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才之路春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4214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49.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才之路春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成才之路春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成才之路春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成才之路春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成才之路春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成才之路春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成才之路春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成才之路春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成才之路春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成才之路春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成才之路春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成才之路春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成才之路春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成才之路春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才之路春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x

《成才之路春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才之路春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才之路春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综合测试题 岳麓版必修3.docx

成才之路春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综合测试题岳麓版必修3

【成才之路】2016年春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综合测试题岳麓版必修3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个2分,共50分)

1.1975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发掘了12座战国至秦汉的古墓。

在第11号墓中出土了大量秦代竹简,其中一些竹简上刻着内容具体的《田律》。

秦代竹简上的文字,应该是(  )

A.小篆      B.草书

C.楷书D.行书

【答案】 A

【解析】 小篆是秦朝官方通用字体。

2.胡适在《“研究国故”的方法》中认为“在东周以前的历史,是没有一字可以信的”。

若质疑其观点,最有力的证据是(  )

A.出土于殷墟的甲骨B.《史记·周本纪》

C.《西周史话》D.《周公传浮雕》

【答案】 A

【解析】 出土于殷墟的甲骨是第一手史料,因而是最有力的证据;其它各项都是带有主观性的二手史料。

3.下图是一幅用甲骨文字体创作的书法作品。

关于该作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字体是甲骨文,因此它是商朝的作品

B.东汉出现造纸术,因此它是东汉的作品

C.唐朝书法家辈出,因此它是唐朝的作品

D.甲骨文是清末发现的,因此它是清末或以后的作品

【答案】 D

【解析】 甲骨文是发现于清末的刻在龟甲或其它兽骨上的商代文字,图中创作的作品只能是清末或以后的,故选D项。

4.鲁迅在《门外文谈》中指出“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敷衍记事了。

中国文字的由来,恐怕也逃不出这个例子”。

这里鲁迅告诉我们(  )

A.汉字是史官创造的

B.汉字是口口相传的文字

C.汉字是仓颉创造的

D.汉字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

【答案】 D

【解析】 传说中的文字是仓颉发明的,材料中鲁迅认为仓颉有多个,后经过传播及史官的采集,文字真正形成了。

这说明汉字是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的。

5.春晚歌曲《龙文》描绘了一种传统艺术: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蝶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

”这种艺术形式是(  )

A.绘画艺术B.书法艺术

C.篆刻艺术D.戏剧表演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中国书法的特点:

书、画、粗细、浓淡之间均有艺术韵味,由题干中的横、竖、画、撇、勾、点等信息可知选B项。

6.在湖北江陵凤凰山一座墓葬中,出土了两枚墓主人冷贤的私印。

印上的“冷贤”二字分别用小篆和隶书两种字体刻写,墓葬的主人不可能生活在(  )

A.春秋战国时期B.秦朝

C.魏晋南北朝D.隋唐时期

【答案】 A

【解析】 隶书最早出现于秦朝,故墓葬主人不可能生活在在此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7.某学者就楷书在唐代的流行说道:

“凡高文大册、殿宇庙堂之中记铭,纪功颂德之碑文,必都以楷书为主。

”唐人崇尚楷书主要是因为其(  )

A.笔划平正,便于装饰B.变化丰富,奔放跃动

C.线条流畅,任情纵性D.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

A、B、C、D四个选项分别表述了不同字体的艺术特征,具体分析如下:

隶书:

笔划平正、便于装饰;草书:

变化丰富、奔放跃动、线条流畅、任情纵性;楷书:

通俗易识、端重庄严。

8.林语堂说:

“在书法上,也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写出“天下第一行书”,把行书艺术推向极致的古代书法家是(  )

A.顾恺之B.王羲之 

C.王献之 D.颜真卿

【答案】 B

【解析】 把行书艺术推向极致的古代书法家是东晋时的王羲之,他著有《兰亭序》。

9.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第一集的片头展现了北宋都城汴梁日常生活的繁华景象,此片头取材于当时的一副著名绘画,该画可能是(  )

A.《女史箴图》B.《山径春行图》

C.《清明上河图》D.《送子天王图》

【答案】 C

【解析】 展现北宋都城汴梁日常生活繁华景象的绘画应是民间风情画,只有《清明上河图》是民间风情画。

10.下图为“八艺节”湖北省筹委会收到的一幅剪纸作品《回娘家》。

该作品的艺术风格属于(  )

A.宗教画B.山水画 

C.风俗画 D.文人画

【答案】 C

【解析】 剪纸画属于风俗画。

11.元明清时期,士大夫的文人画成就较为突出。

从徐渭的绘画和诗句中,我们发现文人画的特点是(  )

