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03825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6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丰田真因分析方法(中文)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这项工作的记录是什么?

【标准】

在日常业务中被遵守了吗?

●式样书

业务标准陈旧化了吗?

●图纸、部品表

不了解标准而直接进行工作了吗?

●联络笔记

●技术指示书

「真因分析」前,切实完成解决问题的Step1和Step2是很重要的。

因在「真因分析」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潜藏在业务流程中,所以需要有充分的准备仔细找出问题点。

首先,在Step1中查明与品质问题相关的工作。

即使认为是制造问题,也需要考虑生产技术以及设计的工作是否有问题。

即使认为是设计岗位的问题,也需要考虑企划岗位与实验岗位的工作是否有问题。

在这里,有<

被牵连出问题的岗位>

以及,<

制造问题的岗位>

两种观点。

防止<

出问题的岗位>

再发生问题是理所当然的,但<

也有一定的责任,也需被列为防止再发生的对象。

Act1·

Act2的活动是在生产技术·

制造部门进行,在防止再发生事项中抽出该项应改善的工作。

Step2,从该项开始以<

我的工作>

为关注点进行。

在Step1中被抽掉的我的工作的流程中,在Step2中找出问题点。

采取什么方法防止了品质问题的发生?

以此为视点。

若有详细的业务顺序,参照业务步骤查找问题点。

若没有业务步骤,则写出为防止这次问题发生所需要的步骤,明确是哪项作业出问题了。

如左图所示,画出表示与我的工作相关的其他岗位关系的总括图,明确哪个部分是防止再发生的对象。

并且,写出该部分的详细流程,最重要点是为了不再发生这次的品质问题,在流程中注明应该做的事项。

不是写出过去事件,而是写出应该做的事情的顺序。

最后,将【哪项工作疏忽了,哪项工作做的不恰当】作为在「真因分析」中应该解决的问题点。

4.「真因分析」前进行的事项

Step3.设定目标>

■在问题点的改善时确认是否可防止再发生

■特定问题点:

通过解决特定的问题点,确认该品质问题没有再发生

■目标:

解决特定的问题

「切实落实」

防止再发生

因「没有做这个」,

所以引起品质问题!

应该存在的状态

失败的状态

客户的不满

故障现象

解决问题

后工程

前工程

相关岗位

相关公司

消除顾客

的不满

「真因分析」之前,进行问题解决Step3<

设定目标>

也很重要。

解决被指摘出的问题(没有做该事项),如果确实做了该事项则确认是否发生类似的品质问题。

若无法判断绝不会再次发生,则需要考虑到特定的问题点并不充分,再次广泛验证流程,从Step1、Step2中重新指摘问题点。

如果已经消除所指出的问题点可以判断不会再次发生,那么解决这些问题则作为目标。

接下来,按照从步骤1到步骤5的顺序进行「真因分析」。

5.真因分析

步骤1写出问题点1/3

写什么怎么写比较好?

写明「未进行该项作业」。

最有效的方法是?

转记

为什么?

第1次

要因分析

真因分析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真因

防止再发生的对策

根据该防止再发生对策

问题:

「未进行该项作业」

故障

(客户的损失)

问题部品

(故障的原因

发生故障的装置

(发生故障的结构)

产生问题部品

的作业

在该项工作中

疏忽的作业

(问题点)

解决品质问题

所谓防止再发生,即改善产生问题部品的相关作业。

在这里视点有两个:

1>

进行什么作业可以防止?

2>

为什么没有进行该项作业?

是无法进行吗?

如左图所示,特别指出产生问题部品的相关作业,在该项作业的流程中,仔细找出疏忽了哪里。

若今后做好所找出的问题点(在自工程完结中被称为要素作业)后确认不会发生同样的故障,那么该问题点即为问题所在。

关于问题的表示方法在下页中解说,如果问题点的书写方式错误,可能就找不到真正需要改善的真因,需谨慎进行。

经常出现的错误>

■把故障现象作为问题点时的书写方式。

○○漏掉了。

△△进水了。

软件出故障。

■不是原因而是将结果作为问题点时的书写方式。

没意识到写错。

输入错误。

没有在耐久中发现。

以不完备的对策完成。

在有水的位置配置部品。

做了错误的判断。

阀门由4个变为1个。

步骤1写出问题2/3

应该怎么表示?

问题的表示方式不同真因和对策也会随之变化!

如果使用<

是>

则为第三者的看法,难以涉及作为当事人的防止再发生对策

「工作方法」的标准化

问题点则写成「没有做○○」

将>

则为当事人的行为,与强化自己工作的弱点相关

◆若是「将△△…」的表达方式则为工作方法的标准化

◆若是「△△是…」的表达方式则为决定事项的标准化

助词的使用方法很重要!

