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7496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历史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历史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历史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历史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历史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历史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历史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历史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历史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历史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历史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题.docx

《历史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题.docx

历史江苏省淮安宿迁等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学业质量检测试题

江苏省淮安、宿迁等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

学业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面对战国时期社会秩序的重建,某思想家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

为此,该思想家主张()

A.知行合一B.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C.实行仁政D.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

2.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

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

家庭人口

项目

数量(单位:

钱)

5人

收入

粮食

8500

支出

赋役

2989

日常开支

7950

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

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D.小农经济的根基脆弱

3.中国古代商人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材料表明,引发人们经商致富的动机中()

A.包含着否定商业发展的基本因素B.体现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目标

C.折射出由抑商到崇商的观念变迁D.表明了商人参加科举的强烈诉求

4.下图是清政府各年财政收支盈余图。

图中信息最能够反映出()

A.清政府的财政赤字逐年上升B.《马关条约》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

C.近代前期半封建化程度加深D.晚清政府已逐渐成为洋人的在华工具

5.据1882年某报纸新闻,无锡“本届蚕丝丰稔,各路收茧之庄鳞次栉比,较往年多至数倍。

每家均设大灶烘焙蚕茧,兼有洋人设庄经收。

各乡出数甚多,每日竟有三百担之谱,价亦增昂。

”这说明当时的无锡地区()

A.手工业仍保持着核心竞争力B.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市场

C.农业商品化的趋势逐渐增强D.传统的小农经济已经解体

6.《申报》1897年7月14日报道,“有客籍之人旅游过此者,谓之较之两三年前有不同焉,以沪上求时新……而不知在土著之人观之,则凡诸不同者,不待两三年也,有一岁而已变者焉,有数月而即变者焉”。

材料表明近代上海()

A.中外贸易发展较快B.社会生活受西方影响较大

C.社会习俗趋新善变D.地处通商口岸交通较便利

7.下图为建国初期某地发行的一张股票。

作为史料,该股票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A.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D.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实行

8.1958年下半年,全国掀起了大招工的浪潮,企业职工人数从上年度的3100万剧增至5194万,在这新增加的2000万名职工中,来自农村的有1104万人,占总数的53%。

出现上述城乡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B.中共八大路线政策的鼓舞

C.“大跃进”运动的掀起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推进

9.阅读下表可知,某一阶段《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语态变化最大,其主要原因是()

《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不同语态所占比例

1960年1月至3月

1975年1月至3月

1985年1月至3月

积极报道

0(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

A.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关系正常化B.新闻媒体的文字风格发生了重大改变

C.全面对外开放推动中美关系改善D.国策调整促使对美认识趋向理性客观

10.1993年我国加大了价格改革力度,放开了大部分钢材及部分统配煤炭的出厂价格;放开了统配水泥的出厂价格;继续放开了粮食购销价格。

这些价格调整措施()

A.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B.促进了市场机制的形成发展

C.推动了外向型经济模式的建立D.实现了商品资源的市场配置

11.《世界经济千年史》记载了一位欧洲航海家在探险活动中的新发现:

“到圣诞节前夕,他

已环绕非洲一圈,而且沿非洲东海岸访问了莫桑比克、蒙巴萨和马林迪。

他发现那里的经济生活比西非要先进和丰富得多。

”这位航海家最有可能是()

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

12.有学者评价,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是在欧洲自身的

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

这主要是基于文艺复兴()

A.旨在阐释欧洲古代文化的精髓B.以弘扬古典文化内在价值为终极目标

C.意图复活古代欧洲的价值观念D.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13.“(宗教改革派)反抗由教会包办的信仰,回转头去,求之于《圣经》和良心。

”这表明宗教改革有助于()

A.加强教皇的宗教权威B.弱化民众的宗教信仰

C.摧毁教会的思想专制D.扩大基督教会的影响

14.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19世纪末,瑞典科学家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这些科学理论()

A.解释了改良蒸汽机的工作过程B.应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而产生

C.证明科技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D.有利于全面认识工业化的影响

15.下表为“苏联一五计划部分重要产品指标完成情况”。

关于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产品项目

1928年

一五计划初步方案

实际完成数(1932年)

