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6387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7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docx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

地暖设计施工规范

一、一般规定

1)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应由计算确定,供水温度不应大于60℃。

2)地表面平均温度计算值应符合一下的规定:

区域特征适宜范围最高限值

人员经常停留区24--2628

人员短期停留区28--3032

无人停留区35--4042

3)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应大于0.8MPa.

4)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热媒的温度、流量和资用压差等参数,要同热源系统相匹配;热源系统应设置相应的控制装置。

5)地面辐射供暖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内容和深度,应符合以下要求:

施工图设计文件应以施工图纸为主,包括图纸目录、设计说明、加热管平面布置图、温控装置布置图及分水器、集水器、地面构造示意图等内容。

设计说明中应详细说明供暖室内外计算温度、热源及热媒参数、加热管的技术数据及规格;标明使用的具体条件如工作温度、工作压力以及绝热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规格及厚度等。

平面图中应绘出加热管的具体布置形式,标明敷设间距、加热管的管径、计算长度和伸缩缝要求等。

二、地面构造

1)与土壤相邻的地面,必须设绝热层,且绝热层下部必须设置防潮层。

直接与室外空气相邻的楼板,必须设绝热层。

2)地面构造有楼板或与土壤相邻的地面、绝热层、加热管、填充层、找平层和面曾组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当工程允许地面按双向散热进行设计时,各楼层间的楼板上部可不设绝热层

对于潮湿房间在填充层上部应设置隔离层。

面层(装饰层)应采用热阻小于0.05㎡.K/W的材料。

3)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绝热层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时,其厚度应按下表规定(热阻相当原则)

楼层之间楼板上的绝热层20㎜

与土壤或不采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上的绝热层30㎜

与室外空气相邻的地板上的绝热层40㎜

4)填充层的材料宜采用C15豆石混凝土,豆石粒径宜为5--12㎜。

加热管的填充层不宜小于50㎜。

当地面荷载大于20KN/㎡时,应会同结构设计人员采取加固措施。

三、热负荷的计算:

1)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热负荷,应按这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2)计算全面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时,室内计算温度的取值应比对流采暖系统的室内计算温度低2℃,或取对流采暖系统计算总热负荷的90%--95%。

3)局部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可按整个房间全面辐射供暖所算得的热负荷乘以该区域面积与所在房间面积的比值和下表中所规定的附加系数确定。

局部辐射供暖系统热负荷的附加系数

供暖区面积与房间总面积比值0.550.40.25

附加系数1.301.351.50

4)进深大于6m的房间,宜以距外墙6m为界分区,分别计算热负荷和进行管线布置。

5)敷设加热管的建筑地面,不应计算地面的传热损失。

6)计算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热负荷时,可不考虑高度附加。

三、地面散热量的计算

1)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qf+qd

qf=5×10-8[〔tpj+273〕4-〔tfj+273〕4]

qd=2.13(tpj-tn)1.31

式中q—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W/㎡)

qf—单位地面面积辐射传热量(W/㎡)

qd—单位地面面积对流传热量(W/㎡)

tpj—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

tfj—室内非加热表面的面积加权平均温度(℃)

tn—室内计算温度(℃)

2)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和向下传热损失,均应通过计算确定

3)确定地面所需的散热量时,应将计算的房间热负荷扣除来自上层地板向下的传热损失。

4)单位地面面积所需的散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qx=Q/F

式中qx—单位地面面积所需的散热量(W/㎡)

Q—房间所需的地面散热量(W)

F—敷设加热管的地面面积(㎡)

5)确定地面散热量时,应校核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确保其不高于规定的最高限值;否则应改善建筑热工性能或设置其它辅助供暖设备,减少地面辐射供暖系统负担的热负荷。

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宜按下列公式计算:

tpj=tn+9.82×(qx/100)0.969

式中tpj—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

tn—室内计算温度(℃)

qx—单位地面面积所需的散热量(W/㎡)

