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4077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8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docx

中考复习浙教版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语文

2019届中考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

考试内容

常见的化合物

▲1.单质和化合物

①知道单质的概念

②知道典型金属(镁、铁等)和非金属(碳、硫、磷、氢气等)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及产物

③知道化合物的概念

④区别单质和化合物

⑤认识常见的化合物

a

a

a

b

b

▲2.酸和碱

①概述常见酸和碱的主要性质

②说出常见的酸、碱的用途与对人类的影响

③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④认识酸和碱反应的实质,举例说明酸碱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⑤说出酸、碱使用的注意事项

b

a

b

b

a

▲3.重要的盐

概述一些常见的盐(如食盐、纯碱、碳酸钙等)的主要性质及用途

b

一、选择题

1.(2019·衢州)小柯给校园里植株矮小、叶色发黄的植物施用尿素CO(NH2)2,尿素一种()

A、复合肥B、氮肥C、磷肥D、钾肥

2.“一带一路”赋予古代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

古代染坊常用下列物质中的一种盐来处理丝绸,这种盐是()

A、碳酸钾B、烧碱C、 乙醇D、熟石灰

3.(2019·衢州)规范操作是科学实验成功的关键,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倾倒液体

B、稀释浓硫酸

C、测液体pH

D、检查气密性

4.某校科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OH

B、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C、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D、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滴入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

5.某同学在实验室测定了几种溶液的pH,其结果如下表:

溶液

盐酸

CuCl2溶液

Na2SO4溶液

Na2SO3溶液

NaOH溶液

pH

<7

<7

=7

=7

>7

>7

该同学由此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A、pH<7有可能不是酸溶液B、pH>7有可能不是碱溶液

C、pH<7有可能是碱溶液D、pH>7有可能是盐溶液

6.(2019·衢州)小柯做了一个趣味实验;他先将鸡蛋壳碾碎装入气球,再把气球套在盛有白醋的锥形瓶瓶口,然后把气球中的蛋壳加入锥形瓶中(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实验过程如图。

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因为气球受到浮力B、冷却至室温时,瓶内气体分子间空隙变大

C、反应没有气体生成D、反应没有热量放出

7.(2019·杭州)一种用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制备KMnO4的工艺中主要涉及下列反应:

①2MnO2+O2+4KOH

2K2MnO4+2H2O

②2K2MnO4+2H2O

2KMnO4+2KOH+H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K2MnO4中锰元素显+7价B、KMnO4属于盐类物质

C、反应②属于复分解反应D、该制法中K2MnO4是主要原料

8.(2019·湖州)通常情况下,下列能实现“1+1=2”这一结果的是()

A、1毫升酒精加1毫升水得到2毫升酒精的水溶液

B、1克酒精加1克水得到2克酒精的水溶液

C、1克食盐加1克水得到2克食盐的水溶液

D、1克食盐溶液加1克硝酸银溶液得到2克混合溶液

9.(2019·金华)用所给实验仪器(规格和数量不限),就能顺利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选项

相应实验

实验器材(省略夹持装置)

A

硫酸铜晶体的制备和生长

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量筒

B

分离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滤纸

C

用固体氯化钠配制5%的溶液

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量筒

D

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强度

烧杯、玻璃棒、pH试纸、标准比色卡

10.将甲物质加入乙、丙的混合液中,溶质种类数量变化如图,则下列符合题意的是()

A、甲:

NaOH;乙、丙:

HClH2SO4

B、甲:

HCl;乙、丙:

Na2CO3NaOH

C、甲:

CuSO4;乙、丙:

NaOHNaCl

D、甲:

NaCl;乙、丙:

AgNO3NaNO3

11.下列有关实验设计方法不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

试剂与方法

A

除去KCl中的K2CO3

加过量稀盐酸、蒸发、结晶

B

鉴别NaOH和NaCl

滴加酚酞试液

C

检验溶液中的Fe3+

滴加NaOH溶液

D

分离CaCO3和CaO

加水溶解、过滤

12.(2019·湖州)现有4种试剂:

①紫色石蕊试液;②稀硫酸;③碳酸钾溶液;④氯化钡溶液。

能用来一次性鉴别稀盐酸、氢氧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的试剂有()

A、②B、②③C、①②③D、②③④

13.(2019·杭州)小金在做硫燃烧实验时,进行了如下操作:

①在铺有细沙的燃烧匙里放入少量硫;②将燃烧匙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直至硫燃烧;③将燃烧匙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内盛有滴加紫色石蕊试液的少量水)。

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与结论不符合的是()

A、对比①和②可说明硫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B、对比②和③中硫的燃烧现象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C、在③中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硫燃烧是化学变化

D、在③中观察到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硫燃烧产物是一种酸

14.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序号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区分氢氧化钾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

取样品,加入碳酸钠溶液

B

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性

将pH试纸浸入待测液体

C

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完全反应

向反应后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D

除去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

滴加稀盐酸,直到刚好无气泡产生

15.向一定量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碳酸钠固体,直至过量。

小明同学依据实验事实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至b段对应溶液的pH逐渐减小B、b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为氯化钠

C、c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少D、a至d段碳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大

二、填空题

16.小明为了探究盐酸的性质做了如图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管A中发生的反应为________反应(填反应基本类型)。

(2)试管B中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管C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世界环保联盟建议饮用水使用安全、高效杀菌消毒剂ClO2。

关于ClO2的描述有:

①ClO2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②冷却至11.0℃以下时变成红色液体;③易与碱反应。

某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用潮湿的KClO3与草酸在60℃时反应制取ClO2。

在装置中:

A为ClO2的发生装置,B为ClO2收集装置,C为尾气

吸收装置。

请分析回答:

(1)图中收集ClO2气体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2)为较好地防止ClO2泄漏,C的烧杯中应盛放的溶液是____________。

18.如表是几种家用清洁剂的功能和有效成分。

清洁剂名称

洁厕灵

彩漂液

漂白水

功 能

清除污垢,除异味

漂洗衣物,使色彩鲜艳

漂除衣物污渍

有效成分

HCl

H2O2

NaClO

根据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三种清洁剂的有效成分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填化学式)。

(2)大理石上的污垢不能用“洁厕灵”清洁的理由是。

19.下图是生活中常见的水果的pH值。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其中酸性最强的水果是_______。

(2)颜色较深的水果(如乌梅、黑加仑、葡萄等)富含抗衰老的花青素(化学式C15H11O6),花青素中碳、氢、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______。

20.某溶液可能由稀盐酸、碳酸钠溶液、硫酸钠溶液和氯化铜溶液中的几种混合而成。

某同学取5份此溶液样品,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小于7;

②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

③加入足量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

④加入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⑤逐滴加入NaOH溶液,开始无现象,随后产生蓝色沉淀.

(1)写出实验④中白色沉淀的化学式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最终确定上述溶液由稀盐酸和氯化铜溶液混合而成。

请分析,该同学只需要完成上述哪几个实验,即可得出此结论____________。

(填实验编号)

21.(2019·衢州)在通常状态下,氨气(NH3)是一种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可得到氨水。

(1)如图甲所示,A、B试管中各有一团用无色酚酞试液湿润过的棉花,实验前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

实验时,将少量浓氨水滴在A试管的棉花上,观察到白色棉花变红,说明氨水呈碱性。

再打开止水夹,几秒种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说明氨气分子在运动。

(2)氨气在纯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4NH3+3O2

2N2+6H2O,把图乙中的第三个方框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__。

22.现有4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分别为Ba(NO3)2、H2SO4、BaCl2、NaOH,某同学设计了如下方案:

(1)步骤①滴加紫色石蕊试剂,试管中出现____________现象,则该试管盛放的是NaOH溶液。

(2)若要区分Ba(NO3)2和BaCl2,则②中需要添加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

23.(2019·金华)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碳酸钠、硫酸钠、硝酸钡、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

某科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①取少量固体于烧杯中,加足量的水溶解,烧杯内有固体残留并得到无

色溶液甲;

②取少量无色溶液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不变色;

③继续向①的烧杯中滴加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

的稀硝酸质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1)仅通过①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有__________。

(2)无色溶液甲中一定不存在的物质是__________(填字母)。

A、碳酸钠B、硫酸钠C、硝酸钡D、氢氧化钠

24.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

(1)滤渣a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有____________。

(2)若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不变,则不能确定原样品中是否存在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

25.日常生活中,人们利用碳酸钠溶液来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碳酸钠溶液具有碱性,而且碱性越强,去油污的效果越好,小柯决定对影响碳酸钠溶液碱性的因素展开探究。

