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4465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Word下载.docx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Word下载.docx

项目

分值

优秀

(100%>

x≥90%)

良好

(90%>

x≥80%)

中等

(80%>

x≥70%)

及格

(70%>

x≥60%)

不及格(x<

60%)

评分

参考标准

写作态度

15

写作态度认真,研究作风科学严谨。

保证论文完成时间并按任务书中规定的进度开展各项工作

写作态度比较认真,研究作风严谨良好,能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规定的任务

写作态度尚好,遵守组织纪律,保证论文时间,能按期完成各项工作

写作态度尚可,能遵守组织纪律,能按期完成任务

写作马虎,纪律涣散,工作作风不严谨,不能保证论文时间和进度

调查调研

20

调查调研方案可行,开展和取得的效果很好

调查调研方案可行,开展和取得的效果好

调查调研方案可行,开展和取得的效果较好

调查调研方案基本可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调查调研方案基本不可行

论证能力

30

论点鲜明,论据确凿,论文表现出对实际问题有很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文章材料翔实可靠,说服力很强

论点正确,论据可靠,对实际问题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文章材料比较翔实可靠,有一定的说服力

观点正确,论述有理有据,对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材料能说明观点

观点正确,对实际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材料基本能说明观点

基本观点有错误或主要材料不能说明观点

创新

10

有重大改进或独特见解,有一定实用价值

有较大改进或新颖的见解,实用性尚可

有一定改进或新的见解

有一定见解

观念陈旧

论文撰写质量及规范化

25

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层次清晰,语言准确,文字流畅,语言准确、生动,完全符合规范化要求,书写工整,用计算机打印成文

结构合理,符合逻辑,文章层次分明,语言准确,文字流畅,符合规范化要求,书写工整,用计算机打印成文

结构合理,层次较为分明,文理通顺,用词比较准确,达到规范化要求,书写比较工整,用计算机打印成文

结构基本合理,逻辑基本清楚,文字尚通顺,达到规范化要求

内容空泛,结构混乱,文字表达不清,错别字较多,达不到规范化要求

指导教师评定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现状及分析

作者:

***

指导教师:

【摘要】中医药是甘肃省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最具潜力和可以有所作为的行业。

中医药在我国起源很早,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绿色生态价值在人类健康需求的发展的今天来看,无疑是具有战略性的产业。

而甘肃省中医产业却是欲振乏力,本文就以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的现状为线索,以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分析甘肃省中医药的发展脉络。

关键词中药材出口中医产业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竞争优势理论

一、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的现状

(一)、甘肃省出口中药产业的现状

甘肃是全国药材主产地之一,全省药材品种虽然在1500种以上,但甘肃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应该说甘肃药材的资源优势是比较优势。

据统计,全省药材种植面积已达到13万公顷以上,占全国种植面积的20%,居全国药材种植前列。

药材总产量己达31.6万t,产值16亿元。

上市的家种药材品种达350多种。

当归产量占全国的95%,党参产量占全国的60%,黄(红)芪产量占全国的50%,大黄产量占全国的60%,甘草产量占全国的25%以上5种药材的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

甘肃省定西地区的崛县、渭源、陇西县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分别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中国黄芪之乡”。

甘肃中药材初级加工产品(饮片、切片),年加工量已达6.5万t,消化全省药材量的21%,产值10亿元。

全省中药材资源整体表现为覆盖区域广、资源种类多、种植产量大、特色优势明显,为甘肃医药特别是中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和广阔的市场潜能。

但是,甘肃省的中药材资源与全国的12807种中药材相比,在品种和产量方面均不处于优势地位,其优势主要集中在大黄、党参、当归、红(黄)芪、甘草等少数大宗品种上。

另外,由于甘肃山大沟深等地理环境因素,运输条件限制,野生品种资源量十分有限,没有形成主流商品,其中有些野生品种由于乱采乱挖,野生资源量十分有限,如肉苁蓉、甘草、冬虫夏草等品种;

另一方面,由于中药材种植农户分散,对种植品种的选择、种植技术的限制,加之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药材质量不稳定,市场竟争力不强,所以,甘肃中药材的资源优势是比较优势。

甘肃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生产初具规模,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向特色产业转移,甘肃省中草药种植面积和栽培范围不断扩大。

