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6280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4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docx

教科版六年级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

六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教科版)

《工具和机械》单元

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

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5、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6、使用轮轴时,在轮上用力,能省力,并且轮越大越省力。

在轴上用力会费力。

7、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8、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9、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斜面可以省力。

10、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大。

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11、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的作用。

12、大轮带小轮速度快,但费力。

小轮带大轮速度慢,但省力。

13、各种简单机械的比较:

14、写出各类型滑轮的作用。

15、自行车上的各部分应用了哪种简单机械?

 

《形状与结构》单元

1、很多的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直立的材料(柱子)和横放的材料(横梁)支撑住的。

它们受压时,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如何增强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上很重要的问题。

2、增加横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横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要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比增加宽度更有效。

3、改变材料的形状,可以改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4、改变薄板形材料的形状,实际上都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

虽然减少材料的宽度降低了一些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厚度,就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5、瓦楞纸板抗弯曲能力强的原因是:

瓦楞纸板通过又折又黏合的方式,改变了纸的形状增加了纸的厚度,从而使它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强。

6、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

拱形受到压力时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能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7、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优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是拱形,物体在球的任意位置用力,力都能向四周分散开来,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坚固。

(锅盖的作用是为了增大空间不是为了承载压力)

8、生物体中的拱形:

人的头骨、拱形的肋骨、贝壳、乌龟的壳、鸡蛋、接近圆形的水果。

9、拱(弧)形结构包括:

拱形,圆顶形、球形。

10、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

11、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增加斜杆可以增强框架的稳定性,使框架不变形。

12、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13、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

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空气阻力小、基础牢固。

14、瓶口向下放最容易倒;瓶口向上放不容易倒;瓶口向上,且里面装些水、沙之类的物体最不容易倒。

15、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板可以拉住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

桥面被水平方向的力拉紧,还增加了桥面的抗弯曲能力。

16、钢缆能承受巨大的拉力,人们用它建造钢索桥,大大增加了桥的跨越能力。

钢缆桥可以分为悬索桥和斜拉桥。

17、钢索桥由哪些部分组成:

由桥面、桥塔和钢缆组成。

钢缆拉住桥面,桥塔支承钢缆。

18、把桥塔修得高一些的原因是什么?

把桥塔修高一些的原因是为了降低钢缆受到的拉力。

《能量》单元

1、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把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通电导线可以产生磁性,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

2、用线圈和指南针可以做成电流检测器,检测电池中有没有电。

线圈方向与磁针的方向保持一致。

3、由线圈和铁芯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

4、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5、做电磁铁实验时,因为用的导线较短,这个电磁铁是很耗电的,不要把它长时间接在电池上。

6、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或改变线圈绕线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7、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

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

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8、电动机由外壳(磁铁)、转子(铁芯、线圈、换向器)、后盖(电刷)组成。

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电流并转换电流的方向。

电刷接通电流。

9、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

虽然大小悬殊、用途各异,但电动机工作的基本原理相同:

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互相作用转动。

10、电能使各种用电器做各种运动、发光、发声、发热……我们把电具有的这种能量,叫电能。

11、能量有电能、热能、光能、声能等不同的形式。

和运动有关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机械能。

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储存的能量叫做化学能。

12、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3、电池是把化学能或光能转化成了电能。

14、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

15、发明了发电机后,人们能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

16、煤是几亿年前植物被埋入地下,与空气隔绝,在长期的的压力、高温的共同作用下,慢慢形成的。

17、石油和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18、煤、石油、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是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9、煤、石油、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我们正在耗尽这些能源。

20、现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水能、风能、沼气、地热、核能等。

《生物的多样性》单元

1、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辨别和研究植物。

2、科学家主要是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的。

科学家把植物分为两大类:

开花植物和不开花植物。

 开花植物分为裸子植物(松、柏、杉、苏铁、银杏等)和被子植物(无花果)。

3、还可以按其它标准给植物分类,但都有不合理的地方,例如:

按生活环境分:

水生植物   陆生植物

按茎的软硬分:

草本植物   木本植物

按生存时间分:

一年生植物   两年生植物    多年生植物

按人的需要分:

食用植物  药用植物  蔬菜  水果  粮食  建材  

4、在已经发现的30万种植物中,开花植物约占一半以上。

不开花的植物中,蕨类、藻类、苔藓类和开花植物一样,自己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

菌类不是植物。

.藻类植物有:

(紫菜)(海带)(红藻)(绿藻))蕨类植物有:

(蕨菜)、(鳞毛蕨)、苔藓类植物有:

(青苔)、(葫芦藓)。

5、分类是研究动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6、身体中有脊柱的动物叫脊椎动物,没有脊柱的动物叫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分为:

鱼类动物、两栖类动物、爬行类动物、鸟类动物、哺乳类动物。

无脊椎动物分为:

软体类动物、节支类动物、环节类动物等。

昆虫属于节支类动物。

7、动物的身体构造和生命活动特征是科学家对动物进行分类的重要标准。

8、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例如:

蚂蚁、蝗虫、蜜蜂、螳螂、蜻蜓、蝴蝶等。

9、终生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的动物是鱼类;例如:

鲫鱼、泥鳅、金鱼、鲨鱼等。

10、身体上长羽毛的动物是鸟类;例如:

鸡、鸭、鸽子、企鹅、鸵鸟等。

11、直接生小动物,并用乳汁喂养小动物的是哺乳动物。

例如:

老虎、猪、兔、鲸、白鳍豚、海豚、穿山甲、刺猬等。

12、体表有鳞或甲,用肺呼吸,卵生的动物是爬行动物。

 ;例如:

蛇、乌龟、鳄鱼、蜥蜴、壁虎等。

13、小时候用鳃呼吸,长大用肺呼吸的动物是两栖类动物。

例如:

青蛙、蟾蜍、大鲵(娃娃鱼)、蝾螈等。

14、已发现的动物种类有150多万种,是生命世界中类别最多的;其中昆虫达到100多万种,约占80%。

15、我们每一个人的相貌都是唯一的。

不同的物种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

鸡和鸭。

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例如:

人。

不同的形状特征,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n个性状,可以组合造就n的平方个不同个体。

世界上很难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

其他生物也难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

16、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关联的、是相适应的。

植物形态与它所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例子;

浮萍的根只有一根而且很细。

因为它生活在水里,是浮水植物;

小草和玉米有庞大的根系,因为它们生活在陆地上,既要依靠根到土壤中去吸收水分、养分,还要依靠根来固定植物;

仙人掌的叶成刺状,是因为它生活在缺水的地方,需要减少水分的蒸发;

仙人掌的茎绿色、肥厚多汁,是因为它要承担起光合作用和储存水分的功能;

松树的针形叶,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有利于保持身体温度;

香蕉的叶子宽大,是因为它生活在水分充足的热带,更有利于蒸发体内的水分,调节植物体的温度。

17、动物与它所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和功能举例:

金鱼身体呈纺锤形,游泳时可以减少水对它的阻力;

鱼身体上有鱼鳍,鱼鳞、有鳃,有利于它在水中生活;

鸽子身体呈纺锤形,飞行时可以减少空气对它的阻力;

鸽子身体上长有羽毛,有翅膀、骨骼中空都是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的;

猫的脚上有肉垫,在地上跑时发出的声音较小,有利于它捕食;

鸟爪带钩,容易抓住树干,适宜生活在森林中,有利于捕捉小动物;

鸭脚有蹼,适宜生活在水中;

苍耳种子有刺,容易被动物携带传播;

壁虎的脚上有(吸盘),适合在墙上爬行。

白鹤的脚(又细又长),适合在沼泽中行走。

马蹄(粗壮而厚实),适合在草原上行走。

薄公英种子上有绒毛,很轻,容易随风飘移传播。

18、环境发生变化了,生物的形态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19、沙漠中的黄色青蛙,不同地方生活着不同长相的狐狸,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野猪变成家猪、野鸭变家鸭、鲫鱼变金鱼、稗子变成杂交水稻、偃麦培育成小麦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20、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大自然就是运用这一法则选择和淘汰着生物家族的一个个成员。

