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4249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97 大小:95.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7页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7页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7页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7页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7页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7页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7页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7页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7页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7页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7页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7页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7页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7页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7页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7页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7页
亲,该文档总共9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9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docx

景德镇城市体系发展战略规划可行性研究全案

 

景德镇城市战略体系发展规划全案

 

一、前言

二、城市性质与定位

三、城市发展目标

四、本次总体规划的重要原则及依据

五、本次总体规划的范围及期限

六、本次总体规划的重点内容

七、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八、城市规模

九、中心城区规划

十、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

十一、旅游规划

十二、交通规划

十三、环境保护规划

十四、绿地系统规划

十五、城市给排水规划

十六、电力规划

十七邮电通讯规划

十八、燃气工程规划

十九、防灾规划

二十、近期建设规划

二十一、郊区规划

二十二、规划实施措施

二十三、附则

一、前言

景德镇市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是中外著名的千年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景德镇市因瓷而名、因瓷而兴,其烧制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

千年窑火的神韵铸就了景德镇历史的辉煌。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

景德镇雄踞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因进御瓷器,名扬天下,并发展成为与汉口、佛山、朱仙镇齐名的全国四大名镇。

在千年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景德镇“集全国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享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之美誉的景德镇瓷器,“行于九域,施于外洋”。

景德镇陶瓷海上贸易线路,被称之为“陶瓷之路”,与著名的“丝绸之路”一样,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往来和交流,赢得了海内外的广泛赞誉。

据传中国“china”一词便来源于景德镇在唐朝武德年间的称号“昌南”。

秉承灿烂的千年历史,延续光辉的华夏文明,成为景德镇半个世纪以来城市建设的一贯出发点。

建国后,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立足市情,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加强城市建设,把城市规划工作列为重要内容,自1955年至1985年,曾经先后做出过11个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包括历次修编和调整)。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景德镇被国家列为全省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

1957年6月上旬,市建设委员会编制了《景德镇市城市建设初步规划(1956-1967年)》。

方案确定景德镇市城市性质为“以瓷业生产为主的轻工业城市”;其发展规模为“1967年25万人以上”;“面积由原来城区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93.524平方公里(包括山地、河湖、道路)”。

主要布局为老城区分为机关行政区、生活区和工业改造区三大片,老城区东面八公里为新工业区,沿南河北岸呈矩形,开辟宽30米的主轴路(今珠山路)、马鞍山路、东一路,形成东西向交通干道,以珠山大道、中山路和中华路为主干道将上述各区联为一体。

但因部分经济指标过大,超出了地方政府能够承担的的经济负荷,规划目标未能完全实现。

1957到1975年6月在前面方案的基础上,先后修订编制了8个城市规划方案,就地方铁路的走向,如何分散老城区工业和人口,建立卫星城镇等问题分别做出了规划。

1962年形成的第九修改方案指出:

工业发展应以瓷业为主,逐步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陶瓷工业基地和赣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相当发达的中心城市之一。

十年动乱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完全中止,城市建设进入完全的混乱状态。

1975年6月以后城市规划工作逐步恢复,当年10月结合皖赣铁路站场建设,编制了《景德镇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1976-1985年)》,此后进行了修改。

1979年5月,开始了《景德镇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1980年7月完成初稿,1982年10月经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修改稿,1983年11月,经专家和技术人员讨论通过了技术鉴定。

1984年5月23日,省人民政府正是批准了《景德镇城市总体规划》。

这个规划确定景德镇市的城市性质为“历史文化名城、陶瓷工业基地、和著名的瓷都”,城市发展规模为“人口近期(1990年)达到32万,远期(2000年)控制在40万以内”。

建成区面积“到1990年,为32平方公里,2000年为40平方公里”。

城市布局为“旧市区、东市区、西市区三大片”。

形成“分区条块组合”,城市建设发展的方针市“逐步改造老市区,配套完善东市区,重点建设西市区”。

为了确保这个规划的实现,还加强了局部详细规划工作,进行了文物古迹与风景名胜资源的普查,并抓紧编审城镇规划,注意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力求建设符合地方特点,把文化名城、山水城市风格、陶瓷工业城市融为一体。

