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7727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docx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docx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

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试题及答

一、语文课内外阅读理解

1.阅读理解

   草地上的担架:

一条腿的周团长倒在担架上,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坐在地上,饿得连头都抬不起来了。

   周团长拿起身边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看着低头坐在担架前边的那个战士,无力地:

“小同志,你吃一口吧?

   担架前边的战士依然无声地低着头。

   周团长自语地:

“他可能睡着了。

”他吃力地转过身,看着坐在担架后边的那个战士:

“小同志,你把它吃了吧?

   这个战士无力地说:

“周团长……我,不行了,你吃了它……还能走出草地……”

   周团长生气地:

“我是个残废,吃了它也走不出草地去。

   这个战士:

“不!

不……”

   周团长痴痴地看着担架旁边的水塘,似在自语:

“他们都是因为我呀……”

   这个战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微微摇头。

周团长依然在自语:

“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来……”沉吟片时,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毅然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战士微微地睁开眼,看见周团长吃力地爬向水塘,他本能地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蓦地站起,又倒在了担架旁边。

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

(1)文中哪些词语表明周团长选择了死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2)处于极度饥饿中的周团长和战士互相推让炒面,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

(3)作为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没有勇往直前,却爬进水塘赴死。

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答案】

(1)痴痴地、沉吟片刻、毅然、艰难地、全力。

(2)表现了红军官兵在生死抉择关头都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崇高品质和巨大的人格力量。

(3)这是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的特定行动,周团长的赴死,不是消极怯懦的回避艰难,而是为他人着想,从大局出发,把生的希望让给年轻战士,以惨烈的壮举来催唤人们勇往直前,鼓足走出草地的革命信心,其行为充满了悲壮的人格魅力。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3)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

(1)痴痴地、沉吟片刻、毅然、艰难地、全力。

(2)表现了红军官兵在生死抉择关头都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崇高品质和巨大的人格力量。

(3)这是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的特定行动,周团长的赴死,不是消极怯懦的回避艰难,而是为他人着想,从大局出发,把生的希望让给年轻战士,以惨烈的壮举来催唤人们勇往直前,鼓足走出草地的革命信心,其行为充满了悲壮的人格魅力。

【点评】

(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精神或品质。

(3)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

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

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用“________”画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这段文字在写法上运用了先________后________的方法,重点写了________、________,应该说他们是全场三十万人的“________”。

(3)用“________”标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个句子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答案】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

(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

【解析】【分析】

(1)考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一段文章中处于中心地位的句子。

它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是这段话中最重要的句子。

有些文章的段落就是围绕中心句写的。

我们在阅读时找准了中心句,也就把握了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概括了段意。

这段话的中心句在段首。

(2)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

主要运用了“总-分”方法的手法,结合短文的内容做具体分析即可。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能力。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故答案为:

(1)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2)总、分、工人、农民、主力

(3)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人群;海洋;翻动的红旗;波浪。

【点评】

(1)考查学生掌握找中心句的方法并运用。

(2)此题考查学生对“总-分”方法的掌握。

(3)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认真阅读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老人实现的价值知道是指什么?

(2)“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是指________,事实上包含了他________的精神。

(3)选段的最后一句“青山是不会老的”是课文的中心句。

联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答案】

(1)“价值”是指老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绿洲,给予子孙后代物质和精神的财富。

(2)表面上指种树;事实是指老人无私的奉献这里,为这种树,挡风沙。

(3)“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指老人执著的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

【解析】【分析】

(1)“价值”是指老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绿洲,给予子孙后代物质和精神的财富。

(2)表面上指种树,事实是指老人无私的奉献这里,为这种树,挡风沙。

(3)“青山是不会老的”是指老人执著的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

本题涉及课文的理解,包括课文脉络、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重点句子的理解等,在认真领会课文中作者的感情,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点评】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资料等,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4.课外阅读

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在12个月中,每日天上有几十架飞机在侦察、轰炸,地上有几十万大军在围追堵截,路上遇到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没有,从来没有的。

长征是宣言书。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它们的走狗蒋介石等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

(1)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________,长征是________,长征是________。

(2)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________余里,纵横________个省。

(3)军长征大约经历了________年的时间。

(4)写出文中的一个排比句。

(5)全世界宣告了什么?

