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故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328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德故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医德故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医德故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医德故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医德故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医德故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医德故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医德故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医德故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医德故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德故事.docx

《医德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德故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德故事.docx

医德故事

历代名医医德故事

历代名医医德故事

 中医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它是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中医的魅力与光辉并不仅仅来源于她神奇的疗效和独特的理论体系,还有就是历代中医大家们身上闪烁着人性光辉的医德!

医德的发展是与医术一起发展,传承至今的。

纵观古今中医各家,大凡有所建树者,无一不是德艺双馨之医家,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诠释着医乃仁术,用自己的心血汗水捍卫着医道尊严!

我们从以下五位相对具有代表性的医家中便能浅析出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医德内涵。

孙思邈:

患者如至亲,同行勿相轻

   唐代名医药王孙思邈不但热爱中医,而且喜好经史佛老之学。

他认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这是何等高尚的医德,何等景仰的修为。

在孙思邈所言中,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他视患者如至亲的接诊态度。

我想这里面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第一,医学是一门救人的学问,医生是一个救人的职业,如果你不把患者视为至亲,那么你何以会竭尽全力地去进行救治而心底无私呢?

其二,我们的收入来源于患者,从这个层面上理解,患者无疑堪称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衣食父母。

葛洪:

让贫困低薪阶层轻松廉价地用药

   晋代名医葛洪鉴于以往“诸家各作备急,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的情况,决心“率多易得之药,其不获已,须买之者,亦皆贱价草石,所在皆有”。

由此可见,葛洪作为一名医生是很关注贫困、低薪阶层人民的,能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从他们的经济利益出发,不辞劳苦,编著成《肘后备急方》,里面的方药物美价廉,文字朴实易懂,从现在的角度看也不失为一本家庭用药手册。

这种处处为方便贫苦患者着想的精神很值得我们赞许。

喻昌:

对患者诚心、耐心,患者才会与你交心

   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因素有很多,医生为患者诊疗时诚心不足、耐心不够,而造成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生有戒备甚至敌对心理的情况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虽然患者有时在接受医生诊疗期间会因为种种原因而不和医生配合,但是明代名医喻昌认为,“然敬设诚致问,明告以如此则善,如彼则败,谁甘死亡,而不降心以从耶?

”“此宜委屈开导,如对君父,未可飘然自外也。

”从喻昌所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对病人如果诚心,尽责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地为病人服务,病人怎么可能不与你交心,不配合你工作呢?

所以在自身修养方面,行医之人应该好好领会喻昌之言的深意!

 

吴有性:

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

   明朝末年,战争连绵,灾荒不断,疫病流行。

崇祯辛巳(公元1641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地疫情猖獗,延门阖户,感染者往往相率倒毙。

一般医者以伤寒论治,难以取效。

“不死于病,乃死于医”,身处那种情况下的吴有性认为“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方,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

”吴氏因此系统地钻研古代医书,认为历代医书研究温病的太少,故而不揣固陋,大胆设想,深入观察,“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及其传变之体”。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编写了《瘟疫论》,成为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继《伤寒论》之后又一部论述急性外感传染病的专著,在外感病学及传染病学领域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吴氏的医学成就与其不顾个人安危,亲临疫区寻求疾病之因、探求治疾病之法,奋不顾身地为患者着想的精神与举动是分不开的!

在他看来,患者的生死才是大事。

只要自己所为有利于患者便行,怎么能够因为自己的福祸而左右探求为民疗疾方法的步伐呢!

真可谓:

苟利患者生死矣,岂因祸福趋避之!

徐大椿:

名医不可为,伪医尤可憎

   世人都只看到名医的光环与伟大,却很少知晓名医的难处。

孰不知学医难,行医更难,做名医尤其难。

这里的“难”不仅是说成为名医的过程艰难,而是如徐大椿所言:

凡求治于名医者“必病势危笃,近医束手,举家以为危,然后求之”,“其病必迁延日久,屡易医家,广试药石,一误再误,病情数变,已成坏症”。

可见病人及患者家属对名医所寄予的希望很大,要求很高,有的病虽然迁延日久,但若经过积极救治还能转危为安,但是很多患者被一些庸医折腾过久,即便华佗再世,也束手无策!

