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9642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 诗词鉴赏试题 新人教版.docx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新人教版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城镇中学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新人教版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

“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

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

请说明理由。

亦可另抒己见。

答案:

(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

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

达。

(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

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2005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

1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春日登楼怀归①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

旧业遥清渭②,沈思忽自惊。

注:

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

业,这里指田园家业。

清渭,指渭水。

(1)请写出这首诗颈联中一组对仗的词语。

(2)从首句的“聊”到末句的“惊”,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

请联

系全诗进行分析。

(3)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

画的是“一船夫睡舟尾,横—孤笛”。

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

请说明你的理由。

详解: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理解能力。

“颈联”就是第三联,这是阅

读古代诗歌应该掌握的常识。

什么是对仗?

构成对仗的词语,必须是词性相同和

相对的词,或结构相同的短语,处于上下联的位置。

答案:

“荒村”与“古寺”

(“断霭”与“流莺”、“生”与“语”)。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从注释和标题可看出,这是作者离

开家乡,初任巴东知县所作,“怀归”揭示了诗歌中含有思乡盼归之意。

诗歌由

写景到抒怀,由“聊”到“惊”,就表现了一种由闲情到心惊思乡的感情变化过

程。

答案:

诗人登楼远望,本是闲情,却触景生情,联想起家乡,当他从乡思中

醒悟,发现自己身在异乡,心中不由一惊。

这前后的感情变化,突出了作者的思

乡之情。

(3)本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能力。

中国有“诗画一家”的传统审美观

和审美情趣。

“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强调的是无人渡河,孤舟横江的寂寥。

“一船夫睡船尾,横一孤笛”能很好地表达这一意境。

答案:

画上只有小船和船

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

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

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

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

这幅画传神地表

现了诗句内容。

赏析:

诗的前三联写春日登楼的见闻,尾联由见闻而怀归。

首联首句即点明登楼。

聊,姑且。

引,长,引伸为“远”。

次句至颈联写望中之景。

次句写诗人登高远

眺,放眼所见的是一片广袤无际的平野。

颔联俯瞰,写楼前景色,一条河流,一条渡船,四野空旷无人,不见渡者,

也不知船家何往,尽日只有那条孤零零的渡船横躺在水里飘荡。

此联明显化用了

韦应物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句,两者意境相近,寇诗着一“孤”字及“尽日”

一词,尤其后者,更强调了其持续时间之长,再加上“野水”的意象,其意境比

韦诗要来得更为丰厚些。

颈联写抬眼所见。

霭,轻烟。

断霭,谓烟时起时没。

诗人登高览景,当目光

投向荒村时,已近黄昏,村里人家大约已在点火做饭了,故冒出缕缕轻烟。

不远

处的古寺那边,不时传来黄莺婉转清脆的啼鸣声。

眼中所见的“野渡”、“炊烟”之景,耳边所闻的“流莺”之声,引发了诗

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尾联写诗人不由地怀念起故乡来: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自

己的田园家业(故业)、自己的亲人,迷离恍惚中,诗人仿佛置身故乡,看到了

家乡的流水,渡船,村舍⋯8943.诗人陷入了沉思之中。

末句则写诗人从对故乡的沉

思遐想之中惊觉的情状。

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要对仗。

本诗的颔联、颈联对仗工整,意象

鲜明,写景生动形象。

颔联“野水”对“孤舟”、“无人渡”对“尽日横”,浑

然天成;颈联以“荒村”对“古寺”、“生”对“语”、“断霭”对“流莺”,

严谨工整。

从诗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看,首句“聊”字表明其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后由

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一“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

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006

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以下问题(6分)

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

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

①艭:

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1)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

请分别从“晚”、“望”两

个方面回答。

(3分)

(2)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

(3分)

答案:

(1)晚:

归艘、钟声;望:

江、青山、远

帆、老鹤。

(2)“带”采用了

拟人手法,赋予“老鹤”人的动作,不说钟声远播,而说老鹤带钟声到海幢,使

画面具有动感。

赏析:

谭敬昭,字子晋,号康侯,广东阳春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宣宗道光初前

后在世。

嘉庆二十二年(公元一八一七年)进士。

官户部主事。

公余辄手一编,

萧然自得。

敬昭淹博群籍,工于文词,所拟《答客难》一首,《七稽》一首,甚

称于时;其乐府尤独出冠时,极为冯敏昌等所推。

与张维屏、王培芳齐名,并称

“粤中三子”,又与林联桂、黄玉衡、黄培芳,张维屏、吴梯、黄钊等合称“粤

东七子”。

著有《云楼诗钞》、《听云楼诗草》、《词钞》,均《清史列传》并

传于世。

粤秀峰,即越秀山,在今广州市区北部越秀公园内。

山上名胜如越王台、歌

舞冈以及镇海楼(五层楼)等,对于染有烟霞痼疾、泉石膏盲的人,都极有吸引

力。

谭敬昭与诗友黄香石(黄培芳,字香石,与谭敬昭、张维屏合称粤东三子)

等,登上越秀山顶,在暮色中极目远眺,只觉得襟怀萧爽,遐想联翩。

这首七绝,

以爽利的语言、明快的调子,抒写出诗人对羊城江山的这一愉悦感受。

江上青山,即诗人驻足的粤秀峰;山外江,指南国第一大川珠江。

粤秀峰距

离从它南边流过的珠江不过数里之遥,山与江虽非近在咫尺,却都处在目力所及

的范围之中。

这样一个距离,恰好构成一个有效的审美跨度。

在这个跨度之内,

青翠苍郁的越秀山,矗立在珠江之上;烟波浩渺的珠江,横流在越秀山之外,山

水相得,如诗如画,极富情趣。

“远帆”句进一步写在山上向江面眺望所见:

远处江面上点缀着扬帆归航的

渔船。

这幅远景的描摹,视角宽大,视野开阔,不仅写出题目中“望”字的内容,

而且还暗示出“晚”的含义,并反衬出粤秀峰的高大。

仅就山和江本身写,只写出了“晚望”的静态(归艭太远,动静不分明),表达不出羊城暮景空灵生动的神韵。

为了求得空灵的效果和流动的韵致,诗人选

取蓦然呈现在眼前的一个画面:

“横空老鹤南飞去”。

这个场景有时态,有动感,

与上两句所写景物动静不同,相映成趣,且能牵引诗情。

古时广州多鹤,咏羊城

风物者多以鹤入诗。

如明代黎民表《坡山》诗:

“紫气双龙直,青天一鹤横。

谭敬昭笔下“老鹤”信非虚构,而正是触发诗人灵感、赋予全诗活力的一个契机。

灵感既发,诗人吟出最耐人玩赏的一句:

“带得钟声到海幢”。

海幢,海幢

寺,广州有名的古寺,在珠江南岸,与北岸的越秀山迢迢相对,即今海幢公园。

老鹤自北向南腾起飞去,方向恰好是海幢寺,诗人相信它能把山上钟声带往海幢

寺去。

事实上,粤秀峰上的向晚钟声,并

不能以老鹤为载体。

说“带得”,是一

种特殊的修辞手段。

它把看不见的音波当作看得见的动作写,把想像中的意念当

作事实上的存在写,造成一种出人意外、耐人寻味的效果。

这四句诗用墨不多,但四句之中,

起承转合,条理俨然。

第一句起得别致,

第二句承得巧妙,第三句转得突兀,第四句合得隽永,传神地写出了粤秀峰晚望

的清新隽逸的特色。

2007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溪亭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

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分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4分)

答案:

(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

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

(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

而无人相伴的孤独。

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

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

鉴赏:

在诗歌中,如果能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诗人的某种独特感受倾

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从思想上受到感染,艺术上得到享受,这就需要诗人

在思想深度和艺术造诣两个方面下功夫。

林景熙的《溪亭》诗正是借景抒情,达

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佳作。

首联破题。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

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

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

然。

诗人徙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

“馀思”,

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

秋”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了解首旬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

作。

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

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偾和高洁品格。

这种破题法,既无“突兀

高远,如狂风卷浪,

势欲滔天”(《诗家法数·律诗要法》)的气派,也没有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而

是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

“高树月初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

上联“日暮”。

“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

思”呼应。

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

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

“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

“闲

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

一“数”字,更见生动。

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

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

注家评曰:

“此联本

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

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

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

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

深长,颇具特色。

(张锡厚,选自上海辞书出版

社《宋诗鉴赏辞典》)

2008年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木芙蓉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

①青女:

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1)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

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

(2)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5分)

答案: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

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

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

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

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

借“南”

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

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诗中第

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

神。

诗中后句,诗人将“无言”和“一生开落任春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

听任春风摆布

而自己无言,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

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

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

的两

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

放,没有一般的花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

作者借木芙

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扬不凡的气度。

木芙蓉吕本中

[诗译]