据甘肃省农牧厅统计,2010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16.0万hm2,居全国第一位;

年产中药材50.36万t(5.036亿kg),仅次于四川省,位居全国第二。

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中草药有党参、当归、大黄、黄芪、红芪、甘草、麻黄、柴胡、板蓝根、远志、款冬花等20余种,其中岷归、纹党、铨水大黄、民勤、甘草等名贵道地中药材驰名中外,享誉东南亚。

甘肃省的中药材生产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岷县、漳县、宕昌县等为中心的当归生产基地,以文县、舟曲、渭源、临洮、安定、陇西县等为中心的党参、红芪、黄芪生产基地,以武都、康县、成县等为中心的杜仲、天麻生产基地,以民勤、张掖、酒泉等地为中心的甘草、麻生产基地。

这些基地的建成,引领甘肃省的中药材生产发展迅速,并使优势中药材产业向适生区汇聚。

当归产量占全国产量的90%,红芪产量占全国产量的70%~80%,党参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大黄和甘草产量约占60%和25%。

为促进中药材生产的发展,甘肃省在“九五”期间分别组织实施了“优质当归丰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和“优质党参丰产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进行了中药材GAP示范推广,通过这些项目的研究与示范推广,使中药材产业的科技含量得到提升,产品质量得以提高。

2、产品畅销中外,成为重要特色产业

在甘肃省的农业发展中,中药材已成为颇具潜力的特色产业,是中药材主产区的支柱产业。

在中药材这一新型产业的催生下,甘肃省的中药材物流产业日臻完善,已形成以兰州黄河中药材专业批发市场、陇西县文峰中药材批发交易市场、首阳中药材大型集散市场和岷县当归大型交易市场等为主体的中药材集散基地,不仅对甘肃地产药材发挥了交易、贮藏及中转的功能,而且发挥甘肃气候凉爽、少雨干旱的资源优势,对全国的中药材产业发挥了南药北贮、西药东藏的作用,成为全国、特别是西北地区中药材交易的旱码头,甘肃也积极将陇西打造建设成为“西部药都”。

仅陇西就拥有千吨以上的大型中药材仓储企业23家,仓储容量13万m3,仓储能力15万t,年药材吞吐量50万t,已吸引国内知名医药企业千金、广药集团和中国药材公司等在甘肃建立仓储中转基地,实现中药材年成交量18万t

交易额10亿元,出口量达1500t。

为使中药材物流产业升级,近年来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应用高技术含量的贮藏防虫防霉措施,使中药材的贮藏、中转、交易步入了冷链产业的正轨。

通过集散地将大批的中药材销往全国各地和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及欧美各国。

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的岷县、“中国党参之乡”的渭源县和“中国黄芪之乡”的陇西县已形成中药材种植、成药仓储、中药材加工和组织销售的综合生产基地,在当地农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区域特征明显,种植区域向优势产区集中

甘肃省中药材产区按照自然环境和中药材分布特征已形成陇南亚热带与暖温带秦药区、甘南青藏高原东部高寒阴湿西(藏)药区、陇中东部黄土高原温带-暖温带半干旱西药区和河西温带干旱西药区4大区域性特征明显的中药材产区。

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调整,优势产业不断向优势产区集中,中药材也向自然资源适宜于种植的定西市、陇南市和天水市集中,形成规模化生产。

2010年定西市、陇南市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到6.8万hm2和4.0万hm2,产量分别达16.89万t和7.9万t,产值分别为10.02亿元和4.72亿元,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的66.0%~69.0%。

甘肃省的主产道地中药材有誉为陇上“五朵金花”的当归、党参、大黄、甘草和黄芪,其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大,有效成分含量高,品质优良,主要集中在优势产区种植,规模化程度较高;

人工驯化栽培的中药材种类日渐增多,而且有数十种药材已进入规模种植,大宗种植的中药材由陇上“五朵金花”,发展到甘肃十大陇药,即:

归芪参黄草(当归、黄芪、党参、大黄、甘草),板杞柴秦花(板蓝根、枸杞、柴胡、秦艽、款冬花)。

栽培面积分散的地产中药材有板蓝根、小茴香、金银花、天麻、生地、丹参、柴胡、贝母、半夏、薄荷、红花等约40多种,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4、效益得到彰显,“粮农”转为“药农”

