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3142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6.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艺术学概论知识点梳理Word文件下载.docx

4.相应的生活经验和生活阅历。

5.美育与艺术教育

第十二章

典型(再现,写实,人物形象)与意境(表现,抒情,内心世界)

再现的艺术:

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侧重塑造典型

抒情诗,山水画,音乐,建筑,书法,侧重创造意境

一.典型:

又称典型人物,性格或形象,指艺术作品中塑造的成功的人物形象(核心)

定义:

艺术家通过个性化和本质化创造出来的,既能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些规律,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特征,既能表现一定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又表现出艺术家独有的审美感受的艺术形象。

1.关于典型的论述:

黑格尔: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本身就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是一个充满的有生气的人。

别林斯基:

创作本身的显著标志之一:

典型性(典型人物应当具有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

②艺术典型的代表:

法国安格尔《泉》,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米勒《拾穗者》罗丹《思想者》齐白石《虾》徐悲鸿《马》

2.典型的特征:

①艺术典型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阿Q精神胜利法)

②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有机统一。

(个性中体现共性)

艺术典型的个性:

作品中人物形象非常独特,独特的外表,行为,生活习惯,性格,感情,内心世界。

(如奥勃洛摩夫)

现象中体现本质,偶然中体现必然(个人行为经历命运性格等的偶然性(不可重复性),同时体现特定的社会生活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如祥林嫂和老葛朗台)

③性格单一化人物:

扁形人物复杂性格人物:

圆形人物

典型人物应当是圆形人物。

朱光潜:

圆形人物体现矛盾冲突,要深刻揭示人物性格内在的矛盾性。

二.意境:

艺术中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是主体情感与客观形象的有机统一。

是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1.意境的发展:

①孕育:

先秦-魏晋南北朝,②诞生于唐代王昌龄《诗格》(受到佛教的影响)思想源头:

先秦的老庄哲学和魏晋玄学

③王国维:

境界说,境界应包括:

情感和景物两方面

2.特征:

①若有若无朦胧美:

A.意境分为虚实两部分。

实的部分在于画面,文字,乐曲等,虚的部分(意境本质)的部分存在于想象和感悟中。

B.意境虚实的关系:

①虚是实的升华,体现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处于统帅和灵魂的地位②虚境靠实境的具体描绘来实现

传统艺术讲究虚实结合(如中国戏曲舞台表演和绘画的留白)

②有限无限超越美:

追求韵外之致或味外之旨

代表:

元代倪瓒《六君子图》

(追求意的无限性,以有限表现无限(中国古典诗文和绘画追求有限的艺术形象表现无限的艺术意境)

③不设不施自然美美学史上两种美:

错采镂金的美和自然美

魏晋南北朝:

自然美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意境追求天然之美,纯真之美,素朴之美

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画,陶渊明的诗,明代家具等

李白提倡: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诗的自然,清真)

3.意境与典型的区别和联系:

意境:

情景交融的结果,在主客体统一中侧重主体,侧重抒发艺术家的情感。

共同点:

在有限的艺术形象中体现无限艺术意蕴。

艺术典型:

在个别人物形象体现共性,普遍性和本质必然性。

艺术意境:

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领悟景外之景。

1.中国艺术注重创造意境,重表现,抒情,写意的美学传统

“境”:

经过艺术家提炼取舍,熔铸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经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形成的意境。

第三章艺术功能与艺术教育

第一节艺术的社会功能

艺术生产通过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

艺术最主要和基本的特性:

审美价值

艺术最主要和基本的功能:

创造和实现审美价值来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艺术的多重社会功能以审美价值为基础。

艺术的主要的三种功能:

审美认知,教育,娱乐

一.审美认知:

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更加深刻的认识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

1.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

艺术活动具有反映与创造,再现与表现,主体和客体的统一。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作品)。

审美认知作用突破时空局限。

2.艺术对自然现象的审美认知作用:

电视艺术: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中央电视台的科教频道(艺术成为大众传播媒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信息和交际功能)

3.艺术的认知作用以艺术的审美价值为基础:

艺术作品将生活真实升华为艺术真实。

(现象揭示本质,偶然揭示必然,个别显示一般,客观显示主观。

):

以红楼梦为例

二.审美教育:

人们通过艺术欣赏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在思想,情感,理想,追求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通过艺术作品,使读者,观众,听众感受和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