《景德镇市1982—2000年总体规划》于1984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通过后开始实施,并于1995年、1999年两次进行了修改。

1999年修订的《景德镇城市总体规划》确定景德镇的城市性质为:

中外著名瓷都;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赣浙皖毗邻地区的中心城市。

《中共景德镇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

今后15年,景德镇旅游业要形成综合配套的完整产业体系,成为21世纪的外向型经济又一新兴支柱产业,使景德镇旅游业在全国、全省占有重要的席位,初步建立成以陶瓷为特色的中国重点优秀国际旅游城.

2001年6月通过的《景德镇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确定的城市战略定位为:

重振瓷都雄风,把景德镇建设成为经济实力较强的“经济重镇”挖掘文化底蕴,把景德镇建设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江南旅游都市。

进入新的世纪以来,面对中国入世后各种发展机遇与挑战,特别是新一届历史文化名城的评审以及迎接千年置镇的到来,原有的城市格局已不能满足城市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落后的城市面貌与千年的文明历史形成较大的反差。

进行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成为景德镇迫在眉睫的一项重大任务。

按照江西省委、省政府对景德镇市提出的“重振瓷都雄风,建设经济实力较强的经济重镇,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江南旅游都市”的总体构想,结合景德镇市“十五”计划发展纲要以及长远发展的需要,受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武汉大学城市建设学院特制订本次《景德镇市2002—2020年总体规划纲要》,以便于对下一步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原则上的指导与控制。

二、城市性质与定位

1、城市发展的六大优势

(1)博大精深的历史资源:

景德镇是中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景德镇市的世界知名度极高,可与北京、西安齐名。

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置镇1000年的辉煌成就,在国内屈指可数,在历史上的优势地位显而易见。

景德镇瓷器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千年不断的御窑烟火、灿烂的陶瓷文化、珍贵的陶瓷古迹、精湛的制瓷技艺、古今杰出的陶瓷名家、精美的陶瓷艺术、独特的陶瓷习俗、驰名世界的陶瓷产品,构成了景德镇市独一无二的历史资源。

千年窑火,绵绵不熄,孕育了当今的景德镇人民,厚集薄发的文化底蕴,古色幽香的生活品质,成为景德镇市迈向新千年的夺耀眼夺目的光环。

引以为豪的“昌南”文明在繁荣的现代生活氛围中得以发扬光大。

陶瓷文化是景德镇的灵魂,它对于景德镇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城市本身所具有的涵义。

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同志在考察景德镇的时候,强调“要发展景德镇经济,首先必须重振“瓷都”雄风,把景德镇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经济重镇”。

传统的陶瓷是景德镇的传统工业,瓷都是景德镇最响亮的品牌。

这块牌子不能丢,要举得更高。

悠久的陶瓷历史文化是景德镇营造独特的文化资本之根本所在。

正视历史所遗留的一切,并且旗帜鲜明的走文化复兴和陶瓷振兴之路。

重塑历史名城的形象,延续千年窑火的文明,提升历史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首位度影响,是对景德镇这样的城市进行定位的首要因素,也是进行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城市申报的必要保障。

(2)无与伦比的旅游区位

从宏观背景分析,景德镇处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长江中下游经济区结合部的中心地带,在500公里以内,拥有上海、南京、武汉、长沙、福州、南昌、杭州、合肥4个直辖市以及省会城市,便捷的高速公路框架为景德镇勾画了一个极佳的4小时半径经济圈。

8小时以内是推动人流、物流繁荣的最佳时空距离。

在4小时经济发展半径内,景德镇和江西省将有条件更便捷地接受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闽东南的经济辐射,发挥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

