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3093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4页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4页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4页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4页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4页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4页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4页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4页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4页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4页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4页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4页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4页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4页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好学校每所皆可能文档格式.docx

只是,二十几年来,一直没有深入下去。

“2002年,我们进入新课程。

区教委鼓励学校挖掘自己的潜力,开发校本课程。

”这就给了郭琇机会。

“我和一些参加集邮活动的老师思考:

能不能把集邮与教学结合起来?

于是,集邮从一种兴趣活动,开始走进金小的学科课堂。

这还只是小范围的实验。

2年后,郭琇想把实验全面铺开。

“2004年4月,我们向区里申请了课题,准备全校做。

但是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郭琇说,“当时有两派,一派支持,认为这符合课改精神;

另一派反对,认为上课就上课,拿邮票进来干什么?

经过反复研讨,沙小形成了共识:

让邮票进课堂,把金小做亮。

科学教师徐俐辉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那次郭校长开会,要进行集邮与教学的研究,她说我们就是要抢占教育改革的制高点,把我们学校做得有特色,做亮。

我很感动,像我们这样的学校,校长还这么有激情!

郭琇的执著与激情源自一个朴素的信念:

“让所有读金小的孩子不后悔!

这样又继续做了2年,金小逐渐有了起色。

但是,金小教育质量的飞跃,是2006年后通过特色学校创建才实现。

之前,金小的集邮与教育教学的结合还是散点而非系统的,浅表的而非深入的。

进入特色学校建设之后,金小开始提炼学校的文化精神。

他们围绕邮票特色,提出学校的办学理念“方寸修身”,校训“方正为人,寸草春晖”,实施“三品”(邮品·

学品·

人品)教育。

“‘三品’教育,第一条就是要求学生应该正直、诚实,说真心话,追求真理,也就是如邮票一样‘方正’。

有了良好的人品,才谈得上邮品、学品。

这就把集邮教育上升到了学校的精神文化。

由此,金小的路越走越宽。

“244”教育模式产生了。

“2”指两个渠道:

一是课内集邮知识渗透,二是课外集邮实践活动的开展;

第一个“4”指四个培养目标:

育德、启智、怡情、健体;

第二个“4”指四项内容:

一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集邮活动,二是组织编写集邮教材,三是积极探索有效的集邮与学科教学结合模式,四是努力建设集邮校园文化。

其中做得最深入最有特色的还是集邮与教学的结合。

“邮票进入课堂要体现‘四育人’的功能。

”郭琇说,“如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可以‘以情育人’、‘以史育人’,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可以‘以美育人’,数学、科学等学科可以‘以理育人’。

这是充分挖掘邮票的育人功能。

但邮票对教学还有更多的作用可发挥。

金小这样的“穷”学校,许多教具和教学辅助设备不足,而正是一枚枚小小的邮票,让他们的课堂变得广阔而精彩起来。

“关于教学与邮票的结合,我们提出‘四不限’:

不限学科,不限教学形式,不限课型。

”郭琇说,“我们研究,邮票进入课堂可以实现四大教学辅助功能:

创设情境、补充教学资源、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比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教师展示《庐山》邮票,4枚,恰好是上下左右不同角度看的,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知道该怎么欣赏庐山了。

徐俐辉是金小最早进行邮票教学的教师之一。

“我现在是科学课老师。

从我的实践看,80%的邮票都能进入科学课。

比如教‘拱桥的力量’,我就引进有关赵州桥等古代石桥的邮票,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问:

看了邮票你有什么发现?

为什么这些桥要设计成拱形?

就这样引入课题,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区里搞过一次活动:

研究什么样的纸桥最能够承重。

最后是我们的学生得了冠军。

”徐俐辉说,“为什么呢?

