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的困惑》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2404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水的困惑》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水的困惑》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水的困惑》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水的困惑》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水的困惑》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水的困惑》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水的困惑》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水的困惑》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水的困惑》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水的困惑》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水的困惑》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水的困惑》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水的困惑》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水的困惑》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水的困惑》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水的困惑》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水的困惑》教案.docx

《《中国水的困惑》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水的困惑》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水的困惑》教案.docx

《中国水的困惑》教案

课题

《中国,水的困惑》

授课日期

教材

分析

这篇文章抓住事物内部的逻辑顺序,从介绍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地位入手,引出了一个令人困惑而又十分严肃的问题—中国水资源丰富,却是世界上的“贫水国”,进而分析形成贫水国的原因,提出解决水问题的方法,教育我们要充分认识水问题的严重性,树立起正确的关于水的价值观。

学情

分析

这篇文章条理清楚,内容浅显易懂,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节水保水意识,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

教学

目标

1.掌握说明文的基本特征和说明事物的一般方法,能辨识并运用常用的说明方法。

2.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并利用已掌握的信息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

重点

难点

初步感知文章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中国,水的困惑

结构:

第一部分(1-3)全文总起,指出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4-5)水球“缺水”。

第三部分:

(6-11)中国,世界上的贫水国。

(全文重点)

第四部分:

(12-15)走出贫水国的脱“贫”致“富”之路。

第五部分:

(16)再次强调水的价值,告诉我们要消除水的困惑。

(与第一段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统一。

课外作业:

摘抄文中好的词语(不少于20个)

教后小记及预习指导: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2010年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四川等地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

(出示图片:

干涸的河道,龟裂的土地,饥渴的民众……)国家气候中心专家介绍,这是有气象资料以来,西南地区遭遇的最严重干旱。

灾区的危情,牵动着全国亿万民众的心。

陈永文、张跃进合写的《中国,水的困惑》再次映入我们的脑际----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没有水就没有“活的”地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新授>

一、我们现在的水资源现状

世界水危机威胁人类生存

2005年世界水日之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此期间发表报告,强调世界水危机,已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只有效管理和使用珍贵的水资源,人类才能免遭灭顶之灾。

报告说,滥伐森林导致水土大量流失、河道和水库淤塞、水源短缺和旱灾频仍,并严重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系统,使人类付出了巨大代价。

同时环境污染使水质不断下降,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统计显示,每年全世界有12亿人因饮用污染水而患上各种疾病,15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于不洁水引发的疾病,而每年死于霍乱、痢疾和疟疾等因水污染引发的疾病的人数超过500万。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说,水是生命之源,是全球生态系统中最关键的环节,如果人类不能有效管理水资源,不能保证饮水的安全,那么遭殃的将是人类自身。

二、题目理解:

“困惑”:

因为不明白而难过。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水的名义提出了一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问题----中国,“我”对你如此宝贵,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对待“我”?

这里的“我”是水的化身。

这样的题目既生动有趣,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目前在中国许多地方,水的问题成了困扰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一个大问题,成了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但这篇文章的重点并不在水的问题如何困扰着我们,而是在说明大多数人还没有从科学的角度认识到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的“贫水国”这样一个严峻的客观现实。

因此,这个“困惑”首先是人们思想上的困惑。

文章的立意在于警示人们,要充分认识水问题的严重性,树立起正确的关于水的价值观。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师生共同讨论,梳理出本文的结构,全文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1-3)全文总起,指出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层

(1)指出水在自然界的地位。

把水比喻成地球的血液,以说明其重要。

第二层(2-3)指出水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部分(4-5)水球“缺水”。

第一层(4)地球上水资源储量丰富,有“水球”之称。

总的指出水分布与存在形式不理想,为下面分析缺水原因作铺垫。

第二层(5)地球缺水的原因----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第三部分:

(6-11)中国,世界上的贫水国。

(全文重点)

一层:

(6)中国在世界上缺水国中的地位。

100多个中第13位。

二层:

(7-11)中国成为贫水国的四个重要原因。

第四部分:

(12-15)走出贫水国的脱“贫”致“富”之路。

第五部分:

(16)再次强调水的价值,告诉我们要消除水的困惑。

(与第一段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统一。

2.课文中的小标题有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说明小标题之间的关系。

总体上说,小标题生动形象,精辟深刻。

水球“缺水”:

看上去很矛盾,一方面吸引阅读的兴趣,一方面揭示本部分主旨;中国,世界上的“贫水国”:

引人探究究竟、产生警醒;脱“贫”致“富”之路:

形象,引人联想、思考,“路”在何方,作者的高招究竟是什么。

三个小标题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就问题提出对策。

从逻辑的角度看,第一个小标题是大前提,第二个小标题是小前提和前提下的问题解剖,第三个小标题作出结论。

3.课文三个小标题,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全文主要内容用三个小标题分别表示出来,三个小标题既集中反映了各部分要说明的内容要点,又使全篇文章层次清楚,主要内容一目了然,易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更为特别的是三个小标题都有用引号的词:

“缺水”“贫水国”“贫”“富”,它们的作用意在强调、突出和着重指出,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重视。

这与文章中出现的“水球”所用引号是不同的,水球用引号是一种特定的称谓,是对地球被水包裹的情形的一种形象的描写。

<小结>

 

课堂检测:

1、本文的体裁?