从发展物流贸易的角度来看,景德镇极具发展潜力。

从中观背景分析,在以景德镇为圆心的200公里的范围内,拥有“三湖”(鄱阳湖、千岛湖、太平湖)、“六山”(黄山、九华山、庐山、三清山、龙虎山、武夷山)的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再加上南昌、景德镇、歙县、衢州四个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旅游空间资源。

从微观背景分析,景德镇的生态环境良好,山清水秀,气候宜人。

在旅游资源方面有着瑶里、金竹山寨、玉田湖、翠平湖、洪岩等以田园风光、乡土特色而著称的著名风景区;在古建筑方面,拥有以宋代红塔、清代县衙、古戏台为代表的历史文物遗迹;而艺术成就最高,最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旅游号召力的则是它在中国制瓷历史上为人类留下的杰出瑰宝:

著名的世界制瓷黏土(高岭土)的发源地——高岭古瓷土窑遗址,自五代至明代的陶瓷古窑遗址——湖田古瓷窑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经明清两代的皇家制瓷基地——御窑厂遗址以及代表景德镇制瓷辉煌历史的标志性建筑——龙珠阁。

从景德镇得天独厚的区位以及旅游资源条件来说,走外向型发展模式,将使景德镇成为极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优秀旅游城市。

(3)丰富宝贵的自然资源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东至县交界,南与万年县为邻,西同波阳县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县,东南和婺源县毗连,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居东经116°57′-117°42′,北纬28°44′-29°56′,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山峰层叠,河流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丽。

市区平均海拔320米,年平均气温17°C,年降雨量1763.5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9.8小时。

景德镇市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

主要矿产有瓷石、高岭土、煤、钨、砂金、铜、萤石、硫磺、石灰石、大理石等,特别是瓷石、高岭土蕴藏量更为丰富,目前探明的储量,仍可开采300多年。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0.9%,是江西省重点林区之一。

距市区50公里处仍保留原始森林,栖息着熊、虎、猴类等多种动物,并生长有红豆杉等珍稀树木。

浮梁县瑶里镇的汪湖、白塔寺、梅岭,鹅湖镇的高岭土、东埠村等都是终年云雾缭绕、山清水秀。

历史上景德镇特产素有"一瓷二茶"之称,茶叶是景德镇名产之一。

早在唐代,景德镇就是全国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诗人白居易著名诗篇《琵琶行》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当时,景德镇茶叶税收占全国茶叶税收的八分之三。

"浮红"茶在国际上久负盛名,曾获得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

近年培育和研制的名优茶"得雨活茶"、"瑶里崖玉"、"浮瑶仙芝"绿茶畅销市场。

"得雨活茶"已被选为人民大会堂特供茶、国宴茶。

如此宝贵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为景德镇未来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原动力和后备能源。

因地制宜,结合旅游的开发以及生态农业的发展是景德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必然趋势。

(4)日趋完善的经济体系:

景德镇是江西省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经济综合实力位于江西省第三,排在南昌和九江之后,是全国重要的陶瓷产地。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结构比较来看,景德镇的轻、重工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49.62:

50.38变为2001年26.75:

73.25,这个比重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景德镇在整个中国工业化进程当中,原有的以陶瓷产业为主的轻工业体系逐步进行分化,以更为全面的工业结构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以昌河汽车、昌河飞机为主的机械制造产业和以焦化煤气厂为主的化学加工产业占据了工业体系中70%的比重,重型加工企业对解决就业问题和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凸现,但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陶瓷产业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同行业竞争中逐渐失去了一定的市场份额,2001年景德镇陶瓷产业占全市GDP的比例只有5.8%,在整个宏观经济中处于劣势,但无可否认的是,随着中国整体经济逐步进入工业化的后期,在景德镇的经济结构中,以陶瓷产业和生活消费品制造为先导的轻工制造业将在经济体系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同一过程中,从宏观的产业构成来看,景德镇的三种产业的比重由1980年的28.58:

54.58:

16.84变为2001年的10:

53:

37,与全国2001年的平均水平15:

51:

34相比,在结构上具备一定的优势,而且远高于江西省平均水平(2005年江西省的三次产业目标是20:

40:

40)。

景德镇全市土地总面积为5256平方公里,其中农用地476095.38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90.58%,而总人口只有145.61万人,人口密度为277人/平方公里,位于全国中下游。

景德镇农业用地比较多,但是农业所占的经济比重却并不高,这说明景德镇的第一产业的发展还是具备很大潜力的。

与全国相比,这种比例结构是符合产业结构优化趋势的。

景德镇的工业比重一直比较高,这和它的历史渊源以及城市定性是息息相关。

历史上景德镇就是一个以陶瓷制造业为主要功能的集镇,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景德镇的产业支柱从未脱离这一条主线,陶瓷产业造就了大批的产业工人和相关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成为吸引农业剩余人口的原动力。

改革开发后,陶瓷产业经济形式不容乐观,但是已经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农民在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方面已经具备转化成为第三产业的可能性。

在此情况下,景德镇在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调整的过程中,将拥有先发优势,避免了从一产业农村人口中吸入大量人口参与城市第三产业的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适应调整阶段,与此同时,第二产业的就业缺口则可由第一产业剩余劳动力替补,因此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的转化相对要容易得多。

从长远的战略眼光来看,走第三产业发展的道路,更能突现景德镇的特色。

首先从产业构成上来说,第三产业已经具有相当的基础,发展缓慢的主要因素在于最能代表第三产业标准的物流交通和旅游事业这两个经济增长点在景德镇市的产业构成中比重太低,尤其是2001年旅游产业的总收入只占全市GDP的4.8%,比全省的平均水平7.41%要低2.61的百分点。

从这一点看来政府把近期重点放在工业产值的增长上也是一种在目前经济欠发达的状况下的一种过渡措施,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以物流和旅游产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将在未来景德镇的长期发展中大放异彩,未来20年景德镇市的总体城市结构以及功能布局将从各方面为第三产业的崛起做好铺垫工作。

依据景德镇市的产业比较优势,把握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从城市定性的角度,对于景德镇的产业定位应该是以陶瓷业、制造业、旅游业、绿色农业产业为四大支柱。

(5)正在形成的交通优势

在江西省高速公路建设规划地图上,一个“天”字型的交通网已经基本成型。

已完工的九江至景德镇市的九景高速公路是“天”字的第一横;“天”字的第二横横穿江西,是将于今年底建成通车的沪瑞国道江西段的梨温高速路,这条高速公路将打通江西至上海、浙江的高速通道;贯穿江西南北的赣粤高速公路是“天”字的一撇;京福国道江西段的温家圳至沙塘隘高速公路则是“天”字的一捺,江西通往福建的高速通道“天”字型高速公路框架为江西经济发展勾画了一个极佳的4小时半径,景德镇市东达上海、杭州、福州,南达广州,西达武汉、长沙,北达合肥十分便捷。

4小时以内是推动人流、物流繁荣的最佳时空距离。

在4小时经济发展半径内,景德镇市和江西省将有条件更便捷地接受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闽东南的经济辐射,发挥自身区位和资源优势。

因此,发展物流交通和贸易在景德镇的城市定性中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6)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

景德镇位于赣、浙、皖三省交界地,是江西昌九景“金三角”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江西省政府长远的发展目标来看,重点发展这个“金三角”区域将成为未来推动整个江西省经济高效、快速、有序向前发展的必要途径,江西省十五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城镇化发展有大的突破进一步强化南昌市在全省城镇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力争使九江、赣州、景德镇成为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增强以南昌市为中心,包括九江、景德镇、鹰潭、上饶市的赣东北经济区的实力。