A.线条挺拔流畅,色彩绚丽典雅

B.吸取印度、波斯风格,色彩瑰丽

C.表现个性,借物抒情,追求神韵

D.宫廷画派,富有生活气息

【答案】 C

【解析】 中国古代的文人画注重写意。

12.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幅堪称绝世珍品的古画,专家对它的评价是:

“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

”这幅画应是(  )

A.顾恺之的《女史箴图》

B.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

C.马远的《山径春行图》

D.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画家绘画风格的理解。

“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是顾恺之绘画的特点。

13.美学家指出:

“汉末魏晋六朝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

”这种精神在文学艺术上的体现是(  )

A.《清明上河图》B.《红楼梦》

C.《诗经》D.《兰亭序》

【答案】 D

【解析】 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汉末魏晋六朝时期的作品,故只有东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序》符合题意。

14.以黄公望为代表的所谓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诗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其画作多表现“隐居”、“出世成仙”的情感。

可知其画作应属于(  )

A.山水画B.人物画

C.文人画D.风俗画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元四家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式’”体现了对艺术形式“意境”的追求,“文印信入画,诗画相联”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故选C。

15.19世纪前期法国人比奥认为,《诗经》“以古朴的风格向我们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

他所强调的是《诗经》具有(  )

A.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B.浓厚的古典主义韵味

C.鲜明的浪漫主义传统

D.质朴的现实主义色彩

【答案】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以及与教材内容联系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展示了上古时期的风俗习尚、社会生活和文明发展程度”再联系教材所学,《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可知D项正确。

16.“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从上文的格式看,它们属于(  )

A.汉赋 B.唐诗  

C.宋词  D.元曲

【答案】 D

【解析】 考查元曲的特点,元曲虽然也有格律曲牌限制,但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与音乐、戏曲结合比较紧密。

17.有人认为:

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现实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

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盛衰兴亡,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尚面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

明清小说呈现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

A.专制主义强化B.商品经济发展

C.拜金主义盛行D.轻商思想淡化

【答案】 B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明清小说产生的根本原因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迅速崛起,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正是适应了市民文化的需求。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B项。

18.《大众日报》刊登了一篇《关公何以战秦琼》文章,说的是中央电视台“中国京剧研究生班十年汇报演出”的节目《蔺相如》中的布景道具问题,请你判断符合史实的是(  )

A.蔺相如府中厅堂上悬挂着一幅山水画

B.厅堂楹联上有草书写的古诗

C.渑池会上桌上放着一些竹简

D.书写的古诗是杜牧的《泊秦淮》

【答案】 C

【解析】 蔺相如是战国时代的人,故只有C项中的竹简符合题意。

19.右下图是我国发行的一套邮票,邮票的主题与明清小说中一部重要作品有关。

冯其庸先生认为这部作品的主人翁说话疯疯颠颠,什么也不干,平时不肯读书,不屑仕途,反对男尊女卑,提倡平等友爱。

这部作品应该是(  )

A.《三国演义》B.《水浒传》

C.《西游记》D.《红楼梦》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中的信息,冯其庸所说的人物是贾宝玉,他是《红楼梦》的主人公。

20.清人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道:

“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看识趣闲文者特多。

”材料表明清初(  )

A.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动摇

B.市民阶层文化心理的新需求

C.读书入仕不再是文人的人生追求

D.思想文化控制逐步松弛

【答案】 B

【解析】 “爱看识趣闲文”典型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

21.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

凡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

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

A.黄帝传说B.商朝卜辞

C.《三国演义》D.《资治通鉴》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

直接史料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史料。

符合这一概念的只有B项。

22.“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

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时”。

这是清代文坛领袖王士祯读完一本短篇小说集后的感叹。

这本小说集最有可能是(  )

A.《水浒传》B.《三国演义》

C.《红楼梦》D.《聊斋志异》

【答案】 D

【解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强调了读这本书的心态和环境,后两句则强调了这本书的特点。

从“坟”“鬼”等字眼不难推断这本书是《聊斋志异》。

23.进入明代后,随着杂剧艺术的日益衰落,南戏变得愈加繁盛,并形成了昆山、弋阳、余姚、海盐等“四大声腔”,流传于各地,此即为明代戏剧传奇的兴起。

这种局面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

A.中国文化地域性浓厚B.思想解放的风起云涌

C.经济中心的日趋南移D.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

【答案】 D

【解析】 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日益壮大,戏剧这种市民文化也应运而生,D项正确。

