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6247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4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docx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首师大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全册的课程的理解: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反映自然界本质与联系的“科学主题”为教学内容,以从课本中学习与从自然、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相结合为教学途径,以受教育者亲自经历和体验的探究活动为主要的教学方式,作为课程组织的主要线索。

努力构建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实践性、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点科学课程。

主要体现三个要点:

〈1〉指导学生学习了解、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指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3〉指导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探究为核心,其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该课程具有开放性,课程的评价应该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学习一些浅显有趣的,并与自己学习,生活和健康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

2、过程方法:

体验学科学和做科学的基本方法,即通过观察、测量、记录、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获取学习科学基础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

发展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眼、动口等科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和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的欲望。

能主动接纳科学课程,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健康的行为习惯,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探究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参与一系列有序的观察观察、思考、讨论、试验、比较、分类、推理、归纳、辩论、评价等活动。

2、事观察,动手、动脑、动口等的经历。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考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参与实践活动。

教学难点:

1、组织学探究性学习科学知识的课堂教学。

2、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熟练、操作分组实验。

3、指导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序号

课题

周次

课时

序号

课题

周次

课时

1

水到哪里去了

1

1

13

纸张

11

2

2

给水加热

2

1

14

纺织面料

12

1

3

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2

1

15

塑料

12

1

4

2

1

16

合金

13

2

单元检测

14

1

5

云雾雨

3

1

17

月球

14

1

6

3

1

18

太阳

15

1

7

生锈

4

2

19

月食和日食

15

1

8

发霉

5

1

20

太阳系

16

1

5

1

单元检测

16

1

6

9

推力和拉力

7

2

21

北京天文馆

16

选学

10

浮力

8

2

机动

17、18

3

11

摩擦力

9

1

期末考试

18

1

12

找找身边的力

9、10

2

期中检测

10

1

体现新课标的思想: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周围常见的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课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相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一)《变化的水》单元

 

体现新课标:

在这一单元,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科学的探究,进行试验、观察、记录、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在解决问题先思考的习惯,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等。

单元教学内容

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

第2课给水加热

第3课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第4课冰

第5课云、雾和雨

单元教学基本标准

(一)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1、初步具有“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观点。

2、具有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

3、发展仔细观察、认真记录的科学态度。

(二)科学能力

1、初步学会定量观察。

2、会观测蒸发、沸腾时水温的变化。

3、会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

4、会做蒸发、沸腾和水蒸汽凝结条件的对比实验,以及露、雾、雨的模拟实验。

5、具有初步的用差异法进行归纳的能力,发展推理和想象能力。

6、自行探究一天中的体温变化、如何加快蒸发,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

(三)科学知识、技能

1、认识蒸发、沸腾、凝结的现象。

2、知道雾、云、雨是怎样形成的。

 

1水到哪里去了

教学目标:

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汽,蒸发时会降温。

初步具有根据蒸发想象蒸发过程的能力。

会做观测蒸发时温度变化的实验。

初步学会设计使酒精、汽油蒸发的实验。

感觉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

教学重点

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汽;知道蒸发时会降温。

初步具有根据蒸发想象想象蒸发过程的能力。

会做观测蒸发时温度变化的实验。

教学难点

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汽;知道蒸发时会降温。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仪器、实物。

2、学生准备:

垫板、毛笔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今天我们研究“水到哪里去了”(用湿布写出课题),请同学们用毛笔或手蘸着水在玻璃片上也写一个“水”字进行观察。

把你看到的和想到的记录下来。

写字、观察。

引起兴趣。

注意细心观察。

2、讨论:

玻璃片和黑板上的水干了。

水到哪去了?

你看到它跑了吗?

水的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的?

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讨论发言。

培养想象能力。

3、通过观察我们知道水在常温下,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是一种蒸发现象。

因为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因此我们看不见水蒸发的过程。

二、新授

1、怎样能知道现在室温是多少?

2、再测量一下烧杯中的水温有多少度?

哪一处的温度稍低一些?

3、思考:

把温度计从低于室温的水中拿出来,温度计显示的温度会有什么变化?

记录下你的猜想。

学生看教室里挂着的气温计,再测量水的温度,报告气温、水温的温度数猜想。

培养实验能力、记录能力。

4、把温度计从水中拿出来时,要特别注意观察温度在最初一段时间里的变化并作记录。

5、你有什么发现,和同学研究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解释实验结果。

培养分析能力。

6、讲述:

刚才看到的温度下降的现象说明,水在蒸发时会带走周围环境的热量,所以物体的温度会降低。

有的同学曾发现,运动后身体出大汗,这时人会感到很热,但人体的温度并没有升高,反而有所下降,就是因为汗液的蒸发带走了人体上的部分热量的缘故。

游泳的同学一上岸就觉得身上冷,也是这个原因。

一旦身上的水干了,没有了蒸发现象,就不感觉冷了。

7、我们已经知道,水有蒸发现象,那么其他的液体是否也有蒸发现象呢?