”从政策层面来说,江西省乃至全国都会给景德镇的崛起提供便利条件。

九景衢铁路、景婺黄和景常高速公路的相继上马也充分表明国家和省政府对景德镇发展给予的足够重视。

景德镇应当借此东风,重新确立城市形象与定位,重振瓷都,一展宏图。

2、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城市面貌较为落后,城市发展步伐不快

作为响誉世界的“瓷都”,景德镇城区从上个世纪20年的20万人,发展到本世纪的40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也只扩大了10平方公里,与其它同类城市相比,其发展是比较缓慢的。

在城市内部也出现了城市整体形象品位不高,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交通设施不足,道路拥挤,核心区密度过大,建筑风貌落后,历史文化嗜待保护,环境质量不高等一系列城市建设问题。

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必然要加大力度提升城市形象,从城市性质定位的角度改善现状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和功能分区。

(2)经济结构内部的矛盾

单从经济外部结构体系来看,景德镇具备一定的优势。

但是从消费指数看,2001年景德镇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034.8元,比江西省平均水平5506元略低,比全国平均水平6860元要低四分之一。

这表明景德镇在产业方面的结构优势并没有发挥效用。

经济结构的相对合理和经济指标的偏低性说明景德镇目前的困境不在于外部结构的调整,而在于各个经济结构内部的优化组合。

景德镇市的产业结构内部存在偏公、偏低、偏传统、偏小、偏散、偏弱的问题。

在工业总产值当中,国有企业经济比重仍然很大,而非国有企业发展比较缓慢。

此外,轻重工业产值比重差距也很大。

2001年,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为392838万元,占26.75%;重工业为1075717万元,占73.25%。

从1996年至2001年,平均年增长速度,轻工业是3.6%,重工业是13.6%,轻工业比重工业低10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景德镇市轻工业增长速度缓慢并且后劲不足。

短期内景德镇可继续贯彻实施发展工业经济尤其是支持机械制造加工类的重工业经济实体,这将在一定的期限内实现经济总量的攀升和对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全市就业情形也将在一定限度内得以缓和,人民生活水平将随之逐步跟上全国平均水平。

但是轻工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其远期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将是不可估量的。

从城市发展的经济阻力因素分析,景德镇市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思路是:

横向的产业间、行业间调整比例结构已没有多大空间,重点是产业结构内部的优化和升级。

在总体规划的产业定性方面应当以轻重工业并重发展为基础。

3、景德镇在历史上的城市经济职能的演变

景德镇市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制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陶深厚。

陶瓷业的发展贯穿其镇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为其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1)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景德镇市是一个以陶瓷为资源的资源型移民城市。

由于景德镇陶瓷业的兴盛,带动了周边地区乃至全国人口向景德镇市的集聚。

史书记载景德镇市“集全国名窑之大成,汇各地良工之精华”。

也就是说早在古代景德镇市的人口就是以外来移民为主,随着陶瓷业的不断发展,分工越来越细,陶瓷业的专业技术越来越专门化,进一步增大了景德镇市地区的劳动力在数量和品种上的供不应求。

同时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人口迁徙的阻力减小,速度越来越快,流入景德镇市的人口不断增加。

同时,随着陶瓷市场的不断完善,来往的商贾也越来越多,景德镇市的人口数量就随着陶瓷业的兴旺而增长,成为当时的“四大名镇”之一。

(2)解放后,景德镇市成为一个以陶瓷业为主的单一型轻工业城市,主要贸易也以经营陶瓷为主。

由于数千年一成不变的传统陶瓷业主宰景德镇市的工业发展,从业人口已经接近饱和,而同时景德镇陶瓷企业过于分散,使其在生态环境、耕地资源和经济效益上付出巨大代价。

据有关研究表明:

由于乡镇企业过于分散,用地规模增加了1/3,能源利用率降低40%,基础设施投资增加20%-30%,行政管理费用增加80%,人力资源增加1-2%,最终表现为资金利润率比相对集中降低20%左右,并对农业规模经济和集镇建设造成空间上的困难。