然而病家常常又不会理性看待,甚至责怨名医。

徐氏以上所言便是告诫名医不可过高地看待自己,名医说到底是人而不是仙,同时也是对患者及其家属们的肺腑之言。

名医如此,普通的医生更应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徐氏所言名医也讽指一些徒有虚名的“名医”,他直言道:

“获虚名之时医,到处误人病家反云此人治之而不愈,是命也。

有杀人之实而无杀人之名。

医德、医术佳联妙对

在古今联苑中,有不少赞颂名医之医德、医术的佳联妙对,耐人品味,久传不衰。

医生的职业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益寿延年。

在古今联苑中,有不少赞颂名医之医德、医术的佳联妙对,耐人品味,久传不衰。

立论活人,当年无愧谥医圣;

善书妙说,今日有情颂良方。

这是湖北武当山医圣祠中的一副对联。

此联赞颂东汉的张仲景既是一位造福一方百姓的湖南长沙太守,又是悬壶济世、万民称赞的神医。

志在救人,剂温凉寒暖,而万姓感德;

心欲济世,诊沉浮迟数,乃千古扬庥。

这是陕西药王山中药王庙内的一副对联。

通俗易懂的联语,对唐代名医孙思邈的医风、医术、医德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钱罄矣还栽菊;

四壁萧然不卖琴。

相传明代安徽休宁县吴士彪,医名振乡里,他仗义疏财,扶贫济困,虽生活清苦,但情怀高雅,曾自撰此联,表现一生行医志向,可见其医德高尚。

著手成春,万家生佛;

婆心济世,一路福星。

这是道光皇帝赏赐名医费伯雄的一副御联。

据说清代江苏孟河医派奠基人费伯雄,学养宏深,医术高超,求治者日逾百人。

他曾两次被召入京,为皇太后治疗肺痈和为道光皇帝治疗失音,均获良效。

因此,道光皇帝特撰此联以赞颂之。

但愿人常健;

何妨我独贫。

这是清代名医范文甫题于其医馆的一副门联。

此联别具一格,以联明志,慷慨大方,济贫扶困不吝钱财,尽力尽职为病人服务,其高尚医德难能可贵。

只愿世间人无病;

何愁架上药生尘。

这是湖南湘乡一位名医的一副门联。

该联的字里行间,无不体现其高尚的医德医风,耐人品味。

通过这一句句言语真诚和期盼众生平安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那些书写对联的中医名家的操守和德行,他们的品格和医风将永留世人心中,

 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在医务活动中的职业心理素质、职业精神品质和职业传统习惯,是以善恶标准评价医务人员品质和依靠社会舆论、内在信念、传统习惯来调整医患之间、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

医德也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礼记·乐记》曰:

“德成而上,艺成而下”。

意思是说道德修养的成就居于先,技艺的成就处于后。

《省心论·论医》中说:

“无恒德者,不可作医”。

《徐灵胎先生传》又强调:

“德成而先,艺成而后,似乎德重而艺轻,不知艺也者,德之精华也。

德之不存,艺于何有?

  祖国医学传统医德则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闪耀着人性与理性的光芒。

它崇尚“生命至重,惟人最尊”的道德信念,尊重生命,以人为本,人道为先,是医者从业立术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它倡导“医乃仁术、济人为本”的“仁爱”思想,同情、关爱、尊重、保护和真诚善待病人,一视同仁,爱人如己,时时处处把病人利益放在首位,是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的原则。

我国历代医家对医者应具备的道德情操皆有系统而精辟的论述,如唐代杰出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大医精诚》中说: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为至亲之想。

”而现今少数医者把病人分为三六九等,岂不是倒退吗?

  近代医家陆渊雷先生曰:

“自古学问与功名分两途。

状元翰林有绝对不通学问者,大学问有终身布衣者。

”历代医家都推崇轻权位、淡名利的高尚品质。

医者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为最大乐趣,别无所求。

战国时代名医扁鹊,医术高超,仍不辞劳苦,周游天下,为民间解除疾苦,深得群众敬爱。

汉代名医华佗,医术凡超,淡于名利,不愿做官,被曹操杀害便是一例。

故《临证指南医案》华序中云:

“古人有三不朽之事,为立德、立功、立言也。

故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闻发蕴奥,韦着方书,其立言也。

  医者是一项庄重、严谨的职业。

历代医家都很重视严谨治学态度和注重自己的神态与一丝不苟的医疗作风。

西汉名医淳于意,名重一时,诊断疾病非常认真,并且极重视记录书写病案,以积累临床经验,为后世医案的创始做出杰出的贡献。

在如北宋时一读书人患疾数载,耗尽家资,求遍白医无效。

其妻决意让名医何澄一试,因家贫付不起诊费,便瞒着丈夫,引何入密室,羞怯地说:

“妾以良人抱病日久,典买殆尽,无以供医药,愿以身酬。

”何正色道:

“娘子何出此言,但放心,当为调治取效,切毋以此相污。

”经过何澄力救,终起沉疴。

何澄不贪色欲,恪守德操,志存救济,实为医者的楷模。

  中医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把“精术”作为的根本和基础。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首先强调了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也就是说,从医者必须从“至精至微”处深刻认识为医之关天重任,从而刻苦钻研、不断提高医术。

清人王世雄在《回春录序》中说:

“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

”他认为一个医生若无精良医术,即使仁心厚重,也毫无用处,不能救人于病危之中。

叶天士更是人木三分地指出,术不精则无异于杀人,并在临终时告诫后人:

“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能悟,读书万卷,而后可借术济世。

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铒为刀刃也。

”叶天士的这番话可谓是一语警天,当为医者谨记借鉴。

  《内经》要求医者针刺治疗时要全神贯注,“如临深渊,手如握虎。

”但今少数医者,诊病漫不经心,边间谈,边诊脉,边处方的医疗做法,是违反医学道德的。

据《中国医学史》载,我国历代名医辈出,他们不仅具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具有高尚的医德医风,其一言一行,均可供我们借鉴与效法。

兹举例简介如下。

一、中医医德精髓

   1、钻研技术,精益求精。

   明代名医徐春圃说:

“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不浅)。

”纵观我国历代卓有成就的医学家,无一不是在“精”字上下了一番苦功的。

他们毕生勤勤恳恳,孜孜以求,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终于取得了学术上的辉煌成就,羸得了后世的无限景仰。

例如东汉张仲景,年轻时曾从张伯祖学医,由于他勤奋好学,医术“精于伯祖”。

他生当战乱频繁、疾疫流行的东汉末年,生灵涂炭,死亡载道,他的家族两百多人,不到10年,就患病死去三分之二。

他目睹这种惨状,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精心研究古典医籍,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提高,撰成《伤寒杂病论》16卷,创立“辨证论治”的纲领,成为中国医籍的经典,他被后人尊之为“医圣”。

又如唐代孙思邈,幼时多病,从少年时便酷爱医学,直到白发苍苍垂暮之年,仍然手不释卷。

他活了一百多岁,多次拒绝隋唐两代朝庭的聘请,长期在民间行医,一生“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在古稀之年,撰成《千金要方》30卷。

过了30年之后,年已百岁,不顾年迈,犹恐沧海遗珠,又继续旁搜博采,精益求精,撰成《千金翼方》30卷,以与《千金要方》相辅相成,二书合称《千金方》,是传世不朽的医学巨著,他被后人尊之为“药王”。

又如明代李时珍,三代业医,家学渊源,博学多材,热爱医学,他曾自我介绍说:

“幼多羸疾,……长耽典籍,若啖蔗饴,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

”他以学习为乐,读书犹如吃甘蔗饴糖一样甜,他鉴于历代本草书讹误和缺漏不少,因此下决心编写一部新的本草著作。

从34岁开始,“岁历30稔,书参800余家,稿凡3易”,终于在60岁时编成了《本草纲目》这部举世闻名的药学巨著,郭沫若称其为“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

   2、对待病人,认真负责。

   医为仁术,济世为怀,病家延请,有求必应,治病救人,认真负责,这是我国历代名医的优良传统。

医生对任何病人都要无微不至地关心、体贴和爱护,视他们如亲人。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一文中说: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医生还要急病人所急,有请必往。

元代朱丹溪医名甚噪,“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仆人告痛,先生喻之曰:

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

”遇危重病人,要积极抢救,例如战国时名医扁鹊(秦越人),是一位民间医生,周游列国,一日,路过虢国,遇虢太子突然发病,昏迷半日不醒,众医束手无策,虢君请扁鹊入视,扁鹊通过详细认真的检查,对虢君说:

“若太子者,所谓‘尸蹶’者也,太子未死也。

”乃使他的学生外施针灸、砭石,内服汤药,经过抢救,终于转危为安。

中医治病,重视整体,强调辨证,医生临床,望、闻、问、切四诊必须兼施,清代喻嘉言主张“先议病,后用药”,立“与门人定议病式”,充分体现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

对某些粗心大意,敷衍塞责的庸医,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提出过严厉的批评,他说: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

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

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

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3、心存济世,不图酬报。

扶贫济困,施医赠药,也是我国历代名医的优良传统。

例如三国时名医董奉,籍福建,侨居庐山,是一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民间医生,他为人治病,不收诊金,凡重病患者,治愈后,在其房前屋后种植杏树5株,轻病者种1株,作为酬谢。