未确认是否在

所使用的密封剂的

耐热限度以内

「决定事项」的标准化

前照灯

因高温,

密封层掉落

进水

清楚应做的事项,

虽然比较繁琐,

但是可以清楚变化点

▪明确表示密封剂的耐热

限度。

▪将实际机器的耐热限度内确认加入流程中

即使遵守决定事项

直到出问题时

也未注意到变化点

制定特定密封材料的

使用标准

密封构造的良品条件

不充分

【写出的问题点】

在「真因分析」中应该真因追究的问题点的表达方式不同,真因和对策(防止再次发生的对策)也会发生变化。

如左图所示如果是「不存在应该遵守的事项」的表达方式,防止再发生对策的表达方式则为「应该遵守的设计基准的作成」。

如果是「疏忽了应该实践的流程」的表达方式,则防止再发生对策为「能够进行实践流程的改善」。

你希望用哪一种表达方式?

设计者的工作是改变物品的形状、改变材质、改变用途等,可以说是产生变化点。

以笼统找出变化点这样的工作方式容易发生疏漏,所以对于设计者来说工作的原理原则﹡被要求为脚踏实地的进行工作。

﹡工作的原理原则<

设计业务>

••••为满足被寻求的机能要认识到所需的要因

•全面查出故障模式明确其影响,并进行准备

•不仅是掌握客户的极端工况,也许把握常见工况的特异点并进行准备

•留用时,明确使用界限和限制判断是否可以留用

•在未弄清楚故障机器时,通过评价模板进行全面评价

因在「决定事项﹡的防止再发生」中会增加难以看出变化点的相关工作内容,而且在产生新的变化点时也意识不到,原样不变的将产品提供给客户。

﹡若使用标准构造防止再次发生对策则OK

因此,不是表达为「没有什么」,而是「疏漏了什么」「没有进行什么」。

根据上述,可思考出改善工作方法的防止再发生对策。

5.真因分析

步骤1写出问题3/3让人满意的问题点的表达方式的例子是?

不是「什么什么是…」,

采取了什么

防止了失败?

而表达为「将什么什么…」

高度不满足规定

密封层脱落

腐蚀

连杆脱落

设计方面的考虑不足

未能深层验证

没有连杆设计的

良品条件

密封层的良品条件

相关规定情报不足

未调查应遵守

的相关规定

该部品从所分离的机械装置上

开始脱落

未确保所用密封层是否

在耐热限度内

未确认最严格的条件

未确认作用于连杆的力

以及其影响

故障模式﹡

﹡故障模式

因部品的物理·

化学变化,引起故障

故障模式发生的结果是,顾客遭受的损失·

故障现象,

起因于故障模式从而产生故障

Exp.○○的密封层脱落,△△的机能没有了。

在防止再发生对策中,不把「故障」作为问题点来写!

关于因问题的表达方式不同真因和对策(防止再发生对策)也会发生变化这件事在前一页中已经进行解说了。

左图所示的是实际上不让人满意的事例。

这些是和有效对策无关的问题表达方式,导致决定事项标准化的表达方式。

「没有见解」「没有时间」「已交给担当者」等也与有效对策无关,所以不能说是让人满意的表达方式。

防止再发生对策是改善自己的工作,即使制定出改善他人工作的防止再发生对策也毫无意义。

如果需要看相关岗位之间的作用调整等课题,那么需要返回防止再发生对策的起始点<

Step1.明确问题…查出与该问题相关的工作重新调整。

若是一时性的改善那么防止再发生对策就毫无意义,不是将「不知道」作为问题点「为了了解而召开学习会」作为对策,而应该把「未调查」作为问题点,「调查手段、方法的明确化」作为对策。

问题的表达方式,很大程度上左右能否防止再发生,请谨慎选择语言。

步骤2查明第1次的要因1/3

查出第1次的要因的视点是?

以「流程」「标准」「环境」为视点且不可遗漏!

■如果遗漏第1次要因,则所需对策则全部取消。

■不要因一时的想法就决定第1次要因这是很重要的。

不可控制的要因

「留有空余时间出发」是其对策

公共汽车发车时间比预定时间早(因为)

手中的时刻表不是最新的(因为)

未赶上发车时间(因为)

环境>

知道车辆的发车时间

在公共汽车发车前去车站

问题1>

为了测定,需要什么?

不明确应由哪个岗位测定(因为)

现在的流程里就没有测定这一项(因为)

不知道测定方法(因为)

标准·

决定事项是什么样的?

