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2387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docx

《《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docx

《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

《年代秀》的音频解决方案

【摘要】:

《年代秀》是一档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深圳卫视制作的号称“内地综艺旗舰节目”的全明星代际互动综艺秀,该节目由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深圳卫视斥巨资邀请各界逾300多位一线明星名人和内地一线电视制作团队,经过近1年半时间精心打造才终于和观众见面。

每期节目邀请60、70、80、90、00五个年代的10位明星嘉宾同台互动,有不同年代的明星激活的有趣往事、有温暖的动情时刻、有斗智的竞技氛围、有无数的欢歌笑语。

作为音频制作人员针对这种新的节目形式设想并实行了现场扩声、现场录制的同期分轨录制和现场扩声、后期缩混的分期分轨的节目录制方案。

【作者单位】: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制作统筹室综合制作科尚晖

【关键词】:

现场扩声、拾音技术、录扩分离、环境话筒

一、前言:

年代秀引进国外大热综艺节目《Generationshow》的模式,不仅包含游戏竞赛,并且结合影像、实物、音乐表演和时尚秀等元素向整个时代致敬,寻找浓浓的当年情。

节目中,观众看到由60、70、80、90、00不同时代的五代人组成年代小组,每个小组组长均由特邀而来的各界明星大腕领衔担纲,这些节目嘉宾有运动员、政治家、艺术家、歌手和演员等。

在节目现场,他们会被问及自身及职业方面的问题,同时在现场朗读问题,讲述自己的时代故事。

而作为音频制作既要保证现场的扩声需求来烘托现场氛围并领嘉宾和观众的热情也要在前期大声压级扩声的现场来录制良好的声音呈现给电视机前的全国受众。

这样才能使这种全明星代际互动更加热情,使各年代嘉宾们呈现出最佳的状态。

(如图1所示)

(图1.年代秀的宣传海报)

二、制作系统的设计理念及技术难点:

其实电视的录扩制作系统的理念早已提出多年,但是目前电视节目的激烈竞争使得以往的做法并不适应快节奏的录制环节。

或者说近几年的数字音频的发展以及高清电视的推广使得音频也必须紧跟形势推出新的制作方案。

所以作为音频工作者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不应仅仅局限于几年前的模拟音频时代的制作模式,应该大胆尝试新的制作流程和更细致的分工合作。

深圳广电以往采取的都是录扩一体化的制作模式,但这种常规的制作模式并不能满足这种大型综艺秀的录制形式。

所以需将录扩一体化进行分离,进行多级扩声和混音,并对录播的大型综艺节目的后期制作进行同期分轨的制作方法,以寻求更好的声音,来修正录扩一体化的弊端。

这种全明星代际综艺节目的音频制作难度在于既要保证现场的扩声需求来烘托现场氛围并领嘉宾和观众的热情也要在前期大声压级扩声的现场来录制良好的声音呈现给电视机前的全国受众。

因为录扩一体化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大声压级下的扩声必然会损害到现场信号的录制,如声音发空、影响语言清晰度等等,所以可行的方案还是对录扩系统做一定的分离,这样才能同时保证现场扩声和同期录制的效果。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录制现场观效声的拾取,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电视画面非常热闹,但是相应的观众效果声却并不匹配,这是由于现场大声压级的扩声干扰了现场的效果声话筒。

三、制作系统的搭建

早在2011年3月就已着手《年代秀》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与比利时节目制作总监和舞台总监进行沟通并制定中国版的技术制作方案,并在中旬确定最终的音频方案。

同年4月便录制了首期节目,通过首期的节目录制都进行反复推敲及修正确定了最终的录制方案。

当然通过根据每期的录制随时对系统进行改进和完善。

整套制作系统由以soundcraftsi1+为主调音台的现场扩音系统、以yamahaDM2000为主调音台的同期分轨录制系统和以soundcraftvi4为主调音台的现场录制系统搭建而成。

