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与无公害防治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3709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与无公害防治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与无公害防治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与无公害防治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与无公害防治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与无公害防治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与无公害防治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与无公害防治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与无公害防治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与无公害防治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与无公害防治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与无公害防治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与无公害防治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与无公害防治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与无公害防治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食用菌常见真菌性病害与无公害防治措施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绿霉又名木霉。

是食用菌生产中危害最大的竞争性杂菌,尤其是困扰香菇菌棒生产的杂菌病害。

绿霉的寄主围很广,几乎危害所有的食用菌;

分布围很大,是世界性的食用菌危害菌;

危害期长,食用菌的整个生产过程都会受到侵害;

危害程度大,严重时可使整批食用菌绝收。

1.症状与危害 初期菌丝为白色、细而密,逐渐变为浅绿色。

菌落中央为深绿色,边缘呈白色。

后期变为深绿色,严重时使整个菌袋全部变为墨绿色。

2.病原 绿霉菌(Trichodermaspp.),无性世代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木霉属。

对食用菌造成危害的主要有绿色木霉(T.viride)、康氏木霉(T.koningii)、多孢木霉(T.polysporum)等。

木霉最造生长温度为30℃,空气相对温度在95%左右,PH值为3~7。

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

3. 防治方法 参考青霉病“病害控制”1、2、3的容。

(1)香菇菌棒处理 ①厌氧发菌法:

将感病严重的菌袋单层平放,上覆盖潮细土3~5厘米,待香菇菌丝布满菌袋后取出,此期间需遮萌、常检查、防高温。

②温差控制法:

根据香菇与绿霉丝生长的温度不同,把感病后的菌袋处理(病部涂抺1%石灰水)运出培养室,置于20℃以下阴凉通风处,可抑制绿霉扩散、香菇菌丝亦能正常生长。

(2)培养料局部处理 发现培养料局部有绿霉危害时可以局部涂抺2%甲醛、5%石炭酸、200倍50%多菌灵液、75%甲基硫菌灵溶液,或往污染处撒石灰粉,防治效果也较好。

(三)平菇镰孢枯萎病

1.症状与危害  主要侵染子实体。

子实体中部发黄,菌盖分化不正常、出现翻卷,生长发育受阻,形成“僵菇”。

严重时,整个菇体变褐枯萎、僵硬或猝倒,但不腐烂。

寄主围平菇。

2.病原 由镰孢霉引起。

3.病害循环与发病条件  该病菌分布广泛,可生活在土壤中、食物上、植物残体上腐生,也可寄生在活的植物体上,危害多种食用菌子实体。

分生孢子通过空气、培养料、土壤、水进行传播,通风不良、湿度过大易引进此病。

4.病害控制 培养料要求新鲜干燥,不能使用霉变腐朽的原料。

夏季栽培不宜使用菌渣。

培养料中拌入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可防止该病发生。

出现病菇及时摘除,加强通风,控制喷水,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局部处理。

(四)平菇指孢霉软腐病

1.症状与危害  发病初期,菇床料面长出一层白色绵毛状菌丝、生长很快。

子实体受病原菌侵染后菌柄及菌褶处长满白色菌丝,菌柄从基部向上呈淡褐色软腐状、不但散发臭味。

子实体感病后不发生畸形也不腐烂,但手触即倒。

未软腐的子实体生长受抑制、发育缓慢、且呈污黄色,与正常的子实体有明显区别。

2.病原 由指孢霉侵染引进。

3.病害循环与发病条件  该病菌喜酸性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此病。

4.病害控制 ①培养料进行高温堆制灭菌。

②搞好菇房卫生,喷洒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漂白粉混悬液。

③用0.2%多菌灵(40%悬浮剂)拌料。

④床面出现白色菌被后及时扒除菌被,停止喷水1~2天,并加强通风,喷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⑤出菇期间,控制用水量和湿度,干湿交替地进行水分管理,加强通风换气。

⑥菇体发病后及时摘除病菇,并在感染部位喷洒多菌灵或漂白粉。

(五)疣孢霉病(湿泡病)

疣孢霉菌侵染导致的食用菌病害叫做疣孢霉病,双孢菇、白灵菇受害又叫湿泡病(褐腐病)、菇疱病,草菇受害又叫湿腐病。

该病在食用菌主产区迅速蔓延扩散,危害逐年加重。

1.寄主围 双孢菇、白灵菇、草菇、平菇、香菇、银耳、灵芝、茶树菇等

2.症状与危害 该病发生于菇蕾分化期,菇蕾被侵染后形成如马勃组织,不能形成正常的菇蕾,菇农称之为“菇疱”,一般病菇比正常菇提前3~4天出菇。

严重发生时,整个菇床见不到1个完整的蘑菇。

在幼蕾生长期受害,菌盖发育不正常或停止生长,菇柄膨大变形、变质、畸形,后期部中空,菌盖和菌柄交界处及菌柄基部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进而变成暗褐色,并流出褐色汁液,腐烂,有恶臭气味。

