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4683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2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docx

秋季课程人教版初二物理平均速度及其测量教案学习文档

适用学科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初中物理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适用年级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

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

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

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

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初二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适用区域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人教版区域

课时时长(分钟)

2课时

知识点

平均速度的定义、平均速度的计算、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公式。

2、能够进行平均速度的计算。

3、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的测量时间和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4、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教学重点

平均速度的测量。

教学难点

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我们上节课已经学过了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不变的。

而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机械运动的速度大多数是变化的,我们要如何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速度发生变化时的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

基础知识回顾

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

3.速度的单位:

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m/s)在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km/h)。

4.速度的单位换算:

1m/s=3.6km/h

5.匀速直线运动的定度:

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

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v就是平均速度。

速度的单位:

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m/s)在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km/h)。

速度的单位换算:

1m/s=3.6km/h

2.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v=s/t

实验所需要的器材:

斜面、小车、金属片、秒表(手机中的秒表)、刻度尺

总结:

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

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物体做机械运动时,我们可以按照运动路线的曲直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在直线运动中,还会有不同的情况出现,观察下图:

想一想:

它们的不同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回答:

甲的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乙的速度是变化的。

在现实生活中物体做直线运动时,其速度的大小常常是变化的,即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如果只做粗略研究,也可以用v=s/t来描述运动的快慢,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做平均速度。

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

v=s/t

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v就是平均速度。

从公式v=s/t可知,如果我们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路程s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下面我们就实际测量一个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实验原理:

v=s/t

实验所需要的器材:

斜面、小车、金属片、秒表(手机中的秒表)、刻度尺

了解实验仪器:

提问:

使用刻度尺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回答:

要观察刻度尺的最小刻度、量程和零刻度线。

使用时要放对,读准,记好。

提问:

使用秒表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回答:

要看清秒表的最小刻度、量程,不用估读。

在使用秒表时要会正确读取时间,能启动、止动和归零。

(学生练习使用手机中的秒表进行计时)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1)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多属片放在斜面底端,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OB,把SOB和后面测得的数据填入下表中。

(2)用停表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OB。

(3)根据测得的SOB和tOB,利用公式VOB=SOB/tOB算出小车通过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OB。

(4)将金属片移至斜面中部A点,用刻度尺测出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SOA。

(5)用停表测出小车从斜面顶端滑过斜面上半段路程SOA,所用的时间tOA,算出小车通过斜面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OA。

填入下表,并计算一下小车通过下半段路程SAB的平均速度VAB。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SOB=

tOB=

VOB=

SOA=

tOA=

VOA=

SAB=SOB-SOA=

tAB=tOB-tOA=

VAB=

提问:

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来比较一下VOB、VOA和VAB是否相等?

回答:

不相等。

总结:

做变速运动的同一物体,在各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并不相等。

平均速度描述的是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程度。

思考:

(VOB+VOA)/2与VAB是否相等?

学生通过计算回答:

不相等。

强调:

求物体通过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时,一定要用物体通过的这段路程除以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

不一定大.

可以用图象来表示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图所示,物体运动速度相同的是()

A.甲与乙B.乙与丙C.丙与丁D.甲与丙

【答案】B

【解析】由甲乙图知道,两纵轴都表示速度,横轴都表示时间,图象中是一条平行于t轴的直线,表示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且v甲=3m/s;v乙=5m/s;由丙图两图知道:

纵轴表示路程,横轴表示时间,从图象来看,物体经过的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故由v=s/t知道,路程和时间成正比,速度一定时,即物体做匀速运动,且v丙=s丙/v丙=30m/6s=5m/s;由丁图知道,纵轴表示速度,横轴表示时间,表示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乙和丙的速度相同,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体的s-t图像与v-t图像,熟练掌握常见运动状态的图象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小明在一次跑步中,前半段路程的速度是6m/s,后半段路程的速度是4m/s,那么,他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A.5m/sB.10m/sC.4.8m/sD.5.2m/s

【答案】C

【解析】设总路程为s,∵v=s/t∴前半段路程所用时间为:

t1

;后半段路程所用时间为:

t1

;;总时间为:

t

t1+t2

+

小明到学校这段的平均速度为:

v

=

4.8m/s.故选C.

【点睛】计算平均速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决不能将速度加起来除以速度的个数;计算要细心,注意单位要配套使用。

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该实验的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s1=2s2),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m/s.

(5)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___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答案】v=s/t刻度尺秒表便于计时0.180.225变速

【解析】

(1)测量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要测出速度,应测量出小车运动的距离和时间,所以要用到刻度尺和秒表;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是为了使小车在下滑的过程中速度慢些,便于计时;

(4)全程长

,通过全程的时间

,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半段路程为

时间为

(5)由(4)知,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变速运动.