环境·

职责分担是什么样的?

流程是什么样的?

未测定

观点>

查明第1次要因的例子>

查明第2次要因>

为什么不是最新的?

为什么未赶上?

车辆按时发车

未乘坐

打算乘坐的

公共汽车

问题点2

流程>

为了乘坐公交车不迟到,需要做什么?

通过「真因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该问题究明根本原因。

在第1次的要因分析中「无遗漏查明」是要点。

写明「未进行什么什么」的问题点,以「为了进行该事准备什么好?

」的视点查明第1次要因。

<

3种最基本的观点是必要的,在每种观点中找出第1次要因。

「准备什么好?

」的要因被充分查明,如果可以判断问题的原因,将「什么」替换为现实状态的「不知道测定方法」,「时间表不是最新的」等,从而作为第1次要因。

步骤2查明第1次要因2/3

第1次要因的观点是?

以工作应有的观点且不可遗漏!

基本>

流程:

未在图纸上明确标记○○

未确认最严格的条件

标准:

没有反映出以前的失败案例

没有明确标准的适用范围

环境:

为明确和前后工程的职责分担

<

4M>

需要的情报·

需要的道具·

需要的方法·

需要的能力

情报:

大致了解从前工序来的情报

遗漏了交给后工序的情报

道具:

未确保测定该内容的技术精度

未确认有效道具的有无

方法:

未明确做法

未确认方法的技术性验证

能力:

未明确高能力的必要性

其他>

根据Why(目的),无遗漏的查出What(做什么)。

通过更进一步分析

可以无遗漏的想出How(具体的方案)。

体质的控制【卡路里吸收率低的体质】

去除脂肪以外的堆积物

去除脂肪

其他营养食品

饮料

改变量

改变质

菜单(低卡路里)

()

取消辅食

增加卡路里消耗量

出去体内的堆积物

「而且,以此为基础,更“无遗漏无堆积”」的分解抽换想法进行就可以

为了瘦?

通过运动消耗

摄入方(人)

摄取物的控制

被摄入方

吃饭时间

有氧运动

肌肉UP

锻炼

日常生活

基础代谢UP

减少卡里摄取量

无遗漏无重复

无遗漏无堆积

饭量•减少次数

到下一页

自动再生ON

到前一页

返回最初

若弄错「真因分析」中的第1次要因分析,那么与遗漏根本原因(真因)的查找相关,所以需要仔细分析。

为了考虑问题点「未进行○○」的要因,需要汇总对于工作不可欠缺的事情。

1:

基本观点

了解工作的正确步骤,可进行工作·

·

流程

可有效利用应遵守的约定事项以及试验标准等·

标准

明确职责分担,岗位间无遗漏的工作·

环境

2:

4M的观点

明确工作所需的情报,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入手·

情报

明确工作所需的道具(技术),随时可以使用·

道具

明确工作细节,可以准确无误进行·

方法

明确工作所需的能力,具备该能力·

能力

问题与第1次要因中,必须形成<

第1次要因>

为原因,<

问题>

为结果的关系。

如果问「引起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那是因为·

」以此来作为第1次要因。

第1次与第2次的关系是相同的。

如果去掉后面的要因那么一边检查前面的要因是否被解决一边加深「真因分析」。

步骤2查明第1次的要因3/3

所写的事例是?

令人不满意的事例

因是一次性的问题点而未深究

因不是故障机械装置的解析,应该从对于「确认○○」来说

必不可少的事项中找出要因

查出「确认○○」是

未形成的要因。

针对工作的改善可以进行第2次

要因分析。

因正式进入生产线所以判断为无问题

其他的要因作为原因来整理

已经采取对策

不知道其他部品的变化点

未确认○○的影响

令人满意的事例

第1次的要因分析后的展开会变得不符合常理

套管的初期紧密度大

开发了以前没有的商品

问题的收集出现问题。

阶段会议是品质问题的原因?

无法进行部门内部的阶段会议

热量的影响较大

未确认○○

没有新商品的标准日程

○○偏离

因为发生很多规格偏离

为了准确的设计

从必要的事项中找出要因

因为在耐久性试验中未发现

这个是问题的另一种说法,

不是要因

这是故障现象,

可以作为真因的对象

◆考虑第1次要因分析时,不能将「人称」弄错。

经过防止再发生对策的Step1(查明与品质问题相关的工作)以及,Step2(在工作流程中指出问题点),在Step3(确认如果改善该问题点是否可以防止再发生)之后,因不进行【真因分析】,所以必须改善担当该工作的组织的问题。

即,需要以「第一人称(我)」的观点考虑要因。

「第三人称」作为不定称,问题点的所在不明确。

◆包括左图的<

让人不满意的事例>

,应注意的要点如下记。

●以「第一人称(我)」的观点考虑要因

•不把不良现象作为问题点

•不用问题点的其他说法

•不把非必要行为的结果作为要因

•不做故障机械装置的解析

•不写因果关系

•不写自己无法控制的要因

•不把人的心理层面、能力作为要因

步骤3第2次以后的要因分析

如何深入要因分析?