请你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探究酒精和汽油等液体是否有蒸发现象。

把你探究过程中的猜想、观察到的现象、分析的结果都随时记录好。

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全班交流。

归纳:

水有蒸发的现象,汽油、酒精也有蒸发现象,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液体都有蒸发现象。

自行探究实验。

培养独立探究的能力。

三、总结

思考用什么办法可以加快水的蒸发?

每组桌上都有一小盘水,请你们小组想办法让水很快地蒸发掉。

看哪个组的办法最实用。

板书设计:

1、水到哪里去了

水有蒸发的现象,汽油、酒精也有蒸发现象,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液体都有蒸发现象。

 

2、给水加热

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初步具有在实验中边观测边记录的能力。

知道水的沸腾现象以及蒸发和蒸发现象的异同。

初步具有“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

会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初步具有在实验中边观测边记录的能力。

知道水的沸腾现象。

知道蒸发和蒸发现象的异同。

初步具有“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观点。

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学开始时,让学生了解今天要做的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实验。

1、谈话:

今天我们做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实验。

我们先来学习如何使用酒精灯(出示实物进行介绍)。

2、边讲解,边演示操作过程。

我们应先学习如何使用酒精灯。

然后介绍酒精灯有灯身、灯芯管、灯芯和灯帽组成。

酒精灯里装着酒精。

酒精很容易燃烧,使用时一定要按要求去做。

酒精灯的操作步骤是:

把灯帽打开,放在旁边。

用火柴自下而上点火。

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中焰、焰芯三部分,外焰温度最高。

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

不用时,用灯帽灭火(用灯帽盖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自操作一遍,掌握使用酒精灯的技能。

分组练习:

点燃、熄灭酒精灯。

学会使用酒精灯。

二、新授

1、提问:

如果用酒精灯持续给烧杯里的水加热,水会有什么变化?

请你猜想:

水没开之前温度怎样变化?

水中有什么变化?

水开时温度怎样?

水怎样?

水开以后,再持续加热一会儿,温度会怎样?

水会怎样?

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猜想,并做简单记录。

初步学会在探究科学问题前做出假设。

2、请每个小组分工合作,有人观察温度计,有人观察水。

进行实验时,要有人负责在表格里用简单的文字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实验活动。

初步具有边观察边记录的实验能力。

3、汇报观察结果。

思考:

水为什么会翻腾?

那些气泡是什么物体?

水量为什么会减少?

继续给水加热,为什么温度不在提高?

4、讲述:

当水被加热到一定温度,在北京地区通常是98℃-100℃之间时,水会迅速地变成水蒸气,并且内部会产生大量气泡冲出水面,使水不断地翻腾,继续加热时,水的温度保持不变。

这种现象叫沸腾。

5、请学生讲解什么是沸腾。

有大量的气泡从水面冲出。

气泡是由水变的,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

水迅速蒸发时把热量带走了。

培养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三、总结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蒸发现象,这节课又认识了沸腾现象,这两现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请各小组讨论一下,在书上记录你们比较的结果。

小组讨论。

加深对蒸发、沸腾的认识。

2、全班交流。

 

3、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教学目标

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勇于探究知识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物体凝结成水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

试管烧杯水铁筒温度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教学导入:

1、谈话:

我们来看一个自然现象(课件演示),室外冷,室内热,室内的玻璃上常会有一层小水珠,这是为什么?

学习新课

1、谈话:

为了证明同学们的想法是否正确,我们用实验来证明。

(1)两支同样大的试管,分别倒入同样多的热水和冷水,然后把两支试管同时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并填好实验记录。

(2)小结:

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会在物体的表面形成小水珠,这是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2、提问:

你还见过哪些水蒸气的凝结现象?

3、讨论:

夏、秋季节晴朗的早晨,在小草的叶片上常会有许多小水珠,这些小水珠叫露。

(1)露是从哪来的?

(2)露是从天空中降下来的吗?

(3)露是从草叶等物体中渗出来的吗?

(4)露是怎样形成的?