在高湿条件下,褐色汁液溢出病菇表面,在菌盖、菌柄上出现褐色病斑,被称为“疣孢霉褐斑病”。

在菇体生长后期被轻度感染,菌盖表面产生许多瘤状凸起,失去商品价值。

茶树菇受害,子实体停止生长,菌盖、菌柄的组织和菌褶均变为褐色,最后腐烂发臭。

3.病原 菌盖疣孢霉病(MycogoneperniciosaMagn.)属半知菌亚门,从梗孢目,从梗孢科,疣孢霉属。

菌丝灰白色、疏散,气生菌丝发达。

分生孢子梗呈轮状分枝,顶端单生分生孢子。

无性孢子两种形态,单胞或双胞的无色薄壁分生孢子和双细胞的厚垣孢子。

厚垣孢子对不良环境具有很强的抵抗能力,自然条件下生命力能达几年之久。

4.病害循环与发病条件  疣孢霉是一种土壤真菌,平时生活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广泛分布于表土层2~9厘米,土2~3厘米处的厚垣孢子萌发率最高。

病残体上的孢子在室外均可越冬。

菇场周围的土壤和废弃物是该病的主要来源。

覆土中的厚垣孢子可导致初侵染。

当孢子落到正在生长的蘑菇上,蘑菇菌丝能刺激孢子萌发。

菇体被病菌侵染至发病需10多天。

分生孢子可由气流、工具、喷水害虫以及操作人员传播引起再侵染。

高温、高湿和通风不良疣孢霉病发病严重,阴雨天气有利该病大发生。

疣孢霉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20℃条件下分生孢子产生量最大,10℃时生长极为缓慢,35℃时不能生长,45℃处理45秒即不能恢复生长,36℃处理48小时失活。

疣孢霉最适PH值为5~6。

5.病害控制 防治策略采取“预防为主,药剂为辅”的综合防治方法。

⑴环境消毒 搞好菇场的环境卫生,清扫林间枯枝落叶,带出林外集中烧毁;

旧床加要进行消毒处理,可用0.1%甲基硫菌灵(或多菌灵、甲醛)溶液喷洒消毒,也可用石硫合剂涂刷旧床回。

药剂消毒前要让疣孢霉孢子吸水萌发,再用药剂喷杀,效果较好。

⑵覆土消毒 在未被污染的地方取土,宜用距地表20厘米以下的土。

疣孢霉病发生严重的地区,河泥、塘泥等含疣孢霉孢子较多,不宜使用。

覆土材料消毒方法:

一是在烈日下暴晒3~4天,最好加盖塑料膜以提高温度。

二是药剂处理,咪鲜胺锰盐拌土,其方法:

每平方米覆土用50可湿性粉剂0.8~1.2克,对水1升,拌土;

喷淋法,于菇床覆土后5~9天,喷淋菇床,用量同上。

或使用时用0.1%甲醛水溶液均匀调水,每立方米覆土需工业甲醛2升左右,调至土粒呈湿润状态,然后用薄膜覆盖密闭1天再摊开晾1天,让甲醛挥发后使用。

其他有效药剂有苯菌灵、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和涕必灵等。

三是用蒸气消毒覆土,可在65℃以下保持1小时。

⑶培养料消毒 若培养料在菇房进行二次发酵,可结合巴氏消毒法通蒸气消毒。

若不在菇房进行二次发酵,可用甲醛消毒,按每立方米用10毫升甲醛、2克高锰酸钾的量熏蒸12小时。

或用气雾消毒盒按每立方米2~4克量熏蒸2小时以上。

⑷菇场及其周围消毒 蘑菇覆土之后出菇之前,在菇场及周围环境均匀喷洒苯并咪唑类农药,可有效防止疣孢霉病发生。

常有的农药有多菌灵、甲基硫菌灵、噻菌灵等,使用浓度为500~1000倍液。

⑸发病菇床处理 若遇疣孢霉病大面积发生应立即停止喷水,发病地方撒石灰粉,第二天挖掉菇床上的病菇及疣孢霉菌丝块。

再均匀喷洒苯并咪唑类农药,使用浓度同上。

注意一定要喷湿喷均表层覆土,周围环境也要均匀喷。

甲醛不能用于菇床防治。

(六)轮枝霉病(干泡病)

