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3498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docx

《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docx

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

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

经文:

路十25-37

重要经训:

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路十27)。

主耶稣传讲的是神国的福音,显出属灵的权柄(可一22),对当时的一些观念,常一针见血的指出其错误来,连那原本奉命要捉拿主的差役,都说:

「从来没有像这样说话的!

」(约七46),且有好些人能生成信心地说:

「基督来的时候,他所行的神迹岂能比这人所行的更多吗?

」(约七31)。

但有些法利赛人和自以为有学问的律法师,虽明明看见主所行的神迹,却常找各种机会,利用一些难解、甚至是充满陷阱的问题来试探主(太二十二17),想得把柄来控告他;而主耶稣均能以其智慧回答,使他们哑口无言。

有一次,一位律法师,自以为聪明,想质疑主耶稣所传讲永生之道,就问主说:

「我该作什么,才可以承受永生?

」(路十25),这时主耶稣反问他说:

「律法上写的是什么?

你念的是怎样呢?

」(路十26)。

这位律法师不愧曾认真学习,能提纲挈领、立即回答说:

「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

」(路十27)。

这「敬神爱人」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太二十二36-40),主耶稣也加以肯定说:

「你回答的是。

你这样行,就必得永生。

」(路十28)。

可见要得永生是没有什么快速之道,而是必须一步一步,按照神的教训而行;同时,主耶稣也藉此对答,点醒当时的人,的道理不是出于自己的(约七16),而是有律法、先知作证,均是从神来的启示。

这律法师很不服输,又问主一个问题:

「谁是我的邻舍呢?

」(路十29),因此主耶稣就讲了一个「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来引导凡愿意谦卑思想、愿意相信的人,当如何实践「敬神爱人」的真理。

一.比喻中的人物

这比喻宛如一个真实的小事迹,清楚的画面展现在人的眼前,其中叙述了几个人物栩栩如生的动作,勾勒出美好的教训。

从这些人物,我们可以安静思想:

1.被抢的人

「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强盗手中,他们剥去他的衣裳,把他打个半死,就丢下他走了。

」(路十30)。

以地理环境而言,耶路撒冷海拔高约700公尺,耶利哥城低于海平面约400公尺,而两地相距约25公里,因此从耶路撒冷到耶利哥,山路陡峭且弯延、崎岖,虽是交通要道,但可躲藏之处甚多,常有盗匪出没,抢夺客旅。

这位客人不幸在半路上遇到抢匪,不但身上财物被抢一空,人也被打个半死,被丢在路边。

人活在这世界,宛如这位客人。

若以一般世人而言,在现实环境中,为了生活,来来往往,若是一切顺利,常使人心情愉快、工作充满成就感,对未来踌躇满志;但如经云:

「人生在世必遇患难,如同火星飞腾。

」(伯五7),不如意之事,常十之八九,当面对各种意外、疾病、灾难,纵使有亲人好友在旁安慰,却也常使人感到无助,甚至使人陷在绝望之中。

而魔鬼就是利用如此不确定的因素,使人常处在恐惧中,加以箝制人心,如与约拿同船的人,在风浪中极其害怕,「各人哀求自己的神。

且为保生命,将原本看重、靠以谋取财富的货物抛在海中,为要使船轻些。

」(参:

拿一5)。

但对于圣徒而言,既已接受主耶稣宝血的洁净,不再属这世界,是脱离魔鬼的辖制范围,如主耶稣提醒说:

「只因你们不属世界,乃是我从世界中拣选了你们,所以世界就恨你们。

」(约十五19),因此魔鬼绝不会甘心,必会想尽各种方式,或藉着外在环境的变化,或利用物质的利益,或趁虚介入信徒间的隔阂,时时想要抢夺信徒属灵的东西,破坏我们的信心,阻碍灵性的成长,所以我们当如彼得所提醒的:

「务要谨守,警醒。

因为你们的仇敌魔鬼,如同吼叫的狮子,遍地游行,寻找可吞吃的人。

」(彼前五8)

2.强盗

这些强盗常躲在隐蔽之处,利用机会,抢夺落单或无力反抗之人,甚至会伤人生命,当然是可恶的,却又防不胜防。

这强盗可指着现实环境的不顺遭遇,也可指人性中各种的欲望,因经不起罪的引诱,使人陷在罪中,遭受罪的抢夺、破坏、折磨。

这一切都是魔鬼的作为,如经云:

「那空中掌权者的首领,就是现今在悖逆之子心中运行的邪灵,使人放纵肉体的私欲,随着肉体和心中所喜好的去行。

」(弗二2-3),其目的,就是要使人在贪求物质享受中,只看见短暂的今生;在各种罪的束缚中,「不爱光,倒爱黑暗」(约三19);在恐惧中,「因怕死而甘心作魔鬼的奴仆」(来二15)。

3.祭司和利未人

这是指事奉神的工人。

以当时而言,因耶利哥城靠近耶路撒冷,生活又很方便,所以许多祭司和利未人居住该城。

他们依循大卫时期所组织的,照班次到圣殿工作,现在应是轮职完毕,要回家休息,当他们看到这位被抢受伤的人,或许他们顾忌强盗还会躲在一旁,利用伤者吸引旁人来协助时,再加以抢夺那些要救助伤者的人;或许他们工作累了,不想花太多时间,使自己麻烦,就绕过去了。

当然主耶稣提到祭司、利未人,并不是故意藉此批评、讽刺他们,因祭司、利未人中,也有许多虔诚有爱心的人。

只是藉此使人用心反思,有信仰、律法知识、事奉经历的人,若不愿额外付出爱心,其信仰和灵性是还有许多成长空间的。

唯有在神的爱及真理的激励下,常谦卑的自我反省,并祈求神加添力量,才能使灵性不断成长,展现出更多美好的见证。

4.撒玛利亚人

以当时的背景,犹太人是看不起撒玛利亚人的,不愿与他们交往,但主耶稣却常把握机会,接近他们。

当然并非所有撒玛利亚人都是好的,但也有许多好的表现,如撒玛利亚的妇人因与主谈道,而引领全村庄的人有机会接待主,并相信主(约四41-42);如十个长大麻疯的人得医治后,只有一个回来向主谢恩,那人是撒玛利亚人(路十七16)。

可见在神国里,神爱的是能谦卑领受真理的人,并要使他们在基督里成为一家人,并不分什么样的族群、社会阶层、贫富智愚,如经云:

「并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为你们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

」(加三28)

二.真正的爱

在这比喻中,主先提到犹太人所敬重的祭司和利未人,再提到他们所看轻的撒玛利亚人,并讲述只有这位撒玛利亚人救助这位受伤的人。

虽然许多犹太人受到一些自傲的法利赛人的影响,轻视主耶稣的作为,但主并不是要藉此来羞辱犹太人,而是使人真正认识、学习何谓真实的爱。

1.是主动自发的

一般犹太人既看不起撒玛利亚人,本就很少互相往来(约四9),若要他们彼此帮助,更是难上加难。

但主耶稣却讲述撒玛利亚人救助这位受伤的犹太客人,就是要突显真正的爱,必须要能突破种族、社会阶层的各种限制,且是要从内心发出,展现出主动积极的精神。

如有一天中午天气正热的时候,亚伯拉罕看见三位客人站在他帐篷的对面,立即跑去迎接他们,积极热情的邀请他们到家中接受他的招待,且说:

「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离开仆人往前去。

」(创十八3),这成为历代圣徒在接待上的美好典范(来十三1-2);又如主耶稣在一次向众人讲完道理之后,门徒认为让众人直接离开,各自去找吃的,就不会有任何麻烦与困难,但主却说:

「不用他们去,你们给他们吃吧!

」(太十四16),主当然有办法,更藉此机会教导门徒要有主动付出爱的精神。

今我们可以从主的教训及能力的应许中,更加努力学习,如经云:

「小子们哪,我们相爱,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

」(约壹三18),使神的教会充满欢乐。

2.是把握机会

主说:

「偶然」(路十31);这条路既是必经之道,很多人从这经过,绝不会是临时起意,但主如此说,代表这是一种机会,对那位受伤者而言,是他可以得救助的机会,所以当他看到祭司和利未人经过时,心中必燃起一线希望,但不久就失望了。

对祭司、利未人而言,这是他们可以将为百姓献祭、为神服事的爱(来五1)表显出来的机会,但他们均因自己的顾虑,而放弃了。

接着,当一位撒玛利亚人经过时,可能那位受伤者根本就不存任何希望,而撒玛利亚人看到这人,依其惯例,也可以不必理他,但他却「动了慈心」,不计一般人可预见的危险,也不受原有两族群曾有的隔阂,把握机会,立即上前救助。

人常说:

「机会是留给那懂得把握的人。

」真正的爱,就是能把所遇到的,视为是神所赐的机会,并进一步当作是一种恩典,如亚伯拉罕接待客人一般。

又如马利亚,把真哪哒香膏膏在主耶稣的身上,虽面对一些人的质疑,但主却称赞说:

「她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

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要向他们行善随时都可以;只是你们不常有我。

」(可十四6-7);主耶稣肯定了马利亚的行为,因她能把握这美好的机会,为主安葬的事把香膏预先浇在主的身上。

求主使我们也能看清「可付出爱」的机会,并积极行出来。

3.是不畏艰难

当祭司、利未人遇上这位陷在急难中的人,为是否救助他,也许心中有所挣扎,但最后还是赶快离开,很可能是因怕有危险、困难、麻烦。

平时要以爱彼此接待,就须付出额外的时间、精神、体力;若要去关怀有需要的亲朋好友或主内同灵,也是要安排出时间来;何况若要帮助像这位落难者,所面对的考验是会令人深深考虑的。

可见真正的爱是要能不怕艰难,肯用心去克服各种难题,且愿意有所牺牲。

保罗写信给加拉太教会的信徒时,一方面以真理劝勉他们要拒绝那些传偏差道理的人,一方面,也肯定他们当初接受主的福音时,为希望能分担保罗身体疾病的苦痛,所表现极大的爱心:

「那时你们若能行,就是把自己的眼睛剜出来给我,也都情愿。

」(加四15)。

又如在马其顿地区的信徒,为救助住在耶路撒冷地区面对饥荒的同灵之需求,虽然他们自己常要面对信仰的逼迫,生活也不富裕,但保罗称赞且为他们作见证说:

「就是他们在患难中受大试炼的时候,仍有满足的快乐,在极穷之间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厚恩。

我可以证明,他们是按着力量,而且也过了力量,自己甘心乐意地捐助,再三地求我们,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恩情上有分。

」(林后八2-4)。

查考圣经,都可以看见许多愿意牺牲自己,以爱待人、助人的美好事迹,我们当存敬佩的心,效法他们,使神的家不断发出赞美神的声音。

4.是尽己所能

「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行路来到那里。

看见他,就动了慈心,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伤处,包裹好了,扶他骑上自己的牲口,带到店里去照应他。

」(路十33-34)。

当时在外行走,为防意外,常会随身携带酒和油,这撒玛利亚人就先用这些物品为受害者裹伤,也让伤者骑上自己的牲口,自己用走的,带他离开危险的地区,到一家旅店照料他。

撒玛利亚人为救人所付出的,都是一般人随身、可以做得到的,重要的是,他能有一颗愿意付出、体贴入微的心志。

主耶稣命令我们要「彼此相爱」(约十三34),而神的命令不是难守的(约壹五3),纵然每一个人的能力不同,但保罗也勉励说:

「人若有愿做的心,必蒙悦纳,乃是照他所有的,并不是照他所无的。

」(林后八12)。

因此,虽然可以用各个美好的见证彼此激动,但我们不是要比较,更不可以夸口,每个人按照神所赐给各人的能力,尽心尽力、存欢喜感谢的心去做,深信所做的一切,必都能蒙神的纪念。

5.是负责到底

「第二天拿出二钱银子来,交给店主,说:

你且照应他;此外所费用的,我回来必还你。

」(路十35)。

二钱银子是二天的工钱,虽是一笔费用,但也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

这撒玛利亚人真是体贴周到,不是把这位受害者救到安全的地方就自己先走了,他知道受害者还需要休养,他也愿意负责到底,除了交待店主代为照料,且答应费用若有不足,他必回来还清。

我们不知道他是否是该店家的常客,但其表达的精神,真的令人敬佩。

保罗为阿尼西母向腓利门求情时,也表达说:

「他若亏负你,或欠你什么,都归在我的帐上,我必偿还。

」(门18-19)。

可见爱心的付出,绝不是草草了事,而是能存真实的心志,并善尽自己的能力,关怀到底;当然,有一些彼此帮助的工作,若能有更多人一起努力、合作的话,一定可以发挥更大的力量,使受助者得到更美好的造就。

结语

这位律法师自以为是的问:

「谁是我的邻舍呢?

」(路十29),主耶稣在讲完这比喻,反问他说:

「哪一个是落在强盗手中的邻舍呢?

」(路十36),律法师不甘心的回答:

「是怜悯他的。

」但主却教导:

「要照着去作。

」(路十37)

今我们是否能成为那有需要者的有用的邻舍?

当不断藉着真理的提醒,祈求主耶稣时时加增力量,如保罗所代求:

「要你们的爱心,在知识和各样见识上,多而又多,使你们能分别是非,作诚实无过的人,直到基督的日子,并靠着耶稣基督结满了仁义的果子,叫荣耀称赞归与神。

」(腓一9-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