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0055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docx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

(一)

第2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第一部分)

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B)

A.各种物质实体的总和B.多样性的物质统一

C.物质和精神的统一D.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6、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A)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9、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

这一事实说明(B)。

A.意识产生物质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D.意识创造物质

11.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B)。

A.本质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4、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C)。

A.承认世界多样的统一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

第2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第二部分)

19、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C)。

A.是人类的主观意识B.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C.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D.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2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C)。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26.物质是运动的(BCE)。

A.形式B.主体C.内容D.属性E.基础

2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这一命题揭示了(CD)。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

E.反映者和被反映者是完全同一的

28、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

“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

”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BCDE)。

A.多元论的思想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29、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DE)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31、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BCD)。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32、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

这表明(AD)。

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

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

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

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

第3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第一部分)

4、“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C)。

A.机械论的观点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辩证唯物论的观点D.外因论的观点

5、区分事物质的依据是(A)。

A.事物的本质属性B.事物各方面属性的总和

C.事物量的规定性D.人的直觉

8、“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

这一论点是(B)。

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法观点

C.相对主义观点D.机械论观点

9.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C)。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B.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10.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1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2、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D)。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D.把握事物的度

13、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C)。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15、“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吾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吾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中的这段语启示我们,做事情时要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二者的区别在于(C)。

A.人的主观努力程度B.对人是否有利

C.现实中有无根据和条件D.现实中的根据和条件是否充分

16、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系统论的关系是(BDE)。

A.系统论代替了辩证法B.唯物辩证蕴含着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C.唯物辩证法排斥系统论D.系统论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E.系统论深化了唯物辩证法

18、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的现象的有(CDE)。

A冰—水—汽B麦株—麦粒—麦株

C团结—批评—团结

D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

E生产粮食—粮食被人消费—生产粮食

19、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BDE)。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内容

E.是贯穿于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主线

20、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ABDE)。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E.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第3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第四部分)

2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观点是(ACE)。

A.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B.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同一的

C.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

D.一切质变都优于量变

E.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3、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BD)。

A.认为凡是现有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E.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24、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限制事物自身的发展

25、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ABDE)。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D.“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E.“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26、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ADE)。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E.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27、每一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

由此可见(BDE)。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E.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生成和转化

28、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说: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这里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有(ABCE)。

A矛盾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

B对立面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C不包含内部差别的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D矛盾的一方只有克服另一方才能达到统一

E事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

第4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4、判断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完成的标志是(D)。

A.占有的感性材料是否十分丰富而又真实

B.感性认识是否已经上升到理性认识

C.对该事物的认识是否经过多次反复

D.对该事物的理论认识是否运用于实践,取得预期效果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6、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一命题的根据在于(D)。

A.真理是感性的存在,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实在的

C.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D.真理是事物多方面规定的综合、多样性的统一

7、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D)。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8、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B)。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9、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D)。

A.普遍性B.对性C.客观实在性D.直接现实性

10、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

“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B)。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1、马克思说:

“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人的才能(B)。

A与人的先天生理素质没有关联B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

C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的程度D是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的

12、“当一个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

”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D)。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13、未来科学家尼葛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来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C)。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14、“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这表明(A)。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

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

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

15、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引用了两句诗: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D)。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

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16、感觉在认识中的地位,表现在它是(DE)。

A.认识的来源B.唯一可靠的认识

C.认识的深化D.认识的起点

E.认识的初级阶段

1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BCD)。

A.人的主观意识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

E.一般的人

1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BD)。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C.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关系D.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E.理论指导实践的关系

19、承认真理的相对性就是承认(BCD)。

A.相对真理不包含绝对真理的颗粒

B.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具有近似的性质,认识有待于深化

C.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认识有待于扩展

D.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

E.真理本身包含着错误

20、“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ACD)。

A.唯心主义经验论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

C.唯我主义者D.反理性主义观点

E.承认主观能动性和辩证观点

21、真理和谬误是(ABCE)。

A.主观对客观的反映B.相比较而存在的

C.相斗争而发展的D.没有本质区别的

E.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

22、“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这句话意味着(BD)

A.任何真理都不存在绝对的因素

B.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D.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E.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

2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ACE)。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C.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E.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24、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ABCD)。

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E.主从关系

2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BD)。

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起源于经验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E.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26、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BD)。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E.意识建构认识对象

第5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经济基础是指(A)

A.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C.一定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D.一定社会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道德是指(A)。

A.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B.经济基础是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C.上层建筑的核心

D.最抽象的意识形式

3、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主要的物质标志是(C)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B.劳动对象

C.生产工具D.科学技术

4、区分社会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准是(C)。

A.生产力的发展水平B.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D.上层建筑本身是否完善

5、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C)

A.传统意识B.阶级关系C.生产方式D.政治制度

6、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B)。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C.管理与被管理的体系D.分工协作关系

7、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能正确解释这一现象的观点是(D)。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B.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C.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8、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C)。

A.劳动者B.劳动对象C.科学技术D.管理方式

9、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B)。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

10、“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

‘民以食为天’”。

这段话表明(A)。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等等活动

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

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着人的本质

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1、生产关系的客观性的含义包括(ABDE)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

B.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不能随意选择

C.人们不能干预生产关系的变化

D.生产关系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

E.生产关系的三方面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CDE)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同社会存在的变化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脱离社会存在独立发展

C.社会意识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13、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意识理解为(ABCE)

A.社会精神生活的总和B.社会存在的反映

C.个体意识和群众意识的统一D.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的统一

E.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统一

14、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ABCDE)

A.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变换过程

B.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其活动的社会过程

C.人的本质活动

D.形成人们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E.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15、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DE)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本体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E.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16、下列事物中,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范畴的有(ABD)

A.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

B.人们实践活动所利用的自然资源

C.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D.人们实践活动所创造的生产力

E.规范人们实践活动的法律制度

第6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C)

A.国家政治权力B.天才人物的创造力

C.社会生产D.阶级斗争

2、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性质取决于(B)

A.国家政权的阶级属性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D.社会生产力的性质

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有(ABCE)

A.人类社会是自然历史过程B.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E.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作用是(BDE)

A.生产力发展的动因B.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让步的重要手段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D.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E.社会形态更替的杠杆

3、“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这一命题表明(ABD)

A.人是社会的主体

B.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的目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自觉选定的

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E.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4、下述有关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中,属于唯物史观的有(BCDE)

A人人创造历史B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C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D人们总是在既定的条件下创造历史

E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是一致的

5、马克思指出: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这表明(ACD)

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

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

6、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指(ABD)

A.具体的、现实的人B.广大人民群众

C.作为个体的个人D.社会全体成员

第7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

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D)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标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人的社会价值

C两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两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2、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3、马克思主义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C)

A.人的自身需要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社会关系D.人的自然属性

4、历史唯物主义所理解的解放是指(BDE)

A.人性的解放B.摆脱自然界的奴役状态

C.摆脱必然性的束缚D.摆脱旧的社会关系的束缚

E.摆脱传统旧思想的束缚

5、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其内涵有(BDE)

A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B人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

C人的本质是自由D人的本质形成于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

E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

6、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ABCDE)

A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B是一个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C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D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E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