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6133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docx

陕西省黄陵县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新部

高新部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6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按顺序它们分别代表()

A墨、道、儒、法B.道、儒、墨、法

C.儒、道、墨、法D.墨、法、儒、道

2、在有关惩治腐败的问题上,甲说:

“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

”乙说:

“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

”丙说:

“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

”丁说:

“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

”和上述四位同学的说法相吻合的思想是(  )

A.儒、道、法、墨B.道、儒、法、墨C.儒、法、道、墨D.道、法、儒、墨

3、春秋战国时代,尊神敬天的传统观念发生动摇,越来越多的人对天产生了怀疑。

如郑国子产就说:

“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何以知之。

”与此相关的背景是()

A、儒学仁政思想的影响B、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形成

C、周天子权威逐渐下降D、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出现

4、秦国丞相吕不韦认为:

“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又说:

“一则治,异则乱”,于是集合门客们编撰成《吕氏春秋》。

这材料表明吕不韦()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B.兼容糅合诸子思想

C.保存凸显诸子思想D.控制思想巩固统一

5、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

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了(  )

A.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B.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

C.儒家学说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

6、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民族迁徙频繁,但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

到秦大一统时期,各民族和睦相处于中华大地,即便后来是蒙古人和满人入主中原也维持了这种相对的稳定。

出现这种局面的决定因素是()

A.政治稳定B.经济繁荣C.文化认同D.国家统一

7、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相异于上述思想的是()

①墨家学派②儒家学派

③智者学派④斯多亚学派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8、有史学家将春秋战国时期视作中国的“化成时代”,意为经此时期古代制度、文化等基本定型。

下列史实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②分封制确定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管理模式

③官僚制取代了世卿世禄制④诸予百家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①

9、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意识形态不再有向心力,一些人崇尚一种被后人称之为“魏晋风流”的人生范式,他们“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味放任性情,自由自在。

这表明当时()

A.儒学失去了正统地位B.三教合一有了新的发展

C.道家思想被普遍奉行D.文化观念呈现多元化

10、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他们主张()

A.选官路径推崇举荐B.按照才能选拔官员

C.通过选官实现平等D.选关对象普及平民

11、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诸子百家”代表了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的利益

B.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分别代表两个不同的派别

C.“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和统治者对学术的重视是有关系的

D.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12、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指出:

“文明之所以进步,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

”下列与“思想自由之明效”一致的是()

①百家争鸣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②百家争鸣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 ③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④百家争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3、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

14、“易大传: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这段话反映的历史时期是(  )

A.西周B.春秋战国C.秦朝D.明朝

15、下列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主张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A.民贵君轻B.兼爱尚贤C.中央集权D.无为而治

16、下列对“百家争鸣”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有()

①是指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②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当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③所谓“争鸣”,指各派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讨论,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

④这些思想家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

A.①②③④C.②③④

B.①③④D.①②③

17、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

对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A.百家争鸣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

18、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19、春秋战国作为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流派纷呈的时期。

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提出的思想,至今对构建和谐社会仍产生着积极影响的是()

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兼相爱,交相利” 

④人贵贱有“序”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①④

20、有的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这些流派分别是(  )

A.儒、道、墨、法B.道、法、墨、儒

C.法、儒、道、墨D.道、法、儒、墨

21、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下列有关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最早把道家思想发展为道教

B.其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是汉初黄老之学的源泉

C.他提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倡导法治

D.他提出“天人感应”,主张顺其自然

22、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着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是因为春秋战国出现(  )

A.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B.诸侯争霸局面

C.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D.商业繁荣局面

23、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六朝的“消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

这里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折射出的历史内涵分别是()

A.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B.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新思潮萌发

C.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思想

D.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24、“百家争鸣”局面出现都原因有()

①社会的剧烈变革②私学的兴盛

③思想解放运动的出现④各国纷争的环境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5、某校校长经常这样教育学生:

“施恩图报非君子,恩将仇报是小人”“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为人处世不可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浪费一粒粮食就会遭到五雷轰顶”。