【答案】

(1)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

(2)二万;11

(3)1

(4)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5)长征向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它们的走狗蒋介石等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解析】【分析】这道题告诉了我们,长征向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它们的走狗蒋介石等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点评】这道题考察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认真阅读课文不难找出正确答案。

5.拓展阅读,我收获。

                                           王献之与十八缸水

   王献之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

他对父亲写的字非常羡慕,很想有一天能赶上父亲。

开始,他的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天天同笔墨打交道,有点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写呀写的,累得腰酸胳膊痛,也实在不好受。

于是他想,要是有什么窍门就好了。

一天,他向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

王羲之指着院子里的18口大水缸,郑重地对儿子说:

“写字的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这18缸水写完,就知道了。

    父亲的话激起了王献之的好奇心,他很想看看水缸底下的秘诀究竟是什么。

于是,王献之的热情又高了起来,面对一口大缸,蘸水磨墨,挥笔临帖,开始了漫长的学书生涯。

   王献之写完一缸水,就感到自己的字写得不错了,有点飘飘然了。

一天,他很得意地把自己写好的字拿给妈妈看。

王夫人端详了好久,指着一个“太”字的下部说:

“只有一点像羲之。

”王献之一听惊呆了,原来妈妈指的这一点,正是爸爸在指教他写字时,加在“大”字下部的那一点。

写了整整一缸水,连一“点”都还没有写像。

王献之深深舒了一口气,想:

看来路途还长得很哪!

①这时候,王羲之进一步勉励儿子:

学书没有秘诀可寻,而全在于“功夫”二字。

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找窍门找出来的。

只要功夫真正练到了家,就一定能够成才。

②他对儿子讲了东汉大书法家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说明一个书法家能取得成功,要下多少功夫,花多少代价。

他还告诉儿子:

功夫不全在字内,还有些功夫在字外。

也就是说,除了练字本身要下苦功以外,还要认真读书,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

这些基本素质,都是成为一个大书法家不可缺少的。

父亲的这些教导,使王献之很受启发。

   王羲之除了在家指导献之练字外,还经常带着献之到野外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以陶冶情操;他还坚持和儿子一起锻炼身体,以增强献之的腕力和臂力。

这样一来,献之每天端坐在那里练字,就是一连练上几个小时都不觉得很累。

    就这样,王献之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终于写干了18缸水,也成了有名的大书法家。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窍门——________   指教——________

  勉励——________   启发——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羡慕:

________  端详:

________  秘诀:

________  陶冶:

________

(3)画线的句子分别使你联想到了哪一句名句格言?

(4)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①由文中的“________”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练字的辛苦;“________”则形象地写出了人的骄傲自满的心态

②要学习好书法,除了练字本身要________之外,还要认真________,加强________,完善________。

(5)最后一段话,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哪些名句格言?

请在下面写出两句。

________

【答案】

(1)诀窍

;指点(指导)

;鼓励

;启迪(启示)

(2)因喜爱而渴望得到

;仔细地看

;不公开的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门路

;给人的思想、性格以优异的影响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功到自然成。

(4)累得腰酸背痛

;飘飘然

;练字本身要下苦功

;读书

;道德修养

;人格

(5)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其它符合要求均可)

【解析】【分析】

(1)汉语中的近义词,如同满园的鲜花,五彩纷呈,香气各异,只要精心选用,恰当布局,就能充分表达思想感情,使文章生辉。

要根据语境来辨析选择。

(2)理解这些词语,要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结合短文的语境来解释其含义。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出自屈原《离骚》第97句。

原意是说:

路迷糊又窄小兮,我要仔细分辨清。

结合上下文则表达了屈原“趁天未全黑探路前行”的积极求进心态。

功到自然成:

一般形容,下了足够功夫,事情自然就会取得成功。

用来激励他人上进。

(4)只要学生熟读短文,在理解文章主要意思的基础上就能填空。

(5)“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思就是说,宝剑的锋利和梅花的无比清香都是经过了很多的磨难才的来的,所以一个人要取得成就,就要能吃苦,多锻炼,靠自己的努力来赢得胜利。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短文阅读的综合能力的运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从重点语句入手,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思考。

6.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多读书的好处

   著名的高尔基先生说过: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

   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许多的写作灵感。

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

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

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

俗话说:

“第一印象最重要。

”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

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觉得你知书达理,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

培根先生说过:

“知识就是力量。

   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

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

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似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

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

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棉队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变得快乐。

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

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液流动,使你身心健康。

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

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方式。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

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

(1)写出多读书会给你带来的好处.

