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0378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docx

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

第三板块:

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2课时)

专题一:

小说(共12课时)

第1——2课时

高频考点整体感知

一、考向分析

考点统计

试卷

2011年浙江卷

2010年浙江卷

2009年浙江卷

选文

外国小说《第9车厢》

中国小说《静流》

外国小说《魔盒》

体裁

T12情节(情节作用)

情节(作用分析)

环境描写(特点及作用)

涉及考点

T 13情节(补充情节)

品味语言(词语含义的理解)

品味语言(词句含义的理解)

考点统计

涉及考点

T 14表达技巧(第三人称效果)

情节(概括情节)

主题(主题的理解)

 

T 15环境描写(赏析景物描写)

表达技巧(手法及作用)

探究(标题的探究)

 

T 16探究(主题探究)

探究(主题探究)

人物形象(形象的理解)

二、命题分析

1.涉及的阅读文本以外国小说为主,往往选取独立成篇的现代微型小说。

2.命题题量和分值相对固定:

5小题,总分20分,围绕小说的几个要素命题。

且必有一个题目为探究性题目,考查对作品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此题的答题方向是基于一定范围内的开放性。

3.从考查的能力范围上来说,以考筛选、理解、概括、分析能力为主,鉴赏评价能力偶有涉及,探究类的题目有但命题角度每年不尽相同。

三、考点分析

考点一:

把握故事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小说情节类题常考查的有以下三类:

(一)概括小说情节

(二)故事情节作用

    (三)探究小说情节的合理性

考点二:

注意环境描写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两者的作用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小说环境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之一。

在考查时,命题的重心有两点:

一是环境描写的方法,二是环境描写的作用。

考点三:

揣摩人物形象

    文学即人学,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

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考点四:

理解小说标题

    理解小说标题,高考命题者从两个角度设题:

一是理解小说标题的含义,二是小说标题的作用。

 

考点五:

赏析艺术技巧

    艺术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

考点六:

品味赏析语言

    鉴赏小说的语言有两层含意:

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风格。

(一)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

    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

有的幽默,有的庄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来直去;有的简洁,有的啰唆;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大大方方;有的粗野,有的文雅。

(二)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

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有时候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考点七:

概括探究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等。

 

第3——4课时

考点一、小说阅读之情节、环境、人物形象和标题

一、专题解说

    小说是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高考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而形成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的基础是把小说读懂。

因此,把握故事情节、注意环境描写、揣摩人物形象、理解小说标题这四个考点是能否读懂小说的具体体现,也是赏析艺术技巧、品味赏析语言、概括探究主题的基础与前提。

二、真题讲解

例题1、(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8分)

《第九节车厢》(原文略)

1. 对应考点二 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5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

     赏析 画线部分 景物描写

[思路要清晰]

    赏析小说中的景物(场景或环境)描写,可以从两个角度展开:

首先要分析景物的特点,再考虑景物描写的作用,如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运、揭示人物心理);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作为象征,照应标题等。

最后把景物描写与这些作用一一对应,看有哪些符合。

但不能笼统回答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等,这样会因没能结合文章具体作答而无法得到高分。

[答题要规范]

    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2. 对应考点一 补写第二段中“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

(不超过50字)(3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

补写 第二段 基辅来信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上下情节的衔接连贯,要求合理补充情节。

小说的情节发展阶段之间应该是合乎情理的关系。

因为读者来信的内容出现在文本第二段,所以考虑它必然与上下文存在某种联系。

从第一段内容来看,主要写了“我”坐火车去列宁格勒的一段奇特经历,而下文交代基辅读者的经历更离奇,由此断定:

来信的内容一定与上文有关:

与“读者”坐火车内容有关,并且能够让主人公“我”前往;同时该句也有启下的作用,是后文故事的总起。

[答题要规范]

    示例:

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

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

“故事情节作用”类题,注意从“三个指向” 分析:

 

   

(1)指向情节自身。

就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创造悬念,引人入胜;③前后照应;④侧面衬托、埋下伏笔;⑤总结上文、点明题意;⑥起线索作用。

   

(2)指向人物形象。

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或是发展了人物什么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

(3)指向主题。

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注意灵活运用下面格式答题:

    ××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例题2、(2011·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10分)

《审丑》(原文略)

3. 对应考点三 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 

   特点。

(4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

简要 概括 曾大爷 形象特点

[思路要清晰]

在原文中先找出与曾大爷有关的描写,即文中描写曾大爷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语句,然后体会其形象特点。

如曾老头的眼“烂得水汲汲的”,曾老头“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可以概括出形象特点之一——外貌丑陋;“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说明曾老头吃苦耐劳;年老还不停的劳作是因为他深爱自己的孙子;结尾处交代老人的住处、外人的话语等情况可知“晚景凄凉”。

三、总结“概括人物形象”解题策略

(1)思维模式

    ①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以及正面和侧面等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②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从整体到部分,只有了解了故事的全貌,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因为人物的性格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在矛盾的冲突中展现出来的。

