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4452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演变修改稿Word文件下载.docx

在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机器大工业生产以其低廉的生产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高效率的生产,在竞争中彻底摧垮了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基础。

大工业在瓦解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及与之相适应的家庭劳动的同时,也瓦解了旧的家庭关系本身。

家庭的职能不得不发生转换,由生产实体转变为单纯的消费实体,家庭的保障功能大大弱化。

同时,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也促使家庭结构向小家庭转变,大家族式的结构基本解体。

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的变化,使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家族保障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家庭之外的社会保障机制。

1.2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提高只是产生社会保险制度的经济条件,有了这些条件,社会保险制度并不会自发地产生。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是工人阶级长期斗争的结果。

也就是说,工人阶级的坚决斗争是把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的决定性因素。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伴随着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斗争。

19世纪后半期,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罢工、游行、示威、起义此起彼伏,严重危及了资产阶级政权的稳定。

如何缓解社会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成为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一大难题。

资产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自己的统治,在采取镇压手段的同时,还采取了社会保障这种安抚政策。

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在19世纪末期的俾斯麦政府时代产生,正是基于这种社会背景。

在1881年11月的《德国社会政策大宪章》(又称《黄金诏书》)中,德国宣布要建立“社会保障基本法”,声称“一个期待着养老金的人是最守本分的,也是最容易被统治的”,实行社会保险就是“一种消灭革命的投资”。

1.3社会保险制度产生的理论依据

1.3.1新历史学派和福利经济学

传统的经济学家多把国家的职责看成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而不是干预经济。

19世纪下半叶,德国学者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人提出了新历史主义的理论。

他们认为,国家除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之外,还有一个“文化和福利的目的”。

政府应该举办一些公共事业,以促进文化、公共卫生和保护老弱病残者等社会目标的实现。

政府需要制定全国最低生活标准,对劳动者实施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制度,以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德国经济的发展。

新历史主义理论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企图通过采取一种家长式的社会政策来提高工人阶级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准,它为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另外,20世纪初期的福利经济学也对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了推动作用。

福利经济学以1912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的《财富和福利》为标志,以其1920年《福利经济学》为代表作。

福利经济学证明了为什么通过转移支付,使收入均等就能增加收入总量的福利,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第一:

都主张建立一种能更好地提高人们福利的制度,尤其是提高和保障低收入人口群体的福利;

第二,国家应当承担起提高公民福利的责任。

这些思想与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1.3.2中外古代的大同思想

(1)人权保障理论

人权可分为生存权和保障权,所谓生存权指社会中任何人都有生存下去的权利,意味着一个人因任何原因陷入贫困,发生危机时,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帮助,以维护生存的权利,生存权的确立要求社会和政府尽可能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乃人权基础,发展权是社会中任何人都有满足、完善、发展自己需要的权利,它要求政府和社会要创造一切条件满足社会成员的发展需求,乃人权更高要求。

人权与社会保险的关系:

社会保障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现代社会保险制度是以肯定社会保险权利的基本人权属性为前提,由政府作为承担保证这些权利的主要义务栽体的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实现其他各项人权的直接的基本物质基础。

(2)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是指为提高劳动群众的福利和保障社会和平而改造社会制度的思想,但允许财产不平等的存在,它更重视社会保险制度方面的问题。

法·

圣西门,法·

傅立叶,英、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身体力行,非常关心整个社会保障状况,关心人的生、老、病、死,尤其是妇女、儿童福利,工人失业状况,并努力推动社会在此方面的改善,如1815年,欧文提出了限制童工劳动的工厂立法,经努力,英议会1819年通过了第一个限制童工女工劳动的法案,尽管没有采取具体措施来实施,但为以后的此方面的立法,实施奠定基础。

1.3.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险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保险的学说,可以概括为两个不同的观察角度:

一是从收入和分配的角度讲,社会保险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二是从社会经济的运行角度讲,社会保险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手段,是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均衡机制。

马克思在《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一文中强调在财富的分配问题上要有真正的公平,他在批判拉萨尔的“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成员”这句话时指出:

“如果我们把劳动‘劳动所得’这个用语首先理解为劳动的产品,那么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的总产品。

现在从它里面应扣除:

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

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

从‘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里扣除这些部分,在经济上是必要的,至于扣除多少,应当根据现有的资料和力量来确定,部分地应当根据概率论来确定,但是这些扣除要根据公平原则无论如何是不能计算的。

剩下的总产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来作为消费资料的。

把这部分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

马克思的这一著名论断高度地概括了社会保险的主要内容和实质,成为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和研究的出发点。

2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演变历程

2.1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19世纪末期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出台的社会保险三法。

