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5965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47.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

《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化学第16讲燃料及其应用Word格式.docx

(2)燃烧与火焰的关系:

火焰是燃烧所特有的现象。

液体物质的燃烧主要是的燃烧,因而产生火焰:

若固体物质的沸点较高,燃烧时无逸出,则无火焰。

(3)发光与放热的关系:

光源有两种,一类是热光源,一类是冷光源,冷光源发光时不放热,如萤火虫发光就不放热。

化学反应放出热量瞬间较多,就以光的形式出现,反之则不发光,因此,发光不一定放热,放热也不一定发光。

例题1根据图7-1-1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现象①③说明白磷的着火点高于红磷的着火点

B.现象①②说明可燃物燃烧温度一定要达到着火点

C.现象②③说明白磷与红磷的着火点均高于800C

D.现象①②③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同时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例题2某化学小组围绕燃烧与灭火的主题开展了相关活动。

请你参与完成。

[知识回忆]可燃物燃烧的必备条件是。

[交流讨论]

(1)改进后的装置(如图7-1-3)与图7-1-2比,其优点是。

欲使图中的红磷着火,可将试管从水中取出并后才能对试管加热。

(2)将装有某气体的大试管口朝下垂直插人水中,使管口罩住白磷(如图7-1-4所示),结果观察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则大试管中所装的气体可能是。

[综合应用]“水火不相容”是指水能灭火,其实水有时也可以“生火”,比如钾遇水会立刻着火,因为钾遇水生成H2和KOH,该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变式训练】

1.已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

C.下列实验中白磷能够燃烧的是(    )。

2.“蜂窝煤”比煤球更有利于煤的完全燃烧、提高燃烧效率,这主要是因为(    )。

A.降低了煤的着火点B.升高了煤的着火点

C.提高了氧气的浓度D.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实验是化学灵魂,是学好化学的重要环节。

《燃烧的条件》实验中,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该实验的目的探究______________是燃烧的条件之一,该实验的可然物是指__________,实验成功的关键是控制______不燃烧。

 

考点2灭火、易燃物和易爆物

【知识梳理】

1.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在森林灭火中的运用

森林发生火灾,火灾面积大,火势凶猛,必须大范围隔绝空气。

消防飞机从空中向森林燃烧区投下液态二氧化碳炸弹,一是驱走火区的,二是液态二氧化碳会吸热,使温度降低到以下,灭火的效果很好。

2.火灾自救策略

(1)迅速找到安全通道;

(2)火灾时上层空气中氧气浓度,毒气浓度,所以要甸甸前进;

(3)房间发生火灾不能随便开门开窗,开门开窗会,可能发生爆炸。

3.爆炸极限的认识(了解,不必过多讲解)

一种可燃性气体(蒸气)或可燃性粉尘与空气混合并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就会爆炸,这种可燃性物质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能够发生爆炸的,叫做爆炸极限,浓度低于或高于这一范围,都不会爆炸。

一些气体的爆炸极限如下表:

物质名称

爆炸极限

氢气

4%一74.2%

甲烷

5%-15%

一氧化碳

12.5%一74.2%

  爆炸极限说明可燃性气体(蒸气)与空气的混合物并不是在任何比例下都能发生爆炸的。

如果可燃物浓度低于爆炸极限,遇到明火既不会燃烧也不会爆炸;

如果高于爆炸极限,遇到明火,虽然不会爆炸,但接触空气点燃却能燃烧。

因此:

①可燃物与氧气       越大,燃烧越剧烈,爆炸越危险。

②一切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在空气中达到爆炸极限遇到    、    或     就易发生爆炸,家用煤气一旦泄漏,千万不要开动电器开关,以免发生爆炸。

例题3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

A.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B.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

D.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例题42009年12月15日,某市一辆满载电石的货车遇大雨引发熊熊大火。

电石遇水为什么会引起火灾?

请教老师后获知:

电石主要成分为碳化钙(CaC2),它没有可燃性且遇水会产生气体。

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实验及现象

结论

(1)         

           

向盛有一小块电石的试管中,滴人少量的水,发现有气泡产生,用手电石与水反应,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感觉到       

电石与水反应

(2)电石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是否具有可燃性?

