5胸椎体之间、气管分叉、主动脉弓的起与止端、心脏上界以及食管的左主支气管压迹。

⑶剑突:

细长,上接胸骨体处称剑胸结合,平第9胸椎,上端两侧与第7肋软骨相接,下端游离并伸至腹前臂上部。

⑷锁骨和锁骨下窝:

锁骨位于颈静脉两侧,全长均可触及,其中、外1/3交界处下方有一凹陷为锁骨下窝。

⑸肋和肋间隙:

在锁骨下方首先摸到第2肋,依次向下可触及下部的肋和肋间隙。

二者可作为胸、腹腔上部器官的定位标志。

如在左第5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处,可触及心尖搏动。

⑹肋弓:

自剑突两侧向外下可触及肋弓,是肝、脾的触诊标志,其最低点平第2、3腰椎间。

⑺胸骨下角:

即左右肋弓与剑胸结合共同围成的角,角内有剑突,一般为70°.

⑻乳头:

男性乳头在锁骨中线与第4肋间隙交界处,女性乳头略低且偏向外下方。

⑼腹上角:

在上腹部中区,胸骨剑突以下,两侧肋弓由上向下,由内向外斜行形成一个两侧肋骨边缘为界,下口开放的三角区,这一三角区被称为胸骨下角或腹上角。

背面(知道有哪些就可以)

⑽肩胛下角:

肩胛下角一般平对第七肋间,即第7、8肋骨之间的间隙。

为背部数肋和肋间隙的骨性标志。

常作为胸腔闭式引流的定位标志。

⑾前正中线:

沿胸骨正中的垂线。

⑿胸骨线:

沿胸骨最宽处两侧缘所作的垂线。

⒀锁骨中线:

通过锁骨中点向下所作的垂线。

⒁腋前线:

沿腋前襞所作的垂线。

⒂腋中线:

由腋窝最高点所作的垂线。

⒃腋后线:

沿腋后襞所作的垂线。

⒄肩胛线:

两臂下垂时,通过肩胛骨下角的垂线。

⒅脊柱旁线:

沿各胸椎横突外端所作的连线,常为一稍凸向内侧的弧形线。

⒆后正中线:

经身体后面正中所作的垂线相当于各棘突间的连线。

16.心脏的体表投影

心脏的体表投影用四点的连线表示:

左上点:

左第2肋软骨下缘距胸骨侧缘约1.2cm

右上点:

右第3肋软骨下缘距胸骨侧缘约1cm

左下点:

左侧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7~9cm

右下点:

右第6胸肋关节处

左右上点的连线为心上界,左右下点的连线为心下界,左上、左下点间向左微凸的弧形线为心左界,右上、右下点间向右微凸的弧形线为心右界。

17.心脏瓣膜的体表投影(知道听诊区)

①肺动脉瓣(肺动脉口),在左侧第3胸肋关节的稍上方,部分位于胸骨之后;

②主动脉瓣(主动脉口),在胸骨左缘第3肋间隙,部分位于胸骨之后;

③二尖瓣(左房室口),在左侧第4胸肋关节处及胸骨左半的后方;

④三尖瓣(右房室口),在胸骨正中线的后方,平对第4肋间隙。

18.腹前外侧壁的层次

皮肤→浅筋膜→三层扁肌或直肌及肌鞘→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腹膜

19.胃的位置、血供、回流、神经支配

胃的解剖位置:

因体型体位等不同情况有很大的变化,贲门有幽门的位置比较固定,贲门位于T11左侧,幽门位于L1右侧附近,胃大弯的位置较低,其最低点一般在脐平面胃在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血供:

胃的血供主要来自胃左,右动脉;胃网膜左,右动脉。

这些动脉均来自腹腔干及其分支,先沿胃大小弯形成两个动脉弓,再由弓上发出许多小支至胃前,胃后壁,在胃壁内进一步分支,吻合成网。

(1)胃左动脉,起自腹腔干,沿胃小弯由左侧向右分布。

(2)胃右动脉,起于肝固有动脉,沿胃小弯右侧向左,并与胃左动脉吻合。

(3)胃网膜左动脉,起于脾动脉末端,沿胃大弯右行,分布于胃大弯左侧!