6)热媒的供热量,应包括地面向上的散热量和向下层或土壤的传热损失。

7)地面散热量应考虑家具及其他覆盖物的影响。

四、低温热水系统的加热管系统设计

1)连接在同一分水器、集水器上的同一管径的各环路,其加热管的长度宜接近,并不超过120M

2)加热管的布置宜采用回折型或平行型。

3)加热管的敷设管间距,应根据地面散热量、室内计算温度、平均水温及地面传热热阻等通过计算确定,

4)加热管内水的流速不宜小于0.25m/s

五、低温热水系统的分水器、集水器及附件设计取升温措施。

6)1)每个环路加热管的进、出水口,应分别与分水器、集水器相连接。

分水器、集水器内径不应小于总供、回水管内径,且分水器、集水器最大断面流速不宜大于0.8m/s。

每个分、集水器分支环路不宜多于8路。

每个分支环路供回水管上均应设置可关断阀门。

2)在分水器之前的供水连接管道上,顺水方向应安装安全阀门、过滤器、阀门及泻水管。

在集水器之后的回水连接管上,应安装泄水管并加装平衡阀或其它可关断调节阀。

3)在分水器的总进水管与集水器的总出水管之间宜设置旁通管,旁通管上应设置阀门。

4)分、集水器上均应设置手动或者自动排气阀。

六、低温热水系统的加热管水力计算

七、低温热水系统的热计量和室温控制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室内温度控制可根据需要选取下列任一种方式:

1)在加热管与分、集水器的接合处,分路设置调节阀门,通过手动调节来控制室内温度。

2)各个房间的加热管局部沿墙槽抬高至1.4m,在加热管上装置自力式恒温控制阀,控制室温保持恒定。

3)加热管与分、集水器的接合处,分路设置远传型自力式或电动恒温控制阀,通过各房间内的温控器控制相应回路上的调节阀,控制室内温度保持恒定。

调节阀也可内置于集水器中。

采用电动控制时,房间温控器与分、集水器之间应预埋电线。

地暖施工

一、一般规定

1)施工安装前应具备下列条件:

设计施工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齐全;

有较完善的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设计,并已完成技术交底;

施工现场具有供水或供电条件,有储放材料的临时设施;

土建专业已完成墙面粉刷,外窗、外门已安装完毕,并已将地面清理干净;厨房卫生间应做完闭水实验并经过验收。

相关电气预埋等工程完成。

2)所有进场材料、产品的技术文件应齐全,标志应清晰,外观检查合格。

必要时应抽样进行相关检测。

3)加热管应进行遮光包装后运输,不得裸露散装;运输、装卸和搬运时,应小心轻放,不得抛、摔、滚、拖。

,储存在温度不超过40℃,通风良好和干净的库房内;与热源距离应保持在1m以上。

应避免因环境温度和物理压力受到损害。

4)施工过程中应防止油漆、沥青或其他化学溶剂接触污染发热管的表面。

5)施工的环境温度条件不宜低于5℃;在低于0℃的环境下施工时,现场应采施工时不宜于其他工种交叉施工作业,所有地面留洞应在填充层施工前完成。

7)地面辐射供暖工程施工过程中,严禁人员踩踏发热管;

8)施工结束后应绘制竣工图,并应准确标注加热管敷设位置。

二、绝热保温层的铺设

1)铺设绝热保温层的地面应平整,干燥、无杂物。

墙面根部应平直,且无积灰现象;

2)绝热保温层的铺设应平整,绝热层相互间接合应严密。

直接与土壤接触或有潮气侵入的地面,在铺设绝热层之前应先铺一层防潮层。

三、低温热水系统加热管的安装

1)加热管应按照设计图纸标定的管间距和走向敷设,加热管应保持平直,管间距的安装误差不应大于10mm。

加热管敷设前,应对照施工图纸核定加热管的选型、管径、壁后,并应检查加热管外观质量,管内部不得有杂志。

加热管安装间断或完毕后时,敞口处应随时封堵;