【点睛】“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一定学会读出路程和时间,按平均速度的定义代入

算出平均速度,计算过程中注意路程和时间的统一。

1、甲乙两小车小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一t图像如图所示。

两小车的速度大小关系是()

A.V甲>V乙B.V甲=V乙.

C.V甲<V乙D.无法确定

【答案】A

【解析】比较运动的快慢,可以以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可以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

如:

图中3s时刻,甲通过的路程约:

1.9m;乙通过路程约:

0.7m,所以甲的速度大。

故选A。

2、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对上述实验,数据处理正确的是

A.图中AB段的路程SAB=50.0cm

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32.0cm/s

C.在测量小车到达B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大

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答案】B

【解析】A.图中AB段的路程SAB=40.0cm,故A错误;B.如果测得AC段的时间tAC=2.5s,则AC段的平均速度VAC=

32.0cm/s,故B正确;C.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则所及时间偏长,根据速度的公式可知路程一定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故C错误;D.为了测量小车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到C所用的时间与小车从A点开始自由下落时从B到C所用的时间不同,所以不可以将小车从B点静止释放。

故答案是B。

3、某天李军上学时,以1.2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的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以1.8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的路程,他上学时走路的平均速度是(  )

A.1.5m/sB.1.44m/sC.1.68m/sD.1.36m/s

【答案】B

【解析】设总路程为s,前一半路程与后一半路程

,∴李军的运动时间:

,总的平均速度

故选B.

1、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分析图象得到的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小车在2~5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小车在2~5s内处于静止运动

C.小车在前2s内的速度为1m/s

D.小车在5~7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为2m/s

【答案】A

【解析】有图像可知,0-2s是匀速直线运动,2-5s是静止,5-7s是匀速直线运动.A错B正确.

前2s内的速度:

,C正确,

5~7s内的速度:

,D正确.

2、下表是简化的2019年北京南至上海虹桥G101次列车时刻表。

G101次列车从济南西至曲阜东的行车里程为______km;G101次列车从北京南至曲阜东的平均速度为_____km/h。

【答案】129211.2

【解析】根据列车时刻表可知,G101次列车从济南西至曲阜东的行车里程为:

G101次列车从北京南至曲阜东的行驶时间为:

G101次列车从北京南至曲阜东的平均速度为:

3、如图,将一斜面放在桌面上,用粉笔做好标志:

A、B、C(AB=AC)将档板挡在B处、C处,使乒乓球从A处释放:

(1)除上述提到的器材外,还要________、________.

(2)此实验一定要注意在释放乒乓球的同时________,到碰到挡板声的同时________.

(3)若测时间时,测量者反映的略慢些,则测出的平均速度会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这属于________(错误、误差)

(4)该实验中斜槽的角度是________(选填“大点”或“小点”)好,原因________.

【答案】秒表刻度尺 按下秒表按下秒表 偏小误差 小点便于测量时间 

【解析】根据题意

(1)测平均速度除了上面器材还要用到秒表、刻度尺;

(2)从起点释放乒乓球时记时间要按下秒表;碰到挡板声的同时按下秒表,记下时间;(3)根据速度公式,测量者反映的略慢些,这样测出的时间会比实际时间多,因此测出的平均速度会偏小;这些因素属于误差;(4)斜槽的角度小点;这样便于测量时间。

1、在“比较纸锥下落快慢”的活动中:

(1)如图甲所示把两个等大的圆纸片,裁去大小不等的扇形,做成如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如果要测量两个纸锥的下落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_____和_____.

(2)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将两个锥角不同的纸锥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时,应该选择_____(选填“乙”或“丙”)所示的位置开始释放,通过比较下落至地面的_____来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还可以比较同一时刻纸锥下落的_____来比较下落的快慢.

(3)实验中发现时间较难测量,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应该在图乙中选择纸锥_____(选填“A”或“B”)进行实验较好.

(4)小芳又猜想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的快慢可能与纸锥的锥角、纸锥的重量有关,并打算继续用乙图中的这两个纸锥研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的关系,小明认为这样做不科学,你认为不科学的原因是_____.

【答案】刻度尺秒表乙时间高度A没有控制纸锥的质量相等

【解析】

(1)根据

可知,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测量路程的工具是刻度尺,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

(2)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而图乙中两纸锥的下端高度相同,图丙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故应选图乙的位置释放,然后记录下落至地面的时间,也可比较下落相同时间纸锥下落的高度来比较下落的快慢;

(3)纸锥下落快,时间较难测量,必须增加纸锥下落的高度和锥角,以增大下落时间,便于时间的测量,应该在图乙中选择纸锥A较好;

(4)如果继续用这两个纸锥研究纸锥下落快慢与锥角的关系,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应该控制纸锥从同一高度下落、质量相同,纸锥的锥角不同,而图中这两个纸锥的质量不同,所以这样做不科学。

2、小华在跑百米时,前40m用了5s的时间,中途摔倒耽误了3s,后60m用时12s,求:

(1)前40m的平均速度?

(2)后60m的平均速度?