(4)胃网膜右动脉,发自胃十二指肠动脉沿胃大弯左行,终支与胃网膜左动脉吻

(5)胃短动脉,起于脾动脉,分布于胃底!

静脉回流:

胃的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最后均汇集于门静脉。

胃左静脉的血液可直接或经过脾静脉汇入门静脉;胃右静脉直接注入门静脉。

胃短静脉、胃网膜左静脉均回流入脾静脉;胃网膜右静脉则回流入肠系膜上静脉。

胃迷走神经的支配特点

胃前支在小网膜内循胃小弯向右行,分支分布于胃前壁和十二指肠上部。

有以下诸分支:

贲门支,分布于贲门附近;前胃壁支,常为3~4小支,分布到胃体前壁;“鸦爪”形支,分布于幽门窦、幽门管、幽门及十二指肠上部,此支与胃的排空运动有密切关系。

前二支是重要的胃酸分泌神经。

迷走神经对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副交感纤维来实现。

因此,当迷走神经兴奋时,、消化道平滑肌收缩、消化腺分泌增加等,从而引起胃肠蠕动加快、排空加速、肠鸣增强、甚至因平滑肌痉挛而引起腹痛,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当迷走神经抑制时,则出现相反的表现,即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胀气、消化不良等症。

20.胃后壁穿孔

胃后壁穿孔,胃内容流入小网膜腔,再经胃网膜孔(文氏孔)由降结肠外侧壁与腹壁的间沟流到回盲部,空腹胃后壁穿孔常常是初起右下腹压痛与反跳痛明显。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时可引起右下腹疼痛且须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

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发生于幽门附近的胃或十二指肠上部前壁。

位于后壁的溃疡在侵蚀到浆膜层前,多已与邻近器官发生粘连,甚至形成慢住穿透性溃疡,很少出现急性穿孔.前壁溃疡穿孔后,溢出物常可进入肝肾隐窝,继而沿右结肠旁沟流至右髂窝,引起酷似阑尾炎的右下腹痛,因此需注意与急性阑尾炎相鉴别.

22.心脏腔室的体表投影(同心脏、瓣膜体表投影)

23.十二指肠

十二指肠是小肠的起始段,介于胃与空肠之间,成人长度为20~25cm十二指肠的形状呈“C”形,包统胰头,可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

 

 

(一)上部  十二指肠上部长约5cm,起自胃的幽门,走向右后方。

至胆囊颈的后下方,急转成为降部,转折处为十二指肠上曲。

十二指肠上部近幽门约2.5cm一段肠管,壁较薄,粘膜面较光滑,没有或甚少环状襞,此段称十二指肠球duodenalbulb,是十二指肠溃疡的好发部位。

 

 

(二)降部  十二指肠降部是十二指肠的第2部,长约7—5cm,由十二指肠上曲沿右肾内侧缘下降,至第3腰椎水平,弯向左侧,转折处为十二指肠下曲。

降部左侧紧贴胰头,此部的粘膜有许多坏状襞,其后内侧壁有胆总管沿其外面下行,致使粘膜呈略凸向肠腔的纵行隆起,称十二指肠纵襞。

纵襞的下端为圆形隆起,称十二指肠大乳头,是胆总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

大乳头稍上方,有时可见十二指肠小乳头,这是副胰管的开口之处。

  

(三)水平部  十二指肠水平部又称下部,长约10cm,自十二指肠下曲起始,向左横行至第3腰椎左侧续于升部。

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上静脉紧贴此部前面下行。

  

(四)升部  十二指肠升部长约2—3cm,自第3腰椎左侧向上,到达第2腰椎左侧急转向前下方,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移行为空肠。

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肌连于膈右脚。

此肌上部连于膈脚的部分为横纹肌,下部附着于十二指肠空肠曲的部分为平滑肌,并有结缔组织介入。

十二指肠悬肌(又称Treitz韧带)是一个重要标志,手术时用以确定空肠的起点。

24.肝的韧带

镰状韧带:

将肝的膈面分成右大左小两部分。

镰状韧带下端与脐切迹和肝源韧带相连,上端向后上延伸与两侧的冠状韧带相移相移行。

镰状韧带有前缘与腹前壁及膈相连。

此韧带较薄且有一定宽度。

当肝左外叶切除时,常用它来覆盖残肝断面。

肝圆韧带:

肝圆韧带自脐肝圆韧带切迹经镰状韧带游离缘的两层腹膜间达脐静脉窝止于肝门静脉左支的囊部并与静脉韧带相连。

做肝叶切除时,须将韧带切断,可向下牵拉肝,以利手术的显露和进行。

冠状韧带:

是肝膈面与脏面被膜返折至膈所成。

分为左、右冠状韧带。

左冠状韧带分为前、后两层,右冠状韧带分为上、下两层。

左冠状韧带前层和右冠状韧带上层可视为镰状韧带向左右延伸的部分。

行肝叶切除切开右冠状韧带时,要注意勿损伤该处血管。

三角韧带:

肝左、右三角韧带是冠状韧带前后两层及上下两层向左、右延伸逐渐汇合而成,它与膈相连,把肝的左、右两侧牢固地固定在膈上。

左侧三角韧带中偶有血管和迷走胆管等,手术切断韧带时应妥善结扎。

(不常见)

肝胃韧带:

起自胃小弯,上方与肝的脏面静脉韧带相接连,其右缘移行于肝十二指肠韧带。

此韧带由于两层腹膜紧密汇合而成,韧带大部分显得很薄,迷走神经前干的神经、胃右前支及其胃壁支均可透过浆膜见到。

有时胃的左动脉发出一支副肝左动脉或迷走肝左动脉,也经此韧带的上部入肝,供血给肝左外叶或左半肝。

肝十二指肠韧带:

位于肝门横沟与十二指肠第一段之间,左侧连于肝胃韧带,右缘游离,后方为网膜孔。

肝手术时可在此处暂时阻断肝的血流,以控制肝的出血。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重要结构:

术中确认胆总管:

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有三个重要结构,即右前方的胆总管,左前方的肝固有动脉,两者之间的后方为门静脉。

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右缘内可见略呈蓝色的胆总管,切开其前面腹膜,稍加剥离,即可找到胆总管。

手术中常规地进行穿刺,如抽出胆汁,则可确认是胆总管。

如因炎症粘连,局部关系不清,可借助摸清肝动脉来确定胆总管的位置。

肝肾韧带:

右冠状韧带的下层绕过右肝的脏面右肾的前面。

手术分离此韧带时应注意勿损伤右肾上腺静脉。

肝结肠韧带:

连于右肝下缘与结肠右曲之间的腹膜。

25.肝的位置、体表投影、周围脏器

⑴肝的位置: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大部分被胸廓掩盖,仅小部分位于左、右肋弓之间的腹上区,直接与腹前壁相接触。

⑵体表投影:

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上平第5肋间或第5肋;向左,肝上界经胸骨体与剑突结合处,最后终于左侧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附近;肝下界即肝前缘,在右侧,肝前缘与右肋弓大体一致,在腹上区左、右肋弓间,肝前缘在剑突下3cm。

⑶毗邻器官:

肝的脏面在左叶与胃前壁相邻;在右叶,前部与结肠右曲相邻接,中部近肝门处邻接十二指肠上曲,后部邻接右肾和肾上腺。

26.区分肝门静脉和肝静脉

第一肝门包括肝门静脉、肝固有动脉?

和肝总管;第二肝门:

肝静脉

肝门静脉系统:

①肝门静脉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汇合而成,脾静脉还收纳胃短静脉,胃网膜左静脉、胃后静脉、肠系膜下静脉。

②肠系膜上静脉接收空肠回肠静脉、右结肠静脉等;

③肠系膜下静脉接收左结肠静脉、乙状结肠静脉、直肠上静脉;

④胃左静脉沿胃小弯至贲门接收食管下1/3的静脉血汇入肝门静脉;

⑤胃右静脉接收幽门前静脉,其为区分幽门和十二指肠的标志。

⑥胆囊静脉

⑦附脐静脉起自脐周静脉网,为肝门静脉与腹壁前静脉的重要吻合支。

肝静脉:

在肝实质内由肝小叶下静脉汇合而成,形成肝左静脉、肝右静脉、肝中静脉及细小的静脉,它们从肝后缘的腔静脉沟斜行注入下腔静脉

29.门静脉系统

门静脉,包括肝门静脉和垂体门静脉。

肝门静脉由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注入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汇合而成、回收来自腹腔脏器的血液。

门静脉内没有瓣膜,因此当门静脉高压时,血液则可经属支逆流。

(1)肝门静脉系统的胃左静脉、胃短静脉和胃后静脉,在食管下段和胃底处,与腔静脉系统奇静脉的食管静脉相吻合。

在肝门静脉高压症时,血液可经胃左静脉至食管静脉、奇静脉流入上腔静脉,因此可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曲张的静脉易受物理性或化学性损伤和粘膜面溃疡糜烂而破裂,引起急性大出血。

曲张的静脉破裂后,常因管壁?

薄弱缺乏弹性收缩,自动止血的机会较少,故须施行间奇静脉断流等手术,可得到一定的止血效果。

(2)

(2)肝门静脉系统的肠系膜下静脉的直肠上静脉,在直肠下段与腔静脉系统的髂内静脉的直肠中、下静脉相吻合,在肝门静脉高压症时,直肠下段静脉可曲张成痔。

(3)(3)肝门静脉系统的附脐静脉,在脐周围与腹壁上静脉及胸腹壁静脉相吻合,与上腔静脉相交通。

同时,也与腹壁下静脉及腹壁浅静脉相吻合,而与下腔静脉相交通。

在肝门?

静脉高压症时,位于脐周围的腹壁浅表静脉可发生曲张,称为“海蛇头”。

(4)(4)肝门静脉系统的脾静脉,肠系膜上、下静脉以及升、降结肠和十二指肠、胰、肝等脏器的小静脉,在腹膜后与腔静脉系统的腰静脉、低位的肋间后静脉、膈下静脉及睾丸?

静脉等相吻合,形成Retzius静脉。

当肝门静脉高压症时,均可曲张和增多,以降低肝门静脉的高压。

手术中应尽量保护这些曲张的Retzius静脉,如有损伤应彻底止血。

?

(5)肝门静脉系统的椎内、外静脉丛形成的腹后壁前面的小静脉与上下腔静脉的肋间后静脉,腰静脉相交通。

27.胰腺既是消化器官也是内分泌器官

28.脾脏(知道有就好)

30.小肠(空回肠的区别)

空肠

回肠

位置

左上部

右下部

管径

4cm

3.5cm

肠壁

较厚

略薄

动脉供应

丰富(一级供应)

较少(二,三级供应)

颜色

较红

稍白

黏膜皱襞

多又高

少又低

淋巴细胞

系膜

血管弓的级数

较少

丰富

脂肪

较少

丰富

31.回盲部相关的知识(重点)

解剖知识:

盲肠左侧接回肠末端,后内侧壁有阑尾附着,向上续于升结肠,右侧为右结肠旁沟,后面为腰髂肌前面邻腹前壁,并有大网膜覆盖,盲肠壁的三条结肠带汇聚于阑尾根部,是手术时寻找阑尾根部的标志。

回肠和盲肠之间有回盲瓣,防止食物的倒流。

阑尾的位置:

盲肠前位,盆位,盲肠后位,回肠后位,以及盲肠下位

阑尾坏疽的因素:

阑尾壁富含淋巴组织,肌层薄,发生炎症时易穿孔。

如何寻找阑尾:

手术时:

盲肠后内侧壁三条结肠带的汇合点即为阑尾根部

体表:

脐到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三分之一交界处(麦氏点)或者左右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右三分之一交界处(Lazz点)

术中如何寻找阑尾:

化脓性阑尾炎可引起肝脓肿:

手术中寻找阑尾必须掌握的要点是:

阑尾伴随盲肠发育,手术时应先在右骼窝找到盲肠,再沿盲肠前结肠带往下迫踪找到阑尾根部,即可将整条阑尾牵出。

化脓性阑尾炎时细菌性栓子可随静脉血经回结肠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进入肝内,引起肝脓肿。

32.结肠特征性结构

结肠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结肠的特征性结构是:

结肠袋、结肠带和肠脂垂。

结肠:

在右髂窝内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