(2)在文中找出名人名言。

(3)全文有________个自然段。

(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①良师益友:

________。

②遨游:

________。

【答案】

(1)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许多的写作灵感。

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

也能使你的心情变得快乐。

可以让你变聪明,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

(2)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知识就是力量。

(3)8

(4)使人得到教益和使人得到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漫游、畅游

【解析】【分析】

(1)“写出多读书会给你带来的好处”,是概括短文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2)“在文中找出名人名言”和(3)“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都很简单,不会失分的。

(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只要多读几遍短文,就能根据短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大致写出两个词语的意思。

【点评】这几题是检测学生对短文的阅读分析能力。

7.阅读下面一段话,并回答问题。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

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

“同志们!

用石头砸!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给本段拟一个小标题:

________。

(2)你从这段文字中体会到了五壮士________的精神。

【答案】

(1)顶峰歼敌

(2)坚强不屈、顽强斗争

【解析】【分析】

(1)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概括中心思想“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分两步:

第一步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即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感情、立场等等。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此题考查对中心思想的把握能力。

 

8.阅读小短文,完成练习

   那盆仙人球在肉质很厚的三角形茎柱上,顶着一个黄色的圆球。

布满刺芒的圆球旁,绽放出一朵橘红色的小花,美丽极了,长长的花蕊上还有点点花粉呢!

我看它就像一位快乐的小天使,举起一束火炬。

仙人球只要一撮泥土,没有任何苛求,四季长青,给人以美的享受。

它祖祖辈辈生活在沙漠里,高温锻炼了它的体魄,风沙培养了它的坚韧,它是大自然抗御逆境的骄子。

(1)用“||”给这段话分层。

(2)这段话先写了仙人球的________,接着写了仙人球的________。

(3)抄下写仙人球样子的句子。

(4)写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

(5)这段话赞美了仙人球________

【答案】

(1)第一层第1——3句。

第二层第4——5句。

(2)外形美丽

;生命顽强

(3)那盆仙人球在肉质很厚的三角形茎柱上,顶着一个黄色的圆球。

布满刺芒的圆球旁,绽放出一朵橘红色的小花,美丽极了,长长的花蕊上还有点点花粉呢!

(4)比喻句第3句,拟人句第5句。

(5)没有任何苛求,给人以美的享受,有抗御逆境的坚韧性格

【解析】【分析】

(1)给段落划分层次,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

第一层第1——3句(外形美丽)。

第二层第4——5句(生命顽强)。

(2)考查概括层意,这段话先写了仙人球的(外形美丽),接着写了仙人球的(生命顽强)(3)考查搜索信息,带着问题细读课文就能从文中找到答案。

(4)考查比喻句、拟人句。

比喻句:

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

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如:

第3句。

拟人句:

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

第5句。

(5)考查对短文中心的把握。

这段话赞美了仙人球没有任何苛求,给人以美的享受,有抗御逆境的坚韧性格、

【点评】

(1)此题考查给段落划分层次。

(2)此题考查概括层意的能力。

(3)此题考查搜索信息能力。

(4)考查学生对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5)此题考查对短文中心的把握能力。

 

 

二、习作作文

9.题目:

________真有趣

要求:

①把文题补充完整,比如填“这个人真有趣”、“这件事真有趣”“这堂课真有趣”、“这次活动真有趣”……②内容具体,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450字以上。

【答案】略

10.社会是一所学校,生活是我们的良师。

在受挫折时我们学会了坚强,在不利的环境中我们学会了生存,在怒火燃烧时我们学会了忍耐,在看到别人犯错时我们学会了理解,在别人伤害自己时我们学会了宽容,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学会了关心……请以“学会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答案】【参考例文】

学会欣赏

   因为懂得欣赏,我们才能领悟到美丽世界的种种奇观;因为懂得欣赏,我们才能发现人生的诸多坎坷,其实也是美妙的乐章;因为懂得欣赏,我们才能在被玫瑰刺伤手指后依然高兴而不心伤。

