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九单元 3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4115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九单元 3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九单元 3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九单元 3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九单元 3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九单元 3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九单元 3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九单元 3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九单元 3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九单元 3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九单元 3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九单元 3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九单元 3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九单元 3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九单元 3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九单元 3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九单元 3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九单元 3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九单元 3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九单元 3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docx

版《衡中学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学案第九单元34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34讲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明确考向

把握主线

课程标准

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本讲主要讲述了20世纪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发展变化。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借鉴罗斯福新政的做法,对国家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使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

考纲要求

二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理一理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原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和高科技产业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教训。

(2)盛行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罗斯福新政留下宝贵经验。

2.表现

(1)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

西方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2)20世纪70年代初:

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发展出一种“混合经济”。

二、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

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

2.历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1973年经济危机后,在一些国家受挫,但仍在继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缩小规模。

3.实质:

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

4.内容:

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5.影响

(1)使低收入者阶层受惠,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2)降低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三、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

二战后,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发展,公众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多样化。

2.表现:

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3.作用

(1)以其新技术改造传统的工农业,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

(2)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3)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四、“新经济”的出现

1.原因

(1)二战后,美国努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

(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2.特点(概念):

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3.实质:

信息化与全球化。

4.影响: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

 )想一想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有何区别?

提示: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能等同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其特点是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其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20世纪70年代,面对“滞胀”局面,西方国家纷纷放弃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吗?

提示:

否。

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是国家干预经济程度上的变化,并不等于国家放弃干预经济政策。

3.福利制度改变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按资分配”吗?

提示:

否。

福利制度是垄断资本家为缓和国内矛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支付的一种代价,并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不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是为了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吗?

提示:

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福利制度,其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刺激国内消费,但是,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5.试图解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提示:

6.试图解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变化的原因。

提示: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继罗斯福新政,发达国家相继进行改革和调整,国家对经济大力干预,普遍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平等,进行了政策调整,使“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起来。

(3)第三产业的繁荣,提高了经济竞争力,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4)美国的“新经济”是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5)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应运而生。

 探究一 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

史料一 罗斯福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史料二 ……煤炭工业的组织将由专局掌握,而这项组织将与煤气和电力供应工业相关联,而这两种工业都已达到国有化的时机……

史料三 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戴高乐

问题:

上述史料反映了资本主义的哪些变化?

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史料导读]

(1)史料一中“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反映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调控作用显著增强。

(2)史料二中“国有化”反映了战后西欧的国有化政策,成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方式。

(3)史料三中“自由的缺点”“优点”指出了计划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生产的社会性。

[探究一答案]

(1)变化:

政府干预经济;通过国有化,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计划指导,发挥计划调节的作用。

(2)认识:

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还有一定的容纳能力;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史论总结]

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及其评价

变化表现

生产力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

生产关系

(1)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2)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

产业结构

(1)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2)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等工业

经济全球化

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评价

(1)这些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工人阶级长期斗争、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变化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

(3)这些变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只是暂时缓解了社会矛盾,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探究二 “福利国家”的建立

史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流行福利国家思想。

福利国家的动机既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又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

——《福利国家论》

史料二 保护国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这必须确定无疑地是国家的职能,就像国家现在保护国民免于来自国外的威胁和来自内部的强盗和暴力的威胁一样。

——《自由社会中的充分就业》

史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

……(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开支。

……在各国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各国经济增长速度却大幅度下降。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问题:

福利制度的实质是什么,结合上述史料和所学知识,西方资本主义建设福利国家给我国当前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何重要启示?