1.中外艺术家对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重视:

①孔子:

孔子创立最早的教育体系。

强调艺术的教育作用。

②柏拉图:

强调音乐的教育作用

2.艺术的教育作用:

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展示生活的外观,能够表现生活的本质特征和规律。

艺术作品中包含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认识,评价,渗透艺术家的社会和审美理想。

(鲁迅先生的作品)

3.艺术的审美教育具有美学意义和艺术的魅力:

具有审美教育的特点。

4.审美教育的特点:

①以情感人艺术作品灌注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艺术描绘作用于欣赏者的感情。

通过艺术强烈的感染性,促使欣赏者受到教育。

②潜移默化艺术作品对人的教育,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促使欣赏者自觉自愿得到感染。

③寓教于乐思想教育+艺术审美娱乐

三.审美娱乐:

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

(精神产品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灵需要)

1.理论学者:

亚里士多德:

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有得到正当满足的权利。

贺拉斯:

寓教于乐的思想

2.艺术作品给人精神上的享受,精神享受有时会超越物质享受,艺术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要。

3.艺术的娱乐功能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休息,更好地投入工作:

艺术可以使人们在生活中的情绪,愿望,理想,期待通过艺术创造的想象世界或梦幻世界得到满足。

4.艺术娱乐功能:

寓教于乐

艺术的教育,认知,娱乐作用三者有机统一。

第二节艺术教育:

美育的核心根本目标: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此部分参考专业书籍)

第二章艺术的起源

艺术起源的问题:

美学:

研究和探讨艺术产生的原因和过程

一.有关艺术起源的5种观点

1.模仿说:

古希腊:

德谟克利特“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

文艺都是模仿,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而有不同的艺术种类。

强调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模仿。

(肯定了艺术来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现实)

原始艺术:

对现实生活中自然神情姿态的模仿和记录。

模仿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2.游戏说:

18世纪德国席勒和19世纪斯宾塞提出“席勒—斯宾塞”理论:

起源于人所具有的游戏本能(①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②将精力运用到自由的游戏)

席勒:

人在游戏时,才可以摆脱自然和理性的强迫,获得自由。

(通过游戏,实现物质与精神,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人的游戏本能或冲动是艺术创作的动机。

斯宾塞:

艺术和游戏是人的过剩精力的发泄。

游戏的主要特征:

没有功利目的,是为了消耗积聚的过剩精力。

通过发泄过剩精力获得快感和美感。

游戏说:

①人能够满足物质生活需要前提下有过剩精力从事游戏(艺术和审美活动)

②游戏说体现了艺术的部分特殊性,为了满足精神需要,超功利性。

3.表现说:

19世纪后期,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理论基础:

艺术应当表现自我。

(汉代《毛诗序》: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①提出: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核心:

直觉即表现

艺术的本质:

直觉,直觉的来源是情感

直觉即表现,艺术归根到底是情感的表现。

②科林伍德:

表现情感的艺术是真正的艺术,艺术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③列夫托尔斯泰:

艺术起源于传达情感的需要。

美学家苏珊朗格: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艺术活动的实质:

创造表现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

4.巫术说:

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起源于巫术

英国:

爱德华泰勒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

原始人最主要的特点:

万物有灵。

①早期造型艺术和巫术有关

②原始歌舞与巫术有关:

托马斯门罗原始歌舞被用来保证巫术成功。

③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与生产劳动密切联系(农业和狩猎活动)

巫术:

被用来表示原始社会中某种实用倾向或某些实际的活动。

巫术归根到底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

5.劳动说: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文艺理论界占主导地位

19世纪末叶,艺术起源于劳动

希尔恩《艺术的起源》:

艺术与劳动的关系。

俄国:

普列汉诺夫:

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恩格斯:

劳动和语言是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最重要的两个推动力。

①劳动创造了人,为艺术的生产提供前提。

劳动工具的创造:

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②物质生产劳动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

经历漫长的历史阶段

因此,艺术起源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艺术本质:

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

1.客观精神说:

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柏拉图:

艺术世界第三性基于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

德国黑格尔(建立在客观唯心):

把艺术本质归结为理念或绝对精神,从有限的感性形象认识到无限的普遍真理。

2.主观精神说:

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

康德:

艺术是艺术家的天才创造物,强调创作主体的重要性。

尼采:

人的主观意志是万物主宰

我国古代文艺理论:

南北朝时代文学艺术的本质特征:

主观精神的表现和抒发。

3.模仿说或再现说:

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亚里士多德:

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肯定世界的真实性),艺术所模仿的是现实世界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本质特征)

俄国车尔尼雪夫斯基:

艺术反映现实,肯定了现实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过分抬高现实美,说明艺术只是生活替代品)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理论基础

人的生活:

物质生活(生产)和精神生活(生产),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

马克思提出“艺术生产”:

艺术+生产

(此部分内容参考复习资料)

第二节艺术的特征

本质是特征的内在规律,特征是本质的外在表现。

艺术作为特殊社会意识形态(特殊精神生产):

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

一.形象性:

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艺术以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和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1.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艺术形象是具体感性的,体现一定的情感,是主观和客观因素的有机统一):

①鲁迅“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思想和人格的表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蒙娜丽莎的微笑》,人文主义思想)②中国美学注重“传神”:

不仅反映对象本质特征,也表现艺术家对生活,人物的理解(顾闳中创作《韩熙载夜宴图》)

③不同的艺术门类,艺术形象的主客观因素具有不同特点:

如绘画,雕塑:

再现生活的艺术形象中渗透艺术家的思想情感;

表现为主观因素消溶在客观形象中。

2.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艺术形式作用于欣赏者感官,形式体现出深刻思想内容。

优秀艺术作品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完美艺术形式。

3.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独特个性+社会概括性,共性与个性的高度统一(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不同方式的表现):

阿Q的精神胜利法

4.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

二.主体性:

艺术作为特殊精神生产,融入创作主体乃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

1.艺术创作的主体性:

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源泉,艺术家从生活实践中获得创作动机和创作灵感。

艺术家对艺术创作起决定性作用

①动物生产出于本能,是不自由的,人的生产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劳动

②艺术创作主体性表现:

艺术家创作活动的能动性(艺术主客观,再现与表现辩证统一)和独创性。

2.艺术作品的主体性:

艺术作品凝聚艺术家对生活的发现和理解,渗透着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和情感,体现艺术家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追求。

①艺术生产的独创性:

取材相同的艺术家,作品仍然具有主体性印记(创造性与创新性特色)

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特点:

欣赏者生活经验和性格气质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不同,审美感受上形成个性差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欣赏主体和艺术作品之间相互作用的审美主客体关系。

①欣赏主体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再创造和评价。

②艺术鉴赏的本质是审美再创造。

③欣赏者的个性是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特点

④欣赏者实际获得的艺术感受与艺术家原来的创作意图产生差距

主体性贯穿艺术生产活动全过程:

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意味着创造性与创新性)

三.审美性:

1.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

艺术生产目的为了满足人类审美的需要

①美的形态分为自然美和艺术美

②艺术的审美性:

实用向审美的过渡;

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的表现。

③艺术的物质材料和手段:

艺术成为传达交流审美意识的手段。

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审美意识—受众—满足审美需求。

2.艺术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

把现实生活的真善美融入艺术作品。

真:

艺术真实善:

人生态度和道德评价渗入艺术作品

①《清明上河图》:

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②审美性和丑的关系问题:

丑的东西也要通过审美特征在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

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能动创造变成艺术美:

莫里哀《伪君子》达尔丢夫,《吝啬鬼》阿巴贡,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夏洛克

3.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形式+内容

①谢赫:

绘画六法:

对古代绘画实践的总结

②每种艺术都有特殊的形式美:

黄金分割理论,帕提农神庙—悉尼歌剧院

③内容美:

形式美在于生动体现内容刘勰《文心雕龙》:

形式应当服从于内容。

顾恺之:

以形写神,表现人物内在精神黑格尔美学核心:

艺术美本质感性形式体现理性内容

举例子:

悉尼歌剧院设计师伍重强调现代建筑应该从属于自然环境,崇尚有机建筑理论。

第七章表情艺术;

音乐(表现性)+舞蹈(表演性)

表情艺术:

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的总称。

1.音乐和舞蹈能够细腻的表现内心情感

2.发展:

最古老的艺术门类:

原始舞蹈和原始音乐

音乐和舞蹈的特性:

群众性,科学性,技艺性。

3.表情艺术基本美学特征:

抒情性+表现性:

强烈抒发人的情绪情感

①音乐和舞蹈通过表演进行二度创作,表演性是表演艺术的又一美学特征

②音乐和舞蹈美学特征:

表演性+节奏性+韵律美

一.音乐艺术

音乐:

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上的流动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思想感情,表现生活感受的一种表现性时间艺术。

1.音乐艺术=声音+时间+表现+再创造

2.音乐的种类:

声乐+器乐

①声乐:

用人声歌唱为主的音乐

器乐:

用乐器发声来演奏的音乐

②声乐:

歌唱特点:

男声,女声,童声

演唱方式:

独唱,齐唱,重唱,合唱,对唱,伴唱等

我国声乐分类:

民族(演唱方法质朴自然,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多样化,美声(源于意大利,追求声音效果,运用华彩和装饰)国际化,通俗(电子传播技术):

时尚化

③歌剧:

歌剧+舞蹈+话剧

④器乐分类:

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

演奏方式:

独奏,重奏,齐奏,伴奏,合奏

(此部分参考专业书)

3.音乐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

旋律(音乐灵魂),节奏(音乐时间感),和声(音乐空间感),复调,曲式,调式,调性。

1.①旋律:

把高低,长短不同的乐音按照一定的节奏,节拍,调式,调性组织起来,塑造音乐形象,表现特定的内容和情感。

旋律:

音乐的灵魂(音乐表现力)

②和声:

多声部音乐按照一定关系构成重叠复合的音响现象,使音乐具有结构感,色彩感和立体感。

③交响乐:

在文艺复兴时期被使用。

形成于18,19世纪之交: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维也纳古典乐派(交响乐黄金时代)

④音乐艺术的精髓,音乐创作的最高形式:

交响乐

创作基本原则:

对比,展开:

捷克19世纪德沃夏克

⑤音乐的古老性:

最古老的乐器:

乌克兰境内:

六支用长毛象骨骼制成的乐器。

我国最古老的乐器:

骨哨和陶陨

2.我国古代音乐的历史:

原始社会,祭祀仪式—先秦时期,孔子强调音乐的社会作用(伯牙,师旷)—西周出现乐官,周王朝的雅乐和民间的俗乐—汉魏时期,北方相和歌和南方的清商乐,汉武帝建立乐府—唐代教坊—宋元时期,民间音乐—近代音乐奠基人萧友梅20世纪20年代筹建第一所音乐学校—国立音乐学院

3.古代西方音乐发展:

古希腊,重视音乐理论和音乐的教化功能(柏拉图强调音乐的教育作用。

亚里士多德:

音乐具有教育,净化,精神享受的作用)—欧洲中世纪,宗教音乐发展(赞美歌,多声部合唱)—16世纪末,世俗音乐占据主导地位,主调取代复调,歌剧诞生,音乐家和音乐流派诞生。

4.近现代欧洲音乐史的音乐流派:

①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初):

维也纳古典风格代表人物: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推崇理性+情感,艺术形式严谨完美——浪漫乐派(19世纪):

强调抒发主观情感,表现个性。

前期代表人物:

德国作曲家舒曼和舒伯特,匈牙利李斯特,波兰肖邦,法国柏辽兹后期:

德国瓦格纳和勃拉姆斯,俄国柴可夫斯基——19世纪中叶以后,民族乐派兴起:

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代表人物:

挪威格里格,捷克德沃夏克等

5.20世纪音乐流派:

印象派:

法国德彪西表现派:

奥地利勋伯格

新古典主义:

意大利布梭尼

二.舞蹈艺术

舞蹈:

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

1.舞蹈的发展:

远古时代,图腾舞蹈,歌,舞,乐三者结合,原始舞蹈对狩猎或战争活动场面的模拟—商(巫舞)—周(文舞和武舞)—春秋战国(优舞)—汉代(百戏)—唐代(宫廷歌舞,民间舞蹈)—宋代(舞队)—明清(舞蹈表演)—戏曲舞蹈

2.欧洲舞蹈发展:

1581年意大利演出第一部真正芭蕾作品《王后喜剧芭蕾》——19世纪芭蕾的黄金时代(脚尖舞+外开性技巧):

意大利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代表作:

《吉赛尔》《天鹅湖》《睡美人》—20世纪初美国邓肯(现代舞蹈之母)现代舞:

自然舞蹈动作,自由表现内心情感,古典艺术+现代艺术

3.舞蹈分类:

生活舞蹈+艺术舞蹈

①生活舞蹈:

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舞蹈(交际舞,起源欧洲)

目的:

自娱或社交,群众性和普及性。

20世纪流行的舞蹈:

华尔兹,布鲁斯,探戈,伦巴。

20世界70年代以来,迪斯科,霹雳舞。

生活舞蹈的其他种类:

习俗舞,宗教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

②艺术舞蹈:

专业或业余舞蹈家通过艺术创作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作品。

(技艺水平+艺术构思+主题思想+艺术形象)

艺术舞蹈的分类:

表现形态:

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组舞(相对完整的舞段组织在一起表现特定主题)

表现特征:

情绪舞(抒情舞蹈)情节舞,舞剧(民族舞剧《宝莲灯》)

表现风格:

古典舞,现代舞,民间舞,宫廷舞

①民间舞:

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舞蹈形式,生动反映各地区各民族的性格爱好,风俗习惯和审美趣味,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②分类:

汉族和少数民族

汉族民间歌舞:

①载歌载舞(秧歌,花灯,二人转)②自娱性+表演性:

蒙古族(筷子舞),维吾尔族(赛乃姆),朝鲜族(长鼓舞),傣族(孔雀舞)

芭蕾:

起源:

意大利形成:

法国

古典芭蕾:

脚尖鞋的运用和脚尖舞的技巧(稳定性+外开性)

芭蕾舞剧:

以舞蹈为主要表现手段,舞蹈+音乐+戏剧+美术

大型芭蕾舞剧:

独舞(表现人物性格和情绪)+双人舞(剧情发展和人物情绪交流)+群舞(反映时代背景+烘托氛围)

代表作:

古典芭蕾舞剧《吉赛尔》《天鹅湖》《睡美人》《罗密欧与朱丽叶》,我国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

第二节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

抒情性+表现性,表演性+形象性,节奏性+韵律美

一.抒情性与表现性

艺术的基本功能:

再现生活+表现情感

音乐,舞蹈:

直接表现和揭示内心情感。

①抒情性是音乐舞蹈基本属性:

汉代《毛诗序》

抒发情感的能力:

表现情感情绪+激发和宣泄人的激情

②抒情性来源于本质属性(抒情)和特殊表现手段:

音乐(乐音)舞蹈(形体动作)

③长于表现或传达创作主体的情感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舞蹈中的抒情舞蹈(情绪舞):

表现特定的情绪,通过强烈的情感氛围震撼心灵。

①根源于音乐特殊的物质媒介和表现手段:

以乐音为材料作用于听觉,传达表现音乐家感情的起伏变化。

(音乐最基本的艺术功能:

表现情感)②音乐内容的非语义性和表现情感的特殊性③音乐形象的不确定性,非语义性,多义性和朦胧性(不同人有不同审美感受)

④音乐形象:

抽象性,象征性,复杂性音乐富有哲学深度:

德国诗人尼采。

二.表演性与形象性:

1.表演性:

表演艺术:

通过演员表演并借助舞台来完成的艺术形式(包括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

音乐形象和舞蹈形象:

依赖二度创作的表演

①舞蹈用动作表现思想情感,表演塑造舞蹈形象。

音乐作品依赖于表演艺术家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

2.形象性:

舞蹈形象塑造依靠演员的形体动作,舞蹈的表演性是形象性的基础。

(舞蹈形象:

以舞蹈动作,姿态,表情和造型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

3.舞蹈形象美学特征:

直观性+动态性+表情性

音乐形象塑造:

通过演员的演唱和演奏完成(以声音为材料)

音乐形象的欣赏:

审美感受力+联想,想象+情感意象具有时间性(在时间流动存在)

4.音乐欣赏的理论:

①戏剧性欣赏理论:

强调欣赏音乐的内容《梁祝》②技术性欣赏的理论(学院派音乐欣赏理论):

音乐的内容是乐音的运动形式:

19世纪奥地利音乐学家汉斯立克和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奠定③情感性欣赏理论:

音乐表达感情的特殊方式,带来音乐欣赏的特殊性,逻辑因素让位感情因素

音乐形象通过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