煤(万吨)

3550

6800

6440

石油(万吨)

1601

1900

2140

生铁(万吨)

338

800

616

钢(万吨)

1430

830

592

汽车(万辆)

0.07

2.39

拖拉机(万台)

0.13

4.89

A.煤炭和生铁的增长率最高B.苏联新型工业化模式优势初显

C.苏联按计划实现了工业化D.各项产品均超额完成预定指标

16.1946年,《纽约先驱论坛报》刊载了一位美国官员的讲话:

“除非打开更大的世界市场,美国将使自己陷入破产之中……有一个组织最近透露,倘今后九个月内不能成功地发展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它们必将解雇50%的就业人员。

”为此,美国()

A.首倡自由贸易以图开拓世界市场B.力推国际贸易自由化以缓解生产过剩

C.借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霸权D.以美元大幅贬值来刺激国内商品出口

17.历史学家黄安年评价某经济体制改革“在冲击旧有模式方面的勇气上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

他评价的最有可能是()

A.苏俄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余粮收集制

B.苏俄采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赫鲁晓夫下放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

D.戈尔巴乔夫推行企业租赁和承包制度

18.下侧截图出自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政治讽刺喜剧《是,大臣》,尖锐地揭露了当时英国政坛上的种种弊端。

图中的台词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英国()

A.调整福利政策面临着巨大的阻碍

B.开始推行福利政策减少社会问题

C.奉行凯恩斯主义以发展“福利国家”

D.达成缩小“福利国家”规模的共识

19.“决策不是通过谈判完成,而是通过高官会——部长级会议——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逐级协商取得一致……这些成果是集体意志的体现,但不是协议,也不是条约,不具备法律约束力。

”下列属于该组织“集体意志的体现”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B.《汉城宣言》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罗马条约》

20.下表为21世纪初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中的案件统计,对该表中数据理解准确的是()

年份

全部磋商请求

中国申诉请求

中国被申诉请求

2002~2004

82

1

1

2005~2007

45

1

7

2008~2010

50

5

13

A.2007年以后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世界竞争

B.世贸组织充分发挥职能减少了贸易纠纷

C.发达国家借申诉机制成为全球化受益者

D.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提高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5题,满分60分,请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21.(11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当今社会发展仍然具有借鉴价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董仲舒认为人性有三等,“圣人之性”是善的,善者为圣贤,无需教化而成德;“斗筲之性”是恶的,恶者为盗贼,是教而不化,必刑及之人。

但这两类人只占社会的极少数,多数人属于“中民之性”,这些人的本性是纯朴的,但需经过教化才能成善。

他主张“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通过“渐民以仁,摩民以谊(义),节民以礼”,使整个社会“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乡党有序,则民有所让而不敢争”、“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摘编自唐国军《董仲舒与儒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实践化》

材料二“良知之学”的目的在于“人之学为圣人”,即使“愚不肖者,虽其蔽昧之极,良知又未尝不存也,苟能教之,即与圣人无异矣”。

“使学者为圣人”就必须在教育的内容上强调“明(人)伦”、“德教”,“道德以为之地,忠信以为之基,仁以为宅,义以为路,礼以为门,廉耻以为垣墙”。

王阳明还十分重视民风教化,力图通过礼乐教化的手段,使民众“见善互相劝勉,有恶互相惩戒,务兴礼让之风,以成敦厚之俗”。

——摘编自王军昌《王阳明教育思想及其当代影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董仲舒的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主张实施带来的影响。

(4分)

 

(2)据材料二,概括“学为圣人”的主要途径。

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二者教育思想的异同。

(5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董仲舒和王阳明教育思想有何时代价值?

