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2787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docx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含答案

一、阅读理解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无论是乡村或城镇,几乎到处都有麻雀的踪迹。

麻雀常被人们认为是害鸟,甚至骂为“老家贼”,其实,这是人们对它的误解。

   麻雀素有“家雀”之誉。

它适应力强,能飞善跳,喜爱群居,乐于与人类为伴。

麻雀的果如同半个皮球那么大,通常筑在房顶,瓦头檐槽之间的空缝里,也有的筑在灌木或草丛旁。

栖息在乡村和公园的麻雀,很少飞离老家三里之外。

   人们常用“自投罗网”形容麻雀的愚轰。

一位研究麻雀的科学家认为,麻雀在鸟类中是比较聪明的。

在一次试验中,只有3%的麻雀一次被捉。

有的麻雀甚至在一旁等待那些敏捷的小山雀在罗网里把饵叼出来,然后“半路打劫”。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波尔特,通过对麻雀的迷津测验,发现它的记忆能力可以和猴子相比拟。

   麻雀虽然在播种时或农作物成熟时糟踢粮食,但在其他季节及城市里,则是消灭害虫和杂草的能手。

特别是在育雏期,麻雀更是大量捕捉害虫哺养幼雀。

这里有两个例子很能说明麻雀的功过:

十八世纪,普鲁士国王曾因麻雀啄食他所喜欢吃的桃子,悬赏在全国消灭麻雀。

由于麻雀被捕灭得所剩无几,结果毛虫泛溢成灾。

十九世纪时,美国波士顿的毛虫给庄稼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人们为消灭毛虫,从欧洲引进麻雀专门对付毛虫,使庄稼得以摆脱虫患。

   为此,人们在当地建起了一座“麻雀纪念碑”。

我国现在的问题不是麻雀多了,某些地方甚至听不到麻雀叽叽喳喳的声音,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1)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意思。

自投罗网:

________  泛滥成灾:

________

(3)麻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4)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麻雀的特点→________→麻雀对于人类的功过。

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

(5)什么说麻雀“常被人们认为是害鸟”是人们对它的误解?

(6)文中第一句中的“几乎”,第二句中的“常”可否删去?

为什么?

【答案】

(1)《麻雀》

(2)自己送死投入网中;文中指毛虫太多造成灾难。

(3)第二自然段

(4)麻雀很聪明;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5)因为麻雀在其它季节及城市里,则是消灭害虫和杂草的能手,特别在育雏期,是捕获害虫的益鸟。

(6)不能删去;删去了“几乎”就表达不出有些地方麻雀面临灭绝的危险,删去了“常”就表达不出人们对麻雀的误会,有这两个词语,表达才更准确。

【解析】【分析】

(1)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3)、(5)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①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短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概括。

②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6)比较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其特点,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故答案为:

(1)《麻雀》;

(2)自投罗网:

自己送死投入网中。

泛滥成灾:

文中指毛虫太多造成灾难。

(3)第二自然段;

(4)1、麻雀很聪明2、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5)因为麻雀在其它季节及城市里,则是消灭害虫和杂草的能手,特别在育雏期,是捕获害虫的益鸟。

(6)不能删去;删去了“几乎”就表达不出有些地方麻雀面临灭绝的危险,删去了“常”就表达不出人们对麻雀的误会,有这两个词语,表达才更准确。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3)、(5)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①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②考查说明方法,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6)此题考查对有无此词语的辨析能力。

2.课内阅读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妈——”

   “妈——”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母亲大声问:

“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然说出来了!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

“大姐,别给他!

你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

”接着又对着我喊:

“你看你妈这是怎么挣钱?

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

“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

   那一天我第一次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是个大人了。

   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

   ……

   ……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震耳欲聋——________

(2)写出文中的一句排比句。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母亲为养家争分夺秒地工作,十分辛劳、忙碌;“我”对母亲心疼、热爱。

(3)为什么说“我想我没有权利用那钱再买任何别的东西,无论为我自己还是为母亲”?