非农业产业不同于农业的根本性特点是:

农业可以分散,非农产业、特别是现代非农产业必须要集中,空间上的集中会产生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而非农产业和人口向一定的空间范围的集中就形成了城镇化。

然而,城镇化水平达到了一定规模的景德镇市却在陶瓷业为主的工业生产中远没有达到与之相匹配的规模经济集聚效应。

陶瓷产业的小而散的分布状况,形成了一种自给不经济的落后状态,陶瓷产业的单一性以及缺乏发展生产过程中及产前、产后的社会分工,使得生产流程中一些工序和流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分化脱离,最终直接导致城市相关产业链的脱钩,社会化服务体系也跟不上产业的需求,于是在陶瓷产业的市场中,景德镇日渐势衰。

城市失去积聚作用,城市规模扩张也就此停滞不前。

(3)改革开放后,随着相关制造业的兴起,部分农民投入工业生产活动中,城市规模开始稳步增长,而同时私营的陶瓷业发展很快。

近20年来,整个景德镇市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发生了变化,引入了汽车、家电、化纤、飞机等新的工业行业,重工业有很大的发展,轻工业逐渐衰退,陶瓷业的地位相对下降。

国有陶瓷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恶化,相反私陶作坊的出现愈演愈烈。

到2001年,景德镇市已经成为江西省的重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之相对应,景德镇市的人口结构和数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①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从1990年到2001年这十年间,城镇人口增长了23.82万人(1990年为44.83万,2001年为68.65万),增幅大于50%。

②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业人口增加。

③从事传统行业(以陶瓷业为主)的人口逐步减少,从事非传统行业的人口不断增加。

④人口的流动性加大。

一方面是交通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则是产业结构变化后,二三产业发展迅速,特别是商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兴起带动人口的流入和流出。

由于比较利益的差别,农民弃农从工。

(4)发展才是硬道理,以瓷立市,走复合型发展之路,建立经济强市的地位。

从现状的产业结构来看,重工业的发展远超过轻工业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以瓷立市是景德镇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关键在于如何利用瓷都品牌。

传统的陶瓷生产工业已经不具备优势,过度的加大投入力度,只会使城市的发展陷入又一个困境。

一切以经济发展和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同时又不能丢失城市的传统特色,这才是我们对于景德镇城市定位的关键所在。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认为要继续发挥制造业的优势,陶瓷生产方面应该以工艺瓷制造为主,这才是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强势所在。

对于陶瓷的品牌使用,应该转向陶瓷文化旅游的重点上来。

对于产业的确立,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产业体系,走复合型的产业结构重组之路,是确立经济强市的必要保障,也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和人民利益的。

3、城市性质与定位

综合以上各方面因素,本着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方针,将景德镇市城市性质定位于:

世界著名瓷都;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旅游城市;赣浙皖区域中心;江西省经济重镇。

今后的规划重点应抓住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利用有利的旅游区位优势,加强与江西省和东部地区的联系,借助东部地区强劲的经济势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提升对外开放的旅游功能,增强交通通讯的枢纽功能,扩大商贸金融的配套功能。

三、城市发展目标

1、城市总体发展目标

规划期内,把景德镇建成一个经济上有实力、文化上有底蕴、生态上有特色、生活上有品位的世界著名瓷都。

包括四个方面的主要工作:

(1)挖掘陶瓷文化底蕴,使瓷都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性历史文化名城,并积极争取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城市;

(2)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把瓷都建成环境优美的山水园林旅游城市;

(3)加快工业化进程,调整产业结构,建设富有活力、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复合型工业城市;

(4)增强城市竞争力,使之成为功能完备、服务齐全、交通发达、辐射周边的区域中心城市。

2.经济发展目标

(1)景德镇的经济发展,要加快改革,扩大开放,面向全国,走向世界,不断推向新水平。

力争在20年内,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以上。

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现状7125元提高到14250元,三次产业比为5:

40:

55,财政收入4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