   陶潜欣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洒脱,不为五斗米折腰,生活悠闲自在;李白欣赏“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放,放鹿青崖,享受到了大自然无限风光的美好.秦桧沉迷权欲,害死岳飞,落得被后人唾骂的下场;成克杰欣赏名利,贪污受贿,结果枉送了卿卿性命。

可见,同样是欣赏,会欣赏,欣赏正确的就快乐健康,而不会欣赏或欣赏不正确的就没有好下场。

   生活中常常有人抱怨自己缺憾多,不能像别人一样拥有成功的喜悦。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象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因此,我们不必在乎命运的安排,只要把握生命,就能扼住命运的喉咙,主宰自己的命运。

正如缺陷,只要我们学会欣赏,我们就不会沮丧,因为我们正是那上帝特别喜爱的苹果。

   学会欣赏,就是在找不到辉煌的终点时,依然能欣赏到起点的期盼;学会欣赏,就是在达不到生命的顶峰时,仍然能感受到攀登的激情.学会欣赏,就是不沉沦于昨日的失败和挫折,而是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学会欣赏就是在错过花季后,还能从缤纷落英里感受到果实的甘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那就带着你善于欣赏的眼睛走吧,你会发现苍凉的在地下,有古莲的胚芽;浩瀚的沙漠里,有燎原的绿洲。

11.新的一年又到了,我们又长大了,在新的一年里,你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呢?

请你以“心愿”为话题写一篇习作,题目自定。

【答案】略

12.人在许多方面必须学会与别人合作。

生活中,你是否能和别人合作做事?

是否共同完成了任务?

在与别人合作时,你有怎样的感受……请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选取一两件事,以“合作”为题,写一篇习作。

要求:

①写出自己与他人合作的经历和感受。

②详略得当,语言通顺。

【答案】【参考例文】

合作

   今年“十一”长假,我跟随妈妈回到了河北老家。

金秋十月,正值收获的季节,我也在这里收获了合作的快乐。

   这一天,阳光明媚,村子里每家每户院子里都堆着金黄色、还没有剥皮的玉米。

空气中弥漫着玉米的香甜,站在院子里,一阵清新的空气迎面吹来,宛若迷人的轻音乐,身上的压力和烦恼顿时飘然无踪了。

   坐在金黄的棒子堆里,我一边哼着小曲,一边剥着棒子,真是惬意呀!

剥着剥着,我的速度慢了下来,手也勒红,“唉,真累呀!

”没想到看似简单的剥玉米,竟然也这么费劲,我不知不觉抱怨起来。

拿起一个玉米,吃力地把玉米皮从玉米头分开剥到玉米尾,再把顽固地粘在玉米棒上的玉米须子揪到玉米尾,然后将玉米皮连同玉米棒上连着的半截玉米秸一起拧下来,把剥干净的玉米棒子扔到筐里,玉米皮放在一边。

   无数次的重复这个过程,我终于不耐烦了,看看头顶上的日头竟也毒辣起来,我擦着满脸的汗水,看着磨得红肿的快要脱皮的双手,我再也不想剥了。

   转身站起来,看到一旁的小妹,依然不停的剥着,没有丝毫的厌烦。

我顿时觉得不好意思起来。

坐下来,仔细想想,如果我们分工合作,一人剥皮,一人拧下皮和秸秆,会不会更快点,更有乐趣呢?

想到这里,我颇有大将风度的朝她挥了挥手,妹妹疑惑地问我:

“姐,什么事?

”“咱们合作吧,”我把两人的分工情况告诉她。

她眨着清澈的眸子,高兴地点头同意了。

然而,我们的合作之路却并不平坦。

开始,由于我俩配合不默契。

经常出现我把上一个玉米秸和皮拧下来了,她还没把下一个玉米皮剥开递给我。

我总是不停的催她,:

“你快点行不行呀,慢死了!

”我一边说着,还一边快速地拍着大腿,妹妹低着头沉默不语,但手上的速度却加快了很多。

我手忙脚乱地应付完一个,又拿起下一个,逐渐地剥开皮的玉米棒子在我脚下堆积起来。

我显得力不从心了,一时间竟难以追上她的速度。

想起我刚刚说过的话,顿时有些懊悔,“妹妹,我不催你了,我错了,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