4、实验:

(1)在一个铁筒里放进一些冰和水,把铁筒放在潮湿的地方,过一会儿,观察铁筒外壁上发生的现象。

(2)用温度计分别测量铁筒不同远近的温度,并记录。

(3)小结:

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物体凝结成的小水珠。

5、谈话:

现在是小组学习交流时间,把你的资料小组交流,选出最好的资料向全班做介绍。

学生活动

猜想可能和玻璃的温度有关

 

学生分小组实验

填写实验记录,汇报结果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分小组实验

学生用温度计测量

填写记录,汇报

 

学生小组资料交流,评选最好的资料汇报。

教学目的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科学态度

 

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情况

启发学生推想露是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勇于探究知识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兴趣

 

4、冰

教学目标:

学生了解谁有三种形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通过认识水、冰和水蒸气之间的相互转化条件,体会温度的改变可是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知道水的冰点是零摄氏度。

初步学会做水结冰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通过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循环图,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严谨踏实,求真求实,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了解谁有三种形态:

固态、液态和气态;通过认识水、冰和水蒸气之间的相互转化条件,体会温度的改变可是物质的形态发生变化;通过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循环图,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严谨踏实,求真求实,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认识水的三态变化循环图,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严谨踏实,求真求实,愿意与人合作与交流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教学导入:

1、谈话:

你知道冰和水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2、那么谁在什么情况下会结冰?

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实验证明水结成并与温度的关系。

2、实验中观察到哪些现象?

你怎样解释这些现象?

3、冰放在空气中会怎样呢?

 

4、通过我们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这么多变化,那么水和水蒸气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5、完成一份不完整的水的三态变化图;

6、谈话:

还有哪些东西向水一样,它们的形态会发生变化?

学生分小组实验

填写实验记录,汇报结果

 

学生猜想:

一:

冰会化成水

二:

冰还会直接变成水蒸气。

学生分小组讨论,汇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言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和积极思考问题,勇于探究知识的科学态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目的

一、教学导入:

1、谈话: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的实验吗?

2、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不用冰箱自制冰棍。

学生回答:

 

复习旧知识

 

二、新授:

1、大家都爱吃冰棍吗?

喜欢吃什么样的冰棍?

想不想自己做一个这样的冰棍呢?

2、阅读制冷剂的调制。

3、分组设计方案。

4、汇报本组的方案。

找出自己设计的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发言

 

学生设计

汇报

学生互相找出不足。

激发学生兴趣

 

培养学生设计方案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

三、作业:

回家自制冰棍。

 

 

5、云、雾和雨

教学目标:

学生知道云和雾是空气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多小水珠和小冰晶,漂浮在空气中的现象;了解雨形成的原因。

会做观察“白气”的实验。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

具有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能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云、雾的成因。

初步建立“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规律的”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

学生知道云和雾是空气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多小水珠和小冰晶,漂浮在空气中的现象;了解雨形成的原因。

会做观察“白气”的实验。

具有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会做观察“白气”的实验。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

教学准备:

幻灯片、水循环课件、实验烧杯、开水、冰块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观看幻灯片:

你们看到了什么?

2、这是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

3、说说云、雾有什么不同。

4、想知道关于它们什么方面的事?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研究云和雾是什么,他们各是怎样形成的。

二、新授

1、(打开杯盖)看一看杯口处有什么?

你认为这是什么?

说说理由。

为什么“白气”不是水蒸气?

学生观察、思考、发言。

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2、现在杯口的“白气”怎样了?

(很少或不见了)注意观察,在杯口处放一块冰,会发生什么现象?

(反复几次。

3、请你推想“白气”是由什么变成的?

4、讲述杯子里的水蒸气在杯子外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很小的水滴。

因此“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小水滴。

5、你能不能根据刚才观察到的实验方法和现象,推想自然界中的雾是什么?

它是怎样形成的?

思考推理。

进行类比推理。

6、阅读课文说说雾的形成。

阅读或指名读。

7、你能不能想办法在装有热水的烧杯里模拟雾的形成?

8、实验中的现象发生在高空是什么?

阅读课文了解云的形成。

9、想一想,如果云中无数小水滴碰撞、合并,会发生什么情况?

讨论。

培养自主设计实验的能力。

10、请学生自己设计“雨的形成”的模拟实验。

设计并实验。

三、总结

1、汇报观测记录结果。

2、说一说,云和雾是怎样形成的。

冬季,为什么人的嘴里会冒“白气”?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5、云、雾和雨

 

为什么“白气”不是水蒸气?

云和雾是怎样形成的。

冬季,为什么人的嘴里会冒“白气”?

