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233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20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2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2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2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2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2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2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2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2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2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2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2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2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2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2页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芜湖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芜湖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

1.《红楼梦》中有句话:

“女人是水做的。

”其实,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

A.细胞内液B.体液C.组织液D.细胞外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叫做内环境,内环境包括:

组织液、血浆、淋巴。

【详解】人体内存在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此题较为基础,熟记教材知识即可作答。

2.下列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血浆是血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直接生活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C.内环境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D.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较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液体的组成和不同体液的含量差异、内环境的组成、细胞生活的内环境的考查,梳理相关的知识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详解】A、红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A正确;

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B正确;

C、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错误;

D、内环境各部分的组成较为相似,所不同的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较少,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明确不同细胞所生活的具体的内环境,人体体液的组成和含量,对于不同细胞生活的具体的内环境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3.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B.内环境稳态

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C.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

D.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稳态在指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实质是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详解】A、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A正确;

B、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B正确;

C、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时,人体的内环境稳态就会被打破,C错误;

D、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4.关于神经元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B.神经元是由细胞体、突起及轴突共同构成

C.一个完整的反射靠一个神经元可以完成

D.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生理基础是Na+外流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详解】A、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A正确;

B、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B错误;

C、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要有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进行反射活动,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神经细胞,单个细胞不可能完整的完成一个完成的反射,C错误;

D、兴奋的产生主要是由钠离子内流造成的,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或抑制的生理基础是Na+的内流,D错误。

故选A。

【点睛】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5.下列关于人脑机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下丘脑受损会使节律调节异常

B.大脑受损可能会导致小便失禁

C.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D.言语区的V区受损患运动性失语症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言语区中,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语言中枢。

【详解】A、与生物节律的控制有关的神经中枢为下丘脑,下丘脑受损会使节律调节异常,A正确;

B、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受到大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控制,因此大脑受损可能会导致小便失禁,B正确;

C、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C正确;

D、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D错误。

故选D。

【点睛】语言文字是人类进行思维的主要工具,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功能(在言语区);下丘脑具有调节垂体和其它腺体的活动的功能。

6.在家兔动脉血压正常波动过程中,当血压升高时,其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感受到刺激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随着血压降低对压力感受器刺激减弱,仅由此调节过程判断,这一调节属于()

A.神经调节,负反馈调节

B.神经调节,免疫调节

C.激素调节,负反馈调节

D.神经调节,激素调节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环节: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2、体液调节的概念:

激素、CO2,H+等通过体液传送,对人和对动物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而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血压升高刺激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效应器),表明该调节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血压升高时,通过调节导致“心跳减慢和小血管舒张”,从而使血压降低,由此可见,该调节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

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7.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运动时,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使心率加快,说明激素是高能化合物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水平升高,促进糖原分解,说明激素具有酶的催化活性

C.进食后,胰岛素水平升高,其既可加速糖原分解,也可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

D.青春期,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1)微量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达到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详解】A、激素只具有调节功能,不能提供能量,不属于高能化合物,A错误;

B、激素只有调节功能,不具有酶的催化活性,B错误;

C、激素不能作为细胞的结构组分,C错误;

D、性激素水平升高,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与受体结合可促进机体发育,D正确。

故选D。

8.下列关于动物激素调节特点的阐述不正确的是()

A.微量和高效B.通过体液运输

C.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D.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激素的概念和激素调节的特点的考查,回忆激素的概念和本质及激素调节的特点,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激素是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或一定部位产生的对细胞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A、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A正确;

BC、激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然后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B正确;

D、激素是信息分子,不组成细胞结构,不提供能量,只起调节生命活动的作用,D错误。

故选D。

【点睛】明确激素调节的特点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的时间长

B.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作用的范围广

C.神经系统可调控激素的分泌,但激素对神经系统无影响

D.某些情况下体液调节可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

(2)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两者常常同时调节生命活动。

【详解】AB、体液调节缓慢,作用范围广泛,作用时间持久,A、B正确;

CD、内分泌腺会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如血糖调节中胰岛会直接受下丘脑调节,而甲状腺间接的受下丘脑控制,此时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如甲状腺激素,C错误,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方式、作用途径、速度、范围等知识,能列表对两者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下列有关体温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人体的体温只通过神经调节保持恒定

B.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

C.热量的散失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毛细血管的散热等

D.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答案】A

【解析】

【分析】

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炎热环境→皮肤温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散热(毛细血管舒张、汗腺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详解】A、体温调节既包括神经调节,又包括体液调节,故是神经一体液调节过程,A错误;

B、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人体热量来源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B正确;

C、热量的散失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毛细血管的散热等实现,C正确;

D、下丘脑是体温、水盐平衡等调节中枢,D正确。

故选A。

【点睛】人体的体温恒定是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来完成的,体温的稳定机体的产热量等与散热量。

11.如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中x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过程,其中能够产生X细胞的是(  )

A.T细胞B.浆细胞

C.B细胞D.效应T细胞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图示为人体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X为效应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有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细胞免疫由免疫细胞发挥效应以清除异物的作用,参与的细胞称为效应T细胞。

【详解】据分析可知,图示为人体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示意图。

图中X为效应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效应T细胞是由T细胞或记忆T细胞接受抗原后增殖分化后形成的,故能够产生X细胞的是T细胞或记忆T细胞,故选A。

【点睛】细胞免疫过程为:

(1)感应阶段:

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

(3)效应阶段: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将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释放淋巴因子,增强细胞免疫。

12.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是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产生的反应

B.免疫活性物质都是由免疫细胞产生的

C.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

D.机体自身的组织和细胞不可能成为抗原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等;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详解】A、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产生的反应,A错误;

B、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B错误;