病原菌可引起双孢菇干泡病,又叫轮枝霉病褐斑病、褐斑病、干腐病等;

银耳的僵耳病,鸡腿菇的黑斑病等。

1.寄主围 双孢菇、白灵菇

2.症状与危害

⑴双孢菇、白灵菇症状与危害 蘑菇幼小菇蕾受侵染后与疣孢霉湿泡病症状相似,菇蕾不能进一步分化形成正常的菌柄和菌盖,变为不规则形状的菌块组织,直径1~2厘米、白色、质地较干。

后期菌块组织逐渐干缩,表面没有褐色汁液,无臭味,不黏滑,干泡病由此而来。

中后期感病可有以下几种症状:

菌柄粗大、菌盖变小的畸形;

菌柄粗大、菌皮开裂,菌盖边缘不圆正;

菌盖上产生许多不规则针头状褐色斑点,从感病到出现褐色病斑需14天左右,以后斑点逐渐扩大并产生凹陷,凹陷部分呈灰白色为菌丝或霉状物;

若菌柄受感染,会使菌柄加粗变褐,外层组织剥裂。

病菇常干裂,长大后菌盖歪斜畸形,菇体腐烂速度较慢,不分泌褐色汁液,无特殊臭味,这是该病区别于疣孢霉病的特征之一。

⑵鸡腿菇黑斑病症与危害 发病初期,鸡腿菇菌蕾或幼菇表面可见一层白粉状病原菌,之后菌盖上出现黑褐色斑点并逐渐扩大,病斑中心凹陷,色泽变深,产生灰白色病原物(轮枝霉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层),后期形成较多粉状孢子。

幼菇发病后可继续生长,但发育不良,色泽灰白,病斑部位质地较干,局限于菌盖表层组织。

随着菇体生长和病斑发展,子实体多呈畸形,菌盖短薄,病斑部位开裂干腐。

后期菌柄受感染,上部外层组织剥裂,表面粗糙产生黑斑。

菌肉由外向变污白至黄褐色。

病菇腐烂速度较慢,一般不湿腐、不分泌褐色汁液,无特殊臭味。

3.病原 病原主要为菌生轮枝霉(VerticilliumfungicolaPreuss.)。

属半知菌亚门,从梗孢科,轮枝霉属。

分生孢子单细胞,分生胞子梗轮生。

4.病害循环与发病条件 轮枝霉广泛存在于土壤中,覆土中的轮枝霉菌丝体常是初侵染源。

轮枝霉孢子萌发后在覆土或菇体表面形成菌落,并在短期产生孢子,这些孢子借助气流、不合理的喷水、溅起的水滴及菇体渗出汁液传播再侵染。

在覆土过湿及低温高湿情况下易发此病。

据报道,菇房普遍发生的几种食酪螨可取食轮枝霉的孢子和菌丝,但取食的病菌孢子经粪便排出后仍具有萌发能力,因此病螨也是该病传播的重要媒介物。

病害的发生还与食用菌的菌丝体的生命力有关。

当菌丝体处于衰老状态时,也有利于轮枝霉菌丝体的生长和孢子的萌发与侵染。

这种病在菇房经常是小面积发生,很少大面积流行。

5.病害控制 ①堆肥进行后发酵处理,既可杀死堆肥中的病菌和害虫又可提高堆肥质量,有利于蘑菇菌丝的生长,提高对病菌的抵抗力。

②消毒好覆土,方法参考疣孢霉病覆土处理。

③及时做好螨虫的防治。

④局部发生时应减少床面喷水,加强通风,降低土表面和空气湿度。

小心清除感病子实体。

病害喷药防治,可选品种有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1000倍液或45%噻菌灵悬浮剂2000倍液喷雾。

(七)丝枝霉病

丝枝霉病又叫斑点病或凹斑病。

主要危害双孢菇子实体,少量寄生于香菇、白灵菇、平菇和猴头菇等。

1.症状与危害 子实体感病后在菌盖和菌柄上会出现褐色稍凹陷的病斑,病斑形状大小不一、边缘色较深。

潮湿条件下长出灰白色的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菌肉组织溃烂、病斑有时出现裂纹。

2.病原 病原菌为蛛网丝枝霉(Aphanocladiumaranearum)。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