 

6、蜡

教学目标:

学生知道蜡的状态变化和化学变化。

引领学生研究蜡物质的各种变化,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在与学生一起做蜡烛的过程中,具有踏实,愿意合作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会使用托盘填平。

教学重点:

知道蜡的状态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蜡托盘天平烧杯砝码酒精灯火柴试管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媒体

学生活动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我们出去买东西要用天平来称,你知道托盘天平怎么用吗?

学生回答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怎样使用托盘填平。

(1)教师讲授:

(2)学生示范

我们先来称称蜡的质量

(出示课题)

2、教师演示实验1认识蜡的质量变化。

1、指导学生认识蜡是由不同种成分构成的。

教师演示实验

2、你会制作一支蜡烛吗?

3、指导学生对蜡烛火焰的认识。

4、燃烧后的蜡烛究竟变成了什么?

课件

 

课件

学生学习是用托盘天平的用法。

 

学生在书上填写实验记录

 

学生发言

学生讨论:

这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

三、体会、巩固

物体在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一般都会怎么样?

学生讨论

板书设计:

6、蜡

蜡蜡新物质

(固体)(液体)(光、热)

 

7、生锈

教学目标:

知道空气(氧气)、水和酸是影响金属生锈的主要原因。

了解人工防锈技术。

初步具有探索金属生锈的兴趣、培养记录观察和描述事物变化的能力。

感受人工加膜技术对金属防锈的作用和贡献。

教学重点:

影响金属生锈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如何除锈、防锈的方法

教学准备:

金属制品酒精灯玻璃瓶图像资料砂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媒体

学生活动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出示金属制品,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

生锈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打磨金属表面与未打磨的金属进行比较。

2、你认为金属生锈是怎么回事?

3、都有什么原因导致金属生锈的呢?

4、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5、师生小结

空气、水、酸是金属生锈的主要原因。

6、学生谈怎样给生锈金属除锈。

7、指导学生完成实验2、3

8、教师小结:

 

打磨并比较

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实验

 

学生研究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学生实验

三、体会、巩固

体会科学技术对生产和生活的作用

 

8、发霉

一、教学目标:

认识霉的形态和成长条件。

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

初步具有探索事物发霉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促进学生养成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

认识霉的形态和成长条件。

了解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学生认识霉的生长条件

四、教学准备:

放大镜塑料袋霉的样品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媒体

学生活动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

1、出示发霉物体或观察课文图示,引导学生观察发霉现象(学困)

2、对于食物、物品发霉现象的想法

学生观察

 

学生交流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观察食物上的发霉现象和橘皮上的霉。

(学困)

2、引导学生推想霉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3、师生小结:

潮湿和温暖的条件下容易发霉。

4、在显微镜下认识霉的颜色和形态。

5、小结:

霉是一点点生长成丝状,最后使物品发霉,发霉是霉的生长发育过程。

 

课件

学生观察

学生讨论

 

学生观看

三、体会、巩固

发霉需要一定的条件,那么不让物体发霉你准备怎么办?

小结:

防止物体发霉的方法。

谈话:

介绍霉和人类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

(四)《力与生活》单元

 

单元教材的教学内容及其教学基本标准

单元教学内容

第9课推力和拉力

第10课浮力

第11课摩擦力

第12课找找身边的力

单元教学基本标准

(一)态度、情感、精神、价值观

1、初步具有对力进行探究的兴趣。

2、初步具有相互合作的科学精神。

3、初步具有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性。

4、初步具有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5、初步具有从多方面看问题的科学方法。

(二)科学能力

1、初步具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具有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初步具有定量观察的能力和记录数据的能力。

4、初步具有对比观察的能力。

5、初步具有分析综合的能力。

6、初步具有设计实验的能力。

(三)科学知识、技能

1、知道推和拉都是力。

2、了解力有大小和方向。

3、了解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4、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5、了解弹性的应用。

6、知道什么是弹力。

7、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并计算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8、知道在水中的物体,都要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9、学会用测力计测量并计算出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0、知道大气压力。

11、了解什么是摩擦力。

12、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3、了解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

 

 

9、推力和拉力

教学目标

知道推力和拉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

具有对力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初步分析综合的能力。

初步具有自主探究的兴趣以及展示自我成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知道推力和拉力,知道力有大小和方向。

具有对力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初步分析综合的能力。

初步具有自主探究的兴趣以及展示自我成果的意识。

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自主探究的兴趣以及展示自我成果的意识。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制作完成的“Y”型硬纸,实物投影。

2、学生准备

玩具小车、直尺、三张硬纸、剪子、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玩具小车。

学生思考、动手实验。

激发学生兴趣。

2、问:

你能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