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13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72670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1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1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1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1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1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1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1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1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1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1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1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1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13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13Word文件下载.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13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13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复习提纲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13Word文件下载.docx

3.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空气中声速为340m/s。

声速的大小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4.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是:

回声比原声晚0.1秒以上(如果在0.1秒以内起到加强原声的作用)。

回声测距离:

S=1/2vt。

5.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大特性。

(1)音调:

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

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不同发声体音色不同。

6.人们以分贝为单位表示声音的强弱等级,符号为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正常的休息和睡眠不能超过50dB。

7.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如消声器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如隔音玻璃植树造林;

(3)在人耳处减弱;

如带耳塞。

8.可听声:

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

超声波: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

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9.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和传递信息,如交谈就是声音传递信息,用超声波除去结石就是传递能量。

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

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工具是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

2.摄氏温度(℃):

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

(1)实验室用温度计;

(2)体温计;

(3)寒暑表。

体温计:

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体温计中有缩口,使用前要向下甩甩。

4.温度计使用:

(1)看;

使用前应观察量程和分度值;

(2)放;

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3)读;

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4)记;

有数字和单位组成。

5.物质在固体、液体、气体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称为物态变化。

6.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熔化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凝固放热。

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

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7.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

晶体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晶体有冰海波各种金属等,非晶体有蜡松香玻璃沥青塑料等

8.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上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

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处于液态,EF段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处于固态。

9.汽化: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

都要吸热。

10.蒸发:

在任何温度下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温度;

(2)液体表面积;

(3)液面上方空气流速。

11.沸腾:

在一定温度(沸点)下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2.液化:

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

降温和压缩体积。

(液化现象如:

“白气”、雾、“白烟”)

13.升华和凝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

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第四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

自身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常见的有瞄准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都属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

108m/s,在空气中传播速度通常认为是3×

108m/s。

4.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5.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

光路是可逆的)

6.反射分为漫反射和镜面反射,比较刺眼的是镜面反射;

看着比较柔和的是漫反射。

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平面镜成像特点:

(1)虚像;

(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

左右相反。

(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7.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常见的,筷子变弯;

插鱼插下面;

海市蜃楼;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都属于折射现象

8.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折射光线偏向法线。

(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9.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色光的三原色是:

红、绿、蓝。

10.不可见光:

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

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如太阳能),穿透能力强,具有遥控作用;

紫外线具有荧光效应(验钞机),化学效应(感光底片),可以灭菌(紫外灯)。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归纳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凹透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

2.透镜的三条光线:

..

3.透镜中的几个名词:

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4.凸透镜成像规律;

5.虚像和实像

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直接看到的像。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像能在光屏上显示出来。

6.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7.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形成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光会聚在视网膜前,需要配戴凹透镜;

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形成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光会聚在视网膜后,需要配戴凸透镜。

8.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

(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

(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

(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

(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

(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

(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知识归纳

1.质量(m):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国际单位是:

千克(kg)。

其他有:

吨(t),克(g),毫克(mg);

1t=1000kg1kg=1000g1g=1000mg

2.物体的质量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质量测量工具:

天平。

3.天平的正确使用:

(1)放: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2)调:

调节平衡螺母(左偏右调),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

(3)测:

把物体放在左盘里(左物右砝码),用镊子向右盘从大到小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天平恢复平衡;

(4)读:

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m=m砝+m游)。

4.使用天平应注意:

(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

(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

(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5.密度:

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密度单位是千克/立方米(kg/m³

),(还有:

克/立方厘米g/cm³

),计算公式为ρ=m/v。

6.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类的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7.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

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ρ=m/v:

求出物质密度。

再查密度表。

(2)求质量:

m=ρV。

(3)求体积v=m/ρ

第七章力的知识归纳

1.什么是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施力物体有受力物体。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4.力的三要素是: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三要素。

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必要时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6.力的单位是:

牛顿(简称:

牛),N。

7.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支持力压力都属于弹力。

测量力的工具是:

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8.弹簧测力计的用法:

(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

⑸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9.重力:

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计算公式:

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9.8N/kg,在计算时一般取g=10N/kg);

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规则物体重心在几何中心上。

不规则物体重心用悬挂法找。

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惯性只跟物体的质量有关;

质量越大,惯性越大。

3.平衡状态:

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仍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在平衡状态下,合力为0)

4.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合力为零。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6.摩擦力: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个力就叫摩擦力。