培养基上气生菌丝有分隔和分枝,灰白色,有时2~5条形成疏松的菌丝束,分隔处或沿匍匐菌丝的两侧产生瓶梗,未端产生单个的或短链的分生孢子(卵圆形、单胞)。

菌落后期稍带黄褐色,10天后菌落下的培养基呈暗紫色至黄褐色,并有针状大小的黑褐色的颗粒体结晶。

3.病害循环和发病条件 该菌落可在稻田土壤中自然存活,也可生存在废弃的堆肥和覆土中,靠分生孢子随气流、水及农事操作传播。

高温条件有利于病菌生长和侵染。

季节之间的连接主要通过食用菌而延续。

4.病害控制 ①堆肥进房后进行后发酵处理。

②消毒覆土,其方法参考疣孢病覆土处理。

③发病初期及时清除并集中处理感病子实体,防止孢子体扩散。

④药剂防治参考轮枝霉病(干泡病)。

(八)褶霉病

褶霉病除危害双孢菇外还可危害香菇、白灵菇、茶树菇等

1.症状与危害 病原菌侵染蘑菇子实体的菌褶和菌盖,尤其是菌褶受害后症状明显。

发病部位的菌褶连在一起,并出现杂色斑纹。

子实体变形。

菌盖上的症状为暗褐色斑点,病斑组织变硬,菌肉一般腐烂。

2.病原 头孢霉(Cephalosporium)。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褶生头孢霉(C.lamellaecola)和康氏头孢霉菌(C.constantnii)两个种。

菌丝体有隔、无色。

分生孢子梗直立、短小、不分枝,基部稍膨大、呈瓶状结构。

分生孢子单胞,卵形或柱形,从分生孢子梗顶端溢出后靠黏液黏在一起,形成假头状球形,遇水即可散开。

3.病害循环与发病条件 头孢霉菌丝体可在土壤或土壤有机物上腐生生活。

菇床覆土是其初侵染源,菇床发病后可以分生孢子通过接触、喷水管理,害虫活动传播引进再侵染。

高湿、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

4.病害控制 防治方法同轮枝霉病,同时还要注意及时防治各种虫害。

(九)双孢菇软腐病和金针菇绵腐病

双孢菇软腐病又叫蛛网病、霜霉病、湿腐病。

除危害双孢菇外还可侵染白灵菇和平菇。

双孢菇软腐病与金针菇绵腐病是同一属的不同种原菌引发的病害。

1.症状与危害

⑴双孢菇软腐病 子实体长出前侵染,先在床面上长出灰白色霉斑,然后病斑迅速扩大并变为暗绿色,发病部位不再出菇。

子实体长出后受害,病菌一般先侵染菇柄基部,逐渐向上蔓延,初期出现淡褐色不规则水渍状病斑,后很快被蛛网状菌丝体覆盖而软腐,病菇稍触即倒,蛛网病、软腐病由此得名。

⑵金针菇绵腐病 发病初期在金针菇菌柄上形成白色的较稀疏的菌丝、逐渐扩大,2天左右就可以在发病处看见较浓密的、似霜霉的霉层,严重时造成菌柄软腐;

若危害菌盖,可产生褐色斑点。

2.病原 

⑴双孢菇软腐病 病原菌为树状葡枝霉[Cladobotryumdendroides(Bull.)W.GameetHoozi.]属半知菌亚门,丝包孢纲,丝孢目,淡色孢科,葡枝霉属。

气生菌丝白色、致密、棉絮状。

分生孢子梗直立、不规则分枝,顶端尖细,上着生3~5个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多为双胞,卵圆形或长椭圆形,无色。

⑵金针菇绵腐病 病原菌为葡枝霉,属异型葡枝霉种(C.variumNeesexstend)。

形状与树枝葡枝霉相似,但生物学特性上有差别。

3.病害循环与发病条件

⑴双孢菇软腐病 病原菌为土壤习居菌,病原随覆土、空气、水和昆虫传入菇场。

发病温限15℃-25℃,适宜PH值为3~4,培养料含水量偏高的条件下易发生葡枝霉病。

⑵金针菇绵腐病 病原菌的菌丝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最适温度为20℃,且菌丝生长速度极快,3天就可达到7厘米的直径。

因此,一旦孢子萌发后在生产上若达到10℃左右的温度就可有利于病原的迅速发展。

4.防治访求

⑴双孢菇软腐病 将培养料和覆土的PH值调为6.5~7,如向菇床上喷2%澄清石灰水等,可有效控制葡枝霉病的发生和蔓延。

若菇床上出现葡枝霉病斑,应及时用石灰覆盖;

