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2116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物保护实训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冬孢子也可直接萌发产生侵染丝侵入玉米。

发病的病瘤内部产生大量黑粉状冬孢子,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玉米抽穗前后为发病盛期。

(3)防治方法:

抗病品种为中心,控制菌源为关键,化防为辅a.种植抗病品种;

b.消灭侵染菌源

c.改进栽培措施:

实行轮作倒茬,加强田间管理,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时摘除销毁,减少田间传播为害;

d.种子处理

e.化学防治

2.蝗虫(图3)

(图3)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身体一般绿色或者黄褐色,咀嚼式口器,不完全变态,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

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

因为蝗虫喜欢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蔚县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降水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

春旱、初夏旱、伏旱、秋旱发生频繁,尤以夏旱最为严重。

因此,为蝗虫的大面积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3.玉米大斑病(图4)

(图4)(图5)

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苞叶。

大型梭形病斑。

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边缘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

后期病斑常纵裂。

严重时病斑融合,叶片变黄枯死。

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

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厚垣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能带少量病菌。

田间侵入玉米植株,经10-14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

利于病害发展。

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加强农业防治(适时早播,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工作,实行轮作),辅以必要的药剂防治。

4.金龟子(图5)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24毫米,宽9-12毫米,椭圆形,具古铜或青铜色光泽,体表散布众多不规则白绒斑。

鞘翅宽大,近长方形,遍布粗大刻点,白绒斑多为横向波浪形。

(2)为害症状:

以成虫取食玉米花丝,多在玉米吐丝授粉期至灌浆初期危害,也有的在玉米灌浆盛期啃食玉米籽粒。

成虫聚集在玉米雌穗上,从穗轴顶花丝处开始,逐渐钻进包叶内。

被害玉米穗花丝脱落,籽粒被食,严重减产,且害虫排出的粪便污染下部叶片,影响光合作用。

(3)生活习性:

年发生1代,成虫于5月上旬开始出现,6-7月为发生盛期。

成虫白天活动,有假死性,对酒醋味有趋性。

幼虫(蛴螬)多以腐败物为食,以背着地行进。

(4)防治方法:

a.农业防治:

管理好农家肥和秸秆等有机质;

合理密植;

捡拾幼虫;

诱杀、捕杀成虫。

b.药剂防治[1]

(二)水稻——稻蝗(图6)

(图6)

(1)为害症状:

成虫和若虫都吃食稻叶,轻的造成缺刻,严重的吃光全叶;

穗期,会咬伤、咬断穗颈,咬坏谷粒,形成白穗、秕谷和缺粒等

(2)发病特点:

北方—年1代,南方2代。

以卵在土中越冬。

卵产于田埂、沟边、湖边以及荒草地和堤岸等潮湿、疏松的表土中,深约1.2~l6厘米。

产卵一般低湿地比高燥处多,草地比无草地多,杂草丛生处比稀草处多,砂质土比

粘质土多。

若虫,初孵时先集中在杂草或田边稻株上取食,3龄后活动力增强,向田中迁移为害。

加强田间管理.

b.保护天敌

c.化学防治:

稻蝗三龄前群集取食杂草幼嫩叶时,集中连片大面积防治。

[2]

(三)海棠——白粉病(图7)

(图7)

该病主要侵染植株的叶片、茎、叶柄及花。

感病部位形成灰白色或淡褐色病斑,病斑上布满白色粉状霉层。

病害发生严重时,感病组织逐渐坏死。

所有秋海棠种及杂交种几乎都能被侵染,但不同品种的感病性有明显差异。

在病害的发生发展中温度比湿度更重要。

在冷凉气候下,阴湿地种植的秋海棠发病重。

该病在春秋两季发病重,夏季高温时,病害受到抑制。

以防为主,以治为辅,防治结合

(四)杏树——杏疔病(图8)篇二:

植物保护学实习报告

植物保护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通过田间采集标本,认识植物病害症状以及各种昆虫习性和特征。

2、学习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制作和病原鉴定方法。

3、学习昆虫的捕捉,昆虫标本制作,以及昆虫种类划分

3、学习植物病害,昆虫习性的调查方法。

二、实习地点

鹤壁农科院,河南科技学院东校区,河南科技学院校园,新乡医学院北校区,实验楼标本室,教室。

三、实习工具

捕虫网一个,整理箱一个,毒气瓶一个,剪刀一把,指形管若干,镊子两个,显微镜一个。

四、实习内容:

昆虫:

玉米螟:

玉米螟(pyraustanubilalis,hubern)是玉米的主要虫害。

主要分布于北京、东北、河北、河南、四川、广西等地。

各地的春、夏、秋播玉米都有不同程度受害,尤以夏播玉米最重叶片长大后会出现整齐的小孔。

可发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降低籽粒产量。

棉铃虫:

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ahubner,夜蛾科铃夜蛾属昆虫的一种,是棉花蕾铃期的大害虫。

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

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

近年来,新疆棉区也时有发生。

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余种。

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

该虫是中国棉区蕾铃期害虫的优势种,近年为害十分猖獗。

甘薯麦蛾:

昆虫名,为鳞翅目,麦蛾科。

分布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

以幼虫吐丝卷叶危害,幼虫啃食叶片、幼芽、嫩茎、嫩梢,或把叶卷起咬成孔洞,发生严重时仅残留叶脉。

甜菜夜蛾:

甜菜夜蛾(beetarmyworm)学名spodopteraexiguahiibner俗称白菜褐夜蛾,隶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分布、间歇性大发生的以危害蔬菜为主的杂食性害虫。

对大葱、甘蓝、大白菜、芹菜、菜花、胡萝卜、芦笋、蕹菜、苋菜、辣椒、豇豆、花椰菜、茄子、芥兰、番茄、菜心、小白菜、青花菜、菠菜、萝卜等蔬菜都有危害。

瓢虫:

瓢虫为鞘翅目瓢虫科圆形突起的甲虫的通称,是体色鲜艳的小型昆虫,常具红、黑或黄色斑点。

英文名ladybugs里的“lady”一般被认为是暗指在天主教信仰中的圣母玛利亚。

全世界有超过5,000种以上的瓢虫,其中450种以上栖息于北美洲。

菜蛾:

菜蛾,亦称钻石背蛾。

鳞翅目(lepidoptera)菜蛾科(plutellidae)昆虫,学名plutellamaculipennis.成蛾翅展15mm(0.6吋)。

前翅具波纹状白色放射式条纹,条纹前区褐色,後区奶油色。

休息时稍似衣蛾,但将翅褶叠在腹部背面呈帐篷状。

胸部上面有明显的灰色钻石形花纹。

幼虫在植物叶面织一丝质帐幕以藏身。

对世界各地的白菜及近缘菜蔬为害颇大。

蝗虫:

蝗虫是蝗科,直翅目昆虫。

俗称“蚱蜢”,种类很多,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

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

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盖在后翅上,后翅很薄,适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

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

蟋蟀:

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

黄褐色至黑褐色。

头圆,胸宽,触角细长。

咀嚼式口器。

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

各足跗节3节,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

后足发达,善跳跃;

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穴居性,常在地下、地面或砖石缝中活动,为害

植物根、茎、叶、种子和果实等,多于夜间取食,咬食植物近地面的柔嫩部分,造成缺苗,是农业害虫。

作物害虫。

种类很多,农业作物造成危害的有10余种。

其中小地老虎、黄地老虎、大地老虎、白边地老虎和警纹地老虎等尤为重要。

均以幼虫为害。

寄主和为害对象有棉、玉米、高粱、粟、麦类、薯类、豆类、麻类、苜蓿、烟草、甜菜、油菜、瓜类以及多种蔬菜等。

药用植物、牧草和林木苗圃的实生幼苗也常受害。

多种杂草常为其重要寄主。

蠼螋:

别称:

夹板子、剪指甲虫、夹板虫、或剪刀虫、耳夹子虫、二母夹子一种杂食性昆虫。

盛产于热带和亚热带。

常生活在树皮缝隙,枯朽腐木中或落叶堆下,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

金针虫:

金针虫(elateridae)是叩头虫的幼虫,危害植物根部、茎基、取食有机质,蚜虫:

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一类植食性昆虫,包括蚜总科(又称蚜虫总科,学取食烟草的有很多种。