2.1.1德国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社会背景和过程

19世纪末期,德国社会矛盾加剧。

1870年德国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工人阶级斗争的迅猛开展。

工人群众强烈要求国家立法给工人以经常性生活保障。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主义思想在工人中广为传播,以及1875年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并在1877年的国会选举中取得巨大进展。

德国工人运动由于得到马克思主义指导,并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斗争理论和一个比较成熟的战斗组织,因而使德国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十分恐慌。

在这一局势下,1881年威廉一世颁布皇帝诏书,要采取若干“保护”的社会措施,推行社会改革。

申明:

工人在患病、发生事故时和老年经济困难时应该受到保障,他们有权要求救济,工人保障应当由工人自行管理。

在此基础上,德国颁布社会保险三法。

1883年5月31日,德国国会通过了俾斯麦政府提交的《疾病社会保险法(草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疾病社会保险法。

规定对全体从事经济性工业活动的工人一概实行强制性疾病社会保险,保险费的2/3从工人身上征集,1/3由企业主交纳。

 

1884年6月27日,德国国会通过了俾斯麦政府提交的《工伤事故保险法(草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工伤事故保险法》。

规定在工作中发生事故的人或死难者家属,可以从那些实行事故保险的同业工伤事故保险联合会中得到抚恤金。

1889年5月24日,德国国会通过了俾斯麦政府提交的《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草案)》,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老年保障法。

对工人和低职官员一律实行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

保险资金来自国家、工人、企业主三方,工人、企业主要各自负责保险费的一半,退休工人的退休收入依工人原工资收入等级和地区等级而定;

只有证明确实失去谋生能力者,才有资格享受残疾社会保险待遇,而且得交足5年保险费;

年满71岁且交纳保险费在30年以上者,才能享受退休养老社会保险待遇。

1911年,德国政府又将这些法规综合为单一的德意志帝国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险体系的先例。

1911年还制定了《职员保险法》,1923年颁布了《帝国矿工保险法》,1927年制定了《职业介绍和失业保险法》。

2.1.2德国社会保险制度评价

德国之所以首先推出并实行社会保险制度,并非出于人道原因,更多的是出于政策策略的考虑:

(1)为了调和日益紧张的劳资冲突,推动工农业经济发展和对外扩张;

(2)为了缓和迅猛发展的工人运动对现行政权的冲击,把构建社会保障体系视为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

正如威廉一世在1881年发布的《黄金诏书》中宣布的“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靠对社会民主党进行过火行为的镇压,同时也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

德国的社会保险制度从保障对象、覆盖范围和保障水平来看,不仅保障水平低,覆盖范围也很窄,只是为有正常工资收入的人提供保障,保险项目多是与职业相关的单项社会保险。

尽管如此,俾斯麦政府的这三项社会保障法律颁布后,的确受到了工人群众的欢迎,1883年有300万工业工人参加了劳工疾病保险,占所有工人总数的40%,有四分之一的其他行业劳动者参加了保险;

到1914年,几乎所有的工人和大部分的职员都参加了社会保险。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德国的经济现代化创造了安宁的环境,使19世纪70年代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进入低潮。

到19世纪90年代,德国利用2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英国花了100多年才完成的工业革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在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现代化工业强国。

另外,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保险制度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和作用。

主要表现为:

在全社会范围推行社会保险,使之第一次确立为正式的公共社会保障计划;

由政府组织构建社会保险体系,提高社会保险制度的效率;

为现代社会保险制度提供了一些基本原则,如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劳动者风险失去的收入,社会保险实行强制性投保,国家、雇主、工人三方分担;

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以交费为享受保险条件的原则等等。

这些都成为以后各国社会保险体系的基础。

2.1.3社会保险制度在各国的建立

俾斯麦政府创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举措,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近代社会保障制度创建的高潮。

先是一系列的欧洲国家,如奥地利、英国、丹麦、挪威、荷兰、意大利、法国、瑞典等国的社会保障立法出台;

接着是一些美洲国家相继仿效。

许多亚洲国家也参照德国的样本初步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丹麦、奥地利、英国等16国建立了养老保险;

比利时、英国、瑞士等9国实行了疾病生育保险;

英国、法国、西班牙等9国实行了失业保险;

波兰、美国等37国实行了工伤保险,社会保险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有了很大的发展。

2.2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

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2.2.1社会保险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该阶段以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为标志。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为了稳定经济,资本主义国家陆续依据凯恩斯主义,进行国家干预经济。

美国因大危机导致严重预算危机,原来的职业养老金计划也受到冲击。

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推行新政中寻求刺激经济增长与创建失业保险体系之间的均衡,在1935年8月14日通过了《社会保障法》。

这是一部以美国联邦政府为主体,全国性的社会保障立法,也是美国第一次提出社会保障概念,同时美国还建立了对全国社会保险统一管理的联邦社会保障属。

这意味着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诞生。

根据此法案,美国联邦政府的老年社会保险、联邦政府和各州共管的失业保险、各州主管的劳动者工伤补偿保险,以及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等构成了美国的社会保险体系。

