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0060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95.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docx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

(世界历史分支)

编辑讨论上传视频

世界近代史是指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过渡的历史。

整个世界近代史有三条线索:

一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二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三是亚、非、拉美人民反对殖民压迫。

从时间和内容上,可将其分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时期。

中文名

世界近代史

外文名

ModernWorldHistory

起始时间

16世纪

截至时间

1914年7月28日

含    义

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

1.1经济发展

2.▪手工工场时代

3.▪蒸汽时代

4.▪电气时代

5.2政治演变

6.▪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

1.▪19世纪20~70年代的改革与革命

2.▪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基本定型

3.3曲折发展

4.▪民族解放运动

5.▪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6.4国际关系

1.▪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

2.▪维也纳体系与英国霸权地位的巩固

3.▪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4.5大事记

1.6开端争议

2.▪1453年说

3.▪1648年说

4.▪尼德兰革命说

5.▪19世纪说

6.▪1500年说

经济发展

编辑

手工工场时代

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原工业化阶段)(16~18世纪):

(1)世界近代史始于16世纪,以16世纪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根据的是生产力标准。

世界近代史指的是资本主义时期的历史。

虽然早在14和15世纪,在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但是资本主义到16世纪才形成为世界性的潮流。

诸如新航路的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宗教改革的兴起尼德兰革命等,都是这一世界性潮流的具体表现。

再者,正是从16世纪开始,世界才改变各个国家和地区相对隔绝的状态,开始联为一个整体。

(2)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是手工工场时代经济发展中的主流。

首先从农业看,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封建制度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动摇。

英、法的农奴制在14、15世纪已经瓦解,货币地租盛行,农业商品化进程加快,都是其具体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中的资本主义关系发展起来。

英国出现圈地运动,租地资本家办起的牧场和农场,成为典型的农业资本主义经济。

法国的富农经济则是一种小农式的资本主义经济。

普鲁士的容克农庄也成为有着浓重色彩的资本主义农场。

16~18世纪,手工工场在西欧有了迅速的发展。

英国的呢绒业最为典型。

海外贸易长足进步,海外贸易垄断公司(如东印度公司)陆续建立。

18世纪,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手工工场最发达的国家。

这一时期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尚未完全分开。

商业资本控制着工业和金融资本占有首要地位是16~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两大特点。

此时非欧洲地区的中国和日本等国也呈现出一些现代化的气象,但是不及欧洲现代化充分,总体上仍然是古代社会。

中国的国力仍然强大,(比起欧洲单个国家具有优势,但在1735年综合国力被英国超过)。

[1] 

蒸汽时代

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工业化的开始(18世纪六七十年代到19世纪中期)

(1)英国工业革命及其扩展

工业革命是工业化的起点,是从工场手工业向工厂大机器生产的重大飞跃。

它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使人类开始脱离长久以来的传统农业社会、迈向工业化、技术化、城市化的工业社会。

英国是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始于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初扩展到法国、美国,随后是德国、俄国、日本。

而各国工业革命主要是从英国引进机器进行的。

英国在工业革命中的特殊地位,使它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成为“世界工厂”。

(2)工业革命的后果和影响

工业革命促成了生产力的大发展,至此欧洲国家经济规模居世界首位,对社会起了巨大的改造作用:

①以农业和乡村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农业文明)向以工业和城市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工业文明)转变;

②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③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工业资产阶级将成为新的执政者;

④出现工人运动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潮流;

⑤殖民扩张加强,激起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至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1] 

电气时代

工业化的完成,资本主义高速发展(1870年至20世纪初):

(1)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下出现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它将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

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化学工业的大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另两大成果。

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先进工业国的产业结构,使它们开始由以轻工业为主导演进到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大国,实现了工业化。

(2)垄断组织的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生成力的惊人发展,汽车、电力、石油化工等新兴工业中企业规模迅速扩大。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生产关系的调整和适应,于是垄断组织(超大规模企业或大型企业群)应运而生,适应并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垄断经济最发达的美国和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和第二工业大国就是有力证明。

(3)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与不平衡性

1870年以后的三四十年是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但各国发展不平衡,美、德最快、英、法相对缓慢,俄、日自身比发展迅速、横向比相对落后。

20世纪初,以科技为先导、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竞争手段、以垄断为组织形式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

工业化时期亚非拉地区的中国和埃及等国为了摆脱殖民统治,也进行了一些工业化举措,如中国的洋务运动和埃及的阿里改革,只是由于多种原因,不能够挽救国家命运,民族独立仍任重道远。

[1] 

政治演变

编辑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指的是在手工工场时代发生的革命,主要有尼德兰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革命,客观使命是推翻封建制度,解决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和确立治国基本原则的问题。