小池塘的南岸盛开着美丽的木芙蓉,它们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的

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

这种精神应当胜过以前人们一直称颂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吧,因为它们的性情淡定而洒脱,一生中花开花落都

随春风来去潇洒。

[作者介绍]

吕本中,中国南宋诗人,道学家。

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

寿州(今

安徽寿县)人。

绍兴六年(1136)赐进士出身,官中书舍人兼权直学士院。

以忤

秦桧罢官。

晚年深居讲学。

吕本中是江西诗派诗人。

著有《东莱先生诗集》、《江

西诗社宗派图》、《紫微诗话》及《童蒙诗训》等。

其诗论本于儒家传统的诗学

主张,推崇杜甫、黄庭坚,提倡“学诗当识活法”(《夏均父集序》),尤受黄

庭坚、陈师道影响。

其诗歌成就后期高于前期,如《丁未二月上旬四首》、《兵

乱后杂诗》等,反映了南渡前后的社会现实,深沉悲慨。

艺术上力求句意丰缛,

无江西诗派的艰涩。

陈岩肖称其诗“多浑厚平夷,时出雄伟,不见斧凿痕”(《庚

溪诗话》)。

今存吕本中的词仅27首。

内容多写离思别绪,春花秋月,

工稳精

润,新颖别致。

有近人赵万里辑《紫微词》1卷。

[赏析]首句点明木芙蓉生长的地方,就是在小池的南边。

第二句“雨后霜前着意

红”,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木芙蓉风吹雨打之后,在寒霜的侵扰之下,用心努力

地开放出美丽的花朵,突出了木芙蓉不畏艰难、无惧风霜的特性。

“犹胜无言旧

桃李”借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

西汉时候,有一位勇猛善战的将军,

名叫李广,一生跟匈奴打过七十多次仗,战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爱戴。

广虽然身居高位,统领千军万马,而且是保卫国家的功臣,但他一点也不居功自

傲。

他不仅待人和气,还能和士兵同甘共苦。

每次朝廷给他的赏赐,他首先想到

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赏赐统统分给官兵们;行军打仗时,遇到粮食或水供应

不上的情况,他自己也同士兵们一样忍饥挨饿;打起仗来,他身先士卒,英勇顽

强,只要他一声令下,大家个个奋勇杀敌,不怕牺牲。

这是一位多么让人崇敬的

大将军啊!

后来,当李广将军去世的噩耗传到军营时,全军将士无不痛哭流涕,

连许多与大将军平时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纷纷悼念他。

在人们心目中,李广将军就

是他们崇拜的大英雄。

汉朝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

“桃李

不言,下自成蹊。

”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

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李广将

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诗人在这里说木芙蓉“犹胜

无言旧桃李”,就是说它的品格比桃李更让人敬佩。

“一生开落任东风”写出了

木芙蓉的从容与淡定,不管风吹雨打,不管环境多么的恶劣,也按自己的本性,

自开自落。

这是一种潇洒,从容自在的形象,诗人好像是在写木芙蓉的品格,实

际上是托物言志。

抒发自己也要像木芙蓉那样,不管环境有多恶劣,不管有多么

的艰难,也依然从容淡定,坚持走自己的路。

窗前木芙蓉范成大

[解释]

①木芙蓉——即芙蓉花,又叫拒霜,秋天开各色大花,非常艳丽。

②破小寒

——冒着微寒。

指芙蓉花在秋天的傲然神态。

③酸——艰辛,就是前句说的辛苦。

这句说:

花的心情和人的心情想来应该是一样的。

④凭——致意的意思。

青女

——中的霜神,主管降霜下雪。

留连——逗留。

⑤愁红怨绿——形容秋末残败的

花的可怜样子。

这两句说:

它(芙蓉)更向霜神致意,你尽管降霜下雪好了,我

是不怕寒冷侵袭的,不会象一般花朵那样,动不动就是一副可怜相!