7.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

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8.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

(2)用滚动代替滑动;

(3)加润滑油;

(4)利用气垫。

(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第九章压强知识归纳

1.压力(F):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指向被压物体表面。

2.压强(P):

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P=F/S,式中压强p单位是:

帕斯卡,简称:

帕,符号是Pa.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明显程度的物理量。

3.增大压强方法:

(1)增大压力;

(2)减小受力面积(3)同时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4.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5.液体压强特点:

(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3)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6.液体压强计算公式:

P=ρ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³

g=10N/kg;

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垂直距离,单位是m)。

由液体压强公式可得:

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7.气体也有压强,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8.大气压的测量:

托里拆利实验。

一个标准大气压等于760毫米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

10Pa

9.大气压的变化:

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大气压跟高度有关,随着海拔的升高,大气压下降,液体的沸点跟着降低,因此在高山上通常用高压锅来煮饭烧水。

10.液体气体没有固定形状且容易流动称为流体。

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

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流速越小的位置,压强越大。

11.飞机的升力:

上表面气体流速快,大气压小;

下表面气体流速慢,大气压大;

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也就是飞机的升力。

第十章浮力知识归纳

1.浮力:

一切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F浮=F向上-F向下。

(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测出重力G,在测出全部浸在液体中的示数F,则F浮=G-F,这种方法叫做称重法)

3.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1)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2液体的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4.阿基米德原理:

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公式为:

F浮=G物=ρ液.v排.g

5.物体浮沉的条件:

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上浮力,一个是竖直向下重力。

如果F浮<G物,ρ物>ρ液时;

物体会下沉,最终沉到底,此时G=F浮+F支持。

如果F浮=G物,ρ物=ρ液时;

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如果F浮>G物,ρ物<ρ液时;

物体将会上浮,最终漂浮在液面上,有部分体积露出液面,此时F浮=G物。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

F浮=G—F,(G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

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F浮=G物=ρ液.v排.g

(4)平衡法:

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

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

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

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

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知识归纳

1.功: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做功的两个不要因素:

一个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一个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2.不做功的情况:

(1)有力,没移动距离(如使力搬石头却搬不动)

(2)移动了距离,却不受力(如在惯性下滚出去的足球)(3)有力,却没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如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走)

3.功的计算:

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乘积。

公式为W=FS;

W(功)单位是焦耳(J),F(力)单位是牛(N),S(距离)单位是米(S)

4.功率(P)是用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的物理量。

做功快功率大,做功慢功率小。

5.功率:

功与做功所用时间之比。

公式为:

P=W/t,P=F.V

功率的单位为瓦特,简称瓦(w),常用的有千瓦(kw)1kw=10³

w

6.能量:

一个物体能够做功,就说它具有能量。

能量是表示物体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

7.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

他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8.动能: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影响动能的因素:

质量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快,动能越大。

E=1/2mv²

9.重力势能:

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影响重力势能的因素:

质量被举高度(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E=mgh)

10.弹性势能:

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影响弹性势能的因素:

形变量弹性系数。

(形变量越大,弹性系数越好,弹性势能越大E=1/2kx²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归纳

1.杠杆:

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做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

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

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

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

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

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

动力×

动力臂=阻力×

阻力臂.或写作:

F1L1=F2L2。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

动力小于阻力,既L1>

L2,平衡时F1<

F2。

特点是省力,但费距离。

(如撬棒)(动力臂越长,越省力)

(2)费力杠杆:

动力大于阻力,既L1<

L2,平衡时F1>

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

(如钓鱼杠,)(动力臂越短,越费力)

(3)等臂杠杆:

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既L1=L2,平衡时F1=F2。

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如天平)

5.定滑轮:

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它实质上是个等臂杠杆;

是不省力,也不多移动距离,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6.动滑轮:

轴随着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它实质上是省力杠杆;

能省一半力,多移动2倍的距离。

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7.滑轮组:

有动滑轮和定滑轮一起组成。

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上用几段绳子承担物体的重,就可以省几倍的力,但同时得多移动几倍的距离。

8.机械效率:

(1)有用功:

对人们有用的功。

(一般它等于物体的重乘与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额外功:

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3)总功:

使用机械时所做的全部功。

(一般它等于所用的力乘与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4)机械效率:

有用功与总功之比:

公式为η=W有用/W总,所有机械效率都小于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