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5048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0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教版初中物理总提纲Word文件下载.docx

e.凸面镜和凹面镜,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光的折射:

a、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b.光的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4)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5)光垂直于界面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

(6)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γ

c、从河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觉得浅,从水中看河岸上的树觉的高。

空气

d.透镜: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它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e、凸透镜成像:

在做¡

°

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

的实验时,应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并调节它们的高度,使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

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心。

规律总结:

成实像时:

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焦点以内反变化(虚像)。

g.近视眼的成因:

像成在视网膜前方。

近视眼要用凹透镜矫正。

h、远视眼的成因:

像成在视网膜后方。

远视眼要用凸透镜矫正。

7、近视和远视的原因及矫正

近视及矫正

近视眼形成的原因:

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远视及矫正

远视眼形成的原因:

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三、热学

1、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中叫凝固。

熔化过程要吸热,凝固过程要放热。

2.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熔点。

3.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

冰的熔点:

0℃

4.晶体熔化条件:

温度达到熔点,能继续吸热;

5、.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汽化过程要吸热,液化过程要放热。

6.汽化有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

两种方式的异同点如下表: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其高低与大气压有关。

气压越高,沸点越高。

7.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温度的高低;

(2)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的快慢。

蒸发有制冷作用。

8.沸腾的条件:

(1)温度到达沸点;

(2)能继续吸热。

沸腾的特点: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9.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

10.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1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和温度有关,又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12.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说明:

(1)分子间有间隙;

(2)一切物质子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13.定义: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所具有的能叫做物体的内能。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单位是焦耳。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具有的能量总和,对单个分子或部分分子内能没有意义。

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

同种物质,温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内能越大。

14.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

一个物体可以不具有机械能,但必定具有内能。

15.改变内能的方法有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式。

(1)热传递

条件:

物体间有温度差;

实质:

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即内能的转移。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增加;

物体放出热量,内能减少。

(2)做功

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加;

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少;

内能与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

做功和热传递对于改变物体内能是等效的。

16.热量:

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能量多少叫热量。

17.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_¡

æ

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为c,单位为焦/(千克·

摄氏度)。

比热容是物体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变化多少等因素无关。

水的比热容是4.2×

103_J/(kg·

¡

),物理意义:

1_kg水温度升高1_¡

吸收的热量是4.2¡

103_J。

18.热量的计算:

(1)公式:

Q=cm△t

19.热值:

1_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单位为J/kg。

热值是燃料的一种特性,其大小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燃料是否完全燃烧无关。

20.燃料完全燃烧放热公式:

Q=qm;

21.温度、热量、内能的区别:

(1)温度升高,内能增加,但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

可能是做功使其温度升高了。

(2)内能:

内能增加,不一定升温,如:

晶体熔化,水沸腾。

内能增加,不一定吸热,如:

钻木取火,摩擦生热。

22.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

核裂变和核聚变。

四、质量和密度

1.质量: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2、密度:

a、定义: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b、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理解: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

不同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

C、.公式:

ρ=

d、单位:

kg/m3、g/cm3。

1g/cm3=1×

103kg/m3。

e、测密度的原理:

水的密度为1.0×

103kg/m3,它表示意义:

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

103千克。

水银的密度:

13.6×

五、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的定义:

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1、定义:

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参照物而言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速度

定义:

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意义: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单位:

m/skm/h:

1m/s=3.6km/h

六、力的存在

1、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2、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说明: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

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3、力的单位:

牛,用N表示。

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4、力的测量:

⑴工具:

测力计。

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5、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6、力的表示法:

⑴力的图示:

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的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在图中附有标度。

⑵力的示意图

7、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

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

地球。

⑵公式G=mg其中g=9.8N/kg它表示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牛。

⑶重力的方向:

竖直向下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8、摩擦力:

a分类:

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大小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

b、滑动摩擦力:

⑴测量原理:

二力平衡条件

⑵测量方法:

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

c.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d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分离接触面。

9.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拉力、压力都属于弹力。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程度大小有关。