用不同温度的水,配制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6%和10%的碳酸钠溶液,依次测量溶液的pH,记录数据如下表:

实验编号

a1

a2

a3

b1

b2

b3

c1

c2

c3

溶质质量分数

2%

2%

2%

6%

6%

6%

10%

10%

10%

水的温度(℃)

20

40

60

20

50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60

20

40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70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溶液pH

10.90

11.18

11.26

11.08

11.27

11.30

11.22

11.46

11.50

请你分析表中数据回答:

(1)溶液碱性最强的是(填实验编号)。

(2)若要研究碳酸钠溶液pH大小与其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可选择的实验编号是。

(3)小柯将适量碳酸钠粉末洒在粘有油污的餐具上,并冲入适量的热水进行擦洗,使洗涤效果更好,这是因为。

26.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中发现,通常不选用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其原因是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物覆盖在固体的表面,阻碍了大理石与稀硫酸的接触,反应速率逐渐减慢甚至停止。

为此,该小组设立研究课题:

选择合适浓度的硫酸和适当的反应温度制取二氧化碳。

[实验一]选择合适浓度的硫酸

操作:

在28℃时,用装有5mL硫酸溶液的注射器向盛有1g直径为2mm大理石的大试管中注入硫酸,记录15分钟内生成气体的体积,见下表:

试管编号

1

2

3

4

5

硫酸浓度(%)

15

20

25

30

35

气体体积(mL)

35

47

55

51

42

[实验二]选择合适的反应温度

操作:

往盛有1g直径为2mm大理石的大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相同合适浓度而不同温度的硫酸溶液,观察反应的情况,记录如下表:

试管编号

A

B

C

D

E

温度(℃)

40

50

60

70

80

现象和

比较

有少量气泡

气泡比A试管多

气泡明显比B试管多

大量气泡产生,与常温用盐酸反应相似

反应激烈,迅速产生大量气体

请根据本次活动的研究目的,分析处理以上两个表中数据,得出结论:

(1)稀硫酸与大理石反应,在28℃时,选用硫酸的浓度最合适为%;

(2)在合适的硫酸浓度下,应选择最合适的反应温度为℃;

(3)在最合适反应温度时硫酸与大理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除选用适当的温度和合适浓度的硫酸之外,在反应过程中,为防止硫酸钙覆盖在大理石上,应增加操作,更有利于气体的制备。

27.氯气(Cl2)是黄绿色气体,氯气的水溶液叫氯水。

把品红试纸(浸染有品红的试纸)伸入氯水中,品红试纸褪色。

(提示:

品红试纸使用方法和PH试纸是不同的。

【提出问题】氯水中的哪些成分能使品红褪色呢?

【查阅资料】氯气溶于水,部分与水反应,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

其中,HClO的名称叫次氯酸,是一种弱酸,具有强氧化性。

【猜想】猜想1:

是氯水中的水使品红试纸褪色的。

猜想2:

是氯水中的___________(填化学式)使品红试纸褪色的。

猜想3:

是氯水中的盐酸使品红试纸褪色的。

猜想4:

是氯水中的次氯酸使品红试纸褪色的。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过程分析

①把品红试纸伸入水中

没有褪色

猜想1不成立

②把品红试纸伸入干燥的氯气中

没有褪色

猜想2不成立

③。

没有褪色

猜想3不成立

【综合分析】:

氯水中的_________(填化学式)使品红褪色,具有漂白作用(能使品红等有色物质褪色,因为品红具有强氧化性)。

【反思】若向氯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预测能观察到的现象并分析可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绣绣分别完成了图甲所示的3个实验,图中a处连接压强传感器。

图乙中的曲线1、2分别表示加入等体积相应液体后,烧瓶1、2内气体压强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1)烧瓶2中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置烧瓶1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

(3)请在图乙中画出烧瓶3加入等体积相应液体后,气体压强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29.某科学小组用NaOH溶液测定空气中酸性气体(CO2、SO2)的体积分数,实验步骤如下: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用此装置收集一瓶含有酸性气体的空气;

③将40毫升的NaOH溶液迅速倒入烧瓶内,立即塞紧橡皮塞,并在细玻璃管

上标记水柱底部的位置,测得该标记以下细玻璃管及烧瓶的总容积为340毫升;

④充分反应后,测量得出水柱向下移动的距离为3.0厘米,己知长为1厘米

的细玻璃管的容积0.1毫升(水柱的重力忽略不计)。

请你回答:

(1)按图连接好装置后,向玻璃管中注入少量水,形成一端水柱。

然后用手捂住

烧瓶一段时间,若出现______________现象,说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2)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数据,该空气中酸性气体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__。

(3)按上述步骤操作时,若实验过程中环境的温度略有降低,则实验结果将会如何变化?