[史料导读]

(1)史料一中“出于对社会矛盾加深的恐惧”,史料二中“保护国民免于大规模的失业”反映了福利制度旨在解决资本主义的贫困和失业等问题,实质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2)史料三中“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开支。

……各国福利开支增加”说明福利制度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探究二答案]

实质: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启示:

扩大社会就业,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增强公平性,保证可持续性。

坚持“以工代赈”,实行按劳分配制度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史论总结]

全面认识“福利国家”的建立

(1)形成原因: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2)形成经过

①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

(3)特点:

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4)实质:

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反映。

(5)评价

①作用:

福利国家制度确实为各国社会成员谋得许多福祉,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平等,缩小了贫富差距,减少了因贫困引发的许多社会问题。

②弊端:

一方面集中表现在政府财政支出过大,政府负担过重;另一方面福利国家制度会带来社会道德危机,被认为不鼓励工作,简单地说就是“穷人因懒惰而贫穷,富人因努力而致富”,国家不该用福利来鼓励穷人继续懒惰。

全面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调整

1.原因

(1)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是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矛盾,造成一系列难以解决的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家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

(2)二战的特殊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以适应战争的需要,这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

(3)经济危机的惨痛教训。

危机迫使垄断资产阶级呼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挥干预和调节作用。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其固有矛盾造成的,危机期间,单靠个人垄断和市场机制已无法缓解矛盾,无法通畅再生产循环过程。

(4)战后出现的高科技产业和第三次科技革命所需要的巨额资金以及对各部门有效的管理,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

2.主要表现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

对经济与社会生活宏观调控的作用越来越大。

(2)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3)私人企业经营管理的调整

①在所有制方面,通过股票分散化,出现了人民资本主义,资本家不再拥有企业的全部所有权。

②由于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引起阶级结构的辩护。

3.认识

(1)二战后出现的新变化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还有互相适应和协调的一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容纳度。

(2)二战后出现的新变化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内部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但这只能暂时缓和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针对训练]

 (2018·四川成都摸底)1945年7月,工党领袖艾德礼出任英国首相,开始推行以经济计划化为主体的“社会主义”改革政策,先后使英格兰银行、煤矿、航空、电报和无线电通讯、运输、电力煤气和钢铁等行业实现了国有化。

这反映出英国( B )

A.率先尝试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和创新

C.公有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

D.工人阶级的政治理想得以实现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并未触动资本主义自由制度,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属于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故B项正确;公有制占主体是在社会主义国家,在资本主义国家占主体的是私有制,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行维护的仍是资产阶级的利益,故D项错误。

 )

1.(2017·全国卷Ⅲ·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

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解析] 本题考查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自二战后推行的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利影响凸显,因此提出“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试图减少联邦对经济的干预,故A项正确;尼克松声称把权力下放到州和地方,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权力下放只是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虽提到“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但这是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况且此时联邦政府“财政支出庞大”,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会加重联邦政府财政负担,故C项错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只是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不是恢复自由放任传统,故D项错误。

2.(2017·江苏高考·18)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

以下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产业

时间

国家地区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990年

2003年

1990年

2003年

1990年

2003年

低收入

32

24

28

27

40

49

中等收入

14

9

39

36

47

55

高收入

3

2

33

27

64

71

表中数据表明( D )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

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

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解析] 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表格显示1990~2003年,低收入、中等收入以及高收入的国家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增长的变化,就本区域范围内比较,三者增幅比例基本趋同,故D项正确。

高收入国家并没有忽视农业,只是投入比例稍微少一点,故A项错误;中低收入国家服务业发展明显高于工业和农业比例,故B项错误;三类国家在三大产业明显体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故C项错误。

3.(2017·天津高考·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

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

——摘编自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等

(1)材料反映了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它们依据的经济理论及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材料二 从1973年11月开始,意、英、美、日、法、联邦德国等国相继出现经济危机。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普遍、持续、大幅度下降,企业破产严重,股票行情大幅度下跌,工业、金融和贸易公司的破产具有普遍性。

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到1975年底,达1850万人。

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美国为7.4%,日本18.9%,联邦德国12.7%,法国26%,英国19.1%,意大利24.6%。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滞胀”阶段。

——摘编自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经济危机的表现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不同。

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试分析材料一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为何不能解决“滞胀”问题。

(3)综上,你对经济政策及经济理论有何认识?