2)加热管切割,应采用专用工具;切口应平整,断口面应垂直管轴线。

3)加热管安装时应防止管道弯曲;弯曲管道时,圆弧的顶部应加以限制,并用管卡进行固定,不得出现“死折”;塑料管的弯曲半径不小于6倍管外径。

4)埋设于填充层内的加热管不应有接头。

5)施工验收后,发现加热管损坏,需要增设接头时,应先报建设单位或监理工程师,提出书面补救方案,竟批准后方可实施。

6)加热管应设固定装置。

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的固定方式。

用固定卡将加热管直接固定在绝热板上。

用扎带将加热管固定在铺设于绝热层的网格上。

直接卡在铺设于绝热层表面的专用管架或管卡上。

直接固定于绝热层表面凸起间形成的凹槽内。

7)加热管弯头两端宜设固定卡;加热管固定点的间距,直管段固定点间距宜为0.5—0.7m,弯曲管段固定点间距宜为0.2—0.3m

8)在分、集水器附近以及其它局部加热管排列比较密集的部位,当管间距小于100㎜时,加热管外部应采取设置柔性套管等措施。

9)加热管出地面至分、集水器连接处,弯管部分不宜露出地面装饰层。

加热管出地面至分、集水器下补球阀接口之间的明装管段,外部应套塑料套管。

套管应高出装饰面150—200。

10)加热管与分、集水器连接,应采用卡套式、卡压式挤压夹紧连接;连接管件宜为铜质。

11)加热管的环路布置不宜穿越填充层内的伸缩缝。

必须穿越时,伸缩缝处应设长度不小于200mm的柔性套管。

12)分、集水器宜在开始铺设加热管之前进行安装。

水平安装时,宜将分水器安装在上,集水器安装在下,中心距宜为200㎜,集水器中心距地面不应该小于300㎜。

13)伸缩缝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在与内外墙、柱等垂直构件交接处应留不间断的伸缩缝,伸缩缝填充材料应采用搭接方式连接,搭接宽度不应小于10㎜;伸缩缝填充材料与墙、柱应有可靠的固定措施,与地面绝热层连接应紧密,伸缩缝宽度不宜小于10㎜。

伸缩缝填充材料宜采用聚乙烯泡沫塑料。

当地面面积超出30㎡或边长超过6m时,应按不大于6m间距设置伸缩缝,伸缩缝宽度不应小于8㎜。

伸缩缝应从绝热层的上边缘作到填充层的上边缘。

四、填充层施工

1)混凝土填充层施工应具备以下条件:

所有伸缩缝已安装完毕;

加热管安装完毕且水压实验合格、加热管处于有压状态下;

2)混凝土填充层施工,应由有资质的土建施工方承担,供暖系统安装单位密切配合;

3)混凝土填充层施工中,加热管内的水压不应低于0.6MPa,填充层养护过程中,系统水压不应低于0.4MPa。

4)混凝土填充层施工中,严禁使用机械震捣设备,施工人员应穿软底鞋,采用平头铁锹。

五、面层施工

1)装饰地面宜采用下列材料:

水泥沙浆、混凝土地面;

瓷砖、大理石、花岗岩地面;

符合国家标准的复合木地板及耐热实木地板。

2)面层施工前,填充层应达到面层需要的干燥度。

应符合以下规定:

施工面层时,不得剔、凿、割、钻填充层,不得向填充层内入任何物件;

面层的施工,应在填充层达到要求的强度后才能进行。

石材、面砖在与内外墙、柱等垂直构件交接处,应留10㎜宽伸缩缝;木地板铺设时,应留不小于14㎜的伸缩缝。

伸缩缝应从填充层的上边缘做到高出装饰层上表面10--20㎜,装饰层敷设完毕后,应裁去多余部分。

3)以木地板作为面层时,木材应经过干燥处理,且应在填充层和找平层完全干燥后,才能进行地板施工;

4)瓷砖、大理石、花岗岩面层施工时,在伸缩缝处应采用干帖。

六、施工方案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概况;

2)施工节点图、原始地面至面层的剖面图、伸缩缝的位置等;

3)主要材料、设备的性能技术指标、规格、型号等及保管存储措施

4)施工工艺流程及各专业施工时间计划;

5)施工、安装质量控制措施及验收标准,包括:

绝热层铺设、加热管安装、填充层施工质量,水压实验,环路、系统试运行调试,竣工验收等。

6)施工进度计划、劳动力计划;

7)安全、环保、节能技术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地面辐射供暖技术规程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floorradiantheating

1总则

1.0.1 为规范地面辐射供暖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和保证工程质量,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新建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以热水为热媒或以发热电缆为加热元件的地面辐射供暖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1.0.3 地面辐射供暖工程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 lowtemperaturehotwaterfloorradiantheating