收集一小试管该气体,点火,观察到有明亮的火焰

该气体具有      性

(3)该气体可能含碳、氢元素

点燃气体,用干燥的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内壁出现水雾,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

该气体    含有碳、氢元素

[反思]通过上述素材,谈谈你对灭火方法的新认识                。

    

【变式训练】

1.2010年11月15日,上海市高层住宅发生特大火灾,58人葬身火海,灾难震惊全国。

为此专家呼吁:

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逃生。

当高层楼房下层起火,火势无法扑灭时,下列逃生措施中正确的是()。

①退到卫生间暂避②用湿毛巾捂住口鼻③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④封闭房门⑤跳楼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②③④⑤D.①②④⑤

2.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给生活与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燃烧不当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失。

(1)燃料不完全燃烧既浪费资源,产生的气体又对环境造成污染。

为研究影响物质燃烧的因素,现设计如图所示实验:

将燃烧匙内小木炭块灼烧至红热后,立即伸人集气瓶内,并塞紧橡皮塞。

将注射器内氧气迅速推人集气瓶内,观察到木炭发白光。

该实验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有关。

燃烧的剧烈程度还与可燃物和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如(举一日常生活实例)。

(2)小明、小刚同学在研究灭火的原理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分别在两个小铁盒中倒人少量植物油并点燃,小明用坩埚钳把小铁盒放在冰水共存的水面上,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该实验证明了灭火的原理是;

小刚同学将一块湿抹布盖在小铁盒上,火焰也立即熄灭,他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考点3化石能源

1一级能源与二级能源

从自然界中以现有形式存在的能源称为,如化石燃料、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潮汐能等。

由生产的非现有形式的能源称为,如氢能、电能、核能等。

2.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可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叫做。

不能恢复或再生的自然资源叫做如煤和石油。

能在一个相对比较短的时间内自然或的自然资源叫做可再生资源,如阳光、风、水等。

3.

(1)CH4、CO、H2都有可燃性,所以点燃前必须先检验,否则有可能发生爆炸。

(2)化石燃料是燃料,总有一天会用完。

(3)秸秆、杂草、人畜粪便在密闭的中发酵,可制取。

沼气、瓦斯气的主要成分是。

(4)在开采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可燃冰时,如果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

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

4.煤的于馏属于变化,而石油的分馏是变化。

例题5渝东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为我市提供了能源保障。

(1)写出天然气主要成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填序号)。

A.煤B.天然气C.乙醇D.石油

(3)氢气燃烧的产物是,因此它是最清洁的能源。

练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天然气就是甲烷,所以是纯净物

B.含碳的化合物叫有机物

C.煤和石油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元素

D.有机物一般都能燃烧,都易溶于水

考点4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在放热反应中,产物具有的能量比反应物具有的能量,反应时能量。

在吸热反应中,产物具有的能量比反应物具有的能量,反应时能量,如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能量越,物质越。

2.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及意义

(1)条件:

一是燃烧时要有,二是燃料与空气要有

(2)意义:

燃料燃烧若不充分,不仅使燃料燃烧产生的减少,浪费,同时会产生大量的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

3.下图比较了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例题6请很据代烧及其能量等知识填空:

(1)木炭扮烧时.反应物包含的能量可转化为(至少写出两种)。

(2)电解水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在通常情况下,电解水时,参加反应的水所具有的能量比生成的氢气和氧气所具有的能量之和(填“高”或“低”).理由是

(3)下列变化中都有能量变化,必在化学变化中吸收热量的是()

a铁与盐酸反应

b.碳与二氧化碳反应

c.硝酸按溶于水使温度降低

(4)一张展开的纸比将其揉成团更容易燃烧,这是因为;

用扇子扇炉火,越扇越旺,这是因为。

练习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化石燃料是可再生资源    B.化学反应伴随能量变化 

C.化学反应过程中都会放出热量 D.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放热

考点5酸雨的形成和危害

1.煤的成分有、、等元素。

煤燃烧会排放出、等空气污染物,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

前二者会与空气中的成分(氧气、水)发生反应形成降落地面。

2.酸雨的危害

危害人体健康;

造成水体,严重影响水生的生长;

土壤、植被、森林;

地面上的建筑物、金属制品、皮革、纺织品

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

【经典考题】

1、我国大部分地区深受酸雨的危害,煤燃烧产生的S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污染物,SO2与水结合生成弱酸性亚硫酸(H2SO3)。

已知:

H2SO3易分解生成水和SO2,也易与空气中的氧气或稀硝酸反应生成H2SO4;

H2SO3和SO2都能使红色的品红溶液褪色。

(1) 

酸雨是pH小于______的降雨。

(2) 

常用脱硫方法减少废气中的SO2,以生石灰(CaO)为脱硫剂,高温下与废气中的SO2与O2化合生成CaSO4,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实验室常用亚硫酸盐与HCl或H2SO4反应制备SO2,Na2S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苏中考题:

模拟酸雨行成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单质X在A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