由于中药材产业的可比效益较高,在药材主产区许多“粮农”已变成了“药农”,将种植中药材作为主导产业、朝阳产业和特色产业经营,不仅在种植理念上得到升华,而且在栽培技术方面不断提升,农业向中药材质量规范化管理的高度发展。

甘肃省委省政府对药材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审视,列到了农业的“六大产业”之中。

2010年调查,种植枸杞每公顷的产值可达22.5万元,是种植小麦的12~15倍,种植当归每公顷的产值可达15.0万元,是种植小麦的8~10倍。

2011年枸杞的价位为45.0~50.0元·

kg-1,当归30.0~50.0元·

kg-1,党参30.0~50.0元·

kg-1,鲜甘草5.0~5.2元·

kg-1,种植中药材单位面积的产值普遍高于种植粮食作物。

中药材价格近年来一直呈走高态势,柴胡由1990年的8.0~10.0元·

kg-1上扬到2010年40.0~50.0元·

kg-1;

款冬花20世纪90年代一直在20.0~30.0元·

kg-1之间徘徊,但2007~2008年攀升到50.0~70.0元·

kg-1;

半夏2000年春季价格为26.0~28.0元·

kg-1,2010年西和县产的半夏价格最高达到148.0元·

kg-1。

甘肃省种植的16万hm2中药材的总产值约为31.0亿元,相当于种植38~40万hm2的小麦。

中药材的这种比较效益优势是其他粮食和蔬菜作物无法比拟的.

(二)、甘肃省中药材出口产品的结构及现状

数据来源:

甘肃省发展统计年鉴

从上图可以看出,中药材价格在2008~2009年之间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跌幅,大部分原因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

自2010年起,其价格又不断趋于上涨趋势,而且不难看出这个增幅是还是比较大的。

其价格增长率无疑是大于通货膨胀率的,所以从价格与需求的关系可以说明中药材市场的需求是不断扩大化的。

目前,中药出口主要有三种:

中药材、中成药和中药提出物。

甘肃省中药材资源优势突出,但中药、中药及饮片、提取物、中成药和保健品的出口在国内处于较低水平。

2009年,甘肃省出口中药材及饮片约2900万美元,2010年18月虽有较大提高,但仍以5402.76万美元位居全国31个省的第26位;

2009年全国中药材及饮片、提出物、中成药、保健品、人参、蜂王浆产品出口20强企业中,甘肃省只有兰州佛慈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名列第13位,而在其他中药系列产品出口中,甘肃省企业均榜上无名;

省内几个主要的中药和藏药制药公司的年出口额平均都在200万美元以下,远低于东部地区企业,这与甘肃省中药材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

目前,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252万亩,产量52万吨。

二、甘肃省中药材出口存在的问题

(一)、药材栽培品种混杂,生产技术落后

甘肃省中药材栽培历史悠久,地方品种繁多,但主产区药材栽培品种混乱,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构,使名牌产品不能发挥应有的优势。

中药材的育种工作刚刚起步,应用成果还显不足,科研单位主要偏重于粮食作物的育种,而从事中药材育种研究的人较少。

甘肃省的许多王牌药材也没有定名,已限制了中药材向更高层次发展。

栽培技术也较落后,影响中药材产量提高。

与大田作物栽培技术相比,中药材的栽培技术研究仍处于较低的水平,除党参、当归等大宗栽种的中药材有一般性的研究外,大多数栽培药材仍处于经验型栽培阶段,没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成果供药农使用,与中药材产业化的发展要求和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仍有一定的差距。

应该指出的是部分药农在栽培中药材过程中对科学施用化肥和农药的认识不够,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而影响中药材产品质量提高和稳定的现象还未完全杜绝。

(二)、加工技术缺乏,后续产业断链

一些驰名中外的道地中药材,如文县、舟曲县所产的“纹党”,徽县、两当县所产的“西潞党”,岷县、临潭县所产的“岷归”,渭源县所产的“白条党”,民勤县产的甘草等在国内外虽享有盛名,但至今仍以出售原药材为主,而且由于信息链的中断、仓储能力低下以及无指导性的盲目生产导致药农的经济效益流失,产品优势变不成经济优势。