名:

aphidoidea)下的所有成员。

目前已经发现的蚜虫总共有10个科约4400种,其中多数属于蚜科。

蚜虫也是地球上最具破坏性的害虫之一。

其中大约有250种是对于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的害虫。

步甲:

步甲:

拉丁名成为carabidae;

carabidbeetles;

groundbeetle,鞘翅目肉食亚目步甲科昆虫的通称。

世界已知约2.5万种,中国约800种以上。

步甲科种的分布极广,大多为捕食性昆虫。

桃柱螟:

昆虫名,属鳞翅目,蠹蛾科。

是石榴一大害虫,除为害石榴外,还蛀食桃、杏、李、梅、梨、柿果、板栗、柑桔等果实,亦为害向日葵、玉米、高粱等粮、油作物。

初孵幼虫在萼筒内或果面啃食果皮组织,二龄后蛀入果内食害幼嫩籽粒,蛀孔外围堆积有大量虫粪。

幼虫取食时,始终将身体隐藏在用丝网联结的虫粪残渣物下面。

病害描述:

根瘤病:

校园内柳树上有此病症。

根瘤病病菌寄主范围相当广泛,至少可感染138科588属1193种以上的植物,主要以感染被子植物中的双子叶植物为主,但也感染少数的被子植物中之单子叶植物及裸子植物,其中较具经济重要性的寄主有桃、梨、苹果、杏、葡萄等果树类,菊花、玫瑰等观赏作物,以及松、桦木、白杨等森林植物。

患有肿瘤的树虽然不一定会死亡,若是发生在幼苗时会发生矮化、发育不良等症状,常伴随著叶片掉光的现象,更甚则会枯死,造成产量减少及经济上的损失。

而若是发生在大树时,虽不致造成发育不良等症状,但常会造成树势衰弱,易造成其他树木病虫害的侵入。

白粉病:

校园内大叶黄杨叶子,牵牛花叶子,南瓜叶子均有此症状。

白粉病,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

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为害茎和穗子。

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

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

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黑斑病:

校园内次病常见于月季,棉花等。

黑斑病亦作blackspot。

乌头、紫菀、仙人掌、翠雀、榆、赤莲、番樱桃、一枝黄花、冬青、飞燕草、木藜芦、兰、报春、悬钩子、蔷薇及甜菜的普通病害。

由假单胞属(pseudomonas)细菌及多腔菌属(asterina)、星盾炱属(asterinella)、小星盾炱属(asteroma)、星壳孢属(diplotheca)、小丛壳属(glomerella)、日规壳属(gnomonia)、裂盾菌属(microthyriella)、扁壳黴属(placosphaeria)及疵黴属(stigmea)许多种真菌所引致。

侵染发生在潮湿季节,出现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叶斑,有时发生在叶柄、茎和花部。

叶、叶柄、嫩枝、花梗和幼果均可受害,但主要为害叶片。

症状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发病初期叶表面出现红褐色至紫褐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不定形的暗黑色病斑,病斑周围常有黄色晕圈,边缘呈放射状、病斑直径约3-15毫米。

后期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分生泡子盘。

严重时植株下部叶片枯黄,早期落叶,致个别枝条枯死,如月季黑斑病。

另一种是叶片上出现褐色到暗褐色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轮纹斑,其上生长黑色霉状物,即病

黑粉病:

校园内常见于狗牙根,田地里常见于玉米。

为害症状:

黑粉病是局部侵染病害,玉米的气生根、茎、叶、叶鞘,雌、雄穗等均

可受害。

病组织肿大成菌瘿,所以又叫瘤黑粉病,菌瘿外包有一层薄膜,初为白色或淡紫红色,逐渐变为灰黑色,内部充满黑粉。

叶片上病瘤分布在叶基部中脉两侧或叶鞘上,病瘤小而多,常密集成串或咸堆,病部肿厚突起成泡状,其反面略凹入。

茎秆上的病瘤一般发生在各节的基部,病瘤大小不等,一株玉米可产生多个病瘤。

雄穗受害,部分小花长出囊状或角状小病瘤,一个雄穗上可长出1、0多个病瘤。

果穗受害一般发生在穗上部;

通常为部分果穗受害,仍能结出一部分籽粒,但也有全

穗受害而成为一个大病瘤。

如果整个果穗受害变成病瘤,要注意与丝黑穗病区别:

黑粉病的病瘤外有一层薄膜、发亮,成熟前薄膜破裂,呈湿腐状,轻压常有水液流出;

而丝黑穗病不成瘤状、干燥。

病原菌形态特征:

病瘤内的黑粉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茶褐色,球形或卵圆形,表面密生刺状突起,,萌发产生孢子,其上生担孢子(小孢子),担孢子萌发

产生侵染丝,入侵玉米。

厚垣孢子没有休眠期,干燥孢子可存活较长时间。

孢子萌发适温26~30℃,自然条件下,分散的孢子不易长期存活,但集结成块的厚垣孢子,无论在地表或土内存活期均较长。

担孢子对不良环境的忍耐力较强,一般只要有数小时的雨、露,即可萌发入侵,这对病菌在田间的传播和再侵染十分有利。

红粉病:

常见于棉花。

棉铃红粉病菌[cephalotheciumroseum(linketfr.)]属真菌中的半知菌类丛梗孢目复端孢属。

该菌除浸染棉铃外,还浸染苹果、梨、番茄、菜豆等作物。

该菌主要在病铃上越冬,不能直接侵害棉铃,只能借助风、雨、昆虫传到有伤囗的棉铃上入侵,因此虫伤、机械伤、棉铃裂缝是红粉病菌的主要侵人口。

在低温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宜于红粉病的发生。

棉花后期,旬平均气温19.3~25.6c,配合棉田高湿小气候,发病迅速而重。

南方棉区9月上旬发病较多。

特征描述:

在棉铃裂缝处及铃壳上产生粉红色的松散绒霉状物。

开始时粉状物(病菌的孢子层)颜色浅,随后发展到全铃壳都布满霉状物,厚而坚密,天气潮湿时菌丝长成白色绒毛状。

病铃不能正常吐絮,纤维变成褐色、棉铃成为僵瓣。

黄萎病:

实习标本此病发于黄瓜黄瓜。

黑白轮枝菌的适宜生长温度比大丽轮枝菌低。

在茄科植物及首稽等植物上报道较多;

而大丽轮枝菌由于寄主极其广泛,对高温和剧烈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所以在棉花等众多感染黄萎病的植物上主要报道的均为大丽轮枝菌。

症状:

露地栽培,从定植后1个月左右开始,地上部位出现病症,一直到收获结束时持续发病。

最初,下部叶片局部萎蔫,叶边上卷。

过2—3天后,病部由黄白色转为黄色。

叶片边缘变色较多,以小叶脉为中心呈楔形。

接下来,变色部位逐渐扩大,整片小叶黄变,慢慢褐变枯死。

病害加重时,上部叶片也依次发病枯死,并导致下部叶片慢性枯萎。

因此,病株株高降低、果实的坐果及生长明显受影响。

剖检病株叶柄和整,可见导管部有黄褐变。

穿孔病:

实习时此病见于杏树叶子。

主要危害叶片。

初在叶上近叶脉处产生淡褐色水渍状、小斑点,病斑周围有水渍状黄色晕坏。

最后病健交界处产生裂纹,而形成穿孔,孔的边缘不整齐。

细菌性穿孔病:

受细菌性穿孔病危害的叶片,初时为半透明水渍状淡褐色小点,后变成紫褐色至黑褐色,病斑为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约2毫米。

病斑周围有水渍状淡黄绿色晕环(圈),边缘有裂纹,最后脱落或穿孔,孔缘不整齐。

空气潮湿时,病斑背面有黄色菌源,严重时叶片早脱落。

枝条被害后出现的病斑,分为春季溃疡和夏季溃疡两种病斑。

春季溃疡发生在先年夏季枝条上,次年在春季枝条上形成暗褐色小疱疹,直径约2毫米,后扩展到长1—10厘米,但宽度不超过枝条直径的一半。

当病斑环枝一周(圈)时,枝条则枯死。

夏季溃疡多发生在夏末当年生的绿枝上,以皮孔和芽眼为中心,形成水渍状暗紫红色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后扩大成褐色或紫黑色斑块,稍凹陷,病斑外缘水渍状,并有胶溢出,干后龟裂,严重时枯枝。