  以温度不高于60℃的热水为热煤,在加热管内循环流动,加热地板,通过地面以辐射和对流的传热方式向室内供热的供暖方式。

2.0.2 分水器 manifold

  水系统中,用于连接各路加热管供水管的配水装置。

2.0.3 集水器 manifold

  水系统中,用连接各路加热管回水管的汇水装置。

2.0.4 面层 surfacecourse

  建筑地面直接承受各种物理和化学作用表面层。

2.0.5 找平层 towelingcourse

  在垫层或楼板面上进行抹平找坡的构造层。

2.0.6 隔离层 isolatingcourse

  防止建筑地面上各种液体或地下水、潮水透过地面的构造层。

2.0.7 填充层 fillercourse

  在绝热层或楼板基面上设置加热管或发热电缆用的构造层,用以保护加热设备并使用地面温度均匀。

2.0.8 绝热层 insulatingcourse

  用以阻挡热量传递,减少无效热耗的构造层。

2.0.9 防潮层 moistureproofingcourse

  防止建筑地基或楼层地面下潮气透过地面的构造层。

2.0.10 伸缩缝 expansionjoint

  补偿混凝土填充层、上部构造层和面层等膨胀或收缩用的构造缝。

2.0.11 铝塑复合管 polyethylene-aluminumcompoundpipe

  内层和外层为交联聚乙烯或耐高温聚乙烯、中间层为增强铝管、层间采用专用热熔胶,通过挤出成型方法复合成一体的加热管。

根据铝管焊接方法不同,分为搭接焊和对接焊两种形式,通常以XPAP或PAP标记。

2.0.12 聚丁烯管 polyebutylenepipe

  由聚丁烯-1树脂添加适量助剂,经挤出成型的热塑性加热管,通常以PB标记。

2.0.13 交联聚乙烯管 crosslinkedpolyethylenepipe

  以密度大于等于0.94g/cm3的聚乙烯或乙烯共聚物,添加适量助剂,通过化学的或物理的方法,使其线型的大分子交联成三维状的大分子结构的加热管,通常以PE-X标记。

按照交联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过氧化物交联聚乙烯(PE-Xa)、硅烷交联聚乙烯(PE-Xb)、辐射交联聚乙烯(PE-Xc)、偶氮交联聚乙烯(PE-Xd)。

2.0.14 无规共聚聚丙烯管 polypropyleneblockcomolymerpipe

  以丙烯和适量乙烯的无规共聚物,添加适量助剂,经挤出成型的热塑性加热管。

通常以PP-R标记。

2.0.15 嵌段共聚聚丙烯管 polypropylenerandomcopolymerpipe

  以丙烯和乙烯嵌段共聚物,添加适量助剂,经挤出成型的热塑性加热管。

通常以PP-B标记。

2.0.16 耐热聚乙烯管 polyethyleneofraisedtemperatureresistancepipe

  以乙烯和辛烯共聚制成的特殊的线型中密度乙烯共聚物,添加适量助剂,经挤出成型的热塑性加热管。

通常以PE-RT标记。

2.0.17 黑球温度 blackglobetemperature

  由黑球温度计指示的温度数值,习惯上也称实感温度。

2.0.18 发热电缆 heatingcable

  以供暖为目的、通电后能够发热的电缆。

由冷线、热线和冷热接头组成,其中热线由发热导线、绝缘层、接地屏蔽层和外护套等部分组成。

2.0.19 发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 heatingcablefloorradiantheating的传热方式向室内供热的供暖方式。

2.0.21 绝缘层 insulationofacable

  发热电缆内不同电导体之间的绝缘材料层。

2.0.22 接地屏蔽层 screen

  包裹在发热导线外并与发热导线绝缘的金属层。

其材质可以编织成网或螺旋缠绕的金属丝,也可以是螺旋缠绕或沿发热电缆纵向围合的金属带。

2.0.23 外护套 sheath

  保护发热电缆温控器 thermostatforheatingcablesystem

  应用于发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的系统中,能够感应温度并加以控制调节的自动控制装置,按照控制方法的不同主要分为室温型、地温型和双温型温控器。

 

3设计

3.1 一般规定 

3.1.1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应由计算确定,供水温度不应大于60℃。

民用建筑供水温度宜采用35~50℃,供回水温差不宜大于10℃。

3.1.2 地表面平均温度计算值应符合表3.12的规定。

表3.1.2 地表面平均温度(℃)

区域特征

适宜范围

最高限值

人员经常留区

24~26

28

人员短期停留区

28~30

32

无人停留区

35~40

42

3.1.3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应0.8MPa;当建筑物高度50m时,宜竖向分区设置。

3.1.4 无论采用何种热源,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热媒的温度、流量和资用压差参数,都应同热源系统相匹配;热源系统应设置相应的控制装置。

3.1.5 地面辐射供暖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内容和深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施工图设计文件应以施工图纸为主,包括图纸目录、设计说明、加热管或发热电缆平面布置图、温控装置布置图及分水器、集水器、地面构造示意图等内容。

  2、设计说明中应详细说明供暖室内外计算温度、热源及热媒参数或配电方案及电力负荷、加热管或发热电缆技术数据及规格;标明使用的具体条件如工作温度、工作压力或工作电压以及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密度、规格及厚度等。