21、同一种生物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身体的形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

狐狸,生活愈在寒冷地区的个体就愈较大,体形就愈接近圆形,暴露在外部的器官就越小。

22、38亿年前,地球上出现简单生命体开始,到现在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地球环境变化是重要原因。

人类对于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对一些动物的驯化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23、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改变着生物,造就了生物的多样性。

24、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每一种生物也需要生活在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之中。

25、人类生活离不开植物:

(1)提供给人类做食物;

(2)供人类欣赏;(3)提供给人类做药材;(4)人类可以用植物做成生活及学习用品;(5)可以净化空气;(6)提供给动物做食物。

26、生物也需要生活在生物多样性的环境中的例子:

花繁殖后代需要昆虫帮助传粉;蝗虫生活需要以水稻等植物为食;青蛙的存在控制着蝗虫的泛滥,使水稻等植物不会被蝗虫灭掉。

27、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要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28、生物生存是自然赋予的权利,而不是人类赋予的权利。

生物的多样性是指:

地球上生物圈中所有的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生存环境。

它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9、《生物多样性条约》于1993年实行,规定每年5月22日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世界有180多个国家是《生物多样性条约》的缔约国。

五上小学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汇总(教科版)

 

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二课: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需要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

第三课:

1、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2、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

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3、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

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提供的养料。

4、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第四课:

1、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3、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

第五课:

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2、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3、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4、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5、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6、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7、食物链的举例:

水田中的5条食物链。

老鹰   狗尾草   水稻   小鸟  老鼠  蝗虫  蛇

①狗尾草→老鼠→蛇→老鹰     ②狗尾草→蝗虫→小鸟→老鹰

③水稻→老鼠→蛇→老鹰   ④水稻→蝗虫→小鸟→老鹰  ⑤水稻→蝗虫→小鸟→蛇→老鹰

第六课:

1、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2、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4、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5、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

环境因素很多,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成非生物因素和 (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水分)、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 包括(同这种生物有关系)的其他生物。

第八课:

1、草原上的食物链:

草、兔、蝗虫、鸟、蛇、鹰

①草→兔→鹰     ②草→兔→蛇→鹰     ③草→蝗虫→鹰

④草→鸟→蛇     ⑤草→蝗虫→蛇→鹰     ⑥草→鸟→蛇→鹰

2、在食物链“草→兔→鹰  ”中,如果:

①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

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草可能重新生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

或者因为没有植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小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戈壁,兔子、老鹰死的死,迁徙的迁徙。

②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

大量的鹰会饿死,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

③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

兔子会因缺少食物而减少,最后会消失。

老鹰也会饿死,草原会逐渐荒漠化……

3、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鹰、兔子的减少和草的减少?

答:

人类对老鹰、兔子的猎杀;为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的生长困难

4、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答:

①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

②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

③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的动植物。

④保护草原,合理放牧。

……

制作

制作生态瓶。

(图略,操作步骤及图例见教材16页)

实验设计

1、种子发芽实验

(一)(教材第3页)

实验名称: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吗?

实验材料:

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放大镜

实验方法:

①先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并把它们画下来。

②准备两个种植盒,在盒内垫上纸巾并按三个洞,再往其中一个盒内的纸巾上滴水,另一个保持干燥。

再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三粒绿豆。

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

③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

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2、种子发芽实验

(二)(教材第3页)

实验名称: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合适的温度吗?

实验材料:

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

实验方法:

①准备两个种植盒,在盒内垫上纸巾并往两个种植盒内滴相同的水量,然后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两颗绿豆种子,并给同一条件的绿豆种子编上号。

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

然后把一个种植盒放在常温下,另一个放到冰箱里。

②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

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合适的温度。

3、种子发芽实验(三)(教材第3页)

实验名称: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光吗?