数年之后,种杏10余万株,郁然成林。

杏熟易谷,用以救济贫苦病人。

后世“杏林春暖”,“誉满杏林”,传为医林佳话。

又如唐代名医沈应善,江西新建人,精医术,有仁心,遇有疫疾流行时,则购储药物,在其宅旁构筑一舍,收留病人,医药费和伙食费一概不收。

对待病人,来者不拒,“既来之,则安之”,因命其舍为“来安堂”。

又如清代名医张明征,江西婺源人,曾供职太医院,后回籍开业,曾在途中遇一贫苦无告者患痢甚剧,视之恻然,令仆负至其家,服药调治,月余痊愈,仍给资遣其回家,临走时亦不问他的姓名和住址,时人称颂其“视天下犹一家,救路人若骨肉”。

医术是仁术,学医的目的是为治病救人,而不是为发财致富。

李东垣晚年收罗天益为徒,第一次见面第一句话就是问他:

“汝来学觅钱医人乎?

学传道医人乎?

”即问你来学医,目的是为赚钱图利,还是为传道济世?

天益答道“亦传道耳”,是为了传道济世。

当即收他为徒,后来罗亦为名医。

可见我国古代名医对学生的学医动机,道德品质,其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二、名医论医德

   1、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衒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

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之膏肓也。

(孙思貌论大医精诚)

   2、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乃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3、屡用屡验而心有所得,不篡集以补报天地,公于人人者,亦欺也,欺则天良日以蔽塞,而医道终失;不欺则良知日益发扬,而医道愈昌。

(李挺医学入门)

   4、吾道中有等无行之徒,专一夸己之长,形人之短。

每至病家,不问疾疴,惟毁前医之过,以骇患者,设使前医用药尽是,何复他求;盖为一时或有所偏,未能奏效,岂可概将前药为庸耶。

(龚廷贤万病回春)

   5、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

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

不及者荐拨之。

(陈实功医家五戒十要)

   6、故为医无才、无学、无识不可也,为医而恃才、恃学、恃识亦不可也。

必也平心以察之,虚心以应之,庶乎其也夫。

(回春录序)

   7、医家误、强识病,病不识时莫识病,谦恭退位让贤能,务俾他人全性命。

医家误,不克己,见人开口便不喜,岂刍荛有一能,何况同人说道理。

(程锺龄医学心悟)

我国古代名医的高尚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成为医界之楷模。

虽然他们已经逝去很多年,但是关于他们的医德故事仍然代代流传,生生不息。

医德名言

古之圣人,其为善也,无小而不崇;其于恶者,无微而不改。

改恶崇善,是药饵也。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鹊 见《医述》

“人常失道,非道失人。

人常去生,非生去人。

故养生者,慎勿失道。

“我命在我,不在于天,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

所以致百病风邪者,皆由恣意极情,不知自惜,故虚损生也。

”——南朝梁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教诚篇》

“大医精诚。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

反此则是含灵贼。

”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大医精诚》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园而行欲方。

诗曰: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谓胆大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园也。

”——后晋刘昫《旧唐书·孙思邈传》

“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古之圣人,其为善也,无小而不崇;其于恶者,无微而不改。

改恶崇善,是药饵也。

”——明龚廷贤《鲁府禁方卷四医有百药》

“医虽小道,实具甚深三昧。

须收摄心体,涵泳性灵,动中习存,忙中习定。

外则四体常和,内则元神常寂。

然后望色闻声,问病切脉,自然得其精,而施治得宜也。

”——明王绍隆《医灯续焰医范袁氏医家十事》

“凡作医师,宜先虚怀,灵知空洞,本无一物;苟执我见,便与物对;我见坚固,势必轻人,我是人非,与境角立,一灵空窍,动为所塞,虽日亲近人,终不获益,白首故吾,良可悲矣。

”——明缪希雍《本草经疏祝医五则》

“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

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

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

”——明裴一中《言医序》

“欲济世而习医则是,欲谋利而习医则非。

我若有疾,望医之救我者何如?

我之父母子孙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

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

利心淡,仁心现;仁心现,斯畏心生。

”——明王肯堂《灵兰要览晓澜重定绪言》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清吴瑭《温病条辨·序》

“顾医之难也,非读书识字则不能医,非格物穷理则不能医,非通权达变更不能医。

”——清唐容川《医学见能·原序》

“医家有割股之心,安得有轻忽人命者哉?

”——清?

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

“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世徒知通三才者为儒,而不知不通三才之理者,更不可言医。

医也者,非从经史百家探其源流,则勿能广其识;非参老庄之要,则勿能神其用;非彻三藏真谛,则勿能究其奥。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季序》

“以一药遍治众病之谓道,以众药合治一病之谓医。

”——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