[答案] 

(1)状况:

经济高速增长。

理论:

凯恩斯主义。

内容: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2)不同:

70年代物价上涨,30年代物价下跌。

原因:

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

理由:

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

(3)认识:

凯恩斯主义一定时期内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当经济出现新问题时又无法予以解决。

因此,经济政策或理论需根据实际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

[解析] 

(1)第一小问,状况,从材料一“1953~197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

美国为3.5%,英国3.0%,法国5.2%,联邦德国5.9%,日本9.8%等”,可总结这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是经济高速增长;第二小问,理论和内容,从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以刺激需求为主的调节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可知它们依据的经济理论是主张通过增加需求拉动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大力发展国家干预经济的史实,总结其具体内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政府通过增加公共开支、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消费,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2)第一小问,不同,从材料二“与此同时,物价大幅度上涨”,结合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表现,可知二者的不同是70年代物价上涨,30年代物价下跌;第二小问,原因,结合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可知造成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第三小问,原因,材料一涉及的是凯恩斯主义,具体主张是国家干预经济,结合70年代经济增长停滞和通货膨胀的滞胀危机,可知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若解决其中任一危机表现,都必然会加剧另一种危机的状况,故材料一中所涉及的经济理论不能解决“滞胀”问题的原因是国家干预经济,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会加剧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则会进一步阻碍经济增长,扩大失业人数。

(3)结合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促进经济发展,和面对70年代经济危机失灵的史实,可知对经济政策及经济理论的认识是经济政策或理论需根据实际调整和完善,与时俱进。

4.(2016·全国卷Ⅲ·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

度的由来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答案] 

(2)发展:

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解析] 

(2)结合“福利国家”相关知识,从救济性质、保障、种类、受惠主体等方面分析。

从性质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从单纯的救济发展为公民的社会权利;从保障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从种类上看,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福利种类众多;从受惠主体上看,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等。

【备考方略】

1.联系时政热点,考查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表现、实质和影响。

2.注意准确理解和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

1.(2018·广东深圳调研)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政府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要求国有企业制订低于边际成本的价格。

同时,为公民提供的许多公共福利也要通过国有企业来实现。

1974年英国公营(国营)企业的亏损额达12亿英镑,占英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

因此,我们对英国国营企业亏损的合理解释是( B )

A.机制僵化,效率低下

B.政府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干预

C.冷战背景下抹黑“国营”企业

D.石油危机、美元崩溃冲击英国经济

[解析] 英国国营企业亏损的原因是“国有企业制订低于边际成本的价格”、“为公民提供的许多公共福利”带来的负担,与机制僵化、效率低下无关,故A项错误;英国政府利用行政手段要求作出上述决定,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导致国营企业亏损,故B项正确;英国国营企业亏损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冷战背景下的抹黑,故C项错误;D项只是导致英国经济通货膨胀的原因,英国国营企业亏损是违背市场经济原则的结果,故D项错误。

2.(2018·吉林长春一模)对二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概括为:

Universahty,即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Unity,即建立大一统的福利行政管理机构;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

可见,该报告的主旨是( D )

A.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B.统一管理社会福利

C.要求福利体现平均原则

D.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解析] “所有公民不论职业,都应被覆盖以预防社会风险”就是确保社会稳定,其方法当然加强社会保障,故A项错误;“Uniformity,即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可见其不是强调统一管理,而是人人有机会享受,故B项错误;“每一个受益人根据其需要,而不是收入状况,获得资助”没有体现平均主义的思想,故C项错误;这份“二战后英国的福利社会规划,《贝弗里奇报告》”可以看做是对英国过去福利的一种发展和完善,故D项正确。

3.(2018·湖北武汉调研)1970~1973年,法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5.8%。

但是1974~1980年最髙的年增长率也仅为4.6%,其中1975年还出现0.3%的负增长。

1973年以前,法国的通胀率一直被控制在10%以内,但在1974年首次突破两位数达到15.2%,此后直至1981年,这一数字基本均在10%以上。

这表明20世纪70年代法国( B )

A.“福利国家”制度弊端日显

B.“通胀”状态长期存在

C.“混合经济”效果逐渐降低

D.步入“新经济”转型期

[解析] 材料没有表明70年代法国经济状况是“福利国家”制度弊端导致的,故A项错误;材料中法国70年代出现经济年均增长率的负增长、通胀率的上升,“通胀”状态长期存在,故B项正确;20世纪70年代法国经济滞胀,使得西方国家减少国家对经济干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出现,而非效果逐渐降低,故C项错误;“新经济”转型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