C、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B细胞和T细胞等),C正确;

D、机体自身衰老、损伤组织及癌变的细胞也可能称为抗原,D错误。

故选C。

【点睛】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作用是解答问题的关键。

13.下列有关生长素的发现,说法错误的是()

A.达尔文提出胚芽鞘尖端受单侧光刺激,向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使胚芽鞘向光弯曲

B.拜尔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C.鲍森·詹森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D.温特证明和发现了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化学物质是吲哚乙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研究从1880年英国达尔文→1910年丹麦的鲍森•詹森→1914年匈牙利拜尔→1928年荷兰温特→1931年从人尿中分离出吲哚乙酸→直到1946年科学家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该物质。

【详解】A、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这种物质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A正确;

B、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刺激”在尖端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B正确;

C、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C正确;

D、温特的实验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此后才确定的,D错误。

故选D。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识记达尔文、詹森、拜尔和温特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明确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在温特之后才被确认的。

1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化学本质是有机物B.由某些部位产生,运输到特定部位发挥作用

C.在植物体内含量极少D.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详解】AC、植物激素植物体内的微量有机物,A、C正确;

B、植物激素是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起作用的,B正确;

D、植物激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是起调节作用,D错误。

故选D。

【点睛】对于植物激素概念的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农业专家利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番茄未受粉的雌蕊柱头,培育出无子番茄。

下列有关无子番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无子番茄果肉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B.该无子番茄通过植物组织培养获得的植株仍结无子番茄

C.该无子番茄果肉细胞核DNA含量与原番茄相同

D.该无子番茄与原番茄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因此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能得到无子果实。

【详解】AB、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后得到的无子番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故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得到的植株所结果实有种子,A、B错误;

CD、因生长素类似物没有改变无子番茄的遗传物质,故该无子番茄果肉细胞核DNA含量与原番茄相同,两者仍属于同一物种,C正确,D错误。

故选C。

【点睛】明确生长素类似物处理得到的无子番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应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干热后又遇大雨的小麦种子容易在穗上发芽,可能与脱落酸高温容易降解有关

B.用乙烯处理未成熟的香蕉,可促其成熟

C.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处理大麦种子可使种子中的淀粉酶含量增加

D.农业生产上施用生长调节剂时,只需考虑处理的部位和浓度大小即可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

(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

此外,它还有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

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

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

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

植物体各部位都能合成乙烯。

【详解】A、脱落酸能够抑制小麦种子的发芽,高温使得脱落酸分解,从而解除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A正确;

B、乙烯可以促进果实成熟,可用其处理未成熟的香蕉促其成熟,B正确;

C、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需发芽就可以产生淀粉酶,可使种子中的淀粉酶含量增加,C正确;

D、农业生产上施用生长调节剂时,除应考虑处理的部位和浓度大小即可,还应考虑处理时间及用量,D错误。

故选D。

【点睛】明确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及特点是解题关键。

17.如图为某同学构建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B.春节前后,杭州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③和④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⑥

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⑤来影响种群数量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主要包括: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分析一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可以间接判定出该种群的发展趋势。

分析题图:

①③使种群密度降低.①③是死亡率和迁出率;②④使种群密度上升,②④是出生率和迁入率,⑤通过影响①使种群数量减少,通过影响②使种群数量增多,则⑤是年龄组成,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迁出率,④是迁入率,⑥是性别比例,它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详解】A、根据试题分析,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迁出率,④是迁入率,A错误;

B、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③迁出率和④迁入率,B正确;

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⑤是年龄组成,C错误;

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⑥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种群的特征,要求识记种群的几种数量特征,掌握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18.下列关于“S”型曲线和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

B.“S”型增长曲线一般表示种群数量停止增长

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D.环境容纳量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于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自然界中种群增长通常呈S型曲线。

环境容纳量是指特定环境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

【详解】A、“S”型曲线模型中,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速率最大,A正确;

B、“S”型增长曲线一般表示种群数量先增加后维持在相对稳定,但并不是不变的,随环境及相关的生物变化而变化,B错误;

CD、环境容纳量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可通过改变环境条件增大或减小某生物的K值,C、D正确。

故选B。

【点睛】种群的数量不是固定不变,而是在某值上下波动的;建立自然保护区目的是防止珍稀动物被捕杀,提高它们的存活率。

19.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B.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有利于提高生物对资源的利用率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的种间关系会发生改变

D.可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种群密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

种群是指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的总称;群落是一定区域内所有种群的集合。

【详解】A、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属于种间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A正确;

B、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有利于生物对光能等资源的充分利用,B正确;

C、群落的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不断调整,C正确;

D、杂草有多个物种,故不能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种群密度,D错误。

故选D。

【点睛】明确种群和群落的内涵及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下列有关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沙丘、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B.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C.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详解】A、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

B、冰川泥、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错误;

C、人类活动往往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C错误;

D、在群落演替的草本植物阶段,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这些动物是植食性动物,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区别,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与理解,熟记两种演替的概念及实例是解题关键。

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结构描述正确的是()

A.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植物都是生产者

B.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成分,细菌都是分解者

C.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D.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动物都是消费者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A、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基石,但并非所有植物都是生产者,如菟丝子,A错误;

B、细菌并不都是分解者,如硝化细菌属于生产者,B错误;

C、由以上分析可知: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部分,C正确;

D、动物并非都是消费者,如秃鹫等属于分解者,D错误。

故选C。

【点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组成成分的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物质多级利用可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B.处于稳定的生态系统能量输入与输出相对稳定

C.兔子给分解者的能量包括自身粪便中的能量

D.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流动渠道

【答案】C

【解析】

【分析】

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散失过程。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且单向流动、逐级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