得益于邮票。

做纸桥之前,孩子要研究,什么结构的桥最结实,于是调查、设计、实验。

我们孩子就是通过邮票,发现古代石桥都是拱形。

他们就以赵州桥为例,按照其结构,并照其尺寸比例设计、制作了纸桥。

结果,评委说,任何学校学生做的纸桥都比不上金小的能承重。

一枚枚邮票,让金小的课堂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此外,金小还建立了少年邮局,在瓷器口设立流动服务工作点,并组织学生参观邮政人员工作流水线,了解邮件流通的整个过程。

每年举办金小集邮节。

“这一天学生不做作业,上午有学生的表演、演讲,下午是跳蚤市场。

”郭琇说。

虽然至今只举办了两届,但已经声名远播。

“2010年4月30日,第二届如期举行,重庆市及其他地区的集邮爱好者,有的甚至不远万里,都慕名而来,就是为了到我们学校盖一个纪念邮戳,并把对邮票的热爱传递给孩子。

对此我们专门组织了一个‘大邮友牵小邮友起步走’主题活动,让大邮友给小邮友们讲自己集邮的故事,讲邮票背后的故事,讲集邮的常识,等等。

小小的邮票,托起了金小的希望。

自从围绕集邮开展特色学校创建之后,4年来,金小一年一个样。

“从硬件到校园环境、教师队伍,我们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我们有学生500多人,12个班,比4年前翻了一番。

”郭琇骄傲地说,“区里还在我们周围征地,壮大沙小,准备把我们发展成为30个班!

金小成了当地的一个教育品牌,它的影响正在向外一圈圈扩散。

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学校、重庆市“留守儿童”示范学校、课改实验先进校……在金小的带动下,沙坪坝区的天星小学、黔江的新华小学、南区的南区学校和向家湾小学,都走进了“小学教学与集邮结合的研究”。

特色,挽救了金小,成就了金小。

◎中小:

为尊严而战斗

中小走过了与沙小几乎同样的路。

中小的前身是朝阳书院,有140多年的历史。

但2002年邓薇任校长时,中小却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当时几个学校合并在一起,教师多,学生少,一年级招生才70几个。

辖区内的学生留不住,学校的生存都成了问题。

有的家长告诉邓薇:

“自己孩子上了中小,在外面头都抬不起来。

中小的生路在哪里?

“我就找班子成员、老师了解情况,看学校哪些能够做亮。

”邓薇说,“首先,我们发现学校的历史有亮点,朝阳书院的院训‘读书立品,讲求实学,以图上进,以益身心’,重视人文,重视品德,这个理念现在看起来也非常先进。

我们必须把这一文化资源挖掘、利用起来。

接着,她又发现了学校的第二个优势,“我们有2个英语老师在全区非常拔尖,区教研员说应该好好发挥他们的作用”。

邓薇又深入思考,“我们周边的学校有什么优势?

中小必须在别人的空白处、缝隙处求生存、求发展”。

她一研究,发现“英语教学大家都不怎么重视”。

如果中小把英语做好了,肯定一枝独秀。

且慢,这于学生发展又有什么关系呢?

邓薇继续思索。

“我们做教育的人不但要立足眼前,更要思考未来。

未来需要什么人?

需要能够活跃在世界舞台上卓越的人,需要有国际视野、有多元文化知识的人。

”学校越“卑微”,就越要有超前的眼光。

好!

突破口有了,就是“双语教学”。

什么是“双语教学”?

就是不仅要开好英语课,而且还要在其他学科渗透英语教学,比如用英语来上科学课、音乐课。

好家伙,这样的教学在上海那样发达的城市,当时都还处于摸索阶段,一个薄弱校,竟想一举占天下先!

邓薇的“野心”还不止此。

她又进一步研究朝阳书院文化,发现书院“原来有一个纪念堂,专门纪念先贤,祭拜先辈,学生读四书五经来立体”。

她突然悟到:

中小应该是传播、践行民族优秀文化的典范。

她提出:

让国学进校园。

双语、国学,比翼齐飞,“我们就是要把它们作为切入点,把学校做亮”。

然而,这个设想遭到不小的阻力。

做“双语”,“上层”有意见,分管教学的区教委副主任劝邓薇放弃,明摆着,中小是什么基础、什么条件嘛。

做“国学”,“基层”有意见,老师们有的说这不是“复古”吗?