你认为校长的教育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  )

①儒家 ②道家 ③墨家 ④法家

A.①②④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

26、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有意识形态的群体。

这里的“意识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

A.春秋B.战国C.秦朝D.西汉

27、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

“是无父也。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它:

“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批判的是(  )

A.儒家的“仁政”思想

B.荀子的“性恶论”思想

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墨家的“兼爱”思想

28、有的学者将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分别描述为: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仁爱之心的文化人的学派”。

这些流派按顺序排列应是(  )

A.儒、道、墨、法B.道、法、儒、墨

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29、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孔子的“礼” 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宗法制 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②③④B.①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30、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转变中,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②古代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受到扼制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1、一位学者评价说:

“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为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

”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2、陈独秀说:

“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

”为此,陈独秀(  )

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发动新文化运动,解放民众思想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

3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8年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  )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成熟

34、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

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

他在这里强调的是(  )

A.少谈些抽象的主义,多研究具体的问题

B.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C.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具体历史条件

D.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35、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这些重大的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

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B.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D.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36、孙中山先生在1924年的演说中提到“由于我们的革命,只有革命党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一般官僚军阀把持民国,我们的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

”从中可以分析出()

A.孙中山已经正确认识到了革命失败的根源

B.孙中山认识到了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C.孙中山认为革命军应是政治、军事并重的新型军队

D.孙中山否定了革命党的历史功绩

37、20世纪使革命的世纪,一场故前所未有的国民革命曾深刻影响中国近代历史,这场革命运动的“旗帜”是(  )

A.“民主共和”B.“革命统一战线”

C.“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D.“工农武装割据”

38、某校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阅读了《巴黎圣母院》《基督山恩仇记》《唐?

磺》《悲惨世界》等一系列相关的作品。

依据你的判断,他们研究的课题可能与哪一文学流派有关(  )

A.解冻文学B.古典主义C.现代主义D.浪漫主义

39、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漂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

下列与这一创作风格相符的文学作品是()

A.《巴黎圣母院》B.《人间喜剧》

C.《老人与海》D.《格尔尼卡》

40、下列有关著名画家梵高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被后人称为“狂人”画家B.是意大利的印象派代表人物

C.属于极端个性化艺术家的典型D.作品以《向日葵》系列最为知名

二、非选择题(4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0分)

材料一国君齐桓公田午,在齐国都临淄西门外创建稷下学宫,各国、各家学者纷至沓来……“邹衍、淳于髡……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孟轲、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

——《盐铁论》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

——《孟子·公孙丑下》

“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司马光《稷下赋》

(1)依据材料一,概括稷下学宫的特点。

材料二第十一条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负担责任。

——《人权宣言》

(2)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中《孟子·公孙丑下》观点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观点不同的原因。

42、(10分)材料1:

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袁行霈、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2: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3: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

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1)材料1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2)据材料2,指出作者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作者推崇墨家的哪一主张?

又认为法家的主张中存在着怎样的不足?

(3)据材料3指出“百家争鸣”在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44、阅读下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

(10分)

材料一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

……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乎贵且智者则乱,是以尚贤之为政本也。

材料三 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材料四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

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以上言论都围绕着什么中心问题?

各材料所提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5分)

(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当时社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

(2分)

(3)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当时的影响最大?

原因是什么?

上面的主张哪种对后世影响最大?

(3分)

46、美国著名学者房龙说:

“只有宽容不同的思想,人类才可能获得进步与解放。

”阅读下列材料:

(10分)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

在这场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大变革中,旧的奴隶主阶级没落了,新的地主阶级兴起了,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大动荡大改组局面,面对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孔夫子称之为“礼崩乐坏”,郭沫若称之为“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

——叶文宪《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

材料二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

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

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

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

——许倬云《历史大脉络》

材料三中国近代人文思想是在西方现代文化传入的基础上,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互动,在同化与顺应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产生的。

但是这种人文思想更多地反映了中国新生资产阶级力图改造社会的良好愿望……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中西文化矛盾冲突的比较鉴别中、逐渐发展出具有西方文化特色的人文思想。