七、运动和力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同一高度滑下的目的是:

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

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

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不受力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可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惯性:

⑴定义: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

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5、二力平衡:

(1)、定义:

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概括“等大、反向、共线、同体”。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

①等大②反向③共线

不同点:

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运动状态改变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8、压力和压强

(一)、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⑴定义:

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

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

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GGG+FG-FF-GF

(3)影响压力产生的效果因素:

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⑵ 意义:

压强是表示压力产生效果的物理量

⑶ 公式p=F/S

特例:

对于放在桌子上的直柱体对桌面的压强p=ρgh

  ⑷ 压强单位Pa

⑸应用:

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

(二)、液体的压力和压强:

1、液体内部产生压强的原因:

液体受重力且具有流动性。

2、测量:

压强计

3、液体压强的规律:

⑴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⑵在液体内部,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⑶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⑷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4、液体压强公式p=ρgh

C、从公式中看出:

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液体的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容器的底面积、容器形状均无关。

5、

F=GF<

GF>

G

6、计算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和压强问题:

一般方法:

㈠首先确定压强p=ρgh;

㈡其次确定压力F=PS

计算固体对桌面的压力和压强问题:

㈠首先确定压力F(一般等于=G,其次确定压强P=F/S)

7.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8.飞机的升力:

飞机机翼的形状像鸟的翅膀,下方平上方凸,当气流迎面吹来时,在相同时间内上方气流经过的路程比下方气流经过的路程长,因此上方气流流速大,压强小,下方气流速度小,压强大;

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这就是向上的升力。

(三)、大气压

1、产生原因:

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2、大气压的存在——实验证明:

历史上著名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小实验——覆杯实验、瓶吞鸡蛋实验、皮碗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3、大气压的实验测定:

托里拆力实验。

结论:

标准大气压p0=760mmHg=76cmHg=1.01×

105Pa(其值随着外界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可支持水柱高约10.3m

4、大气压的特点:

1、大气压随高度增加而减小,且大气压的值与地点、天气、季节、的变化有关。

一般来说,高气压区多晴燥天气,低气压区多阴雨天气,冬天比夏天高。

5、沸点与压强:

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6、、体积与压强:

质量一定的气体,温度不变时,气体的体积越小压强越大,气体体积越大压强越小。

九、浮力

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方向:

竖直向上,施力物体:

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

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上浮:

F浮>G物(ρ物<ρ液)

漂浮:

F浮=G物(ρ物<ρ液)

悬浮:

F浮=G物(ρ物=ρ液)

下沉:

F浮<G物(ρ物>ρ液)

③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

F浮=G

不同:

悬浮ρ液=ρ物;

V排=V物

漂浮ρ液>

ρ物;

V排<

V物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

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2、公式:

F浮=G排=ρ液V排g

6、浮力的利用:

1、轮船:

(1)轮船的大小用排水量表示,它表示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

2、潜水艇:

工作原理:

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

气球、飞艇靠改变浮力实现上升、下降;

4、密度计:

密度计在任何液体中都处于漂浮状态。

在所能测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相等。

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7、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2、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3.计算浮力的方法:

(1)称重法:

F浮=G-F示

(2)产生原因:

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ρ液gV排

(4)利用浮沉条件:

漂浮或悬浮时F浮=G物

十、简单机械

1.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

2.杠杆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平衡。

杠杆平衡条件为:

F1l1=F2l2,即

3、研究杠杆的平衡的实验步骤:

   

(1)把杠杆的中央支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目的:

便于直接在杠杆上测出力臂大小)。

(2)在杠杆两端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左右移动钩码悬挂的位置,直到杠杆再次达到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

(3)用直尺量出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的大小。

(4)结论:

动力与动力臂的乘积等于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

4、杠杆的分类

(1)L1>L2时,叫省力杠杆,其特点是省 力 但费 距离 。

(2)L1<L2时,叫费力杠杆,其特点是费 力 但省 距离  。

(3)L1=L2时,叫等臂杠杆,其特点是不省力也不费力,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5.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特点是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特点是能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费一倍的距离。