(3)他跑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

(1)前40m的平均速度为8m/s;

(2)后60m的平均速度为5m/s;

(3)他跑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5m/s.

【解析】试题分析:

(1)

(2)已知前两段的路程和时间,利用公式v=

求前后段的平均速度;

(3)求出总时间,利用v=

求跑百米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

(1)前40m的平均速度:

v1=

=

=8m/s;

(2)后60m的平均速度:

v2=

=

=5m/s;

(3)跑百米的时间t=5s+3s+12s=20s,全程平均速度:

v=

=

=5m/s.

3、一汽车以20米每秒的速度向一山崖行使,在山崖某处鸣笛,经过4秒后司机听到回声

(1)汽车鸣笛处距离山崖多远?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山崖多远?

【答案】

(1)汽车鸣笛处距离山崖720m;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山崖640m.

【解析】试题分析:

(1)在t=4s的时间内,车行驶的距离:

s1=v1t=20m/s×4s=80m,

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2t=340m/s×4s=1360m,

设司机鸣笛时车到山崖的距离为s,则:

2s=s1+s2,所以

(2)司机听到回声车距山崖的距离:

s′=s-s1=720m-80m=640m.

答:

(1)汽车鸣笛处距离山崖720m;

(2)司机听到回声时距离山崖640m.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平均速度的定义及计算、平均速度的测量。

重点掌握平均速度的测量实验,同学们走进实验室通过实验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

在实验室中了解实验室的使用规则,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方法。

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验的科学,本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兴趣,了解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并能够利用实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1、(多选)甲、乙两车作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知()

A.甲车快B.乙车慢C.乙车快D.甲车慢

【答案】AB

【解析】试题分析:

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可以相同时间,比较路程,也可以相同路程比较时间。

图中,相同时间时,甲车通过的距离大,即甲车的速度快,乙车速度慢。

2、一辆小车做变速直线运动,它的前一半时间的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的速度为v2,则这辆小车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A.

B.

C.

D.

【答案】正确选项为A

【解析】根据平均速度的大小是等于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总时间为t,则前一半的路程S1=v1t1=v1t/2,后一半的路程S2=v2t2=v2t/2,总路程S=S1+S2,

由公式可得:

3、国庆假期小明一家驾车外出旅游。

一路上,所学的运动学知识帮助他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

例如在经过某交通标志牌时,小明注意到了牌上的标示如图所示。

小明想了想,马上就明白了这两个数据的含义:

从交通标志牌到兰陵的距离为30km,通过这段公路时汽车的行驶速度不能超过60km/h。

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试计算从标志牌到兰陵最快需要用几分钟?

【答案】30min

【解析】试题分析:

从标志牌到兰陵最快需要的时间为t=s/v=30km/(60km/h)=0.5h="30"min

1、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甲车的速度是_____m/s.运动速度相同的两小车是_____;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_____,丙车_____(选填“静止”或“运动”).

【答案】4甲丙运动静止

【解析】由图象可知:

甲车2s时通过的路程为8m,所以速度为:

由右图可知:

丙车的速度也为4m/s,所以甲和丙速度相同;

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丙车是静止的;

由图象可知:

乙车4s时通过的路程为4m,所以速度为:

乙速度慢,所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

答案:

(1).4

(2).甲丙(3).运动(4).静止

2、小明一家利用元旦假日到贵阳玩,汽车在公路上行驶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了如图所示标志。

(1)从图1可知,汽车在公路上最快时速不能超过km/h。

(2)在不违规的前提下,若汽车以最快的速度行驶,从图1的标志牌到贵阳至少需要的时间是多少h?

(3)若以图2所示的速度行驶1.5h,通过的路程是多少km?

【答案】

(1)100

(2)1.2h(3)120km

【解析】试题分析:

解:

(1)由图1可知,该路段最高限速为100km/h。

(2)由标志牌知道,该地到贵阳的距离为s=120km,

在不违规的前提下,若汽车以最快的速度行驶v=100km/h

汽车行驶时间

(3)由速度计可知汽车行驶速度为80km/h,

汽车行驶的路程s=vt=80km/h1.2h=120km

3、小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____(填“大、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AC=_____cm,tBC=_____s,vAC=_____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填“大、小”)。

【答案】v=

小10.0010.0333大

【解析】

(1)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要使物体运动速度慢一些,所以斜面坡度要小.

(3)已知刻度尺分度值为1mm,

所以:

.

(4)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计时晚,故所计时间偏小,由

可知,计算出的平均速度偏大.

1、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快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C.在10~20s内,乙同学静止不动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答案】A

【解析】由图示可知,在0~10s内,乙同学通过的路程多,所以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慢,故A错误;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故B正确;在10~20s内,乙同学的路程不变,所以是静止不动的,故C正确;在0~10s内,乙同学通过的路程为100m,速度为10m/s,故D正确;应选A。

2、一列火车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