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瓦港村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5556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瓦港村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19瓦港村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19瓦港村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19瓦港村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19瓦港村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19瓦港村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19瓦港村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19瓦港村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瓦港村1Word文档格式.docx

《19瓦港村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瓦港村1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9瓦港村1Word文档格式.docx

法青路由南到北穿插本村西部,甘临在本村东,北有临川路,南有营舜,环绕本村。

瓦港村为适应生产力发展,村民生活不断提高的要求,从2000年生活开始道路硬质化建设,解决行路难,交通运输难,毁掉老化的砖头路,在2017年底共建设灰色路面22.7公里。

又在2017年解决了路道(街道)照明6公里,安装路灯244盏。

本村耕地面积5480亩,水产养殖2300亩。

村主要以种植粮食为主,主稻、麦、油菜,其中蟹、虾、果树占一定比例,另外还有七彩山鸡、蜜蜂等特色养殖业。

历史记忆:

历史上的瓦港是一个典型的里下河水乡,有悠久的历史,据本村大姓王、陆、张、姜、周、陈、许诸姓氏家谱记载,多为苏州阊门移民的后裔。

元末明初,当时群雄并起,割据称王,张士诚据苏州与朱元璋争霸天下。

江北成为战场,年年战争,人口累减,后张士诚兵败被俘,朱元璋遂“驱逐苏民实淮阳二州”。

苏州阊门遂成了移民的出发、集散之地。

于是有一小部分移居江北瓦港此地,复垦荒地,生息繁衍。

各自然村庄庄名的来历:

1、瓦仓:

相传为李自成的兵营驻扎过此地,建过砖瓦结构的粮仓,故名。

庄为古庄,庄呈椭圆形,庄中有用青砖铺的大街,成井字形,一条瓦仓河穿过该村,把古老的村庄分成南北。

2、姜港:

古代先民筑水而居,姜姓族人曾居住此地,运输以船为主,上下货物因而形成水乡常见的港口,而得名姜港,

3北港:

先民们筑水而居,形成水陆码头,当时以大庄瓦仓为中心,此处在瓦仓庄北,故名。

4姜圩:

,姜姓人家为求生存,根据水乡特点,围筑一方圩田,顾称为姜圩。

瓦港村的历史区划:

共产党组织于一九四一年至一九四九年十月间曾建瓦仓乡。

其中,一九四三年秋至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为适应当时对敌斗争和便于行政管理的需要,共产党先后建瓦港乡、瓦仓乡。

按自然地形划分。

姜港、北港为瓦港乡。

一九四九年十月至一九五五年为瓦仓乡,一九五七年撤消诸乡一同并入川青乡。

一九五八年成立川青人民公社,一九六二年瓦仓、姜港、北港、姜圩、川青农技站各自成立行政村,

瓦港村一九四九前是种田兼做生意的最集中最繁荣的村庄,其生意多为民生服务的小生意。

为水乡各农户运输生产、生活等各种各样的商品、食品、用具,门类较为齐全,亦自己生产或向外地进货,进货渠道主要是高邮、兴化、宝应等地区,最典型的是三十六条扁担,走村窜户出售各种小商品。

三十六条扁担为:

周洪(挑担买小鸡),谭兆鸾、夏美通(皮匠),房汉生(卖水面),香店(卖香自产自卖),陆年初(打烧饼卖),丁如方(儿童玩具),张志源、(小百货),王如林、张德功(卖布),张万和(卖盐、儿童食品)等。

服务业为:

浴室两家(姜保遂、郑庆生)。

理发店一家(谭兆林、)。

食品油面店三家(徐长贵、张才元、陆殿高)。

豆制品店五家(陆桂生、陆才福、姜金标、李国反、李洪根)。

磨坊一家(陆宝年)。

炕房两家(姜港的周克已、瓦仓的房启坤),药店一家(陆寿初),米业加工(糙米)坊(段长玉等),铁器打造店(段长遂),茶馆(史大莲),水上运输业(丁如阳),民间画工雕匠(陈如芳、陈长仁、陈长虹)。