③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及其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

其次,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

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

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身上都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烙印。

    ④从作者或他人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是把握人物形象的一个最直接的方法。

(2)答题模板

    模板一:

××是一个……(思想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模板二:

××的性格特点:

①……②……

4. 对应考点四 “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

意蕴丰富 结合全文 你的理解

[思路要清晰]

    题干已经表明答题的方向“意蕴丰富”,只要分析出意蕴丰富在哪些方面,答案就能整合出来。

可以从“审丑”的艺术原则本身的含义,里面人物曾老头、小臭儿、赵无定以及其他社会大众,标题运用的手法以及小说的主题等多个角度切入思考,言之成理即可。

[答题要规范]

     ①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②“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等),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深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④小臭儿不孝(或“忘恩负义”),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

总结:

小说标题的内涵及作用题目

(1)思维模式

①标题是否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②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

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④标题是否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

⑤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⑥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2)答题模板

    理解标题内涵:

一是具体的意思(文中具体的××);二是与主题相关的意思。

    标题的作用:

①……②……③……

例题3、(2011·全国新课标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14分)

《血的故事》(原文略)

5. 对应考点三 “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  

   简要分析。

(6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2个关键点:

哪些性格 简要分析   

[思路要清晰]

    通过题干要求,可以看出人物性格特点不是单一的,是“哪些”。

根据“揣摩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第一,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如这篇小说彭先生恋爱遭遇老丈人反对、交往被老丈人冷落的情节,可以看出其执著,不轻言放弃的性格特点;替老人输血这个情节,表现出彭先生重感情、不计前嫌的性格。

第二,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如彭先生在说话时的表情、话语特色,可以看出他幽默、风趣的性格。

[答题要规范]

    ①有担当,明大义:

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

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

③幽默乐观:

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6. 对应考点四 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8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5个关键点:

血的故事 血型的故事 是否合适 你的观点 具体理由

[思路要清晰]

    解答探究性题目,要求考生由文内拓展到文外,对文本作一定的归纳和概括,并由此展开,展开时考生要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并根据要求展开联想。

解答此题,要考虑小说写作的目的是什么,标题和小说中心思想有何联系,标题和文章的构思有什么关系等,在此基础上回答问题,观点明确、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即可。

[答题要规范]

观点一:

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事实”;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观点二:

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

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课后作业

详见“点对点”训练一、二题p46

 

第5——6课时

考点二、小说阅读之艺术技巧、语言特色、主题和探究

一、专题解说

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才能上升到鉴赏评价的层面,赏析小说的艺术技巧、品味小说的语言特色、评价探究小说的主题是考查考生更高层面的能力。

二、真题讲析

例题1、(2011·浙江高)阅读《第9车厢》(正文见本专题第一课时“面对面”例一),完成1~3题。

(12分)

1. 对应考点五 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3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

开篇 “我”乘车经历 作用

[思路要清晰]

某个文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开头文段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作铺垫、为下文埋下伏笔等,内容上一般是衬托正文故事或强化故事效果,本题的难点是“这类现象的普遍性”,本来是写“第9车厢”,却先写到了与“第9车厢”相似的事情,两件事比较,找相似性,这也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题要规范]

    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

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技巧要把握]    

本题是“赏析小说的艺术技巧”中赏析“布局谋篇及其所起的作用”,这类题型涉及句段的作用,解答这类题型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看位置

    根据某段某句所处的位置来考虑其结构上的作用。

位置的不同在结构上通常有如下作用:

①开头:

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作铺垫;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欲扬先抑;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总领下文。

②中间:

过渡;承上启下;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正面到反面;由……到……;层层深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③结尾:

卒章显志;总结全文;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戛然而止;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2)想内容

    就是考虑本部分内容与整篇文章的关系。

2. 对应考点五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

有什么效果?

(3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

主体部分 人称叙述 效果

[思路要清晰]

    解答此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是“主体部分”,因为开篇两段是“我”,结尾两段也是“我”,只有中间主体部分是第三人称。

其次,要明确不同人称叙述的不同效果。

[答题要规范]

    第三人称叙述。

①突破开篇以第一人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

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有客观性。

[技巧要把握]

    本题是“赏析小说的艺术技巧”中“判断表达方式的种类及赏析其作用”,解答这类题型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胸中有丘壑”——构建表达技巧知识体系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小说运用最多的是前两种表达方式。

记叙。

叙述人称的选择。

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平叙:

俗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

既可以是对环境的描写,也可以是对人物的描写。

环境描写上文已经阐述,小说对人物描写方法主要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方法,侧面描写主要用环境烘托和次要人物烘托。

还有白描:

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

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布局谋篇

   小说的艺术技巧还包含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布局谋篇。

修辞手法在品味小说的语言部分有所涉及;表现手法会从象征、对比、烘托渲染、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等手法以及它们在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方面设题;布局谋篇往往和情节结合考查,“布局谋篇”中常见结构方法有“开门见山”“卒章显志”“过渡”“题文照应”“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伏笔”“铺垫”“起承转合”等。