果实被害后,病斑初为水渍状褐色小斑,逐渐

扩大后呈暗紫色(深褐色),圆形,中央稍凹陷,边缘呈水渍状;

潮湿时,病斑上溢出黄白色粘质物,也可产生大小裂纹,且受其他腐生菌侵染,导致果实腐烂。

霉斑穿孔病:

危害叶片,初为淡黄绿色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紫色,后变成褐色,大小为2—6毫米,最后穿孔。

潮湿时,病斑背面长出污白色霉状物。

幼叶受害后变枯焦,不穿孔。

枝条受害后,以芽为中心,形成圆形病斑,边缘紫褐色,有裂纹和流胶现象。

果实受害后,病斑初为紫色,后变成褐色,边缘呈红色,中央凹陷。

褐斑穿孔病:

叶片受害后,两面可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病斑,边缘紫色或紫红色,略有轮纹,后期病斑两面可长出灰褐色霉状物。

中部干枯脱落或穿孔,穿孔的边缘整齐。

新梢和果实上的病斑与叶片相似,也可产生褐色霉层。

锈病:

实习时此病见于梨树叶子,玉米叶子等。

由真菌中的锈菌寄生引起的一类植物病害。

危害植物的叶、茎和果实。

锈菌一般只引起局部侵染,受害部位可因孢子积集而产生不同颜色的小疱点或疱状、杯状、毛状物,有的还可在枝干上引起肿瘤、粗皮、丛枝、曲枝等症状,或造成落叶、焦梢、生长不良等。

严重时孢子堆密集成片,植株因体内水分大量蒸发而迅速枯死。

锈菌具有形态上的多型性、生理上的专化性和变异性等特点,并有转主寄生、夏孢子远距离传播等现象,其生活史在真菌中是最为复杂的。

锈菌的多型性指锈菌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孢子。

典型的产生5种,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

由它们引起植物受害部产生的小疱点,有的为黄色至铁锈色(夏孢子堆),有的为黑色(冬孢子堆),有的为白色或黄色(性孢子器),有的则为黄色的疱状、杯状或毛状物(锈孢子器)。

这5种孢子发生在同一寄主植物上的称同宗寄主,如菜豆锈病菌。

5种孢子发生在分类地位极不相近的两种植物上才能完成生活史的称转主寄主,如小麦秆锈病菌夏孢子和冬孢子发生在小麦上,性孢子和锈孢子发生在小檗上。

不典型的锈菌生活史内缺少一二种类型的孢子,但也有同宗寄主与转主寄主之别,如梨锈病菌无夏孢子,冬孢子发生在桧柏上,性孢子及锈孢子发生在梨上。

锈菌的专化性和变异性表现在同一种锈菌对不同属的植物有不同的致病性,并可因此而分为不同的专化型。

如为害禾谷类作物的禾柄锈菌,至少有9个专化型;

为害小麦的是其中一个专化型。

各种专化型又根据对同一种作物不同品种的致病性,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

为害小麦的禾柄锈菌已经鉴定出300多个生理小种。

条纹病:

实习时见于玉米叶子。

在玉米叶片、叶鞘,生褐色至暗褐色条斑或叶斑,严重时病斑融合。

有的病斑呈长条状,致叶片呈暗褐色干枯。

湿度大时,病部溢出很多菌脓,干燥后成褐色皮状物,被雨水冲刷后易脱落。

病原细菌在病组织中越冬。

翌春经风雨、昆虫或流水传播,从伤口或气孔、皮孔侵入,病菌深入内部组织引起发病。

高温多雨季节、地势低洼、土壤板结易发病,伤口多,偏施氮肥发病重。

篇三:

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实习报告范文

植物保护专业

姓名:

杜宗飞学号:

2011090118专业:

植物保护

班级:

植物保护01班指导教师:

赵建明实习时间:

xxxx-x-x—xxxx-x-x

20xx年1月9日

目录

目录...............................................................................................................................2

前言...............................................................................................................................3

一、实习目的及任务...................................................................................................3

1.1实习目的...........................................................................................................3

1.2实习任务要求...................................................................................................4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简介...........................................................................................4

2.1实习单位简介...................................................................................................4

2.2实习岗位简介(概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