(4)想想作者写了什么事来表现“慈母情深”,为什么用“慈母情深”做课题。

【答案】

(1)文中指母亲工作的地方声音嘈杂,耳朵都快被缝纫机声震聋了。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连续三次“我的母亲”说明“我”因看到母亲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辛勤工作而震撼,包含了“我”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我鼻子一酸”,是因为为自己的不懂事而感到内疚;被母亲无私的爱感动,而内心激动,句中的省略号表示内容的省略,省略了“我”跑出去后的情景。

(3)因为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还是毫不犹豫地两次给“我”钱买书,满足“我”读书的愿望。

如果再用那钱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的慈爱之情。

所以……

(4)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

因为慈祥的母亲不仅为养活孩子辛勤工作,还为孩子提供精神食粮,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这个课题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敬爱之情。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排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常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考查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故答案为:

(1)文中指母亲工作的地方声音嘈杂,耳朵都快被缝纫机声震聋了。

(2)“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连续三次“我的母亲”说明“我”因看到母亲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辛勤工作而震撼,包含了“我”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我鼻子一酸”,是因为为自己的不懂事而感到内疚;被母亲无私的爱感动,而内心激动,句中的省略号表示内容的省略,省略了“我”跑出去后的情景。

(3)因为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难,但还是毫不犹豫地两次给“我”钱买书,满足“我”读书的愿望。

如果再用那钱买别的东西,实在对不起母亲,对不起母亲的慈爱之情。

所以……

(4)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

因为慈祥的母亲不仅为养活孩子辛勤工作,还为孩子提供精神食粮,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

这个课题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敬爱之情。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考查学生对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考查对短文的主要内容内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

3.阅读理解。

回忆中的家(节选)

   当我还是个十岁孩子的时候,我非常想要一辆自行车。

我父亲说我们穷得捉襟见肘。

从那时起我就不再提起此事……直到有那么一天,我从市场上跑回家,激动地告诉家里的人,摸彩的头奖是一辆自行车!

而一张彩票只要二十芬尼!

父亲笑了。

我请求道:

“我们买两张彩票,或者甚至买三张彩票,行吗?

”父亲回答说:

“我们穷人没有那么好的运气。

”我央求着,父亲摇摇头。

我哭了起来,于是他让步了。

“好吧,“他说,“明天下午我们赶年集。

”我高兴极了。

   第二天下午到了。

谢天谢地,车子还在原地放着。

我可以买一张彩票。

摇奖的轮盘嘎吱嘎吱地转着。

我没中彩。

不要紧,车还在,没有人把它赢走……头奖。

第二次开奖的时候,我从摇篮里拿了第二张彩票,心都要跳到嗓子眼了。

摇奖的轮子吱吱嘎嘎地响着。

喀哒一声停了下来。

中奖号正是27号——我赢了。

   父亲死后不久,母亲才把当时的真相告诉我……父亲头一天去找房东借了150马克。

然后又找摸奖处的人,按商店价格买下这部自行车,并对他说:

“明天我带着一个小男孩来,请您让他的第二张彩票中奖。

他应该比我更好地学会相信他的运气。

”摇彩轮的人手艺很熟练,他非常有把握,想让哪个号码中奖,哪个号码就能中奖。

就这样,我得到了那辆梦寐以求的自行车。

   这笔钱是我父亲分很多期一点点还清的……而我却很高兴,只有孩子才会那么高兴。

因为我的车确确实实只花了40芬尼。

(选自《精致小品B》武汉出版社)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相信一一________       熟练一一________

(2)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四字词语。

①睡觉做梦时也在追求。

形容迫切期望。

________

②拉一下衣襟,胳膊肘就露了出来。

形容衣服破烂,生活穷困。

________

(3)文中两处破折号作用相同,它们的作用是(  )

A. 表示插说。

          

B. 补充说明。

          

C. 表示解释说明。

          

D. 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4)文中“第二次开奖的时候,我从摇篮里拿了第二张彩票,心都要跳到嗓子眼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文章第三自然段写了作者的中奖原因,说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案】

(1)怀疑;生疏

(2)梦寐以求;捉襟见肘

(3)C

(4)表达了作者紧张、兴奋、急切的心情。

(5)父亲要给孩子希望,给孩子自信,让孩子相信努力去做一件事,很有可能取得成功,点燃了孩子心中进取向上的火花。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

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短文中了。

(3)本题主要考查对破折号的作用的理解及判断能力。

做题多读,细读句子,理解句子意思,进步去分析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4)“心都要跳到嗓子眼了”表达了作者紧张、兴奋、急切的心情。

(5)体会语句,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

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1)怀疑、生疏

(2)梦寐以求、捉襟见肘

(3)C

(4)表达了作者紧张、兴奋、急切的心情。

(5)父亲要给孩子希望,给孩子自信,让孩子相信努力去做一件事,很有可能取得成功,点燃了孩子心中进取向上的火花。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

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考查学生对破折号的作用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4)体会重要语句的意思,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5)解答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句意,有利于对文章中心主题的把握。

4.阅读课内文段,完成练习。

   ①一年一年过去,牛郎渐渐长大了。

哥哥嫂子想独占爹娘留下来的家产,把他看成眼中钉。

一天,哥哥把牛郎叫到跟前,装得很亲热的样子说:

“你如今长大了,也该成家立业了。

老人家留下一点儿家产,咱们分了吧。

一头牛,一辆车,都归你;别的归我。

   ②嫂子在旁边,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说:

“我们挑顶有用的东西给你,你知道吗?