中药材加工技术几近处于原始状态或空缺水平,在中药材的主产区所能见到的加工业只是简单的手工作业,加工设备落后,条件简陋原始,是典型的作坊式的加工模式,加工的终端产品也极为粗糙,包装简单,中药材生产的后续产业断链,成为甘肃省中药材产业中的短腿。

近年来,中药材主产区的地方政府也注意到这一问题,并致力于加强中药材的加工升值,但因缺乏资金、技术和项目,使这一能以激活中药材产业的伟业发展滞缓。

即便有了先进技术和设备,也因无科学的思想和一定的经济支撑,难以在生产上应用。

(三)、未能形成品牌,市场竞争乏力

近年来在中药材市场繁荣的形势下,甘肃省药农一度盲目追求中药材产量而忽视质量,给中药材的规范化、产业化、现代化生产带来了不良影响,目前,甘肃的中药材尚未形成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

甘肃省毗邻的宁夏在中药材发展中打“宁夏枸杞”品牌,与枸杞相关的初加工、深加工和精细加工业不断发展,成为宁夏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品牌产业、强区产业;

吉林省紧紧抓住吉林人参这一品牌不放松,不断拓宽研发领域,积极开发人参医药品、人参保健品、人参化妆品、人参酒、人参糖、人参茶和人参礼品等系列产品,不但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形成了人参文化。

甘肃省道地药材“岷归”、“纹党”、“铨水大黄”、“民勤甘草”畅销全国,饮誉世界,“中国当归之乡”、“中国党参之乡”和“中国黄芪之乡”名震华夏,但至今未能形成一个战略品牌,不仅仅失去了应有的竞争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与药材资源大省、生产大省的地位不相适应。

(四)、研发力度不够,水平提升困难

中药材产业虽然在主产区的农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与粮油作物比较起来,其研究水平和深度都显得不够,药农生产中药材基本是凭借经验种植,尚无技术标准支撑,部分药农主观上追求产量提高的同时,严重忽视了中药材的特殊性。

由于中药材的研发力度不够,结果是一方面技术部门不能为药农提供可增产增效的替代技术,另一方面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因经费所限不能将实用的常规技术示范推广到生产中去,限制了中药材产业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相关部门对中药材产业的研发予以关注,但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研发项目和资金主要以中成药企业为主,其成果一时未能彰显。

(五)、专利保护意识淡薄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只有0.3%在国际上申请专利。

而相比之下,国际上已有170家公司、40余个研究团体正从中药中寻找和试制新药。

日本、韩国已经抢占国际中成药70%以上市场份额,这其中已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种天然药物在我国注册。

这意味着我国已经无偿放弃中草药和植物药专利申请及带来的巨大国际市场。

有关数据显示,在国际上300亿美元的中药市场中,中国只占5%。

在令人尴尬的5%中,大约70%是中药材,技术附加值高的中成药不仅出口量少,在国际贸易中面临被仿制的危险。

(六)、贸易壁垒影响中药材出口

2011年5月1日,欧盟《传统草药指令》强制实施,自该法令颁布至今7年中我国没有一款中成药注册成功,取得销售资格;

同年6月,欧盟药监局颁布新法令,要求从2013年7月1日起,所有输欧的西药制剂及其原料药必须达到与欧盟GMP同等标准,并要求企业接受定期或不定期的核查等。

同时欧洲药品质量管理局进一步加强了对进口原料药的管制,将监管范围延伸至初始反应物。

2011年,我国对欧出口中成药1332万美元,数量同比下降13.5%,出口额同比增长6.4%。

新兴国家也逐步提高进口医药产品准入门槛,如秘鲁要求进口制剂必须满足GMP标准等。

美国CGMP法令的出台、韩国中药材进口实施电子数据库核查管理,都制约中药材出口的增长。

三、甘肃省中药材出口的对策

根据一些出口现状的最新统计,甘肃省中药材的出口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而且出口的大多也是初级产品。

我们以低价把原材料供应给日本、韩国等国家,他们则又把其制成品高价输回我国。

中药材在中国历史悠久,其奇特的疗效以及原产地优势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所以,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本国的需求潜力进而增强中药材的国家竞争优势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一定的优势和该有的地位。