有的说“语数教学质量还没搞好呢,折腾什么国学”。

但邓薇没有妥协。

对“上层”意见,她的态度是,“领导暂时不理解不要紧,我做出效果来让他理解”。

对“基层”意见,她耐心解释沟通。

“我跟老师们交流,说,只要对学校发展、对学生发展有利的事,我们就应该做。

我们冷静分析分析,做‘国学’诵读经典,对学生有什么好处?

有的说学生会有积淀,有的说学生语文素养会提高,有的说还可以熏陶学生的品格。

我说既然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不做呢?

邓薇进一步与大家交心:

“老师们,我们做这些为什么?

为了我们的尊严。

如果我们再不发展,中小再不前进,我们就会被人遗忘、抛弃!

老师们的思想通了。

在争议当中,双语、国学悄然起步。

这样做了一段时间,中小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2006年,中小开始进行特色学校创建。

“什么是中小的特色?

双语、国学只是我们的两个点,还没有形成特色。

中小的特色之路是融合。

“怎么融合?

我们思考,应该在文化层面上进行融合。

语言只是一个工具,要把双语、国学上升到文化的高度。

一个是中国文化,一个是西方文化,融合起来,就是建设中小的中西人文教育。

于是,中小的特色办学之路明晰了:

国学立品,双语达人,建设中西人文教育特色。

基本框架是,以“培养有民族根基和世界眼光的中国人”为办学目标,以“国学教育,双语教育”为特色教育平台,以“立品、治心、达人”为育人方式。

邓薇开始对中小的课程进行改造。

第一,每天开设30分钟的国学课,并分年级编写国学教材《翰林小书院》;

第二,从3年级开始,每周开设5节英语课。

“外籍教师的口语课2节,在夯实学生英语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师资情况,开设音乐、数学、健康等各1节双语课”。

这是中小教育特色的核心工程。

然后精心做好特色活动。

“我们的活动做得很精致。

我的理念是,要么就做好,要么就别做,否则就是浪费学生的生命。

”中小的特色活动主要有三种:

一是展示英语西方文化的,如“双语的天空,绚丽的彩虹”语言文化活动;

二是国学方面的,目的是让孩子理解经典、走进经典,如“演弟子规”、“千人诵读”等,每个孩子都参与;

三是传统节日系列活动,如中秋节、中国年活动。

在活动中,中小特别注重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比如在国际交流活动中,有外国学生来,我们学生就向他们传播中国文化,用英语讲解中国的节日、经典。

这就是中小,根植传统,面向世界,而首要的是培养有中国根的人。

理念有了,课程设计好了,但是,谁来做?

尤其是双语,没有任何现成经验。

“有的学校挂双语的牌,实际上就只有英语课。

教师一开始不愿意,说:

双语太难了,我就上英语课。

”邓薇做他们的思想工作:

“你们现在上英语课是很容易,但你上得再好,也就是一个好的英语老师。

双语就不一样了,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上好了你的路会越走越宽。

”年轻教师听进去了,就去尝试,慢慢地就尝到了甜头。

“后来有一个老师,代表中小在广州上了一节全国示范课,得了第一,深圳、成都的学校要挖她走。

但她说,我不走,我感恩中小。

消息传回来,老师们震动了,都想:

我要把双语上好了,不但在重庆能立足,在全国也能立足。

为了尽快出队伍,邓薇舍得花血本。

“我们一年的办公经费就几十万,但花在老师培训身上的就40万。

有人说中小真有钱。

不是我们有钱,而是我们把钱花在了刀刃上。

现在,中小拥有了8个专职英语教师,其中6个能上双语课,“基本上够用了”。

不但如此,双语还带动了全体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

“北碚区搞说课竞赛,10个一等奖我们就占据了5个。

另外,很多老师在市里、全国获奖。

教师起飞了,双语、国学起飞了,中小也起飞了。

如今,邓薇再也不用为生源发愁。

“原来一个年级2个班,现在是4个班。

不但吸引住了辖区内的学生,辖区外的也开始选择我们。

家长说,只要你们学校做国学、双语,我就要把孩子送来。

”她说,“现在我们是北碚区首批特色学校,区里来了什么任务,都叫我们承担。

特色,为中小赢得了尊严,赢得了未来。

从边缘走向中心

汇龙小学(以下简称汇龙)位于永川区城乡接合部,生源三分之一来自农村,三分之二来自城镇,这样的生源结构,一不小心,就有可能使学校走向薄弱。

与汇龙同样艰难的是九龙坡区的杨家坪小学(以下简称杨小)和南岸区的江南小学(以下简称江南),两校都经过合并之“痛”。

杨小历经三次合校、两次搬迁,已元气大伤,处于薄弱学校边缘;

江南也是由两校整合而成,生源又呈现出二元结构,内涵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但通过特色学校建设,3所学校都获得了新生命。

◎汇龙:

“孩子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作为城乡接合部学校,汇龙不像一些名校有许多资源可以利用,特色发展似乎无从做起。

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学校的走向。

2003年,他们请重庆市儿童文学作家钟代华帮忙写校歌。

钟代华痛快地答应了。

“你是龙,他是龙,我们都是小汇龙;

你天真,他烂漫,颗颗童心映彩虹……今天是快乐的小汇龙,明天腾飞就是中华龙。

”钟代华一挥而就。

没想到,这首充满童心的校歌,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孩子们在校园里唱,在校外也爱唱。

这引起了汇龙人的思考。

“孩子们喜欢的东西,就是好东西。

”校长张中纯说。

于是,“尊重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的办学理念产生了。

理念有了,然而从何处切入?

“我们分析了自己的地域特点,重庆在文学方面,优势是儿童文学,钟代华是我们永川人,他就获得过宋庆龄儿童文学奖。

”张中纯说,“另外,孩子特别需要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可以为孩子奠定人格、人性的基础,这是其他文学作品无法替代的。

你看,我们请儿童文学作家写的校歌,学生就很喜欢。

我们就想,是不是从孩子立场出发,把儿童文学作品引入校园?

一个想法就此诞生:

建立儿童文学校园。

2003年4月,经重庆市作协授牌,,汇龙成为全国首家“儿童文学校园”。

“但是,当时我们只知道儿童需要阅读,阅读需要从儿童出发,学生需要儿童文学,并没想到要建成特色。

2006年,重庆市特色学校建设项目启动。

汇龙搭上了这股“东风”。

在特色学校的创办中,汇龙建立起了“一三一”模式,即建设“一种人文环境”——儿童文学校园;

建设三个环境——儿童文学校园物化环境、儿童文学活动环境和儿童文学课程环境;

形成“一种人文素养”——具有儿童本位审美情趣、价值取向。

最重要的是特色课程的建设。

学校每班每周开设一节“儿童文学阅读与欣赏”课,并制定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开发了校本教材。

开儿童文学课,汇龙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课怎么上,教师们没谱。

2006年,汇龙提出,设置专职儿童文学教师,面向全区“海选”教师。

报告打到区人事部门和区教委,很快就批了。

“为了创特色,就需要特色师资,行政就无条件给我们配备,经费也给予倾斜。

”张中纯说,“现在学校有3位专职教师,语文教师兼职的也有30多个。

刘扬华老师原来在区文联工作,由于热爱儿童文学,有较好的文学功底,通过招聘来到汇龙。

“踏上汇龙这片土地,我就深深爱上了这里,立志要做一名真正理解孩子的儿童文学教师。

”她说。

有了师资保障,儿童文学校园建设便如火如荼开展起来。

很快,汇龙就推出了小学生分级阅读评星活动。

根据儿童阅读素养,依次分为阅读快乐星、阅读美丽星、阅读灵秀星、阅读智慧星、阅读博雅星。

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兴趣与阅读实际,提出评星申请,经专门的评星小组老师通过谈话交流、文学沙龙等活动考察后,获得相应“星”级,成为闪亮的阅读之星。

