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教基33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6268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教基33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陕教基33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陕教基33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陕教基33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陕教基33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陕教基33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陕教基33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陕教基33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陕教基33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陕教基33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陕教基33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陕教基33号.docx

《陕教基33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教基33号.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陕教基33号.docx

陕教基33号

 

陕教基[2007]33号

关于印发

《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化建设方案》的通知

各市教育局、杨凌示范区科教发展局,石油普教中心:

现将《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化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陕西省教育厅

二○○七年六月十一日

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化建设方案

为了推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全面实施,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准备工作实施意见》(陕教基〔2006〕36号)和《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陕教基〔2007〕7号)精神,结合我省普通高中信息化建设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为目标,为培养和造就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大批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目标和任务

(一)根据《陕西省中小学校信息化评估标准(试行)》(陕教基〔2006〕24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学校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技术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益,切实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努力提高我省教育信息化水平。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基本原则,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以需求为导向,重点建设实用高效、互联互通、安全可靠、高速快捷的陕西省教育专网和全省现代远程教育体系。

加强省、市、县、校之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三)以陕西教育区域宽带网络系统(陕西教育网、市、县教育网、校园网)为依托,以陕西教育网为枢纽,建立基本满足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与管理、教学成果发布、教学教改研究、信息交流为核心的网络教育平台,用1-3年时间,基本建成满足普通高中教育教学需求的分学科、分学段的互动、开放、动态、实用的新课程资源库群,逐步建立全省教师共建共享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建设工作机制。

(四)进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新一轮高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进一步更新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推动教师角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不断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技术能力、科研能力,不断推进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可持续发展,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逐步得到提高,以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实施步骤与工作重点

(一)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7年9月)

1.重点抓好高中校园网建设。

按照“网站建设和运行规范化、教学应用常态化、学校管理信息化、信息技术应用全员化”的建设目标,2007年9月前标准化及示范高中的校园网建设按照指导意见标准要求(见附件1)实现省内联通,光纤接入互联网。

普通高中学校力争2007年底实现省内联通,光纤接入互联网。

2.陕西教育网在2007年3月前建立高中新课程主题网站,为全省实施高中新课程以及教科研工作提供支持和交流平台。

3.省电教馆组织开发高中新课程学生选课系统、学分成绩管理系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软件,统一平台,加强交流管理。

4.样本学校在2007年3月前建立高中新课程的主题网页。

5.2007年6—8月,围绕高中新课程,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校长、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

将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通识培训、课程标准培训、教材培训紧密结合,强调针对性、注重整体性、重视过程性、体现操作性和反馈性,使受培训者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深刻领会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精神实质,逐步按照新课程理念进行学校管理和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将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与教师资格认证、职务晋升等相挂钩,形成鼓励广大教师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技术应用水平的动力机制,实现高中新课程教育技术能力“全员培训”的目标。

(二)全面实施阶段(2007年9月起全省所有普通高中进入新课程)

1.充分发挥省、市样本学校的作用。

探索学校实施新课程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及时总结推广各级样本校信息化建设经验;改进完善校园网络的选课系统、学分成绩管理系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收集、整合学科教学过程、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生成的数字化资源及课程资源。

发挥样本校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完善和提供有益经验。

2.建立数字化资源的共享机制(见附件2)。

倡导校际之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共建共享的校本课程资源。

学校要尽可能的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充分开发学校特色资源、学科优势资源,努力形成学校的数字化资源体系和共享机制。

3.资源建设应以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为主要内容。

应充分利用国家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卫星宽带网、电视节目、光盘等提供的优秀教育资源。

省教育厅每年审核并发布推荐目录,鼓励教师整合、开发、广泛应用优质教育资源,定期举办陕西省教育教学成果(数字化资源)评选活动,使教育资源的建设和应用纳入到统一管理、有序发展的轨道上来。

4.积极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研训活动,将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作为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实现“五个提高”:

提高有效应用教育技术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作用的认识和观念;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提高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水平;提高应用技术开展对学生的评价和教学过程的评价能力;提高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效率。

5.开展形式多样的资源整合能力的校本研训活动。

按照课程标准和有关教育教学要求,广泛借鉴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提高资源识别和加工处理能力,提高优质资源开发、建设和创生能力,在进行必要的内化与取舍后,科学合理地引入教育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课堂教学和相关教育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四.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信息化建设工作是高中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不同地区条件差异较大,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把高中新课程信息化建设放在新课程改革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统筹领导,精心组织实施。

(一)组织管理

1.在省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下,各市、县(区)要相应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本市、县(区)实施课程改革信息化建设的组织和领导,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落实配套措施,指导本市、县(区)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化建设工作。

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任务、明确目标,责任到人。

2.省上成立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化建设专家指导小组,负责对高中新课程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定方案与标准,负责校园网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应用、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新课程学生选课系统、学分成绩管理系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开发应用指导,网络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等模块的研究指导。

3.各类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本校具体实施新课程改革及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与领导,制定相关制度和具体实施方案,以保障学校新课程改革及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有序进行。

(二)保障措施

1.各市和县(区)要根据高中新课程实施的需要,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拓展高中教育资源,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评估现有设施设备,进一步增加投入,以满足新课程需求和信息时代的发展,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2.建立并完善课程改革的评估督导制度,改革现行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各项制度,建立和完善与课改相适应的系列评价体系与制度,建立激励、制约机制,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开展,确保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各项目标的实现。

3.组织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培训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高中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内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纳入教师规范管理之中,要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达标培训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的一项主要内容。

充分发挥国家、省级培训的作用,积极开展市级、县(区)级培训和校本培训。

到2007年底,使每一位高中教师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具体文件另发)。

4.各级教研部门要积极配合高中新课程信息化建设工作,在校本研训的内容安排、方式选择、目标设定、效果考核等方面为高中新课程实施提供支持服务。

要指导和带动学校教师普遍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训活动,指导和带动教师撰写教学设计方案、教育叙事,开展课题研究,总结典型的课例、案例,以研训促教学、促教研、促科研、促教师专业成长。

附件:

1.陕西省高中新课程校园网建设指导意见

2.陕西省高中新课程资源建设指导意见

附件1:

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校园网建设指导意见

校园网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全省基础教育网络建设工作的通知》(陕教基〔2006〕47号)精神,围绕高中新课程改革,确保校园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运用,结合我省实际情况,特提出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校园网建设指导意见。

一、校园网建设原则

(一)校园网建设应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规划应有一定的前瞻性,发展性,坚持适用、实用、易用的原则。

选择的网络设备要符合Internet网络标准,支持TCP/IP、IPX等多种网络协议。

建成的校园网应具有较强的可管理性,具备完善的网络、资源、信息检索与管理功能。

(二)校园网建设包含办公、教学、备课、图书等子网。

标准化及示范高中则应采取以多媒体教学终端为核心的综合校园网全面解决方案。

有条件的学校也可采取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并举的综合解决方案。

在新建或网络改造时应积极使用与IPV6模式兼容的设备,建设新一代功能更强大的校园网。

二、校园网系统集成

(一)校园网硬件建设

1.校园网建设应设置专门的网管中心。

主要有防火墙、IDS或IPS、路由器、核心交换机、足够的服务器、磁盘阵列和不间断电源等设备。

标准及示范高中的核心交换机,建议采用3层交换技术,并进行VLAN划分管理。

2.县以下高中校园网以ADSL宽带接入互联网,带宽不低于2M。

县级以上(含县级)普通高中光纤接入,带宽不低于4M,标准及示范高中必须以光纤接入互联网,带宽不低于10M,校园网络主干要达到千兆,10/100兆交换到桌面。

3.各行政办公室、学科教研组、年级组、普通教室、实验室及专用教室均设有足够的信息点。

4.学校网络应具备远程视频会议功能,能够利用网络转播和接收全省范围内的各种教育会议、教学活动。

5.校园网应就近接入市、县(区)教育信息中心,并与陕西省基础教育专网连通。

(二)校园网软件建设

校园网软件平台是校园网的信息支持系统,是校园网有效运转的基础。

校园网软件平台应是采用B/S结构,利用计算机、现代通讯、多媒体、软件等技术,集教育教学管理、统计、查询、交流、应用等功能的综合型平台。

主要包括下列功能。

1.学校管理:

包括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总务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图书管理、实验室管理、设备管理,电子办公等功能。

通常提供学校日常办公、教学、教务、后勤、年级组、班级,德育、教研、学生成绩、档案管理、学生成长记录等工作的管理和各项信息的统计、分析、查询。

2.选课与学分管理:

利用网络系统对学生的必修和选修课的选课方式、开设科目、师资情况、课时安排、时间安排、可容纳人数、学分的构成、学分的认定,建立一个详细地查询和管理操作平台。

利用选课和学分评定系统建立科学、合理和可操作的选课与学分管理、评价机制,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用于对学生的个人基本信息、德、智、体、美、卫等信息、综合实践及其它信息进行网络化管理。

按照不同的功能、权限由学生、教师、班主任、德育处、教务处等部门输入信息,以形成学生成长的电子信息袋。

4.教学资源管理: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检索、使用、学习、开发、优化、积累和资源管理与应用的广阔空间。

教师、学生可以方便地搜寻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

也可上传自己的资源以实现个人资源的积累和共享。

5.信息发布、交流:

用于发布校内外信息、公告、教育教学动态,并提供教学应用交流、教科研信息交流、师生交流、家校交流和资源共享。

学校的门户网站的栏目应包含学校概况、新闻、教师、学生、交流等栏目。

还应包括教学科研、资源中心、新课程改革、博客等板块及专题学习网站等。

标准及示范高中学校还应根据自己的优势开设一些如研究性学习、校本教研、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综合实践等特色栏目,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务,为远程支教或教学提供更多的优质资源。

6.网络安全:

安装网络版防毒、杀毒软件,采用过滤软件有效防止不良信息在校园网内部的传播。

三、相关设施设备

(一)普通教室:

1.连接校园网的多媒体计算机或笔记本1台(带DVD光驱),建议使用嵌入式多媒体数字式教学终端1套。

视频实物展示台1套。

2.多媒体显示设备1台。

标准及示范高中应配1台DLP/LCD投影机(亮度>2500ANSI)、1块投影幕。

有条件的学校可选用交互式电子白板1块。

(二)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

1.微机室要保证学生上课时1人1机。

普通高中每12个班配备1间微机教室;标准及示范高中每10个班配备1间微机教室。

2.微机室计算机应全部联网并安装还原卡,配备话筒、耳麦等多媒体设备。

安装多媒体网络教室控制系统。

3.微机教室应实现语音室的基本教学功能。

(三)多功能教室:

1.连接网络的多媒体计算机1台,DLP/LCD投影机1台。

视频实物展示台1套。

DVD光盘播放机一台,音响设备1套,电动大屏幕1幅,并配备中央控制系统。

建议安装无线局域网收发设备。

2.多功能教室每20个班级配备1个。

3.标准及示范高中的多功能电教室应至少有一个具备远程视频会议发布和接收设备,同时能够实现本地实时采集、发布,异地、远程观看功能。

(四)电子备课室:

1.配备一定数量的计算机并安装课件制作软件。

配备音频、视频采集设备、扫描仪、刻录机、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等设备。

2.信息点的数量不低于教师数的1/6。

建议安装无线局域网收发设备。

(五)师生电子阅览室:

1.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电子图书和学习资源。

2.为学生选修课的选课提供足够的计算机终端。

建议安装无线局域网收发设备。

(六)演播室:

标准及示范高中可建立演播室。

面积不小于36米2、演播室设备系统(含摄像机、监视器、调音台编辑设备、灯光设备和无线话筒等)1套。

也可采用多画面实时录播数字化交互式课堂演播/录播系统。

(七)建议标准及示范高中逐步使用校园一卡通系统:

用于学生考勤、门禁管理、图书借阅和食堂消费等日常管理。

四、校园网络的应用

(一)利用校园网进行学校信息化的管理,逐步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效能。

(二)对外宣传学校办学特色,拓展教育服务功能,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效沟通。

(三)为校本课程和特色资源建设提供平台,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交互、开放、共建和共享。

(四)为基于网络的校本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促进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

(五)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供支持。

(六)保障师生在校内外能通过互联网交流学习。

(七)创建网上虚拟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附件2:

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建设指导意见

根据《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准备工作实施意见》(陕教基〔2006〕36号)、《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化建设方案》有关精神,为充分发挥全省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全力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信息化资源建设工作,不断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现就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资源建设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建设原则

坚持以应用促建设,以需求促发展的原则,统筹协调,整合力量,为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服务。

(一)遵循国家技术规范和标准

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标准建设资源,使其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实用性、发展性,真正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二)依据新课程标准

资源建设应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理念,重点建设开发一批围绕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资源,如与新教材配套的网络学习课程、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研究性学习资源、主题学习网站资源等。

(三)购买与自建并重

一是积极引进:

购进优质的课程资源、电子图书、影视资源、互动学习资源等;二是自主开发: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资源建设教师队伍,有针对性地搜集、整理、开发出适合新课程教与学的校本特色资源,逐步建立教师协作、共建、共享、开放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建设工作机制。

二、建设目标

用1—3年时间,建成与新课程实施相配套的分学科、分模块、分单元,互动、开放、动态、实用的课程资源体系,学科覆盖率达100%,课时覆盖率达50%。

三、建设要求

(一)建立以校园网为平台,以资源应用与管理为核心的网络资源总库,包括电子音像教材、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反思等)、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积件、题库、网络课程、教学工具与软件等内容。

(二)建立各学科专题学习网站。

以一个学科或学科内的某个模块(或单元)为主题,为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搭建一个互动、开放、动态、实用的平台。

提供包含必修和选修在内的自主学习资源,有多元化的交流协作记录、综合实践活动及研究性学习过程记录、学生作品及研究性学习案例等内容。

(三)建立校内博客网站。

用于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教学成果发布、信息交流。

(四)建立“协作+共享”的校本资源建设机制。

加强校内教师间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在尊重教师劳动成果和版权的前提下,鼓励教师共享自己的案例、课件和教研成果。

校本特色资源主要以教学案例、多媒体课件、媒体素材、题库为主要内容。

校内以备课组为基本单位,按学期(或每学段)的教学计划分模块(或单元)制定出资源建设计划,组内教师分工协作,每位任课教师每周备1节,通过搜集、整理,做好教学设计方案,提交备课组进行集体讨论定稿,作为组内共享教学案例并供同科组使用,经过教学实践后在个人反思的基础上,集体讨论完善教学案例。

每学期结束,由备课组长收集整理本学期的所有教学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课件、试题等),统一上传到学校资源库,全校共享。

学校资源库每学期更新一次。

(五)各学校必须采用全省统一的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各学校购置的所有教学软件必须是《陕西省中小学电教教材目录》中推荐的品种,严禁未经审定的软件进入学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资源建设工作的领导

成立由分管校长牵头,相关处室主任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校内资源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新课程资源建设相关制度和建设方案,建立新课程资源评审和管理机制,定期召集有关会议,加强对新课程资源建设与应用工作的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

(二)加大对资源建设经费的投入

资源建设专项经费应占到信息化建设总投入的40%以上,用于购买优质资源、资源维护、资源开发、项目研究、表彰奖励等。

(三)建立资源建设表彰奖励机制

学校要将资源共建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教师的业务考评,同时作为教师晋职、评优的基础条件,对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