(如图2所示)

(图2.soundcraftsi1+yamahaDM2000soundcraftvi4)

三套系统各自独立相互备份而且不会互相干扰,话筒信号通过无源分配器whirlwindSPC83X分别送给了si1+的现场扩音系统和vi4的现场录制系统,乐队信号则通过缆车A、B经由DM2000缩混过后通过stereo母线送给vi4的现场录制系统再由vi4的stagebox的输出送给si1+的现场扩音系统。

分轨录制的信号则由DM2000的SLOT1\2ANA经音频接口DIGIDESIGN003送给PROTOOLS音频工作站。

所有舞台上的信号先接入soundcraftvi4数字调音台设置在舞台上的接口箱(Stagebox),Monitor调音台从上面取走所需的信号,而舞台上接口箱(Stagebox)通过光纤又与现场扩声调音台的本地接口箱(Localbox)相连,这样舞台上的信号就可以直接送到扩声调音台了。

(信号的流程如图3所示)

针对《年代秀》的舞台我们也对舞台监听系统做了设计和调试。

监听音箱的摆放沿着台口的前沿面向舞台一侧均匀摆放,主要是参照让舞台上的每个表演区都能听清的原则,力争做到声场均匀。

由于《年代秀》舞台较深较宽,而且节目制作团队针对电视画面干净不希望台前摆放监听音箱时,所以我们在舞台两侧架设了侧面的辅助音箱,也就是通常被称为的“Side-fill”,音箱用支架架起,使音箱的高音轴线与舞台中间艺人的耳朵持平。

其实这样考虑也是因为即使在舞台台口能够摆放舞台监听音箱,再加上舞台两侧的“Side-fill”音箱,必将使台上的艺人能够听到更加饱满的和具有冲击感的声音,舞台上的音响效果会更佳。

(音箱摆放的平面图如图4所示)

对于舞台监听和现场扩声的比例关系,在先调整好现场扩声的前提下再来调整舞台监听。

先把现场的各种比例关系找好,比如人声和音乐的比例等,这时在来调整舞台上的声音。

在现场扩声开启的状况下,一般音响师会拿着话筒在舞台上先听话筒送到监听音箱里的声音,首先是要保证送到监听音箱里的话筒声音有足够的音量,以使艺人在舞台上听到的主要是监听音箱出来的声音,而尽量减少扩声音箱的声音以及扩声音箱所带来的各种反射声音的影响。

在通过控制这个区域音箱的插入均衡器来调整监听音箱的音色和啸叫。

前面所提到的输入电平的调整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话筒的输入电平设置的太高,则话筒的音量就会大,就容易引起舞台上的啸叫,反之话筒输入电平设置的太低,舞台上的话筒音量不够,就会加大输出电平,这样容易引起音箱的失真并会把设备的本底躁声提高。

如果话筒等输入电平设置的合理,舞台上的啸叫还是很容易控制的,可以通过频谱分析仪来反映出啸叫点的频率,通过均衡器对这一频率进行相应的衰减。

而在《年代秀》的系统调试中也正是使用了目前广泛应用的是Smaartlive软件。

(图4.现场音箱分布图)

(图3.年代秀系统图)

SmaartLive软件通过连接有线测试话筒可以直接采集演出当地频响数据,并转换成直观的频响图(如图5、6所示)。

啸叫频率一目了然,调音师可根据频响图的显示进行均衡调试。

(图5.SmaartLive综合分析图)(图6.SmaartLive频率响应图)

《年代秀》采取的是现场乐队伴奏的形式,所以对于乐手们的监听也至关重要。

比如,鼓手:

他首先要听清自己,然后要听清贝司,这两点对鼓手来说是最主要的,同时他还要听清其他乐器和主唱的声音。

贝司:

他所要听的与鼓手差不多,但他主要是听到自己和贝司鼓的声音。

吉他:

除了自己的声音以外,要听到鼓的节奏,听到键盘的旋律和主唱的声音等。

如果是有两把吉他,则主音吉他和节奏吉他一定要相互听清。

合音:

往往只要求听清自己和主唱的声音。

当然,也有需要听见乐队的声音。

主唱:

听清所有的声音,并要求声音的整体平衡。

当然还有电吉他和木吉他的关系、键盘与键盘之间,键盘与其他乐器之间的平衡等等。

所以现场乐队的的监听我们给每位乐手配备了一个Superlux-HA3D耳放,通过耳机进行监听(如图7所示)。

各个乐手所需的信号均通过Monitor调音台的AUX辅助母线混好比例送给耳放。

(图7.通过Superlux-HA3D耳放送给乐手返听)

四、人员分工

由于节目环节繁多紧凑,在录制过程中音频工作人员的分工也十分精细。

具体安排如下:

●音响师3名(现场扩声1名,多轨录音1名,录制调音1名):

《年代秀》共使用几十路话筒通路,多路周边设备,再加上AUX、GROUP编组通路,通路数众多,通过3张调音台进行信号处理,调音师间的默契配合是节目录制成功的基础。

●还音员1名:

同时负责一个主还音及一个备份还音。

还音员承担整个节目的放音工作。

开始排练前,根据节目录制串联单,检查所有需要放音的节目是否提交了音乐资料,核准音乐内容,按节目演出次序排列整齐以免错放。

还音员将音乐实时导入360数字硬盘录音机的同时可以监听音量电平大小,声音是否会抖动、断续或失真。

并在串联单上作好相应记录。

如果不影响录制质量,可通知音响师在调音时适当处理。

如果问题严重,应通知音响监制或节目编导要求演员更换音乐资料。

还音员还要在伴奏音乐结束前15秒钟时,提醒音响师音乐即将结束,方便调音师提前准备后序调音工作。

●话筒员2名(同时兼任通话员):