——文池《思想的灵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主要表现。

指出当时最符合统治者需要的学派及其顺应“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的重要主张。

(2)据材料二归纳黄宗羲的主张。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进步性。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人文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特点。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人文思想的具体实践。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思想变革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

1、【答案】C

【解析】

2、【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对诸子百家的思想都要识记清楚,然后在进行分析,看诸子百家中哪个思想符合题意,然后得出正确答案.主要考查道、法、儒、墨的思想主张.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的思想属于道家顺其自然的思想;乙主张用严厉的刑法,属于法家思想;丙主张用德治和仁政教育治理,属于儒家思想;丁主张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属于墨家思想,故D项正确.故选D.

3、【答案】C

【解析】儒学兴起于春秋末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周代最高统治者自称天子,这种理念源自于民间尊神敬天的传统,小农经济对传统尊神敬天思想不构成直接冲击,故B项错误;周统治者号称天子,承天而治,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传统观念受到动摇,故C项正确;中央集权的出现,恰可以强化传统尊神敬天思想,故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和吸收成为发展趋势,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和对百家争鸣的掌握.材料强调的是战国前期各思想学派兴起,战国后期出现总结性的人物和专著,由此可知此时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和吸收成为发展趋势,故B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主旨无关,应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故选B.

6、【答案】C

【解析】

7、【答案】A

【解析】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的思想,在题干中无体现,故①符合题意;儒家思想主张“道德自觉”,另外“善人”是先秦儒家思想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即一种兼具道德与地位的人物,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善良之人,故②不符合题意;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忽视了道德,故③符合题意;斯多亚学派主张所有的人都同样具有理性、“顺应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人生而平等等,“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故④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选A项。

BCD中含有不符合题意的选项。

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制度、文化。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是在夏朝而非本题的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是层层分封,不存在“中央”这个概念,即分封制不能确定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管理模式,含①或者②均是错误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确是官僚制取代了世卿世碌制,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也的确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含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含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含②,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9、【答案】D

【解析】

10、【答案】B

【解析】

11、【答案】B

【解析】孟子、荀子在认识论上有不同看法,但同属于儒家学派。

两人表面上泾渭分明,实际上都是强调儒家学说的教化功能,强调用儒家学说改造人们的死系那个,或让善意弘扬,或去恶扬善。

12、【答案】A

13、【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百家争鸣的理解。

根据题干礼法并施的提示应该是荀子主张。

14、【答案】B

【解析】“易大传:

‘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意思如下:

《周易·系辞传》说:

“天下人追求相同,而具体谋虑却多种多样;达到的目的相同,而采取的途径却不一样。

”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都是致力于如何达到太平治世的学派,只是他们所遵循依从的学说不是一个路子,有的显明,有的不显明罢了。

由材料“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数家并存,可以判断出是春秋战国时期。

西周还没有出现百家,排除A。

秦朝焚书坑儒推崇法家,不可能出现数家并存,排除C。

明朝时儒学已经稳稳居于正统地位,不可能出现数家并存,排除D。

正确答案为B。

15、【答案】C

【解析】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法家不法古的思想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并且战国后期的大一统思想只有通过法家所强调的严刑苛法所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才能实现。

16、【答案】C

1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理解。

由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得知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是百家争鸣。

所以选A。

1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百家争鸣的理解。

由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得知这主要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其它是错误的;所以选A。

19、【答案】C

【解析】和谐社会需要“仁义”,更需要平等,因此备选项中“绝仁弃义”和贵贱有序不符合要求,要排除。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各派思想的主要观点。

从“归服自然”可以判断是道家思想,从“专制君主”可以判断是法家思想,从“劳苦大众”可以判断是墨家思想,从“仁爱之心”可以判断是儒家思想。

21、【答案】B

2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

因为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活跃局面,所以春秋战国在学术思想史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

故选C。

23、【答案】A

24、【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频繁。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思想文化上,私学兴盛,学术逐渐下移。

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些以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