建筑方面:

有百分之五十的村民从事泥瓦匠、木匠、茅匠等若干大众手艺,养家糊囗。

教育方面:

师塾学堂三座(方书卿、陈吉云、赵敬亭。

)国民党政府在此设建公立小学一所,负责人和校员有邵舜琴等人。

一九四九年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在瓦仓村办了一所农村中心完小,校长和教师有任玉堂、吴培元、方书卿、陈吉云、吴培元、王逸心等均在此工作过。

医疗卫生:

国民时代有私立中医诊所家一家(周港人张炳坤),一九四九年后有私立诊所几家,一九六九年北港、姜港、姜圩、瓦仓成立了合作医疗卫生站(室)。

宗教寺庙:

古有福缘庵一座,原位于瓦仓村。

古庙始建于一七三六年清乾隆初年,由僧人深潭月高老和尚缘建,建筑面积约一万平方米,有前后三殿,布局对称,素有无梁殿,三步两座桥,桥对庙,庙对桥,庙有五井之称。

随着历史的变迁,先后有(常开,通亮悟江)等老和尚不断完善扩建,形成了规模庙宇。

响誉方圆百里,历史均有记载。

然而岁月沧桑,风雨摇曳,战火摧残,加之文革动乱,古刹遭劫,荡然无存。

改革开放后佛教事业复兴,一九九四年由住持能信法师和瓦港信众建庙小组十二人,共筹款复建福缘庵。

二0一0年又由松如法师担任了往持,随着信众日益欲求,原庙院显小,亟待扩建改造,并申请了有关单位,同意批准,迁址原凤凰沟旁(今川青社区北处)一块风水宝地重建,并于二0一四年,在福缘庵的基础上,又晋升为福缘寺。

历史遗存与民间传说:

湖荡沟:

湖荡沟,位于瓦仓村中心的正南面,自然形成的一片水域,有近百亩。

她像一颗明珠悬挂在瓦仓村的胸前。

又像一面硕大的银镜飞浮在原野上,她的清泉浇灌着东南西三面良田,水中的鱼虾,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

传说,穷人家的女孩长到十六七岁时,家中穷而买不起银镜,照一照自己的容颜梳装打扮,每到春夏之际的清晨。

女孩子取水来到水边,念上只有她们知道的籽麻开门式的咒语,这时水面上会立刻风平浪静,一块银镜贴着水面飞到姑娘的手心上,让姑娘照个够,姑娘会心地笑了,激起朵朵浪花,银镜自然飞回去。

此银镜只会借给姑娘,绝不会借给小伙子。

由于上世纪农日整化,今此沟不存。

救命墩:

里下河水乡水患不断,为防洪水淹没村庄,而村民无立足之处,本村先民众人合力,各代接力,代代加土累建起一土高台。

据说每年梅雨季节的清晨和黄昏,高台之上总会有紫光升起,那是生命之光,那是先民们的生命所系。

此高台在原瓦港村西南油坊港大河与瓦仓河西入口处,高程十米,台面面积二十亩。

此遗址今不存。

大海:

大海,在北港村北,宋代这里是一片湖荡,湖水汤汤,水草丰盈,与临泽镇菱湖荡相连,在明清时代有移民于此开发,渐成农田,但水乡多水患,每到梅雨季节,由于地势低洼,常常农田被淹,一片汪洋,人们就把此处叫作大海。

一九四九年后,由于水患得到了彻底根治,这里己变成一片旱涝丰收的良田。

凤凰沟的传说:

在瓦仓垛,有一条沟叫着凤凰沟,有一传说,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

据说在一年夏天,雷阵雨过后,一道彩虹横架在此沟上,一只凤凰正落在彩虹之下,引项高歌,人们都说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于是,人们都向凤凰奔去,企盼得到宝贝,来到这里,只见凤凰正展翅向东南的兴化方向飞去,彩虹也不见了。