你要知道好歹,赶紧离开这儿。

天还早,能走就走吧。

   ③牛郎听哥哥嫂子这么说,想了想,说:

“好,我这就走!

”他想哥哥嫂子既然这样对待他,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

那辆车不稀罕,幸亏那头老牛归了他,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有什么关系?

   ④他就牵着老牛,拉着破车,头也不回,一直往前走,走出村子,走过树林,走到山里。

从那以后,他白天上山打柴,柴装满一车,就让老牛拉着,到集市上去换粮食;夜晚就让老牛在车旁边休息,自己睡在车上。

过了些日子,他在山前边盖了一间草房,又在草房旁边开辟了一块地,种些庄稼,这就算安了家。

   ⑤一天晚上,他走进草房,忽然听见一声“牛郎”,他从没听见过这个声音。

是谁叫他呢?

回头一看,微弱的星光下,老牛嘴一张一合的,正在说话。

   ⑥老牛真会说话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下划线的词语。

①成家立业:

________

②恋恋不舍:

________

(2)“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是对嫂子的什么描写?

由此可以看出嫂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3)“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有什么关系?

”怎么理解这句话?

(4)离家后,牛郎是怎么生活的?

请写出来,由此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5)“老牛真会说话了!

”这句话应该读出________的语气。

【答案】

(1)指结了婚,有了家业或建立了某项事业。

;形容舍不得离开。

(2)这是对嫂子的神态描写。

可以看出嫂子心肠歹毒,冷在心里,笑在面上。

(3)对于牛郎来说,老牛是他最亲密的伙伴、知心的朋友,哥哥嫂子对他狠毒,他感觉不到家的温暖,所以只要和老牛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无所谓。

(4)从那以后,他白天上山打柴,柴装满一车,就让老牛拉着,到集市上去换粮食;夜晚就让老牛在车旁边休息,自己睡在车上。

过了些日子,他在山前边盖了一间草房,又在草房旁边开辟了一块地,种些庄稼,这就算安了家。

 由此可以看出牛郎是个不怕吃苦、勤劳的人。

(5)惊喜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3)理解句子的意思题,一是要抓住关键词语,二是要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

(4)①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②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5)语气是表示说话人对某一行为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是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

语气由两个方面构成:

一方面是一定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是一定的具体声音形式。

了解常用的朗读句子的语气(A.犹豫和矛盾B.生气C.后悔D.自信),然后结合语境来分析。

故答案为:

(1)①成家立业:

指结了婚,有了家业或建立了某项事业。

②恋恋不舍:

形容舍不得离开。

(2)这是对嫂子的神态描写。

可以看出嫂子心肠歹毒,冷在心里,笑在面上。

(3)对于牛郎来说,老牛是他最亲密的伙伴、知心的朋友,哥哥嫂子对他狠毒,他感觉不到家的温暖,所以只要和老牛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无所谓。

(4)从那以后,他白天上山打柴,柴装满一车,就让老牛拉着,到集市上去换粮食;夜晚就让老牛在车旁边休息,自己睡在车上。

过了些日子,他在山前边盖了一间草房,又在草房旁边开辟了一块地,种些庄稼,这就算安了家。

 由此可以看出牛郎是个不怕吃苦、勤劳的人。

(5)惊喜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

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①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②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5)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语气的把握能力。

5.课外阅读我能行。

想做橡树的比尔·盖茨

董 贺

   比尔·盖茨是美国微软公司的创建人之一。

他___________能取得非常大的成就,___________他从小就立下了一个志愿——要做昂首苍穹的橡树。

   比尔·盖茨上小学时,一本《世界百科全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了。

他钻到爸爸的书房里,读不懂法律方面的书,就读名人传记。

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富兰克林、政治家罗斯福、军事家拿破仑以及大发明家爱迪生等人的传记,他都读。

   “我的孩子,你为什么喜欢这些人物的传记呢?