以下将根据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分析甘肃中药的发展脉络。

1、要素条件

基本要素在许多行业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但随着世界贸易结构越来越转向以制成品为主,以及基本要素的普遍可供性,一个国家基本要素的重要性正在日渐下降,国内自然资源等基本要素的先天不足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日趋微弱。

我们大量出口初级产品、在中药材的发展上有比较优势却不能取胜正是由于高级要素的稀缺。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今天高级要素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的。

高级要素的创造需要长期的大量的人力资本投资,而且要有适宜其生长的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环境,但是就我们目前的状况而言其供给是相对稀缺的。

高级要素的获得和培育对于企业的国际竞争来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高级要素的优势是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持续而可靠的来源。

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是人力资本,根据基辛的人力资本理论,我们应该加大对教育以及科研的投资力度。

培养熟练劳动力,给予被培养者好的环境使他们能为实体经济服务。

2、需求条件

国内需求是影响一国国际竞争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国内需求状况的不同会导致各国竞争优势的差异。

需求分为细分的需求、老练的需求、前瞻性需求三类。

一国在某一个细分市场上的需求量大,就会产生规模经济,这个国家在此细分市场上将占优势。

老练挑剔的需求对企业构成经常性的压力,消费者的这种需求是企业所不能回避的,只能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来生产出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一国国内的前瞻性需求若能在国外市场上迅速铺开,则该国产品就具有别过产品所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

据最新统计,国际中药市场年销售额达到160亿美元,其中日本产品占80%,韩国占10%,印度、新加坡等国占7%,而作为中药大国的中国仅占5%左右,只有518亿美元(其中中成药1126美元,绝大多数是原料初级品且多以添加剂形式出口)。

另外,中国每年从国外进口的“洋中药”超过1亿美元。

甘肃省中药材的出口又能占到多少是可想而知的,为此我们应该走的是积极挖掘省内需求及国内需求的这样一条路,甘肃省是个发展比较落后的省,农村人口占到全省的绝大多数,据调查大多数农民还存在没钱看病的问题,而且一部分药农因为经济收益甚小而放弃中药材的种植。

以至于有大量农村人口涌进城市,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因此,政府应该扩大转移性支出力度还有适当的地方补贴政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及人口素质以拉动消费需求。

从而增强中药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再者,我们应发挥原产地中药材的独特的药理,争取开发细分市场,形成规模经济。

积极定期的进行市场调研做到需求发现。

3、相关与支持产业

这是指为主导产业提供投入的国内产业。

一个国家的产业想要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具有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农产品的价格在现有的经济状态下不可能有大的提高,所有我们应寻找甘肃省一些特色产业的派生产业来发展我们的经济。

而以中药为基础的药品、食品、保健品、农用、兽用等产品横跨多个行业,我们应对这些行业引起足够的重视。

4、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态

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态包括企业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及国内竞争的环境。

各个国家由于环境不同,需要采取的管理体系也不同,适合一国坏境的管理方式能够提高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

一个国家内部市场的竞争结构也会对该国的国际竞争力产生重大的影响,激烈的国际竞争是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最有利的刺激因素。

国内竞争会迫使企业不断更新产品、提高生产效率,以取得独特持久的优势地位。

此外,激烈的国内竞争还会迫使企业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

因此,经过国内激烈竞争锻炼的企业往往更加成熟,更具有国际竞争力,更容易在国际竞争中获胜。

除此之外,我们要把中药的资源优势和先进的管理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知识产权优势和经济优势,着力打造自主品牌,提升全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开展对出口国别或地区市场的技术法规和质量标准的研究,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并加大市场多元化建设,主动开拓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拓展外贸市场空间;

加强对中药材行业的调控,建立现代化的交易平台,实现行业信息畅通,防止中药材价格的大幅波动。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

波特(MichaelE.Porter)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012年9月份中药材出口海关统计数据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

【4】甘肃省发展统计年鉴

【5】《甘肃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年05期

【6】李斌;

赵婷婷;

倪睿;

;

甘肃民族地区发展中药产业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

2011年24期

【7】李爱宗;

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加快“中国药都”建设[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1年04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