[诗译]

冒着秋日的微寒,孤单的木芙蓉努力盛开着。

它们心中的酸楚应当与客居他

乡的游子是相同的吧。

但任凭风霜连续不断地摧残,木芙蓉也决不会像那些凋零

败落的花草一般愁怨不已。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

市)人。

绍兴进士,做过一些地方官,并做了两个月的参知政事(副宰相)。

道六年(1170)作为使节到金朝去谈判国事,抗争不屈,几乎被杀。

淳熙九年(1182)

退隐到故乡石湖。

他怀有报国大志不能实现,同情人民苦难又无能为力,这种思

想构成他的诗歌创作的主题。

特别是后半生,创作了非常有特色的田园诗,洋溢

着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宋诗中的优秀篇章。

他善写绝句,诗风

清丽精致。

[赏析]

“辛苦孤花破小寒”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木芙蓉冒着秋天的微寒,努力的开放。

“辛苦”点出了环境的恶劣

,“孤花”写出了其它的花儿都已经凋谢,只有木芙蓉还在坚强的开放。

就像“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也”里讲得一样,在恶劣

的环境下还能美丽的绽放的木芙蓉,品格有是多么的坚贞不屈。

“花心应似客心

酸”也是用拟人手法,点出花的心情和人的心情想来应该是一样的,是那么的艰

辛。

其实这里诗人是以木芙蓉自比,也点出了他正处于比较艰辛的环境里。

“更

凭青女留连得”,青女就是传说中主管霜雪的女神。

青女留连不走,意思就是霜

雪不停,继续肆虐。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任凭霜雪肆虐,我也不怕。

就如同《海燕》

里说的那样: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未作愁红怨绿看”中的“愁红怨

绿”是指那些残败的花儿,整句的意思就是说木芙蓉不会像一般的花朵一样,经

受不起霜雪的摧残,霜雪一来,就残败不堪。

而木芙蓉在霜雪中却能开放出美丽

的花朵。

2009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月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

瞿塘

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

居于此。

②上弦:

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

③故故:

常常,频

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

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分)

答案:

(1)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

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

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

作者通过描

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

凉伤感之情。

(2)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

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

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

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

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

富有韵律美。

2010高考语文诗词鉴赏试题(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

更不怕、

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

又还是、

秋将暮。

注:

①阑:

阻隔;阻拦。

②直饶:

纵使。

分付:

交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3分)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4分)

答案:

(1)隔,隔断、阻隔之意。

诗人身处江西,目光被树阻隔而难望见江东。

同时,也是自身被阻隔,而回不到江东。

一语双关,增强于江东留恋之情。

(2)上片:

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

抒发不忍离去之愁。

下片:

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

节令已过。

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

解题:

(1)简析“隔”字的双重意蕴。

分析:

这个题目出得太明显、太浅易,答

案几乎都出来了。

“隔”的实义无人不知,“阻隔”而已,这不用说。

“双重意

蕴”,就明摆着说“有两种含义”——“隔”本身是不会有两种含义的,“隔”

的对象才会有双重意蕴,就是说不但是“隔”这,也“隔”那,傻瓜都知道“这”

就是眼前被“烟树”所隔的“江东路”,而另外一个呢?

当然是梦里面才能到的

家乡的那个“江东路”了。

一实一虚,双重意蕴也。

(2)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分析:

上题刚刚说到

“双重意蕴”,也就是虚实关系,因为这完全绕不开,下一题却要分析整个一首

词的虚实写作手法,这不就把前一题也包括进去了吗?

若对前一题做过认真的分

析,其他地方的虚实关系,大概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

我认为,这首词的

虚实关系有如下几处:

一是上阙第一句:

眼前“江东路”被烟树所隔是写实,而故乡的“江东路”

被烟树所隔是写虚——本来我还不知道有此虚实,托第一题的提示而得到的。

谢。

二是上阙第二句:

“思量只有梦来去”是写虚,梦中来去,当然是虚;“更

不怕江阑住”是写实,又回到第一句的眼前,或者回到平常的现实中——江水滔

滔,也阻不住梦中相见。

不是一实一虚么?

三是下阙第一、二句,一实一虚,第一句是实,第二句是虚。

灯下写信,没

人传送,都是写实

;“直饶”是假设,假设当然是虚。

假设找到了大雁是一种虚

设。

但是不仅如此,这里还有一个“虚中虚”,那就是假设真找到了大雁,仍然

不能遂心如意,完成传书的心愿,因为季节作弄人,大雁飞的方向与作者的思念

的方向正好相反。

这又一虚。

201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减字木兰花

苏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出好处。

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布看开人易老。

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

词中所写的春天是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

为什么

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3分)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答案:

(1)早春黄莺刚刚啼叫,毛毛细雨,小草刚发芽

  

(2)对早春的喜爱;表达了作者一种珍惜光阴和时间,不要虚度人生,错过大好时光的感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