班级阅读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

每个班级都有读书会,并有自己的“阅读宣言”。

班主任每个月都要给学生推荐一本儿童文学书籍,每班每个月推出一名班级阅读之星,并将其照片张贴在年级的活动牌上。

儿童文学老师、班主任冯斌组织的班级读书会就很有特色。

“我一般先调查孩子家里有什么样的藏书,在家长的帮助下,建立每个家庭的藏书目录,目的是保护孩子阅读的个性。

”冯老师说,“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文化氛围和个性,有的偏于理科,有的偏于文科,有的是医学,有的是建筑。

在这个基础上,我再一组一组地对孩子提出阅读建议,告诉他们家里哪些书可以读,哪些不可以读,还应该读哪些。

之后,我向家长发布班级阅读书目。

她还重视亲子阅读。

但是,“我们班很多是农村孩子或留守儿童,开展亲子阅读活动非常困难。

那么是不是放弃呢?

不。

解决的办法就是一个家长带多个孩子。

比如有一个孩子的妈妈是重庆文理学院的,她就带了很多孩子一起阅读,结果,她学院的图书馆都成了我们班的图书室了。

还有一个办法,如果老人是文盲,不能和孩子一起读,就让孩子读给老人听。

儿童文学阅读还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活动之中。

2005年起,汇龙每年都举办一次读书节,每次长达一个月,至今已举办6届。

“我们组成了一个儿童文学专家组,有搞理论的,有搞创作的,让他们开出儿童阅读的儿童文学书目。

”张中纯说,“读书节期间,我们根据这个书目,邀请新华书店来学校‘摆摊’,帮助家长、孩子选好书、买好书。

“我们还搞2+2活动,要求学生每人有2项体育技能,1项科技技能和1项艺术技能。

”张中纯说,“我们就把这些活动巧妙地与儿童文学结合起来。

比如每年3月3日,学校举办风筝节,我们不是简单地放风筝,而是设计了很多环节,邀请家长参与,有亲子风筝,让学生们诵读有关风筝的诗,写一写放风筝的体验,等等。

“我们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最后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

因为儿童文学,孩子们变得美丽了,从心灵到外表。

“以前常听到社会上对汇龙孩子不好的评价,现在走出校门,听到的是我们的学生懂得遵守公德,在公交车上主动让座。

”冯斌说:

“读书的孩子气质太好了,就是跟别的学生不一样。

我们班的孩子都特洋气,别人都说我们班美女多、帅哥多!

因为儿童文学,汇龙变成了“巨龙”。

现在,汇龙有3000多名学生,150余名教师,“从一所条件不好、招生困难的学校,变成了永川最亮的特色学校!

◎江南:

国际象棋的“蝶变”

江南和杨小校情类似,特色发展的思路也类似。

这就是由一个特色项目,转化、升华成照亮学校前行的文化之光,从而使学校完成脱胎换骨的变化。

2008年7月,田琪就任江南校长。

当时江南生源是典型的二元结构:

主体部分来自外来务工人员子弟和农转非家庭,另有20%左右来自周边高校的高知群体。

“这就给我们出了一个难题:

怎么把来自不同层面家庭的孩子融合好、教育好。

2年多过去了,江南走出了一条新路。

其中“秘诀”,就是他们“融入到了特色学校建设之中”。

其实江南一直不乏特色。

“我们学校有几个特色项目,一是国际象棋;

二是足球,我们是重庆第一批少年儿童足球俱乐部的学校,今年还获得重庆市11岁组冠军;

三是科技,比如航模、海模、车模,在重庆都处于领先水平。

”田琪说。

问题是,它们仅仅是学校的“特色项目”,再好,也只是少数精英学生的小圈子“游戏”。

怎么从特色项目学校转变为特色学校?