在革命期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是领导者,城市平民和广大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

经过革命诞生了荷、英、美、法四个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北美少数国家开始确立。

但这一时期封建势力仍然非常强大,拿破仑帝国灭亡和维也纳体系的建立就说明了这一点

法、俄、普、奥诸国的改革

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转化的另一种方式就是改革。

改革是由原统治者推行的,以富国强兵目的,如法国路易十四改革、俄国彼得一世改革、普鲁士及奥地利的改革。

这些改革的共同内容是加强中央集权,推动重商主义政策。

在手工工场时代,虽然还没有哪一个国家通过改革的道路完成了向资本主义的转变,但上述改革无疑是以改革方式向资本主义演变的早期形态。

[1] 

19世纪20~70年代的改革与革命

(1)概况:

在工业革命推动和法国大革命精神鼓舞下,19世纪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

主要有:

①20-30年代的革命和改革:

如希腊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的独立战争,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1832年英国国会选举制度改革等。

②1848年欧洲革命:

它典型地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的特点,革命的任务不像早期那样只是反对封建制度,而是还要反对手工工场时代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上层建筑。

在革命规模最大、取得成就也最大的法国,就完全是为了推翻金融资产阶级的统治。

另外,民族主义因素在这次革命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德意志、意大利革命都以争取国家统一为主要任务,东南欧的革命则属于民族独立运动。

③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扫清了障碍。

④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

德、意的统一,基本上是以王朝战争的方式完成的。

统一之前,意大利的撒丁王国已经由改革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德意志的普鲁士等邦国也是如此。

统一后,这两个邦国的制度也分别扩展到全意大利和全德意志。

统一的完成标志着两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⑤俄、日的改革:

俄国通过废除农奴制改革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日本发生倒幕战争和明治维新,过渡到了资本主义。

(2)结果

通过19世纪的改革和革命、俄、日、德、意、奥一系列国家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法、美等原有资本主义国家也变革了不适应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上层建筑,70年代初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

与封建主义势力相比,资本主义势力已占据了明显的优势。

[1] 

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基本定型

(1)两种政治模式及其成因

十九世纪晚期的美国都市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各主要发达国家跨进了工业社会。

工业的大发展和垄断集团的形成改变着社会阶级结构,分化组合成各种利益群体,人的素质、公民意识明显提高。

因此,国家的协调职能加强,在政治上必须推行更加民主化的政策。

于是公民参与、政党政治、议会民主、自由竞选、胜者掌权这样一种政治上的模式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成型了。

但是,从美、德、英、法、俄、日这6个当时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来看,形成政治民主化模式的,只有美、英、法3国,而德、俄、日则采取了专制主义的手段来协调社会矛盾和稳定政局。

之所以造成这种不同,原因是美、英、法都是经由资产阶级革命而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旧制度、旧传统的冲击和改造较为彻底;而德、俄、日等都是经由改革进入近代社会的,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并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2)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形成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必然改变主要大国间实力的对比,从而引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

在这一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和以英国为首的协约国。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及其扩军备战,终于把人类拖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1] 

曲折发展

编辑

民族解放运动

(1)18世纪末19世纪初,美洲出现民族独立运动高潮;美国与拉美结局不同。

(2)19世纪中期,亚洲出现革命风暴:

仍属于旧式的农民战争。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发展不平衡,亚洲、拉美出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中中国与墨西哥成果突出),印度出现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运动,而非洲仍多属于旧式的武装斗争。

[2]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1)19世纪中期社会主义运动成为历史潮流:

①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②第一国际与巴黎公社。

(2)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的社会主义运动:

①特点是以经济斗争、合法斗争为主,组织性大为加强;②布尔什维克党成立和列宁主义诞生是突出成果。

[2] 

国际关系

编辑

英国殖民霸权地位的确立

(16世纪-18世纪中期)

(1)焦点:

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

(2)表现:

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打败荷兰,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打败法国,18世纪中期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1] 

维也纳体系与英国霸权地位的巩固

(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1)拿破仑与反法同盟的战争:

法国的崛起威胁英国霸权,从18世纪末起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

(2)维也纳体系:

拿破仑帝国覆亡后,由英、俄、普、奥操纵,按欧洲均势原则与维持欧洲封建统治的宗旨而建立。

其原因是旧势力的过于强大。

其瓦解是必然的(潜伏三大矛盾,逆流难持久),经过希腊独立、法国七月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而瓦解。

[1] 

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

(1)普法战争(1870-1871):

普鲁士打败法国,统一的德国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

(2)两次局部性的帝国主义战争:

美西战争(1898)、日俄战争(1904-1905)。

(3)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在重新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斗争中,法德、俄奥、英德矛盾尖锐,形成三国同盟(1882)和三国协约(1907)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