通常情况下C为无色液体,B、C、D是氧化物;

E、F和M都是酸,G是白色沉淀。

试填空。

(1)E的化学式为:

(2)反应

(3)反应

(4)反应

【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合理利用和探究燃烧反应。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发生燃烧

B.只有燃烧反应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C.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促进燃烧

D.煤炉生火时,用木材引燃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

2.小亮利用蜡烛进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用扇子可扇灭蜡烛的火焰,说明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

B.切一小块蜡烛放人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

C.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有水雾出现,说明蜡烛中含有氢、氧元素

D.在密闭容器中,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物质燃烧通常需要氧气

3.下列灭火措施中,错误的是()。

A.厨房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B.电视机着火时用水浇灭

C.酒精在桌面上着火时用湿抹布盖灭

D.图书档案着火时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4.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煤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轻轻开窗通风

B.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洒出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布盖灭

C.启用闲置的沼气池前,先用燃着的蜡烛进行试验

D.烧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用锅盖盖灭

5.下面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一支熄灭的原因与另外三支不同的是()。

6.最近,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制作防火涂料的新工艺。

该涂料是用含有淀粉的植物性废料加工成的无色糊状物。

发生火灾时,这种涂在房屋楼板表面的涂料就会转变成一种黑色物质,覆盖在楼板表面,起到防

火的作用。

转变成的黑色物质能防火的原因是()。

A.隔绝了氧气B.可以燃烧

C.改变了楼板的着火点D.清除了可燃物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14分。

7.(4分)2011年1月17日,某市发生天然气爆炸事故。

(1)从燃烧的条件分析:

因为天然气具有性,所以泄漏后与接触,遇明火发生爆炸;

(2)爆炸引发楼房着火,用高压水枪灭火,其原理是。

8.(6分)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火善用为之福,不善用为之祸。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灭火方法:

①熄灭液化气灶火焰时,关闭阀门;

②木材着火时,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③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

④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

⑤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

⑥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请你从灭火原理角度,选择一种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分类标准

(1),

包括事例

(2)(填序号)。

9.(4分)下表是混有甲烷的空气在有限空间内点火时的现象:

混合气中甲烷的体积分数

2.0%

4.0%

5.0%

6.0%

9.0%

10.0%

15.0%

16.0%

18.0%

点燃时的现象

不爆炸

爆炸

强烈爆炸

燃烧

(1)写出甲烷爆炸的化学方程式:

(2)若在有限空间内甲烷与空气按1}6的体积比混合,点燃时的现象为。

(3)煤矿的矿井里常含有甲烷,你认为煤矿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是。

能力提高训练(时间:

25分钟分数:

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能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因此燃烧均能看到火焰

B.化学反应常常伴随着能量变化,因此有能量释放的变化都是化学反应

C.原子失去电子后该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因此阳离子得到电子后一定变成原子

D.任何可燃性气体跟空气充分混合后遇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当氢气、天然气、煤气等发生泄漏时,应杜绝一切火源、火星,以防发生爆炸

2.以下实例中,利用了“隔离可燃物”原理灭火的是()

A.实验时酒精不慎洒出并燃烧,用湿抹布盖灭

B高楼失火,用高压水枪向着火处喷水灭火

C.森林发生火灾时,用炸弹轰炸灭火

D.森林发生火灾时,将火焰蔓延路线前的小片树林砍掉

3.空气中含甲烷5%一15%(体积分数)时,点燃就会发生爆炸,发生爆炸最强烈时,甲烷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分数是()。

A.5%B.9.5%C.10%D.15%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2分。

4.(10分)某同学根据日常经验推测,可燃物燃烧可能与氧气和温度有关。

设计并完成了下列实验进行验证:

(6)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2)实验和实验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接触氧气。

(3)实验和实验证明了可燃物燃烧必须要达到一定温度。

(4)瓦斯(主要成分为甲烷)爆炸是煤矿安全事故的一种。

为了生产安全,要求井下通风状况良好,控制天然气浓度在1%以下,禁止携带烟草及点火工具下井,挖掘时防止和减少摩擦火花可能性的产生,上述措施可以防爆是因为破坏了燃烧的某些条件,分别是和。

5.(10分)2011年4月8日凌晨3时10分.兰临高速公路新七道梁隧道内,两辆装载近40吨危险化学品—190号溶剂油的重型油罐车由于追尾发生燃烧爆炸.当场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

迅即赶到的救援官兵.佩戴空气呼吸器,用喷雾水枪对火势进行控制。

到5时30分.隧道内明火被全部扑灭。

(1)以下是四种常用的危险品标志,在装运“190号溶剂油”的油罐车上应贴的标志是。

(2)油罐车起火燃烧有三个必要条件:

其中“190号溶剂油”为可燃物,还需要有和。

(3)从灭火的原理分析,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喷水将大火扑灭,其原理是。

(4)调查表明,火灾伤人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

当油罐车起火燃烧、爆炸时,下列自救措施不当的是

A.迅速脱下衣物,扑灭大火

B.背对爆炸地点迅速卧倒

C.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选择合适通道迅速逃生

6.(12分)结合下列材料填空:

材料一:

1703年,德国化学家施塔尔系统提出燃素学说,

认为物质可以燃烧是因为它们含有燃素。

如木炭和金属燃烧释放出“燃素”后,就剩下了失去“燃素”的死灰。

但是,人们始终没有找到“燃素”。

材料二:

1774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了氧气并研究其在燃烧中的作用。

提出了氧化学说,认为燃烧是物质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发光放热的剧烈反应。

初步揭开了燃烧的神秘面纱。

(1)材料一中,金属铁在氧气中燃烧后失去“燃素”的“死灰”是(填化学式),木炭燃烧释放出“燃

素”的化学方程式为

(2)燃烧条件是’‘氧化学说”的重要内容.翔安海底隧道采用了多种控制燃烧的措施。

①确保良好的通风,除能保证人的安全外,还能使通过隧道的车内汽油充分燃烧,这是考虑到充分燃烧需要

②隧道使用了氢氧化铝阻燃材料,它在受热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氧化铝,

化学方程式为。

氢氧化铝能阻燃的原因是。

(3)人们对燃烧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请根据下列事实,对初中化学所学的物质燃烧条件提出新的认识。

①CO的含量小于12.5%时,在空气中达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

新认识:

②木炭在氧气浓度低于14%的空气中,达到着火点也不会燃烧。

③钠可在氯气中燃烧,镁可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中考真题】

1.学习化学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成为化学家,重要的是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从化学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夜晚发现液化气泄漏立即开灯检查

B.人们每天的饮食中都应有蔬菜、水果,其目的是补充蛋白质

C.扑灭电器、图书档案等火灾最适宜的灭火器是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D.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立即加水灭火

2.小林查阅资料获得有关物质燃烧的新信息:

(1)2Na+Cl2点燃2NaCl;

(2)2Mg+CO2点燃2Mg0+C。

由此形成以下几点认识:

①反应

(2)属于置换反应②工业上常用反应

(1)生产食盐③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与④使用CO2灭火应有所选择

其中正确的是()。

A.只有①②④B.只有①④

C.只有①③④D.只有②④

3.据调查有些火灾是因为装修时电捍产生的火花引起的,运用你所学的化学知识请回答:

(1)电焊火花在火灾中起作用。

(2)假设你此时身处大火中,则你所采取的自救措施正确的是(填序号)。

①马上拨打119报警电话,之后打开窗户;

②惊慌失措、大喊救命;

③随手拿起身边的毛巾或衣服并迅速打湿,捂住口鼻,寻找安全出口;

④寻找家中的贵重物品,携带后逃离。

(3)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此措施中采用的灭火原理是。

4.某无色气体中可能含有甲烷、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气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将该气体依次通过下图所示装置,观察到:

①A装置内未见有浑浊出现;

②D装置内无水硫酸铜变蓝(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

最终收集到一定量干燥气体(假设每步反应都是完全的)。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①可知原混合气体中肯定不含_________;

(2)由②可知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

(3)最终收集到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

(4)实验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

D装置总质量

E、F装置总质量

反应前

156.6g

356.8g

反应后

158.4g

359.0g

则该气体的成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9年1月,某市酒吧发生一起特大火灾。

该事故的起因是几个年轻人在酒吧内燃放烟花,引燃聚氨醋泡沫塑料天花板,聚氨醋泡沫塑料燃烧产生大量有毒烟气,造成人员中毒伤亡。

氢氧化镁是一种新型的阻燃剂。

当温度达到380℃时,氢氧化镁开始分解出水蒸气,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镁固体。

利用氢氧化钱这一性质,将它添加在塑料等易燃性材料中能起阻燃作用。

(1)聚氨醋泡沫塑料属于_(填“有机”或“无机”)材料。

请回答聚氨醋泡沫塑料的一点化学性质_。

(2)燃着的烟花在引发这场火灾中所起的作用是。

(填序号)

A.提供氧气

B.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提供可燃物

(3)根据灭火原理初步分析氢氧化镁能作阻燃剂的原因(答一点)。

氢氧化镁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三、教学反思

教学效果

下次课设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