人们就在凤凰落脚的地方寻挖,想得到宝贝和财富,挖了很久,也不见何任宝贝,以后人们把条沟叫作凤凰沟。

这一传说说明了先民们向往富强幸福。

此沟已不存,只有原沟旁的福缘寺叙说着过往。

红色记忆:

●革命斗争故事

陆权初不为日寇带路

陆权初,1893年生,川青镇瓦仓村人,贫苦农民。

1942年去世。

1940年10月16日拂晓,日寇乘汽艇从三垛向临泽进犯,经七里桥、六里桥至瓦仓庄大地主朱仲芳处登陆,抓住陆权初叫他带路。

日寇头目拿出一幅军用地图,指明从瓦仓庄、北港庄、菱湖庄,直到临泽东泰山庙。

陆权初向日寇摇头佯装不认识路。

日寇用刺刀刺陆权初左耳,鲜血直流。

陆权初想:

死倒不怕,怕的是沿路村庄千家万户人要遭灾。

于是他决定改变路线,从油坊港大河浜住户很少的地方直向北去。

当到了几户人家居住的小巷里时,他乘敌放松看管,脱身逃走。

于浩深是个“铜小伙”

于浩深,男,1927年出生于高邮市川青镇北港村一个贫农家庭。

参加抗日民兵、保田大队等组织,北撤后任川青乡民兵中队长。

1946年秋,反动派占领临泽,于浩深北撤。

不久又穿插过来,坚持原地斗争,白天隐蔽、夜间出动,并写“共产党今日到此”的红绿标语,到处丢,到处贴,还通过关系贴到临泽据点里。

很快公开住在邵家厦(小延安),在沙家大圩、北港和四里桥一带坚持斗争。

1947年农历八、九月份,于浩深参加十二人的突击队,夜间从王帮出发,奔袭草王据点。

他第一个从茨菇田爬到庄上,看到敌营燃蚊烟,听到敌哨兵唱“萧何月下追韩信”,与敌人面对面了,敌人问“有什么情况?

”他答:

“情况不好啊!

”说着就把那敌人的小手枪缴到自己手上,又一个手榴弹叫敌人的机枪哑了。

他和突击队迅速冲进敌人鳖壳碉堡,搜缴全部敌人枪支若干和子弹几箱,连军号也拿过来吹了。

1948年6月里,反动菱港乡自卫队住许崇礼家,准备来一网打尽。

那天夜里,狡猾的敌人撤到颜顺康家里了。

分工是于浩深带一个排到四里桥警戒打援,他刚跑步到李如恒家对河,听到敌人讲颜鸿林保长的坏话。

敌人“哪个?

”于“我”三声一喊,浩深已到李家元家墙根。

排长一枪,敌哨兵被打伤。

反动自卫队长王恒甫拿根长枪与于浩深走对面,于问口令,王不答,开枪未响,于开枪也未响,枪头搭枪头,王回头溜,被牛桩绊倒,于一把捺住王,用手榴弹狠敲王的头,拖到李家元场上,交战士们绑了。

我军战士打洞进颜顺康家搜查,一部分敌人逃跑,战斗结束,王恒甫、徐琏因拒投降被处决。

因为于浩深英勇顽强,有战绩,吴大真政委夸他是个“铜小伙”!

周明德带伤作战与虎口拔牙

周明德,男,1918年出生于一户贫农家庭,原北港后庄人。

抗战期间,任原高邮县黄邳区川青、瓦仓、河北三乡联防大队长。

为保卫抗日民主根据地,周明德始终对准临泽伪据点,与伪军大小战斗十八次。

1944年夏季一个夜间,明德查哨到北港后庄哨口,遇敌来犯,即英勇顽强指挥抵抗,自己臂受轻伤,腰受重伤,仍不下火线。

战斗结束,辗转到后方医院治疗,六个月始愈。

1944年一个严冬的夜里,周明德根据内线送来确凿的情报,率领全体联防队员和民兵于浩深等,突入敌占区蔡家圩于连壁家,“身先士卒”,从酒席上逮住作恶多端的伪保长胡某某。