负责扩声与音控室之间的联系,传递音响师的指令,辅助音响师的工作。

话筒员按节目要求给演员佩戴话筒。

并且把现场各种有关的声音情况通过对讲系统通知扩声及音控室的工作人员。

节目现场话筒员分别在上场口和下场口。

负责为选手佩戴钮扣及头戴话筒,发放手持话筒还要及时观察话筒电量及时更换电池。

按照节目流程基本都在提前两个环节提前将话筒戴好并配合音响师测试话筒,以保证节目的录制顺畅。

五、现场录制情况

●语言

《年代秀》对语言的扩录主要是主持人赵屹鸥及五个年代10位嘉宾的声音。

随着节目环节的进行,主持人和嘉宾们的情绪也会相应发生一些变化,有时高亢、急促,有时婉约、舒缓。

由于全明星代际综艺秀的表演形式多样和现场互动气氛十分热烈,节目现场我们采用的是近距离拾音方法,以保证声音的清晰度、明亮度和自然度。

主持人和嘉宾均使用SennheiserSK5212-11/hsp4头戴话筒便于大家的热情互动。

音响师要密切关注节目进程,为避免拾取到不必要的环境噪声。

当主持人及嘉宾不说话时,及时拉下他们所使用的音量衰减器。

●表演秀

由于《年代秀》嘉宾多由各界明星大腕领衔担纲,这些节目嘉宾有运动员、政治家、艺术家、歌手和演员等。

在节目现场,他们会被问及自身及职业方面的问题,同时在现场表演歌唱、曲艺表演、朗读问题,讲述自己的时代故事。

由于表演形式多样化,所以我们根据各自的表演形式,对动作较少的嘉宾我们使用SennheiserSKM5200/KK105s无线手持话筒拾取声音。

动作较多的嘉宾(如舞蹈演员、曲艺相声等)使用SennheiserSK5212-11/hsp4无线头戴话筒。

而每场的一名神秘嘉宾根据个人要求配给Ear—Monitor用于个人监听,使其在远离主舞台区的时候也能够监听的真切,跟上现场的节目录制环节。

对于一些要求比较高的歌手我们在Ear—Monitor的调试时一般串接一台均衡器,便于对其耳机的音色进行调整。

录制现场使用的是ShureP-9T无线监听系统。

●现场乐队

由于《年代秀》采用的是现场乐队伴奏的形式,所以对现场乐队的录制也是重头大戏。

电吉他的拾音根据不同歌曲的特色采用两种拾音方式,当歌曲需要粗犷原始的音色时则采取直接从吉他放大器(即吉他音箱)处拾音,话筒置于音箱纸盆附近的网栅20cm处,话筒头微偏音箱孔,置于纸盆与穹顶交界的方向;当歌曲需要干净而清晰的音色时则通过D.I盒接入调音台来拾取,吉他手有自己的效果器来处理他们独特的音色,所以只要把效果盒的输出接入D.I盒的输入即可。

(如图8所示)

同样,对电贝司的拾音也是采用类似电吉他的两种方式,虽然直接拾取的声音比从拾音放大器上的声音在低频段更为深沉,但是放大器可给出更为中等程度的冲击力。

这样做法的也是为了后期缩混时可将直接录音信号与放大器拾音信号进行叠加处理来获取不同的音色,当然在混合的时候要确保两个信号同相位。

(如图9所示)

(图8.电吉他的拾音)

(图9.电贝司的拾音)

对合成器、鼓机及MIDI音频单元则接入一个D.I盒,同时改变接地断开按钮的位置,直到听到最小的噪声为止,同时将乐器上的音量调到3/4处,使之获得一个强信号。

(图10所示)

(图10.合成器、鼓机及MIDI音频单元的拾取)

对打击乐的拾音:

1、军鼓(Snare)的拾音

如图11所示:

采用两支话筒来拾取军鼓的声音。

使用SHURESM57置于距军鼓上鼓面5cm处,下鼓面使用SHUREA980D拾取,大约15cm处,是距离上鼓面话筒的三倍。

这是因为若上、下鼓皮辐射的能量一样,话筒拾取下鼓皮信号就比上鼓皮低9dB,而这种衰减很难用压缩或均衡来补偿。

当然采用两支话筒对军鼓拾音时,在混合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两个信号是否存在相位的问题。

因为理论上在上鼓面被敲击后,两鼓皮几乎同时向下移动。

这样,上鼓皮话筒周围的空气相对稀疏一些,而下鼓皮话筒周围的空气将被压缩,所以两信号间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反相问题。

其实在实际的拾音过程中两信号完全反相的情况很少见,但是在用两只话筒对军鼓拾音时还是应该注意是否会有部分反相问题,然后再对话筒摆位进行调整。

(图11.军鼓的拾音)

2、通通鼓(Tom-Toms)的拾音

如图12所示:

使用一对SHUREA980D和一只SHURESM57分别来拾取高、低、中通鼓。

为避免影响鼓手的演奏,话筒靠近鼓的边缘设置,与鼓皮呈一定角度,轴向指向鼓手的腰部附近。

为避免军鼓的串音,话筒的轴向尽量偏离军鼓的方向,同时加大话筒与鼓面的角度。

这样就可以得到较为丰满的通通鼓的声音,各频率成分间的平衡也不错,同时避免拾取过多的局部振动。

(图12.通通鼓的拾音)

3、踩镲(Hi-Hat)的拾音

如图13所示:

使用NeumannKM184对踩镲拾音,话筒与上镲片的距离大概在10cm左右,以一定角度轴向指向鼓手的右侧。

避免话筒拾取过多的吊镲及军鼓的声音,在靠近镲片边缘的位置时,轴向尽量避免正对两镲片的开合处,因为镲片的开合处会产生一定的气流,正对拾音非常容易拾取到明显的气流噪声。