(2分)

22.(11分)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的经济交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交流形式,对于当时及后世中国经济的发展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的经济交流中,官方市场是南北方经贸联系的重要渠道。

边军因制作冬衣御寒、折为军饷和战功奖赏品而需要大量棉织品,其中绝大部分从江南地区贩运而来。

官方的茶马互市亦很兴盛,梭布、绸缎等是茶马互市的重要内容,绝大部分也来自江南。

西北地区输入江南地区的则主要是各类毛皮、羊皮、药材等产品。

官方市场及边境贸易带来了西北地区商品流通的繁荣及西北商人的活跃,为山陕地区的众多商人日后步入全国市场奠定了基础。

边境贸易促进了边境城镇的兴旺,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大量的江南棉布运销西北地区也带来了江南市镇的繁荣。

明末松江府须上纳棉布12万余匹之巨,加之政府委派的商人采买,成为织户棉织品最可靠的市场保证。

但从长远角度看,它又给江南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惰性,使其无需锐意进取。

——摘编自张海英《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的经济交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概括明代江南与西北地区经济联系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

(7分)

 

(2)有学者认为,明朝由官方市场所带来的农业、手工业品的商品化,有其自身的两重性。

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4分)

 

23.(12分)大生企业的兴衰成败极为发人深思,值得我们深入地探索研究。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筹办纱厂、创办通海垦牧公司、开垦苏北沿海滩涂荒地时,张謇都是依靠股份制向社会集资。

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他“考诸上海各厂,而加以斟酌”,使纱厂在开创之始就建立了一套精干的企业管理机构。

张謇选拔人才重才学,重品行,而“不问贵贱,不问年龄,不问所操何业,不问男女”。

当兴办实业初见成效时,他用企业盈余兴办近代教育事业,创办职业教育机构是大生企业集团培养中低级职员的最佳途径。

——摘编自陈争平《近代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大生纱厂在发展过程中进行了种种外延式的多元化扩张,先后投入巨大的财力、人力、物力创办了六十多家企业。

大生企业始终奉行的是“厚利股东”“得利全分”的分配策略,严重堵塞了大生企业集团资本自我积累的途径,使企业“严重失血”。

大生企业利用张謇的特殊身份地位和与达官显贵的密切关系,交通官府,借助官府的力量来竭力加以排斥和阻止外地企业和商人在通海地区与大生企业进行竞争,力图保持大生企业在通海地区独家经营的特权。

然而,由于多年独家垄断经营无人竞争,大生企业的竞争能力也就日益削弱。

——摘编自金其桢、黄胜平《大生集团与荣氏集团兴衰成败之道探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的企业制度创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张謇企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7分)

 

(2)据材料二,分析大生企业走向衰败的原因。

(3分)

 

(3)据上述材料,大生企业的兴衰历程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2分)

24.(13分)铁路业的发展是19世纪欧美国家经济的一面镜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铁路的出现是由于两种需要而引起的。

在企业主方面,他们明显地希望以尽可能更快、更便宜的方法将他们的货物运送到距离遥远的地方。

对资本家来说,它还特别是投资场所。

那些在纺织业赚了大批财富的英国人,一旦他们付过了工人的工资并把一定数量的资本再转过头来投人他们的工厂后,还保存了一部分剩余利润。

他们希望从这部分利润再以体面的、牢靠的方式赚点钱。

铁路投资就成了解决他们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摘编自(美)罗伯特·E·勒纳等《西方文明史》

材料二促使全国市场进一步联结和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重大因素之一就是19世纪末美国铁路运输的巨大发展。

铁路建筑吸收了美国工业的很大部分生产能力,并带动了各部门的加速运转。

但由于铁路重复铺设过多,营运不足、成本上升;互相竞争导致运价下跌等因素,1893年危机中全国1/4以上的铁路宣告破产。

纽约金融界乘机大肆兼并。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4个大集团掌握了全国铁路总收入的85%。

——摘编自刘绪贻等《美国通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引起铁路出现的“两种需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种需要”出现的历史条件。

(4分)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铁路业的发展与两次工业革命”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9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25.(13分)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和一体化经历了曲折的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数据来源:

《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各国政府作用是战后四分之一世纪西欧“经济奇迹”不可忽视的因素。

政府承担的任务包括保证总体局势稳定,创造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环境,为经济上的弱势人群提供最低限度的保障,等等。