第1次要因分析的原因(要因)是什么?

如果取消后面的要因,前面的要因被改善了吗?

是否写出因果关系?

例因为○○△△了

自己可以控制各个程度(2次·

3次等)的要因吗?

是否把人的心理层面·

能力作为要因?

未认识到实验岗位有测定职责

制定试验标准时的职责分担未调整

没有可以依赖测定的岗位

即使作成了试验标准

也未实施

过去谁都未测定过

未决定测定条件

遵守TS优先

如果满足标准就可以

没有确认测定必要性的步骤

不知道是否应该测定

第1次要因分析>

设计者为把握

热压力

第2次要因分析>

第3次要因分析>

如果查出第1次的要因,接下来是第2次要因分析。

在步骤2中,已经解说了要以「第一人称」来考虑要因。

在步骤3中,来考虑一下「职责」吧。

针对各种第1次要因分析,问「为什么?

」。

针对该「为什么?

」如果回答为「因为·

」则该要因为第二次要因分析中的要因。

必须要注意的是,应该解决的问题是<

需以<

为中心写出2次、3次的要因。

所有的工作,是与多个岗位合作才成立的。

职责分担。

在前工程、后工程中自己担当着什么样的职责?

自己必须将什么引入后工程,为此必要的情报需要哪里来提供?

若来自前工程的情报有错误和遗漏

就不能正确完成自己的职责。

那种情况下,即使有﹡必须解决前工程的问题,作为自己的工作通过要因分析「未去取得必要的情报」,「未确认情报的准确性」可以进行「第一人称」的要因分析。

﹡如果判断出没有前工程的问题,则加上与前工程相关的岗位,

开始下述等新的改善流程,防止再发生对策的Step1(查明与品质问题相关的工作)以及,Step2(特定工作流程中的问题点)等。

是,与相关联的其他岗位之间的职责分担,加上后工程给客户提供毫无问题的产品,是为起到这个作用而存在的。

我们需不背离该中心思想考虑要因。

对所查明的要因采取有效的对策了吗?

停止:

①针对问题点采取有效对策!

②这里已经采取对策!

③这里只有我没有对策!

通过对问题点的改善

确认是否能防止再发生

如果过分深究,则变成没有对策的要因

作为要因,如果其他岗位需要改善,则作为其他课题从Step1开始

指出为什么未展开问题点的真因

回顾工作的流程

指出问题点

针对真因

制定有效的对策方案

将对策方案标准化

对其他岗位横向展开

查找出与品质问题相关的工作

从Step2开始是我的工作

防止再次发生的示意图

刚才考虑防止再发生对策时,即使写出从右向左反方向的真因也毫无意义,但考虑第2次以后的要因时,需要开始思考防止再发生的对策。

真因分析不是真因自动浮现出来,而是必须一边思考有效的对策是否起作用一边找出要因。

真因分析过程中,如果发现可以实行有效对策的真因,那么真因分析就在那里停止。

若不是该种情况则需要更进一步深究要因。

虽然过程中有有效对策起作用的要因,但进行5次或者更多次的要因分析时,会发展为没有核心,毫无作用的要因,要注意。

左图①>

因对策是可能的,

所以将这个作为真因

为了优先效率化,

业务的细分化,固定化

觉得只保留图纸就可以

未保留之后部品的开发过程

未确认其特性

已经实施对策时,确认其有效性后停止真因分析。

<

左图②>

判断为仅在我(我的岗位)是无法改善的要因时,应该怎么改善呢?

在这里需要下述两个应对方式。

以该要因的存在为前提,作为我的工作进行准备。

2:

彻底运用社内标准,明确岗位间的职责分担,共通技术要素的技术性阐明等,与可以带领达成课题的岗位合作,展开新的改善活动。

左图③>

把什么作为真因?

针对我的工作的问题(未进行该项作业),

如果有效对策起作用,则将该问题点作为真因·

需要其他岗位的协助、支援的要因也,

作为真因开始进行改善·

真因:

未进行该项作业>

问题的根本原因

•如果这里被改善了那么可以解决问题。

•针对<

有相关对策。

「真因分析」的最终检查

检查1在问题栏中标明故障现象了吗?

检查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