区上的人一同参加战斗,后到陈家荒将这个伪保长处决。

周善临战急中生智

周善,男,1902年出生于高邮市川青镇北港村一个中农家庭,雅号“大炮”,1961年病逝。

1944年农历九月里一天上午,临泽伪军来犯,周善首先发现,一边通知群众转移,一边伏下来与敌交火。

由于敌众我寡,其余民兵分批后撤,而他自己却来不及撤,万分危急。

就近抱套筒枪睡在茨菇田里,敌人从他身旁走过也未发觉。

周善人在枪在,安然无恙。

许成富火线唱“空城计”

许成富,男,1924年出生于高邮市川青镇姜港村一个贫农家庭,抗战时参加民兵,1987年病故。

在1943-1944年的抗战期间,许成富参加民兵基干队,作战勇敢,一身是胆。

一年的八、九月间,“二黄”已窜到沙家大圩东边河南,许成富开上几枪,喊“打呀!

冲呀!

”“二黄”没底,就跑了。

又一年的四、五月间,临泽“二黄”已窜到傅家涵哨口,正准备架竹桥过来,敌人已发现许成富,成富只一个人,危险万分,于是急中生智,卧倒打上一枪,第二枪不打,连喊:

“同志们,不要打枪,捉活的,冲啊!

”因此,敌人不敢过来,向后退缩,成富也趁势安全转移。

顾长炳保护武工队员

顾长炳,男,1922年出生于高邮市川青镇姜港村一个贫农家庭,一贯种田、开豆腐店。

1947年农历6月12日,乡武工队员周占先、翁德明各带一枚手榴弹,大白天上来贴标语,到处红的绿的,反动自卫队发现追来,占先、德明机灵地躲到顾长炳家的大水缸里,长炳手快把缸盖好。

敌人来问:

“有新四军躲在你家?

”长炳说:

“没有,这几个人是我家亲戚”。

确实那天有亲戚聚会,就这样骗过了敌人。

等敌人追向东,占先、德明跃出水缸向南边田野走了。

又一天夜里,占先、德明跃出水缸向南边田野走了。

又一天夜里,占先、德明先到长炳家,长炳在加工卜页,外面又有人喊门,他们随即进房躲在床底下。

原来,喊门是反动自卫队想买卜页吃的,好险。

稍等,长炳出来看风,见敌人电筒光已到东庄大桥,占先、德明就出来泅水过河向北走了。

1948年,反动自卫队驻周家祠堂。

敌人化装割牛草的,寻机捕捉革命同志。

顾长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卖豆腐到干父家旁边,看到乡指导员许崇贤同志在厕所上,忙说:

“崇贤哪,不好啊,敌人化装割牛草的来啦”。

崇贤一听,立即向北撤走,幸免于难。

顾长炳为保护革命同志忠肝义胆,值得敬仰。

陆仕初宁死不屈

陆仕初,男,1895年生于高邮市川青镇瓦仓村一个贫农家庭。

生前任区游击连炊事员,1944年牺牲。

1944年3月27日晚,徐川青率领七区游击连移驻到北荡沙家大圩头,次日凌晨,临泽伪军约一百多人下乡,与我发生战斗,副连长徐川青中弹后,不幸于后方医院牺牲。

当时指战员边战边撤,炊事员陆仕初未能撤出,宁死不屈服,把枪丢在粪坑里,于是被伪军用刺刀从下身刺了几下,当场壮烈牺牲。

川青乡(原北港乡),在江苏省高邮市。

为纪念1944年牺牲在该地的高邮县七区游击连连长徐川青烈士命名。

高邮市临泽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高邮市临泽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始建于2015年8月,座落在瓦港村(原川青水厂内)总投资80多万元,由高邮设计院设计,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碑高15,88米底座20见方,碑文收录全镇306名革命烈士,规模在杨州市乡镇中属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