[1] 

大事记

编辑

14~15世纪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405-1433郑和下西洋(促进局部全球化交流,促进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故列入)

14世纪起明朝海禁,直至清朝1840年方取消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征服者默罕默德攻克君士坦丁堡[3] 

1487-1488迪亚士远航到达非洲南部沿海

1492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497-1498达伽马远航到达印度

1519-1522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16世纪早期印度莫卧儿帝国建立

1517冷酷者塞利姆征服开罗,逊尼派伊斯兰世界基本统一[3] 

1520-1570西欧宗教改革

1538普雷韦扎海战后,奥斯曼帝国夺取地中海霸权[3] 

1487—1522新航路开辟人类世界范围内联系从此开始(资本主义兴起:

意大利北部城市)

发展最快地:

英国(欧洲商贸中心转移:

地中海→大西洋沿岸)

1568-1582织田信长称霸日本(鼓励新经济因素成长故列入)

1571勒班陀海战中奥斯曼帝国战败[3] 

1572-1582张居正改革(包含鼓励资本主义萌芽的先进举措故列入)

1588英西海战中西班牙帝国战败

1600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1639苏格兰人民发动起义——导火线←查理一世强制推行“国教”

1640—168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清教徒革命)

1642—1648作战双方:

国王军与议会军最初胜利:

马斯顿荒原战役决定性胜利:

纳西比战役

1660英国查理二世复辟

1681-1796康乾盛世,中国国力空前强盛

1688英国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英资产阶级迎威廉·奥伦治为王

1689《权利法案》颁布俄国彼得一世开始改革

1699《卡洛维茨和约》签订,世界东西力量格局改变

1703—1730奥斯曼帝国进入郁金香时代,东方世界首次开始学习西方[3] 

17世纪英法成为贩卖奴隶的主要国家

17世纪后半期法国路易十四开始改革

17世纪后半期牛顿力学体系确立

1765—1840英国工业革命

1765开始标志:

手摇珍妮纺纱机发明与使用(近代意义上第一部机器)

1775—1783美国独立战争

1773波士顿倾茶事件:

美国独立战争导火线

1774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

1775列克星顿战役:

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枪,武装反抗英殖民统治

召开第二届大陆会议:

(I)组建议会军,即北美十三州建军(Ⅱ)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Ⅲ)通过《独立宣言》

1776.7.4建国文件《独立宣言》通过(美国独立日)

1777美国转折性战役:

萨拉托加大捷

1781美国决定性战役:

约克镇战役

1783英美在巴黎签订《巴黎和约》:

1.英国承认美国独立2.划定以密西西比河以东的土地为美国领土

1785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的标志:

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7《1787美国宪法》(费城制宪会议):

A.采取联邦制B.以联邦政府为中央政府C.联邦政府由国会.总统.最高法院组成

1789—1794法国大革命

1789.7.14法国大革命开始标志:

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

1789—1792法国大资产阶级掌权

1789.8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

1791颁布《1791年法国宪法》

1792法国打击普奥联军主要战斗:

瓦尔米大捷

1792.9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792—1793吉伦特派当政宣布法兰西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

1793处死法国国王路易十六

1793—1794法国雅各宾派当政代表人物:

罗伯斯庇尔、马拉、丹东

法国大革命之后的法国

1794.7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的标志)热月党人当政(1794—1799)

1799.11法国雾月政变(拿破仑取代“热月党人”上台执政)

1799—1815拿破仑统治改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为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5)

18世纪中期普鲁士腓特烈二世改革

18世纪中后期奥地利特雷西亚女皇和约瑟夫改革

18世纪末期塞利姆三世进行“新秩序”改革,拉开了东方国家的改革序幕[3] 

1804颁布《法国民法典》(《法典》、《拿破仑法典》)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海地宣布独立

1805.12奥斯特利茨大捷(俄奥联军)

1806耶拿战役(普)

1807[美]富尔敦——汽船

1810法国几乎控制整个欧洲大陆

1810-1826拉丁美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

1812转折点:

博罗迪诺会战(法国进攻俄国失败)

1813莱比锡战役(英、俄、普、奥反法同盟)

1814路易十八复辟(第一次)[英]斯蒂芬逊——火车

1815滑铁卢战役(比利时)维也纳体系的确立

1815.3—1830.7路易十八复辟(第二次)

1825最早铁路:

利物浦→曼彻斯特,英发生资本主义第一次经济危机,工业革命后无产阶级活动

1830.7法国七月革命(法国人民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新国王:

路易·菲力浦

1830希腊独立,开启了欧洲的独立浪潮

1831—1834法国里昂两次纺织工人起义

1832英国议会改革选举制,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后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1836—1848英国宪章运动

1839奥斯曼帝国坦志麦特改革[3] 