(说明文)

2、说明文有哪些说明方法?

3、课文三个小标题,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既集中反映了各部分要说明的内容要点,又使全篇文章层次清楚,主要内容一目了然,易于读者理解和把握。

 

课题

《中国,水的困惑》

授课日期

教材

分析

这篇文章抓住事物内部的逻辑顺序,从介绍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地位入手,引出了一个令人困惑而又十分严肃的问题—中国水资源丰富,却是世界上的“贫水国”,进而分析形成贫水国的原因,提出解决水问题的方法,教育我们要充分认识水问题的严重性,树立起正确的关于水的价值观。

学情

分析

这篇文章条理清楚,内容浅显易懂,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节水保水意识,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

教学

目标

1.学习本文说明方法。

2.引导学生了解水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关于节水观。

重点

难点

研读探究文章内容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讨论:

1.“水,困惑来自什么?

(1)水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充当什么角色?

(2)是什么原因使世界水资源的争夺无休无止?

(3)我们的生活的空间里缺水吗?

对我们有多大的影响?

举例说明

(4)我们现在懂得水的价值了么?

为了不再因缺水而困惑,不再因缺水而付出昂贵的代价,不再因缺水而影响人类文明大踏步地向前,我们应该怎样做?

2.水球“缺水”

(1)地球上有多少储量的水?

描述一下。

这种情况是不是很理想?

(2)海水所占地球总水量的百分比?

能直接使用吗?

(3)有多少淡水是真正能被人类利用的?

为什么?

(4)还有哪些因素导致水资源异常地短缺?

举例说明。

课外作业:

教后小记及预习指导: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导入>

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有2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全国有3亿多农民饮用水达不到安全要求。

中国,东、南两面环海,内陆河流湖泊众多,为什么还会面临水资源危机?

一方面,水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却面临水资源危机。

[叶圣陶先生说过:

“入境始于亲。

”首先,运用典型事例,在用典型事例引发学生集中思考,带着疑问关注文章内容。

而后引出问题,在强烈的反差中,吸引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去关注文章内容,为后面各环节的教学作好了情感铺垫。

<新授>

一、复习回顾

二、研读探究课文内容:

1.研读探究的主要任务是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归纳出课文的主题思想。

本课内容表述非常清晰,要求学生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完成文本的研析。

讨论问题:

“水,困惑来自什么?

(1)水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充当什么角色?

(2)是什么原因使世界水资源的争夺无休无止?

(3)我们的生活的空间里缺水吗?

对我们有多大的影响?

举例说明

(4)我们现在懂得水的价值了么?

为了不再因缺水而困惑,不再因缺水而付出昂贵的代价,不再因缺水而影响人类文明大踏步地向前,我们应该怎样做?

[明确]水是地球的血液;

水资源的争夺战源于两个根本原因----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

尽管地球表面70%由水构成,但其中真正能为人类所用的不足千分之七。

但仅20世纪,地球上的人口就增加了3倍,用水量增加了6倍。

而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人口会再增加30亿,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用水短缺的国家。

中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中国正在掀起世界历史上前所未见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用水缺口每年都在加大。

污染则进一步恶化了短缺问题。

水污染与水短缺在很大程度上互为因果:

缺水导致污染物难以被稀释,污染又极大地恶化了缺水问题。

人们每多用一吨水,就意味着至少多排放0.7吨的污水,而这些污水会污染几十倍于自身的净水,而且治理费用高昂。

水球“缺水”

(1)地球上有多少储量的水?

描述一下。

这种情况是不是很理想?

(2)海水所占地球总水量的百分比?

能直接使用吗?

(3)有多少淡水是真正能被人类利用的?

为什么?

(4)还有哪些因素导致水资源异常地短缺?