6.使用滑轮组时,物体和动滑轮的总重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即F=

(G物+G动);

绳子移动的距离就是物体上升高度的几倍,即s=nh。

十一、机械功和机械能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另一个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2、做功的实质:

能量的转化的过程,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

3、功的计算公式:

W=FS、 W=Pt.功的国际单位:

焦,1牛·

米=1焦

4、功率:

(1)功率是反映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

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3)功率的计算公式:

P=W/tP=Fv(v表示速度,单位是米/秒,1米/秒=3.6千米/时)

(4)功率的国际单位:

 瓦常用单位还有:

 千瓦 、兆瓦

(5)P=

=Fv,由该公式可知,在功率P一定时,力F与速度v成反比。

5.功的原理:

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即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6、机械效率:

a定义:

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b公式:

η=

有用功总是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c.计算

滑轮组竖直提升重物

滑轮组水平拉

斜面

总功

W总=W有+W额=FS绳 =Fnh

W总=FS绳 =Fns

W总=FL

有用功

W有=G物h

W有用=fs

W有用=Gh

额外功

W额=G动h

/

W额外=fL 

机械效率

η=W有/W总=G物h/Fnh=G物/Fn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不考虑绳重和摩擦):

同一滑轮组,提升的物体重力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提升同一物体,动滑轮越重,机械效率越低。

η=Gh/FL

7.动能:

a定义: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b影响因素:

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

8.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了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叫弹性势能。

b影响因素:

重力势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

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程度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9.机械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当物体只受重力和弹性力时(不受阻力时),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10.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十二、电路

1、电路:

a组成:

用电器、开关、电源、导线

b.电路的三种状态:

(1)通路;

(2)断路(开路);

(3)短路。

c.电路的基本连接方法有两种:

串联和并联

d导体、绝缘体、半导体概念

导体:

容易导电的物体,如:

金属、石墨、人体、大地等;

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如:

橡胶、玻璃、陶瓷、塑料等。

e导体容易导电的微观解释:

导体内有大量的自由电荷。

金属导电的微观解释:

导体内有大量能自由电子。

2、电流

a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b方向把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则电流方向与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在电源外部,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向电源负极。

c.电流的基本单位是安培

d使用电流表时应将其与被测用电器串联。

3、电压

a.概念:

电压使电路中的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b.单位:

伏特,

c几个常见电压值:

一节干电池1.5_V;

一块铅蓄电池2_V;

家庭电路220_V;

对人体的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D测量.电压表使用时要与被测电路并联。

4、电阻

a概念:

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b单位是欧姆

C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

材料、长度、横截面积。

导体越长,横截面积越小,导体的电阻就大。

导体的电阻还跟温度有关,金属导体的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某些材料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电阻突然消失,就会出现超导现象。

d、滑动变阻器:

(1)原理和作用:

靠改变连入电路中的电阻线的有效长度来改变电阻,从而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强度和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

(2)使用方法:

①要与控制电路串联②连入电路的两个接线柱必须是“一上一下”

③为了保护电路,在电路接通前应把滑片移到使电路中的电阻最大的位置

④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不能超过其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5、欧姆定律:

a研究方法:

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时,运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即:

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应控制电阻不变,使电压发生变化;

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应控制电压不变,使电阻发生变化。

b.内容:

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

I=

6.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

电 流

电 压

电 阻

分配规律

串联电路

I=I1=I2

U=U1+U2

R=R1+R2

分压:

并联电路

I=I1+I2

U=U1=U2

分流:

电阻串联时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因此总电阻比任何一个串联电阻都大。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串联电阻之和。

电阻并联时相当于增大了导体的横截面积,因此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并联电阻都小。

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并联电阻的倒数之和。

7、伏安法测电阻:

(1)原理:

R=

(2)电路图(如图所示)

(3)实验注意事项:

连接电路时开关一定要断开;

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一定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