24.右图为一只四系瓷瓶,盛酒器,上饰“……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旧)好;人,不见了。

”关于其制作的可能时代说法,较为正确的是(  )

A.饰有隶书作品,秦朝隶书盛行,这应当是秦朝作品

B.饰有行书作品,晋代行书盛行,这应当是晋代作品

C.所饰作品为诗歌,诗文饰于瓷器始于唐朝,这应当是唐朝作品

D.所饰作品为小令,元代开始盛行,这应当是元代作品

【答案】 D

【解析】 本题判断的重点是作品内容而不是书法,A、B两项起到了迷惑作用,A项秦代和B项晋代不可能出现这样作品内容,C项“作品为诗歌”说法也错误。

酒器上所饰正确的应是元曲中的散曲(包含小令等),音节和用韵上都比较自由,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而且可以加衬字,多用方言俗语和当时的新词,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通俗性,对后来的诗歌与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5.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如果设《诗经》代表1,明清小说代表7,那么5代表的是(  )

A.楚辞 B.汉赋 

C.宋词 D.元曲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其基本历程是: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故选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共50分)

26.(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修“拔禊”之礼,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了序文手稿(下图)。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材料二 

材料三 马致远的元散曲《天净沙·秋思》写道: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请回答:

(1)某旅游主管部门要在材料一的图片前挂一个导游牌,对《兰亭序》出现的时代背景、书法特点进行介绍。

请你帮助其完成。

(4分)

(2)透过材料二的图片,你获得了哪些有关宋代绘画特点的信息?

分别体现了宋代怎样的社会风貌?

(6分)

(3)材料三的元曲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

【答案】 

(1)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引发人们对社会危机的反省,逐渐形成了一个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为号召的士人群体,书法成为士人表达自我对意境、神韵、风骨追求的理想形式。

王羲之在书法上继承汉代传统的同时,尽显虚玄灵动的时风,其行书“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成为继往开来的“书圣”,所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4分)

(2)信息:

文人山水画注重意境;不讲究对称,墨色恬淡;宋代描绘市井生活的风俗画出现。

特点:

宋代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文人注重内心修养;南宋偏安江南,文人画描绘的对象变为江南风光,而且构图不求对称;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不仅出现文人描绘市井风情的作品,百姓绘画也发展起来。

(6分)

(3)抒发愁闷情怀。

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

(3分)

27.(11分)观察下列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一中的书法属于什么书体?

当时,我国书法发展的主流趋势是什么?

(2分)

(2)图二中的绘画属于什么画种?

结合所学知识,这一画种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分)

(3)结合图三和所学知识,《红楼梦》属于哪一文学体裁?

这一作品问世的社会背景有哪些?

(4分)

(4)某一研究小组围绕上述图片和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你为其设计一个最为恰当的一个题目。

(2分)

【答案】

(1)书体:

楷书。

主流趋势:

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2分)

(2)画种:

年画。

特点:

内容喜闻乐见;以民间风情为主;具有生活上的实用性。

(3分)

(3)体裁:

(长篇章回体裁)小说。

主要背景:

商品经济的发达;市民阶层的壮大;通俗文学蓬勃发展;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

(4分)

(4)题目: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的发展状况及其原因;浓缩人生精华的明清文艺等等。

(2分)

28.(14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大诗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古代描绘市井生活的一幅名画的局部。

有人称,看了这幅画,“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诗句的作者分别是谁?

各分属哪个流派?

(4分)

(2)你认为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分)

(3)材料二中作品属于何时何人的代表作?

有何风格?

(3分)

(4)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作品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4分)

【答案】 

(1)李白,浪漫主义诗人;杜甫,现实主义诗人。

(4分)

(2)政治:

国家统一;政策开明。

经济:

经济繁荣和国力强盛。

文化:

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速发展。

(3分)

(3)北宋,张择端,风俗画。

(3分)

(4)作品描绘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荣景象,反映了北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4分)

29.(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以后士风颓靡,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

明人陈琬《旷园杂记》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里演戏,“门外呼周解元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

材料二 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

清人焦循说,“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

材料三 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

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

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人才的长期舞台实践,执著探索,最终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材料四 京剧被称为“国剧”“国粹”,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所认可。

但有人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任其衰亡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原汁原味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三,归纳京剧形成并迅速发展的原因。

(4分)

(3)结合材料四,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京剧艺术?

为什么?

(4分)

【答案】 

(1)士大夫的推动;戏曲的平民化。

(4分)

(2)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

(4分)

(3)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合适的。

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国家应当对京剧珍惜和保护;京剧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