至40年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并对世界各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产生十分广泛的影响。

到1940年,世界上已经有60多个国家相继设立了社会保障项目和制度,包括美洲的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

欧洲国家则对已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作了修改和补充,法国、意大利等国增加了家庭福利津贴,意大利在“自立共济”活动下,新设了“疾病保险”等。

2.2.2福利国家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1944年受英国首相邱吉尔的委托,“福利国家之父”贝弗里奇试图制定一项统管人们一生的公共保障计划,他主张用一种崭新的、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将英国变为一个“福利国家”,社会保障覆盖全体英国公民,为他们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完备的社会保障。

贝弗里奇在其《报告》中提出:

“国家对于每个公民从‘从摇篮到坟墓’即由生到死的一切生活与危险,诸如疾病、灾害、老年、生育、死亡以及鳏寡孤独残疾等,都给予安全保障”。

他认为获得安全保障是公民的社会权利,也是国民承担的社会义务;

社会统一管理社会保障项目,由国民收入再分配来实施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只为被保障人提供稳定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

社会保障的对象为全体公民,保障项目涉及公民生活的各个基本方面。

社会保障的原则为:

统一受益标准;

统一收费,统一管理;

适当受益;

全面、普遍,区别对待。

贝弗里奇报告使社会保障性待遇首先被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得以确立,较为完整的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结构与轮廓得到开创性的界定。

它不仅为英国战后重建社会保险制度奠定了决策的基础,而且也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在战后发展社会保险制度的重要依据。

根据上述精神,英国政府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福利为纲领,先后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立法,1946年英国出台了《国民保险法》。

该法规定每一个达到就业年龄的公民,都必须参加国民保险,在足额缴纳保险费的前提下,当遭遇失业、疾病、伤残及其他意外事故而失去生活来源时,可以依法享受社会保险,相应地得到救济或津贴。

1946年又颁布了《国民医疗保健法》,规定全体公民接受国民医疗,全国医院实行国有化。

1948年英国首先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继英国之后,纷纷宣布实施“普遍福利”政策,瑞典成为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最完善的典型代表国家,荷兰、挪威、法国、意大利等也实行全面社会保障计划,宣称为“福利国家”。

2.2.2社会保险制度的国际化

1952年,联合国主管劳动和社会事务的专门机构“国际劳工组织”(ILO),在总结国际各国社会保障立法的基础上,于1952年制定并通过了《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

《公约》包括医疗、疾病津贴、失业津贴、老龄津贴、工伤津贴、家庭津贴、残疾津贴、遗属津贴、定期支付应遵循的标准、平等对待非本国公民等各种条款及一切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等。

《公约》对社会保险的各项目领域都规定了最低支付标准,为各国社会保险法规的完善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标志着社会保险事业从此走向了国际化。

2.3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

2.3.1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险制度改革

(1)改革背景和原因

一是经济发展遇到困境。

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需要有与之相应的经济与社会环境,20世纪前期西方社会保险制度的快速发展与西方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密不可分,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经济发展明显缓慢,进入“滞胀”时期,使得社会保险制度发展所需的稳定的经济环境开始动摇。

例如,1970—1980年英国工业品增长率为1.9%,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在1970—1974年降为2.4%,1975年甚至出现负增长。

西方社会经济增长缓慢不仅带来严重的失业问题和贫困问题,使得社会保险制度遭受巨大压力,而且带来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和社会支出扩大的尖锐矛盾,使得社会保险制度失去稳定发展的经济环境。

  二是失业问题突出。

充分就业是社会保险制度稳定运行的又一重要社会环境。

建立在战后西方国家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基础上的充分就业,曾经成为西方社会保险制度特别是福利国家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西方国家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例如,1975—1980年,德国失业率一直在4%左右,1981年达到5.5%,1982年达到7%,1985年甚至达到9.2%。

1970—1979年美国的失业率为6.2%。

失业问题严重化减少了社会保障缴费人数,导致失业保险支出快速增加。

失业问题严重化使西方社会保险制度稳定发展的环境趋于恶化。

  三是人口老龄化加剧。

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还与人口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尤其是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保险制度具有直接影响。

20世纪中期以后,西方人口平均寿命明显延长。

例如,1965—1985年,法国男性平均寿命从68岁提高到71岁,女性从75岁提高到79岁;

英国男性平均寿命从68岁提高到72岁,女性从72岁提高到78岁;

美国男性平均寿命从68岁提高到72岁,女性从75岁提高到79岁;