环境卫生和覆土消毒可参考“疣孢霉病(湿泡病)病害控制之⑴、⑵”的容。

⑵金针菇绵腐病 在金针菇生长期的搔菌至芽出阶段是防治关键,菇房在进料栽培之前要用65%代森锰锌粉剂喷洒。

当局部发病时,应立即停止喷水,加强通风降低湿度,摘除局部病菇,在患处撒生石灰,严重的可将整个菇袋带出棚外销毁。

患病区继续扩大时,立即喷洒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

(十)枯萎病

枯萎病又称萎缩病、猝倒病。

可危害双孢菇、白灵菇、平菇、银耳等食用菌子实体,是食用菌生产中的常见病害。

1.症状与危害 蘑菇子实体被侵染后生长发育受阻,颜色淡黄。

菌柄从外到变褐,有的整个菇体变褐,干腐但不烂。

平菇幼菇受害,停止生长,呈黄褐色萎缩,直至幼菇枯萎死亡。

高湿条件下,病菇菌柄基部可见白色菌丝和粉状物。

2.病害 病原为镰孢霉(Fusarium)。

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孢科,镰孢属。

危害蘑菇的主要种有茄腐皮镰孢霉(F.solani)和砖红镰孢霉(F.lateritium)镰孢霉分生孢子梗单生或集成分生孢子座。

分生孢子有两种类型:

大型分生孢子多胞,3~5个隔膜,呈略弯曲的镰刀形,两头稍尖细,无色,基部有一凹痕,大小为16~29微米×

3~9微米;

小型分生孢子为单胞,少数有1~2个隔膜,卵形或椭圆形。

此外,在菌丝中间或顶端可形成厚垣孢子。

3.发病规律 镰孢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越冬,以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水等传播引进再侵染。

覆土太厚、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

4.防治方法 参考双孢菇湿泡病。

(十一)毛柄病

毛柄病又称,贝勒病、菇脚粗糙病等。

1.症状与危害 主要危害双孢菇。

子实体受害后菌柄、菌盖变成褐色、随病情加重颜色逐渐加深,在病菇菌柄和菌褶上以及周围覆土上经常可见到病原菌长出的粗糙的灰白色菌丝。

病菇菌盖上有时也会发生褐色病斑,其周围常有1个黄色的环,与葡枝霉引起的病斑相区别。

该病的典型症状是病菇菌柄粗糙、起皮、呈纤维毛状。

2.病原 贝勒被孢霉(Mortierellabainieri)。

属接合菌亚门,接合菌纲,毛霉目,被孢霉属。

该菌产生孢囊孢子。

3.发生特点 病菌产生的孢囊孢子很容易由风和水传播,也能由覆土带入菇房。

病菌潜育期短,侵染次数较多。

低温潮湿环境对病害发生有利。

4.防治方法 发现病菇及时清除并集中处理。

病原菌对铜制剂很敏感,可使用波尔多液或硫酸铜溶液喷洒发病部位,对控制病害扩大有一定作用。

(十二)草菇菌核病。

主要危害草菇。

1.症状与危害 病原菌的菌丝与草菇争夺养分和水分,并分泌毒素抑制草菇菌丝体生长。

严重影响草菇产量,甚至导致绝收。

菌丝体及子实体形成阶段易感病。

发病初期,在草菇或菌床上出现白色菌丝,向四周扩散形成白色蘑菇落,后白色菌丝消失。

出现小菌核,菌核初期乳白色,随着体积增大逐渐变为米黄色,最后又缩小变为茶褐色,形状、大小及色泽近似油菜籽。

感病子实体上的小黑点或颗粒,就是小核菌形成的菌核。

染病菌床子实体不能形成或小子实体凋萎,大子实体被侵染后表面湿润、有黏性,继而腐烂或长出不规则裂纹或褶皱,造成畸形。

2.病原 病原菌为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rolfsiiSacc)。

属半知菌亚门,小核菌属。

有性世代罕见。

小核菌的菌丝洁白,具丝状光泽,呈绵毛或羽毛状,较草菇菌丝粗壮,可形成黑色的菌核,直径1毫米左右。

3.病害循环与发病条件 病菌生活在土壤或有机质上,能侵染多种蔬菜和禾谷类作物。

栽培草菇的稻草或其他作物的秸秆多带菌。

草菇播种后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有利于病菌的迅速繁殖扩展。

4.防治方法 ①在闷热季节栽培草菇,培养料的含水量不能过高。

②栽培环境保持通风换气。

③培养料的酸碱度保持偏碱性。

④发生小核菌局部污染时可用1%石灰水处理。

 

⑤⑥⑦⑧

⑶⑷⑸⑹⑺⑻

⑴⑵⑶⑷⑸⑹⑺⑻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