”老盖茨抚摸着儿子的头,非常和蔼地问。

   “为了思考。

   “为了思考?

   “对,为了思考。

这些伟大人物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

我要好好揣摩他们是如何思考的,这样就能找出这些人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见儿子小小年纪就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思想已经走在年龄的前头,老盖茨既吃惊又高兴。

一有机会,老盖茨就给孩子买书,买回各种书籍。

比尔·盖茨高兴极了,他在自己的小房间里布置了一个小书架,把书分门别类地放好,还编上了序号。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有历史人物传记,有法律、商贸方面的书,还有文学作品等。

一天,比尔·盖茨的同学来他家做客,发现比尔·盖茨在读这些书,禁不住好奇地问:

“你怎么买这么多书?

   “在书中可以学到好多好多新的东西。

只有多读书,才能使自己变得与众不同。

   “为什么要与众不同?

和别人一样生活不好吗?

就像绿洲上的小草一样。

   “___________做绿洲上的一株小草,还___________做荒丘上的一棵橡树,因为小草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而橡树高大挺拔,昂首苍穹。

”比尔·盖茨坚定地说。

(1)在文中的括号内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2)结合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大名鼎鼎:

________

②与众不同:

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思想已经走在年龄的前头”这句话的意思。

(4)请你说说“他从小就立下了一个志愿——要做昂首苍穹的橡树”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

(5)认真读文章,想一想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6)比尔·盖茨小时候的志向是做一棵昂首苍穹的橡树,你的志向呢?

用一句话写下来。

【答案】

(1)之所以……是因为……;与其……不如……

(2)形容名气很大。

;跟众人不一样。

(3)因为读书多而懂得多,小小年纪就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

(4)解释说明。

(5)这篇短文告诉我们:

一个人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不要只满足于同别人一样的生活。

(6)示例:

做一名保家卫国的海军战士。

【解析】【分析】

(1)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①分句前后是因果关系。

故选“之所以……是因为……”②分句前后是选择关系。

故选“与其……不如……”

(2)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3)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4)本题主要考查对破折号的作用的理解及判断能力。

做题多读,细读句子,理解句子意思,进步去分析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

(5)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6)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用一句话写下来即可。

故答案为:

(1)之所以……是因为……;与其……不如……

(2)①形容名气很大。

②跟众人不一样。

(3)因为读书多而懂得多,小小年纪就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

(4)解释说明。

(5)这篇短文告诉我们:

一个人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不要只满足于同别人一样的生活。

(6)示例:

做一名保家卫国的海军战士。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

理解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关系。

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3)此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

(4)考查学生对破折号的作用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6)开放些试题,要言之有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董遇读书有三余

   董遇是古代弘农人。

从小爱好学习,因此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别人见他很有学问,常常要他讲书,可是他却总是告诉人家:

“你必须先自己读它百八十遍,边读边思,书中的道理自会懂得,倘若还有不懂之处,再讲也不迟。

”请他讲书的人说:

“你讲的很有道理。

可是我们都苦于没有时间怎么办呢?

”董遇回答说:

“你们应当利用好‘三余’。

”“哪‘三余’呢?

”人们不解地问。

   董遇看了看大家,一字一板地说:

“所谓‘三余’,是指冬天乃是一年里的业余时间。

你想,冰天雪地没有农活,不是读书的大好时间吗?

夜间是一天的业余时间,到处一片漆黑,无法干活儿,不也是读书的好时间吗?

还有阴雨之天,到处一片泥泞,出门不得,更是在家读书的好时间哩!

   人们听了他的话,都有所悟,哪里是没有时间,分明是不会利用时间呀!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倘若:

________

一字一板:

________

(2)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你想,冰天雪地没有农活,不是读书的大好时间吗?

(3)董遇所指的“三余”各是什么时间?

找出来。

(4)从这则故事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案】

(1)如果,假如。

;形容说话从容清楚,吐字清晰,也指严肃认真,毫不苟且或正正经经,合乎规矩。

(2)你想,冰天雪地没有农活,正是读书的大好时间。

(3)是指冬天乃是一年里的业余时间。

;夜间是一天的业余时间。

;还有阴雨之天。

(4)我们要珍惜时间多读书,读好书,而且把一本书读上百八十遍,自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

第一步:

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

删掉疑问词比如:

“难道…吗?

”和“怎能……呢?

”等。

第三步:

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

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