日本男性平均寿命从68岁提高到75岁,女性从73岁提高到85岁。

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加快。

人口老龄化将对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带来一系列问题。

老年人口赡养率不断提高。

1980—2000年,美国老年人口赡养率从16.9%提高到19.0%,日本从13.4%提高到25%,德国从23.7%提高到24.0%。

养老金支出成为社会保障支出的主要部分。

四是社会保险制度内在问题凸现。

随着社会保险制度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险制度所具有的刚性特点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一是社会保障项目不断增加,社会保障范围越来越广。

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是社会保险制度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社会保障覆盖面过分扩大也将带来一些消极后果。

二是保险标准和水平不断提高。

例如,1965—1980年,英国社会保障水平从14.4%提高到24.5%,德国从19%提高到313%,法国从15.8%提高到28.8%,瑞典从17.5%提高到33.5%,美国从11.2%提高到28%,日本从11%提高到25%。

随着保险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和保险标准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支出不断增长。

而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基金来源构成中,国家财政补贴和雇主缴费构成较大部分,个人社会保障缴费所占比例较小。

这种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状况导致政府财政支出的巨大压力,造成企业经营成本上升、投资和扩大生产积极性下降,还导致各种社会保障津贴领取者个人责任意识的减弱。

这就导致传统现收现付型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模式面临严重挑战。

五是当代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理念的改变。

社会保障理念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社会保障理念存在严重的极端化倾向。

19世纪末期以前,西方社会保障理念的基本特点是强调自助,这种社会保障理念认为:

社会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个人原因而不是社会原因,其解决应该是个人责任而不是社会责任,社会保障应该依靠个人自助而不是依靠社会或者政府帮助。

19世纪末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理念发生明显变化,其主要特点是从过去的极端强调个人自助的社会保障理念转变为过分强调国家责任的社会保障理念,认为社会问题的出现主要不是由于个人原因而是由于社会原因,其解决主要应该是社会或国家责任而不应该是个人责任,社会保障应该依靠国家保障而不是依靠个人自助。

极端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理念导致了极端化的社会保障制度选择。

19世纪末以前,强烈的自助理念使得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十分强调个人自助的地位和作用,家庭保障成为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重要内容,社会慈善机构提供的各种救助成为家庭保障的重要补充,只有在家庭保障与社会慈善救助无法满足需要时,政府才会通过济贫法制度等官方制度措施提供救助。

20世纪前期,强调国家责任的社会保障理念使得西方国家十分强调国家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实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国家为主体实施的各种社会保障成为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

国家不仅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而且建立起有效的社会救助制度,同时还建立起充分的福利服务制度,“福利国家”成为西方许多国争相追求的目标,这种社会保障制度极端化选择在促进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快速发展的同时,必然导致福利病的出现并长期难以克服。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理念开始发生变化,强调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共同责任,主张自助、互助与国家保障相结合的社会保障理念逐渐成为西方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理念。

例如,英国的撒切尔政府认为,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问题是过分强调国家在提供有效的社会保障中应该承担的义务与责任,忽视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没有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将国家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个人所应承担的责任区分开来,更不可能将国家责任与个人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

1979年,日本政府就指出,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形成在个人的自助努力与家庭及社会的连带责任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官方福利这样一种新型的福利社会模式”。

1993年,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审议会指出:

“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为了全民的利益,由全民来建立,由全民来支持的制度。

”美国社会保障改革理念从20世纪70年代也开始逐步形成。

尼克松总统指出,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必须建立起一种个人责任与公共参与的复合责任机制,提出“不工作即无福利”的主张。

里根政府认为,必须遏止社会福利扩展政策,必须减轻社会福利领取者对福利本身的严重依赖性,提高他们的自立、自强和自尊意识。

克林顿政府提出:

“我们将结束大家都了解的那种福利。

……恢复一条简单而庄严的原则:

不能让一个能够工作的人永远依靠福利。

我们仍然要帮助那些不能自助的人,帮助那些需要受教育、训练和抚养孩子的人。

但是,如果能够工作的人就必须工作。

(2)改革内容和做法

为克服社会保险面临的危机,迄今为止,西方国家在改革调整方面经历了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立足于现行制度框架,围绕抑制社会保险费用膨胀,扩大资金供给渠道,提高法定退休年龄等政策措施,力图维持现行制度的稳定运行。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施结构调整,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险模式,鼓励和促进企业补充保险及私人保险计划的迅猛发展,逐步推行社会保险部分私有化的改革措施,改革的基本思路集中于寻求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社会保险制度。

主要做法如下:

(1)通过对原有规章制度的修改,削减社会保险总支出

一是适当减少支付范围,缩小某些社会保险项目的覆盖面。

即改“普遍性原则”为“选择性原则”,重点帮助低收入者。

二是降低社会保险金的发放标准,降低支付水平。

三是将享有津贴的资格条件严格化,以促进相关人员的劳动欲望,减少非正常失业人口。

四是缩短失业津贴的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