1840-1842鸦片战争

1844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1846马克思、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1847建议正义者同盟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

1848.2马克思主义创立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欧洲革命

1848.2二月革命推翻七月王朝,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2——1852)

1848.6六月起义(法国巴黎无产阶级要推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临时政府)

1852—1870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改法兰西第二共和国为法兰西第二帝国

1853日本黑船事件

1854—1856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对阵土、英、法目的:

争夺黑海海峡控制权

1854《日美亲和条约》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日美友好通商条约》

1861-1895洋务运动,中国现代化起步

1861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废除农奴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861.4—1865.4美国内战导火索:

林肯就任美国总统。

1861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3.1.1美颁布《解放黑奴宣言》

1863.7.3美葛底斯堡战役

1864第一国际成立

1864—1871普鲁士统一德意志

1864普丹战争地位:

普鲁士统一战争开始标志

1866普奥战争(德意志内战)决战:

萨多瓦之战

1864—1868武装倒幕(日本内战)

1868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68—1873明治维新目的:

建立独立自主的近代化国家

1870第二次工业革命(由自由资本主义转向有垄断特征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

人类从“蒸汽时代”转变到“电气时代”,资本开始集中

1870.9.4巴黎人民“九四革命”结束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1870-1871普法战争主要战役:

色当战役(1870.9)

1871德意志统一最终完成

1871.1.18建立德意志帝国(凡尔赛宫镜厅)

1871.3.18巴黎人民“三·一八”革命,赶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巴黎公社

1871.5.21—28“五月流血周”巴黎公社被镇压(拉雪兹公墓)

1876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德国人奥托发明煤气内燃机

1879美国人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使人类大放光明

1881-1899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1882美国人爱迪生发明发电机

1882德意奥三国同盟形成,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1879首先订立德奥同盟条约)

1886.5.1(纽约)芝加哥工人大罢工,要求实行8小时工作制

1888德国人赫兹发现电磁波,德国“大陆政策”→“世界政策”

1894甲午中日战争

1898戊戌变法

1895意大利马可尼,俄国波波夫发明无线电(电报)

1898美国吞并夏威夷;发动美西战争

1899美国向中国实施“门户开放政策”

1889美国第二国际建立,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活动: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1894美国成为工业世界第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国家排名:

美德英法日俄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两大军事集团,美日

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证明了电磁感应现象

19世纪中期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

19世纪70年代初意大利统一最终完成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9世纪80年代法国最终确立了对越南的统治

1901大棒政策,金元外交(西奥多·罗斯福)

1903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预告了交通运输新纪元的到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欧洲联盟建立

1905-1908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907三国协约形成:

英国(核心)、法国、俄国(1892法俄缔约)

1910日本正式吞并朝鲜

1910-1917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1911辛亥革命,次年清帝退位

1912—1913两次巴尔干战争,欧洲民族主义达到顶峰[3] 

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初到20世纪90年代)

1914.6.28萨拉热窝事件(塞尔维亚人在萨拉热窝暗杀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夫妇)

1914马恩河战役双方:

德与英法(德国发动)

1915加利波利海战双方:

土与英(英国发动)

1916凡尔登战役双方:

德与英法(德国发动)

1916索姆河战役双方:

德与英法(协约国挑起)

1916日德兰海战双方:

英德

1917.3俄国二月革命

1917.4美国参加一战,增强了协约国力量

1917.11.7(俄历10月25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日子

1917—1922苏俄(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1922年开始叫苏联1922.12—1991.12.25

1918德、奥、土等国相继投降,德国代表在康边森林签署停战协定(11.11)

1918德国发生十一月革命,德意志帝国被推翻,威廉二世逃往国外

1918—1920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初政策)

1918-1922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1919.3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共产国际建立

1919.1-6巴黎和会

1919《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

1919—1920巴黎和会:

一战后战胜国(协约国)处理战败国的会议

1919-1922土耳其凯末尔革命[3] 

1920国际联盟建立

1921《四国条约》目的:

拆散英日同盟;结果:

美国达到了目的

1921—1922华盛顿会议:

一战后美国召集的九国会议(美英法日中)

1921—1927新经济政策(后来政策)一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

1922《九国公约》《限制海军军备条约》(《五国海军协定》)

1922.10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

1922.12苏联成立

1925.10洛迦诺会议

1929—193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9.18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九一八事变

1932日本“五·一五”事变:

法西斯少壮军人杀死了首相犬养毅,打击内阁

1933.1.30希特勒在德国上台担任总理,法西斯专政确立

1933.3“罗斯福新政”:

美国罗斯福政府实行的改革

1933制造国会纵火案,嫁祸共产党,进行镇压,德国退出国联

1934称德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

1935共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