  3、平面图中应绘出加热管或发热电缆的具体布置形式,标明敷设间距、加热管的管径、计算长度和伸缩缝要求等。

3.1.6 采用发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方式时,发热电缆的线功率不宜20大于W/m。

3.2 地面构造 

 

3.2.1 与土壤相邻的地面,必须设绝热层,且绝热层下部必须设置防潮层。

直接与室外空气相邻的楼板,必须设绝热层。

3.2.2 地面构造由楼板或与土壤相邻的地面、绝热层、加热管、填充层、找平层和面层组成,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工程允许地面按双向散热进行设计时,各楼层间的楼板上部可不设绝热层。

  2 对卫生间、洗衣间、浴室和游泳馆等潮湿房间,在填充层上部应设置隔离层。

3.2.3 面层宜采用热阻小于0.05m2.K/W的材料。

3.2.4 当面层采用带龙骨的架空木地板时,加热管或发热电缆应敷设在木地板与龙骨之间的绝热层上,可不设置豆石混凝土填充层;发热电缆的线功率不宜大于10W/m;绝热层与地板间净空不宜小于30mm。

3.2.5 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绝热层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时,其厚度不应小于表3.2.5规定值;采用其他绝热材料时,可根据热阻相当的原则确定厚度。

表3.2.5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绝热层厚度(mm)

楼层之间楼板上的绝热层

20

与土壤或不采暖房间相邻的地板上的绝热层

30

与室外空气相邻的地板上的绝热层

40

3.2.6 填充层的材料宜采用C15豆石混凝土,豆石粒径宜为5~12mm。

加热管的填充层厚度不宜小于50mm,发热电缆的填充层厚度不宜小于35mm。

当地面荷载大于20kN/m2时,应会同结构设计人员采取加固措施。

 

3.3 热负荷的计算

3.3.1 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热负荷,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采暖通风及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3.3.2 计算全面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时,室内计算温度的取值应比对流采暖系统的室内计算温度低2℃,或取对流采暖系统计算总热负荷的90%~99%。

3.33 局部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热负荷,可按整个房间全面辐射供暖所算得的热负荷乘以该区域面积与所在房间面积的比值和表3.3.3中所规定附加系数确定。

表3.3.3 局部辐射供暖系统热负荷的附加系数

供暖面积与房间总面积比值

0.55

0.40

0.25

附加系数

1.30

1.35

1.50

3.3.4 进深大于6m的房间,宜以距外墙6m为界分区,分别计算热负荷和进行管线布置。

3.3.5 敷设加热管或者发热电缆的建筑地面,不应计算地面的传热损失。

3.3.6 计算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热负荷计算,可不考虑高度附加。

3.3.7 分户热计量的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热负荷计算,应考虑间歇供暖和户间传热等因素。

 

3.4 地面散热量的计算

3.4.1 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3.4.2 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和向下传热损失,均应通过计算确定。

当加热管为PE-X管或PB管时,单位地面面积散热量及向下传热损失,可按本规程附录A确定。

3.4.3 确定地面所需的热量时,应将本章第3.3节计算房间热负荷扣除来自上层地板向下的传热损失。

3.4.4 单位地面面积所需的量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3.4.5 确定地面散热量时,应校核地表面平均温度,确保其不高于本规程表3.1.2的最高限值;否则应改善建筑热工性能或设置其他辅助供暖设备,减少地面辐射供暖系统负担的热负荷。

3.4.6 热媒的供热量,应包括地面向上的散热量和向下层或土壤的传热损失。

3.4.7 地面散热量应考虑家具及其他地面覆盖物的影响。

 

3.5 低温热水系统的加热管系统设计

 

3.5.1 在住宅建筑中,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按户划分系统,配置分水器、集水器;户内的各主要房间,宜分环路布置加热管。

3.5.2 连接在同一分水器、集水器上的同一管径的各环路,其加热管的长度宜接近,并不宜超过120m。

3.5.3 加热管的布置宜采用回折型(旋转型)或平行型(直列型)。

3.5.4 加热管的敷设管间距,应根据地面散热量、室内计算温度、平均水温及地面传热热阻等通过计算确定,也可按本规程附录A确定。

3.5.5 加热管壁厚应按供暖系统实际工作条件确定,可按照本规程附录B的规定选择。

3.5.6 加热管内水的流速不宜小于0.25m/s。

3.5.7 地面的固定设备和卫生洁具下,不应布置加热管。

 

3.6 低温热水系统的分水器、集水器及附件设计

3.6.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