(2)笔下有山谷——明确其运用的表达技巧

    回答表达效果时需要结合文本内容灵活作答,并能正确运用以下答题模板:

    确认技巧→具体阐释→简述好处。

即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3. 对应考点七 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

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6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

第9车厢 结合作品 你的看法

[思路要清晰]

    本题考查对小说主题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应遵循由现象到本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路,从作品中挖掘思考点,再结合作品本身谈感受。

第9车厢的故事中,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没有错,但都没有真正尽到自己的职责,其行为是思维定势、思维僵化所致。

[答题要规范]

     (示例一)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

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其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

     (示例二)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

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纠正,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

[技巧要把握]

 

(1)思维模式

    评价或探究小说主题类题型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①三“从”:

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从作者的思想倾向上去思考。

    ②一“联”:

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2)答题模板

    探究主题:

总→分,即总说作品中流露出的主旨,分点证明。

采用小议论文的形式。

例题3、(2011·安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15分)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原文略)

4.按照要求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7分)

(1) 对应考点六 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3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3个关键点:

人物 语言 赏析

[思路要清晰]

    赏析人物语言,首先要判断句子所运用的技巧,对于句子来说,先要从修辞的角度考虑。

其次要理解句子的深层含意。

赏析这句话,要抓住“它自己就会叫起来”的深层含意来理解。

从上文看,这个鸟笼倾注了巴尔塔萨的全部心血,其造型别致而实用,由此推断老大夫是用夸张的口吻称赞鸟笼的精致。

[技巧要把握]

    本题属于赏析品味语言的精彩表现力,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判→理→挖

    判,就是判断句子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反语、夸张、排比等)。

    理,就是理解句子的本意,这需要:

分析句子的结构,留心句子的修饰、限制成分;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和与文句对应的解说句。

    挖,就是挖掘句子的深层含意,这需要:

结合段意和全篇中心来理解把握;有时要联系时代背景、创作意图以及作家的人生经历、作品的语言风格,领悟句子的含意。

注意灵活运用下面格式答题:

    ××句子(词语),运用……手法,写了……,表现了……。

(2) 对应考点五  指出小说中画线②处所用的描写方法,

    并分析这段文字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

(4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4个关键点:

描写方法 分析 情节发展 作用

[思路要清晰]

    画线句子有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主要写孩子听到父亲说让巴尔塔萨把鸟笼拿走后的反应,从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痛苦、伤心和失望,为下文写巴尔塔萨毅然决定留下鸟笼埋下伏笔,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答题要规范]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推动情节发展,是下文巴尔塔萨送鸟笼的直接原因。

5. 对应考点七 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8分)

[审题要仔细]

    抓住6个关键点:

结尾部分 酩酊大醉 安排 作用 两个不同的角度 你的见解

[思路要清晰]

    这是一道情节作用探究题,小说结尾部分的作用一般有:

使情节更加曲折、使主题更加丰富、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结合文章内容,从巴尔塔萨从未喝过酒这次却喝得酩酊大醉这一行为可以看出,他的善良本性,他认为用自己精心做成的鸟笼换来孩子的快乐是值得的;同时表现出他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

另外,通过主人公还欠下债务可以看出他爱面子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答题要规范]

    角度一: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角度二:

使情节更为曲折。

做好鸟笼期待出手却拒绝卖出鸟笼,想卖高价却无偿送出鸟笼,这样的情节本已曲折生动;“醉酒”让主人公欠下债务,狼狈不堪,使情节再生波澜,引人入胜。

角度三:

使主题更加丰富。

为满足一个孩子的快乐送出鸟笼,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本性,弘扬了善与爱的主题;从没喝过酒却喝得酩酊大醉,表现出这个小人物不得不面对现实时的种种无奈,反映出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着矛盾。

    角度四:

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小说中共有三个场景:

巴尔塔萨家赏鸟笼,蒙铁尔家送鸟笼和台球房醉酒。

台球房是唯一的公共场所,醉酒情节把场景从家庭空间转移到社会空间,集中展示了社会下层百姓真实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

[技巧要把握]

    本题虽是考查探究情节的作用,但实际是考查综合探究,小说阅读不论探究情节、环境、人物或主题中的哪一类,都要注意用“四循环”模式答题。

(1)思维模式

     即考查情节探究题,需要从情节本身、人物形象、环境与主题方面思考,考查其他探究题也如此。

(2)答题模板

    观点+不同角度分析

课后作业

详见“点对点”训练一、二题p54

 

 

 

 

第7——8课时

专题质量检测(八)及讲评

小说阅读

(一)

(时间:

40分钟 满分:

40分)

一、阅读下面一篇小说,完成1~5题。

(20分)

深夜搭便车的女人(原文略)

约翰·西曼

1.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出租车司机,试简析“我”的三个主要的性格特点。

(6分)

答案:

①充满爱心:

免费载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