就国际层面而言,还应归功于政府之间广泛深入的合作。

这种合作并不总是自发形成的,经常需要美国从旁推动。

但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年份相比较,政府间合作的发展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美)龙多·卡梅伦等《世界经济简史》

材料三当欧共体逐渐成形并迈出最初几步时,世界经济正处于上升的势头,因此对这一新生事物普遍充满了乐观情绪,这又反过来加速了欧共体前进的步伐。

接下来,在成员国不断增加的同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1年终止。

这打乱了1970年拟定的在最初6个成员国之间统一货币的计划。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所有成员国的经济计划均受到严重影响,面对翻了两番的石油价格,各国纷纷采取各自的应对措施。

——摘编自(美)龙多·卡梅伦等《世界经济简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西欧经济发展的表现。

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后欧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5分)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从正反两方面归纳影响战后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因素。

(5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应当遵循哪些原则?

(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DABC6-10:

CACDB11-15:

CDCDB16-20:

BCABD

二、非选择题

21.

(1)举措: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或“中央兴办太学、地方郡国设学校”)。

(2分)

影响:

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2分,学生若答“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亦可得分,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2分)

(2)途径:

致良知。

(1分)

同:

都重视伦理道德教育;都主张通过教育移风易俗。

(2分)

异:

董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教育的对象不是全体民众;王蕴含平等思想,认为人人可以学做圣人。

(2分)

(3)价值:

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

(2分)

22.

(1)特点:

官方市场起主导作用;交流产品比较丰富,以棉纺织品为主;经济交流基本是双向的。

(3分,学生若答出“满足军事需要”等类似答案亦可得分,但本小题总分不超过3分)

积极影响: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促进边境城镇繁荣;促进江南市镇兴旺;孕育晋商群体。

(4分)

(2)认识:

短期看促进了江南地区棉花种植与棉布纺织的商品化,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繁荣;(2分)但从长远看,抑制了经济的创新与活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分)

23.

(1)制度创新:

实行股份制;重视加强企业经营管理;重视选拔人才;发展与实业相关的教育。

(4分)

有利因素: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3分)

(2)原因:

盲目多元化发展;分配政策不当,不注重自我积累;借助官府垄断市场、排斥竞争,削弱了企业竞争力。

(3分)

(3)启示:

企业经营中要注重制度创新;要着眼长远,积蓄发展后劲(要把眼前利益和长期利益恰当地结合起来);要勇于竞争,善于竞争。

(2分,学生答出任意2点即可)

24.

(1)“两种需要”:

扩大商品销售市场;扩大投资。

(2分)

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加速了资本积累。

(2分)

(2)

(9分)

论点方面(2分)

论据方面(6分)

论证方面(1分)

一等

铁路业是工业革命(或者工业化)的产物

①工业革命提高了产品与原料的运输需求,铁路可以满足这一需求;(1分)

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为修建铁路提供了资本;(1分)

③工业革命期间蒸汽机的发明、钢铁工业等技术进步为铁路交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1分)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通畅(1分)

注:

此处给分应具备以下条件:

“论点”两方面答全;“论据”两方面至少各答出2点。

铁路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或者铁路业的发展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①铁路运输有利于企业扩大工业品销售市场和获取工业原料;(1分)

②铁路建设本身,拉动了工业生产;(1分)

③铁路业的大规模经营,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

(1分)

二等

论证过程中提到论点,或者只答到其中一项(1分)

按点给分。

三等

论点偏颇(0分)

按点给分。

四等

论点不合理;无论点(0分)

按点给分。

25.

(1)表现:

50~70年代初,欧洲经济较快发展;70年代初开始欧洲经济增速放缓。

(2分)

有利条件:

战后初期各国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西欧国家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美国对欧洲进行援助。

(3分)

(2)有利因素:

战后初期世界经济高速发展;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发展;欧洲国家吸取了历史上对抗的教训。

(3分)

不利因素:

国际货币关系不稳(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70年代世界经济不景气。

(2分)

(3)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规则;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与域外国家协调合作;区域内国家应该加强协调,避免各自为战。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