___________。

四、简答题

30.(2019·金华)某拓展性学习小组在学校科学实验创新比赛中,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装置如图。

实验设计:

三颈烧瓶中充满二氧化碳气体,A颈、B颈分别连接充满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注射器,C颈插有两端开口的玻璃导管(伸入瓶内的一端连有小气球),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操作:

先通过A颈往瓶内注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小气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过一段时间后再通过B颈往瓶中注入盐酸,发现小气球的形状又发生了改变。

请描述小气球形状的变化情况,并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

31.在烧杯中加入氯化钠和碳酸氢钠的固体混合物10.0g后,再加入68.9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反应过程用精密仪器测得烧杯连同药品的总质量(m)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图所示。

烧杯连同药品的起始总质量为165.0g。

反应的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试回答下列问题:

(1)完全反应时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g;

(2)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

(3)反应后所得氯化钠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

32.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用铁碳合金制作的校徽中单质铁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他们将几枚校徽样品进行粉碎处理,四组同学各取6.0克粉末样品置于烧杯中,然后加入不同体积的稀硫酸,完全反应后,对烧杯中剩余固体进行称量。

相关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组别编号

样品质量(克)

加入稀硫酸体积(毫升)

剩余固体质量(克)

1

6.0

20.0

3.2

2

6.0

30.0

1.8

3

6.0

40.0

0.4

4

6.0

50.0

0.4

(1)判断第3次加入的稀硫酸有无完全反应,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

(2)6.0克样品与稀硫酸完全反应能产生氢气多少克?

(3)同一枚校徽在生锈前后,完全反应消耗稀硫酸的质量如何改变?

____________。

2019届中考科学考点精练——常见的化合物(A)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B

C

A

B

B

D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B

D

A

C

二、填空题

16.

(1)置换

(2)红棕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3)Ca(OH)2+2HCl=CaCl2+2H2O

17.

(1)向上排空气法

(2)NaOH溶液

18.

(1)H2O2

(2)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和盐酸(HCl)反应

19.

(1)乌梅

(2)15:

11:

6

20.

(1)AgCl

(2)③⑤

21.

(1)试管B中白色棉花变红

(2)

22.

(1)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2)AgNO3溶液

23.

(1)Ba(NO3)2

(2)ABD

24.

(1)碳酸钙、氢氧化镁氯化钠、氢氧化钠、氯化钡

(2)氯化镁

三、实验探究题

25.

(1)C3

(2)a1、b1、c1

(3)温度越高,碳酸钠溶液碱性越强,去油污效果更好

26.

(1)25

(2)70(3)H2SO4+CaCO3

CaSO4+CO2↑+H2O(4)摇动试管

27.【猜想】Cl2

【实验探究】把品红试纸伸入盐酸中

【综合分析】HClO

【反思】溶液先变成红色,后红色褪去。

因为HCl和HClO均显酸性,故溶液先变红色;又因为HClO具有强氧化性,能使石蕊溶液变为无色液体,故最后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8.

(1)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对照作用

(3)

29.

(1)水柱上移

(2)0.1%(3)偏大

四、简答题

30.小气球形状的变化情况:

气球“先膨胀,后变瘪”(或“先变大,后变小”)

(1)2NaOH+CO2═Na2CO3+H2O

(2)NaOH溶液吸收CO2,使瓶内气压减小,导致气球膨胀

(3)Na2CO3+2HCl═2NaCl+H2O+CO2↑

(4)HCl与Na2CO3反应生成CO2,使瓶内气压增大,导致气球变瘪

31.

(1)4.4

(2)解:

设原混合物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NaHCO3+HCl=NaCl+H2O+CO2↑

8458.544

xy4.4g

=

=

x=8.4g;y=5.85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