实验材料:

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黑色塑料袋。

实验方法:

①准备两个种植盒,在盒内垫上纸巾并往两个种植盒内滴相同的水量,然后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两粒绿豆种子,并把同一条件的绿豆种子编上号。

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

然后把一个种植盒放在窗台上,另一个用黑色塑料袋罩起来(留有气孔)。

②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

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也发芽了。

实验结论:

绿豆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光。

4、绿豆芽的生长条件

(一)(教材第7页)

实验名称:

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实验材料:

发芽的绿豆种子、两个花盆

实验方法:

把发芽的绿豆种子种在两个花盆中,过一段时间后,将其中的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另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

保持其他条件相同,过一段时间观察。

实验现象:

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花盆绿豆芽长得茁壮且颜色深绿,放在黑暗地方的花盆中的绿豆芽比较嫩且颜色浅。

实验结论:

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5、蚯蚓的生活环境

(一)(教材第9页)

实验名称:

蚯蚓喜欢明亮的环境还是黑暗的环境?

6、蚯蚓的生活环境

(二)(教材第10页)

实验名称:

蚯蚓喜欢干燥的环境还是潮湿的环境?

资料库(了解内容,不要求掌握)

1.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2.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成立(1956)年。

3、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是专为保护珍稀动物大熊猫而设立的。

第二单元《光》

第一课:

1、影子产生的条件:

(光源、挡光物体、屏)。

2、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月亮、没燃烧的蜡烛不是光源。

3、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在给我们带来光明的时候,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物体不同侧面所得到的影子是不同的。

第二课:

1、阳光下物体的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2、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4、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5、古代的人们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如(日晷)。

第三课:

1、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达到地球约需要(8)分钟。

第四课:

1、12.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生活中我知道运用光的反射原理的物品有(梳妆镜)、(倒车镜)、(太阳灶)等等。

2、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造的侦察工具。

第五课:

1、太阳在发出光的同时也产生(热),物体在吸收阳光的同时也吸收(热)。

2、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人们发现,(凹面镜)和(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不能用(放大镜)和(望远镜)看太阳。

3、18世纪英国科学家:

(普里斯特列)曾用凸透镜会聚光线获得高温支加热一种化学物质,从而发现了(氧气)。

第六课:

1、太阳外部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地球只得到太阳放射能量的(二十亿分之一)。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在阳光下,物体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升温快);物体按(与阳光垂直)的方式摆放,升温比较快。

第七、八课: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人们对太阳能利用有:

(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3、影响太阳能热水器效能的因素有:

(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性质)、(接收太阳光的位置)和(角度)。

制作

第32页制作潜望镜。

第39—42页制作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课本实验关注:

1、第25页《投影》。

        2、第26页《阳光下的影子》

3、第29页《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4、第36页《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5、第37页《阳光直射、斜射与吸热》

课本插图关注:

第34页《凹面镜与凸透镜会聚光线图》

第40页《设计制作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图》

画图并分析:

1、汽车反光镜是怎样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

画出光的路线图。

答:

窗外景物的反射光射到凸镜上,凸镜再把这个光反射到驾驶员的眼睛里。

2、医生戴的额镜是怎样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

画出光的路线图。

答:

灯光照射到医生戴的额镜上,额镜把这个光反射到病人的耳道中。

3、凹面镜汇聚光的原理图,凸透镜汇聚光的原理图。

4、画出太阳下大树的影子,并说出这样画的理由。

5、请你想办法将阴影里的小球照亮。

资料库(了解内容,不要求掌握)

彩虹的形成与看不见的光

 

第三章: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第一课:

1、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常见的地形主要有:

(高原)、(山地)、(盆地)、(平原)、(湖泊)等。

2、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山地:

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丘陵:

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

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平原:

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盆地:

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4、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单人床,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

(了解)

第二课:

1、、地球的内部可以分成(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

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

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运动)有关。

1、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