江南人进行了苦苦思考和周密论证。

最后他们选择了以国际象棋为突破口。

“以国际象棋为特色,是基于我们对特色学校的理解和我校现实情况的考虑。

”田琪解释,“第一,我们做国际象棋20多年,已经形成了风格;

另外,以国际象棋为特色的学校很少,有也多是依托少年宫来做,我们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属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同时我们还有优质的教育成果,培养出了章钟、黄茜两位国际象棋特级大师。

第二,国际象棋是智力体操,大多数学生可能不会走向运动之路,但通过国际象棋的启智养德,最后他们都将成为国家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国际象棋可以普惠更多的孩子。

第三,作为体育项目,国际象棋可以成为国际性人才交流的一种手段,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人生境界,有助于他们成人成才。

第四,可以从国际象棋棋理中提炼出思想,作为学校的发展方向。

但要把特色项目上升为学校特色,还必须对之进行抽象、提炼,从而把特色项目升华为一种思想,一种文化。

田琪没有“唯我独尊”,而是发动全校老师一起参与、思考。

“我和学校管理层都认为,学校建设不光是领导层的事,更不光是校长一个人的事。

一定要有广大教师、家长乃至学生的高度参与、高度认同,这样才能把学校发展好。

田琪选择了一个星期天,开展全校演讲比赛,主题就是:

把国际象棋定位为学校特色建设突破口之后,学校的整体特色内涵是什么?

校训是什么?

这次演讲让田琪非常感动。

学校规定每个年级一个人主讲,但是,自始至终,演讲都不是主讲者的“独角戏”,而是他在台上讲,“台下就有许多人互动,有的举着牌,把演讲人提出的口号、校训的具体内容演示在上面,或者随声附和。

大家就像是建设自己的家一样出谋划策。

老师们提出的校训多姿多彩:

“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做最好的自己”、“健康、快乐、博爱、勤奋”……不一而足。

田琪作为参与者一员,也走上讲台与老师们PK,提出自己的思考:

“走好每一步”。

结果,大家都认为这个寓意深刻,又简单明了,就确立为校训了。

从此,“走好每一步”就上升为江南的核心价值观,指引着学校特色发展的方向。

为了“走好每一步”,江南进行了特色校本课程建设。

“在一二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国际象棋课,所有学生都参加,由特招的专业教练进行普及培训,目的是保证每一个人都会下。

每周三中午,是特色活动课,不光是下国际象棋,还把国际象棋运用到别的方面,比如喜欢音乐的孩子,可以把国际象棋的元素运用到舞蹈、唱歌中。

”田琪说,“我们还研究,通过棋理,在不同学科教学中发挥启智养德的作用。

比如有的老师找到了数学与国际象棋的相通之处,找到国际象棋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但是,更重要的是,“走好每一步”作为一种理念,要渗透在学校教育生活的血液中。

比如,他们提出,在学校发展层面,要走好“两步”:

立足实际,高瞻远瞩。

“立足实际才能使我们更加清醒,走好每一步;

高瞻远瞩才会不畏浮云,走远每一步。

在教师发展层面,“要术业专攻,因材施教”。

术业专攻,是要求教师在专业领域做到人有我优,在成长过程中走好每一步;

教师对学生要因材施教,使不同学生的潜力得到最佳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走优每一步。

在学生发展层面,则要顾及三个方面:

在德育方面,倡导孩子从身边小事做起,走实每一步;

在智育方面,要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多元发展,走活每一步;

在体育方面,要以兴趣为导向,坚持锻炼,走强每一步。

由此出发,江南由国际象棋特色学校真正转变为有追求、有文化的特色学校,成为学生、家长心目中的好学校。

家长们说:

“江南小学,我的孩子爱着她,我们家长爱着她!

2010年4月,著名国际象棋大师、时任北京棋院院长的谢军受邀到江南参加活动,看了学校的特色建设成果后,竟然感动得“不想走了”,欣然答应担任学校的顾问。

她说:

“我在全国看了那么多开展国际象棋活动的学校,但像你们这样热爱国际象棋,并从棋理中提炼出校训,让孩子踏实做人、快乐成长的,我还没发现。

”她还表示:

江南给我发顾问证了,“以后学校什么时候要我来,我就来,我将尽力为江南小学‘走好每一步’做好我应该做的事!

江南,今后的“每一步”将更精彩。

◎杨小:

源于书法,超越书法

杨小也经历了类似的“蝶变”。

杨小有着辉煌的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