虽然在现场扩声中不易察觉到,但在多轨录音工作站中非常明显,所以对踩镲的拾音的轴向进行了调整。

(图13.踩镲的拾音)

4、吊镲(Cymbals)及底鼓(KickDrum)的拾音

如图14所示,使用两只NeumannKM184距离吊镲约60cm处拾取,因为话筒过于靠近镲片会拾取一种低频的振铃声。

镲片边缘会散发最多的高频成分,所以将话筒摆放在可以均等地拾取镲片所发出的频率成分的位置。

这样拾取的镲片声音是清脆、悦耳的,而非沉闷或刺耳的感觉。

对于底鼓的拾音则使用了大直径的心型动圈话筒SHUREBeta52A,将其置于鼓腔内部,离击鼓点数厘米处,这样拾取到强劲的重击声和击鼓瞬间的冲击声。

当然有时我们也将一个小毯子放在底鼓里面,这样声音会更加结实,同时使用塑料或者木制底鼓脚踏鼓槌来获得坚挺的音头。

并同时加一点EQ,在400Hz略作衰减并提升4kHz来获取结实的底鼓音色。

由于现场大声压级的扩声,我们特别给架子鼓整体加上了一个透明隔音障板,避免其他乐器对架子鼓组的串音。

(图14.对鼓组整体的拾音)

5、康加鼓(Conga)、邦戈鼓(bongodrum)及音树(barchime)的拾音

如图15所示,

分别使用一只SHURESM57分别置于康加鼓和邦戈鼓的鼓对之间、鼓顶面鼓边上方的数厘米处,话筒呈一定角度指向鼓面,具有现场感的、高频提升的心型动圈话筒能够给出丰满的声音及清晰的冲击声。

音树属于金属打击乐器,使用小膜片的电容话筒NeumannKM184来拾取,距离音树至少30cm以外,避免信号失真。

电鼓的信号则通过D.I盒接入调音台。

(图15.康加鼓、邦戈鼓及音树的拾音)

6、和声的拾音

如图16所示,使用三只SHUREBETA58A对和声进行拾音,在彩排时注意调整每位和声的话筒增益,同时适当加入压缩器,使得背景和声在听感上相对平滑和谐,音量相等,压缩器的加入也可以使和声的声音不至于被嗓门大的歌手压住。

 

(图16.和声的拾音)

●现场观众

《年代秀》的互动环节非常之多,明星嘉宾们随时可能会与观众们进行互动,对于观众席的收音我们也做了精心的准备。

由于场地和电视画面的限制,我们无法在空中悬吊拾音,我们特地在观众席两侧架设了两只SennheiserMKH416,观众席中架设了四只NeumannU87AI作为观众席的环境话筒。

如图17所示。

(图17.观众席的环境话筒)

以往的电视画面往往非常热烈,但是现场的环境声却往往难以匹配,甚至很多时候无法配合画面给出相应的现场声,经过多次尝试最终设定这个环境声的拾取方案,利用两只指向性小膜片电容话筒SennheiserMKH416拾取整体效果,同时使用四只大膜片电容话筒NeumannU87AI尽可能的接近观众席来拾取各个年代观众们的细节声音,这样近距离的拾音可以尽量多的拾取观众们的反应而非扩声音箱的声音,从而达到了非常丰满的观众效果声。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年代秀》的声音制作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大型系统工程,需要音频工作人员细致的调试、仔细的检查、默契的配合才得以完成。

这对一个音频制作团队的分工协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团队意识永远是第一位的。

以上是在制作《年代秀》的过程中的一些总结,对这种全明星代际互动综艺秀的音频制作起到些许的参考作用,为制作更好的电视声音做出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录音技术》,朱伟.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2.《拾音技术》,俞锫、李俊梅、朱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3.《录音工程师手册》,周小东.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4.《电视节目的音频技术制作》,朱慰中.北京:

世界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