举例说明。

[明确]总的指出水分布与存在形式不理想,为下面分析缺水原因作铺垫;以“首先”“其次”的序列指出缺水的自然原因。

然后再指出导致地球缺水的人为原因----人口暴增、生产发展、环境破坏、人为浪费等。

[材料补充]

地球上有70%的面积被水覆盖,但其中97.5%的水是咸水,无法饮用。

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又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久冷冻地带的冰雪,可真正能被人类利用的水却微乎其微。

联合国最近公布的数据更令人触目惊心:

全球有10亿(16%)的人不能用上洁净的水,20亿(33%)的人处于缺水状态,24亿(40%)的人得不到安全的饮用水;全球发展中的国家80%的疾病和劣质的饮用水有关;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世界每年约有5000亿立方米污水排入江河湖海,造成大面积的水域受到污染。

如果人类再不节约用水,人类真的会灭亡。

以上这些数字和事例已经能够足以证明地球因人口众多、乱采滥用而造成了水资源贫乏。

假如,全世界停水一周,将打破人们正常的生活规律;假如,停水一个月,人类、动物、植物都将无法生存;又假如,停水一年,那么,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不复存在。

因此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小结>

课堂检测:

 

 

课题

《中国,水的困惑》

授课日期

教材

分析

这篇文章抓住事物内部的逻辑顺序,从介绍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地位入手,引出了一个令人困惑而又十分严肃的问题—中国水资源丰富,却是世界上的“贫水国”,进而分析形成贫水国的原因,提出解决水问题的方法,教育我们要充分认识水问题的严重性,树立起正确的关于水的价值观。

学情

分析

这篇文章条理清楚,内容浅显易懂,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节水保水意识,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

教学

目标

1.探究研析课文内容

2.认识中国“贫水”的严重性及原因,树立正确的水观

重点

难点

“贫水国”的原因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为什么?

1.人口多,人均占有水量少;

2.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平衡;

3.水资源开发不适当,控水工程不足;

4.水资源污染严重。

怎么做?

1.加快水利建设的步伐,增加蓄水量;(开源)

2.采取切实有效的节水保水措施;(节流)

3.重视工业节水的水体污染的问题。

(节流)

课外作业:

教后小记及预习指导: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导入>

“水是生命之源,请注意节约用水……否则,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

”电视里又播出了这则公益广告。

随着画外音的结束,一滴硕大而混浊的泪珠滚落而下,坠地有声。

每当看到此处,我的心就会为之一颤。

我仿佛看到了那滴泪珠后面裂开的土地、枯死的庄稼,我仿佛听到了大自然因干渴垂危而发出的痛苦呻吟。

<新授>

一、研析文章三四五部分

(一)中国,世界“贫水国”

(1)地球上淡水资源怎样分布?

主要受什么制约?

(2)世界缺水国已达多少个?

中国在缺水国之列吗?

(3)中国为何是个贫水国?

举例说明。

(4)你是否曾经或正在亲身经历缺水的情况,给你带来哪些麻烦,你了解到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按照水资源总量来计算,中国的水资源居世界的第六位,然而,中国为何是个贫水国呢?

”这是全文中至关重要的一句话,是形成“中国,水的困惑”这一症结的原因,从这里至全文结束,都是在为解开这一症结,让读者消除困惑而进行说明的。

四个原因:

1.人口多,人均占有水量少;

2.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不平衡;

3.水资源开发不适当,控水工程不足;

水资源开发问题从两个方面说,一是森林被砍伐导致生态恶人的连锁反应;二是工业建设、城市化进程加重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控水工程不足的问题以全国总蓄水量占水资源总量的16.8%这一具体数字来说明蓄水、提水、引水工程的不足,使我国大部分水资源没有发挥作用,造成贫水。

4.水资源污染严重。

污水处理能力赶不上排放速度,有限水源受到污染,使贫水问题更加严重。

这一部分作者按照先主后次的顺序来进行说明。

我国之所以成为贫水国,首先在于贫水的标准是以一个国家人均占有水量的多少来确定的,而不是以一个国家水资源总量来确定的;其次是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的不平衡;再次是对水资源的开发不当和控水工程不足问题,最后才是水质污染问题。

(二)脱“贫”致“富”

(1)中国改变缺水现状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举例说明。

(2)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应该做些什么呢?

[明确]

1.应该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的步伐,增加供水量。

2.采取切实有效的节水保水措施。

3.重视工业节水和水体污染问题。

怎么做:

提高全国人民对“贫水国”这一现状的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但同时又是世界上的“贫水国”,认识到我国成为“贫水国”的四大原因,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使我国水资源脱“贫”致“富”,走出“贫水国”的行列。

主要方法:

一、加快水利建设的步伐,增加蓄水量;(开源)

二、采取切实有效的节水保水措施;(节流)

三、重视工业节水的水体污染的问题。

(节流)

(三)如何消除水的困惑

“答案是很清楚的”:

要提高全国人民对“贫水国”这一现状的思想认识,充分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家,但同时又是世界上的“贫水国”,认识到我国成为“贫水国”的四大原因,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使我国水资源脱“贫”致“富”,走出“贫水国”的行列。

这一段是对第四部分的承接,更是对全文的总结,与文章第一段遥相响应,从而使文章结构完整统一。

<小结>

课堂检测

 

 

课题

《中国,水的困惑》

授课日期

教材

分析

这篇文章抓住事物内部的逻辑顺序,从介绍水在自然界和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地位入手,引出了一个令人困惑而又十分严肃的问题—中国水资源丰富,却是世界上的“贫水国”,进而分析形成贫水国的原因,提出解决水问题的方法,教育我们要充分认识水问题的严重性,树立起正确的关于水的价值观。

学情

分析

这篇文章条理清楚,内容浅显易懂,大部分的课堂活动还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节水保水意识,完成感情的自我升华。

教学

目标

1.归纳本文写作特色

2.巩固课文重点知识

重点

难点

写作特色的归纳

教学准备

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

说明方法:

举例子

做引用

做比较

列数字

打比方

写作特色:

1.准确合理地运用小标题。

2.抓住说明要点,合理安排结构顺序。

3.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课外作业:

教后小记及预习指导:

教学过程:

第四课时

<导入>

《中国,水的困惑》是一篇讲水资源在世界上特别是在中国是一种稀缺资源,分析讲解为什么中国会缺水,并分析讲解中国缺水的四个原因,并提出如何让中国走出贫水国行列的三个途径。

最后再次强调水的价值,告诉我们要消除水的困惑,懂得如何运用水资源造福人类。

<新授>

一、本课的说明方法:

1.举例子:

在第一部分为说明水资源的重要性,举了争夺戈兰高地的战争为例。

举出事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事实胜于雄辩。

2.做引用:

如第四部分“资料表明,由于我国多数产业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中期的超始阶段,工艺落后,用水耗损很大,水的重复利用以及综合利用程度程度不高。

……”通过引用,增加说服力。

3.做比较:

“中国人均占有水量不足25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量的1/4,美国的1/5,印度的1/7,加拿大的1/50。

”通过这些数据的一一对比,强化了表达效果。

通过比较,强调出所要说明的对象的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4.列数字:

用数据说明问题,准确、直观,让人信服并容易产生认同感。

比文字更简明,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给人以确切的印象。

“世界上缺水国已达100多个。

中国就是其中之一,排在这100多个国家中的第13位。

5.打比方:

“水是地球的血液”。

这里把水比喻为血液,既说明了水在地球上的重要性,又增强了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二、写作特色:

课文语言准确、朴实、流畅,条理清楚,结构严谨。

在写作上呈现出三大特点:

1.准确合理地运用小标题。

2.抓住说明要点,合理安排结构顺序。

文章要说明的是中国水的困惑问题,造成这种困惑的一个根本原因是“贫”。

于是作者抓住这个要点,紧紧围绕要点安排内容,从水的地位谈起,谈地球水的“贫”,中国水的“贫”和如何脱“贫”致“富”的问题,使人们的认识逐渐深入。

从总体看,文章把事物本身的有机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二者结合起来,符合人们由浅入深的认识规律。

这是一种按事物的逻辑顺序来安排全篇结构顺序的方法。

从局部看,三个主要段落采取了同一的说明形式,即用“首先”“其次”或一、二、三这样的形式,这又是一种按事物的主次顺序来安排结构顺序的方法。

总的来说,全篇结构以逻辑顺序安排,局部结构以主次顺序安排为主,这样安排有利于人们对说明要点有个清楚的认识。

3.多种说明方法的综合运用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如打比方、举实例、列数据、作比较和引用等,但运用得最多的是作比较、列数据。

三、心得笔记:

2007年5月间,太湖爆发蓝藻,造成太湖之滨的江苏省无锡市一度以桶装纯净水来满足生活需要。

有学者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为题,阐述了我国水体污染的严重态势。

请就课文中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数据或一个事实写一篇短文。

答题指导:

第一,简介太湖爆发蓝藻的相关情况,让学生对大面积水污染的严重后果有一个感性认识;

第二,剖析水体污染的原因,思考对策。

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料;

第三,“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数据或一个事实”是构思的核心,要从课文中选定一个点,确立观点,然后理出思路。

这个思路就是结合自己对“水资源”的理解来阐述观点的内涵,寻找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或者是抒发自己情感的方式,以及饱含自己感情的能够打动他人的动人的事例。

第四,写好后进行修改。

修改的重点是自己观点是否和题目的要求一致,用来支持自己观点的内容和你所要表达的观点是否一致。

四、拓展迁移

讲完课文,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我们有限的水资源,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水,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小结>

课堂检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