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8541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2.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Word下载.docx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三产比例由2000年的22.84:

48.14:

29.02调整为9.9:

58.95:

31.15。

按照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要求,工业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1358家,主营收入过100亿元企业达到6家,利税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1家。

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660.5亿元、利润126.2亿元、利税210.9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10.6倍、10.0倍、9.2倍。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实现385.9亿元,年均增长16.65%,旅游、物流、金融、信息等新兴服务业蓬勃兴起。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立足打造“碧水绿荫、生态园林型现代化城市”的目标,以“四环五海”工程建设为龙头,大力实施新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不断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城市规模迅速扩张。

全市基本形成了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一般镇布局合理、功能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

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达217.3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36.9%。

其中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7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63.2万。

初步搭起了生态园林型现代城市框架,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和财富中国经典城市,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处,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称号。

  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加强。

制定实施了《滨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和《鲁北滨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纲要》。

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群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拥有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2家、省重点培育循环经济园区1家、省重点培育循环经济企业21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3家、省环境友好企业9家。

积极开展环境整治,大力开展林水会战,加强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城市特色初步显现。

万元GDP能耗三年累计降低13.9%,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降低16.4%。

林木覆盖率达到18.2%。

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和“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所辖县(区)均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

  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

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放开搞活经济,融通发展资金,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发展活力。

上市融资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境内外企业上市8家,融资96.3亿元,列全省第7位,其中境外上市5家,融资76.3亿元,列全省第2位。

全市实现进出口总值45.3亿美元,列全省第8位,是2000年的12.4倍。

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出口和进口占比为50.8:

49.2。

8个省级经济园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势头强劲,带动作用日益显现,在全省145家省级经济园区综合评比中,邹平经济开发区、滨州经济开发区、博兴经济开发区分列第2位、第22位和第31位。

  基础设施大为改观。

近三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7.8亿元,构筑了公路、铁路、港口相互衔接的综合交通网络,由一个交通末梢城市发展为国家级公路运输主枢纽城市。

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4373公里,其中国省道干线公路1134公里,高速公路171公里。

铁路通车里程126.5公里,环渤海铁路的重要一环———德龙烟铁路已开工建设。

滨州港现有18个泊位,设计吞吐能力325万吨,深水港区11公里的引堤工程已竣工,2×

3万吨级散杂货泊位全面开工建设。

已建成防潮堤202公里,有大中型引黄灌渠13处,设计引水能力466立方米/秒,千万方以上平原水库22座,总蓄水能力7.7亿方。

现有发电装机容量400万千瓦,形成了以500千伏为主供电源,220千伏线路环网运行,110、35千伏线路辐射形供电的网络结构,电力供应充足平稳。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科技事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实现新发展,实现产值395.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3.9%,比2003年提高了7.8个百分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贫困生资助机制不断完善,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扩大就业不断取得新进展。

年均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左右,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3.1%。

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率达到9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到19.2万人。

新农合参合率达98.8%,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85%。

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

企业和机关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3万人,城镇低保提高到每月190元,农村低保提高到每年900元,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72.8%。

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市奥林匹克馆顺利竣工,成功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柔道和武术套路两项赛事,滨州市被表彰为全省4个“最佳赛区”之一,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人口计生、人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残疾人和老龄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面进步。

  二、环境分析

  

(一)优势条件。

  区位优势逐步显现。

滨州市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处在济南省会城市经济圈、山东半岛城市群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区结合部,是山东省的北大门和对接天津滨海新区的桥头堡。

随着津汕高速、荣乌高速、滨德高速、德龙烟铁路、黄大铁路等交通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连接华东、华北的主枢纽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区位优势进一步显现。

对于承接周边发达经济板块的辐射,尽快融入区域合作,参与产业分工,完善产业布局,激发发展活力,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生态系统独具特色。

属于黄河冲积平原,成陆时间较短,大气、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带,多种物质交汇,多种动力系统交融,陆地和淡水、淡水和咸水、陆生和水生、天然和人工等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是典型的多重生态界面。

黄河贯穿东西94公里,小清河、徒骇河等10多条河流穿境入海,河口湿地生态特征非常明显;

拥有冬枣、金丝小枣、鸭梨、水杏、渤海黑牛、文蛤等优良动植物资源,具有大规模发展生态种养殖和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

  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滨州拥有大量未利用土地,仅北部沿海盐碱荒地达300余万亩,海岸线240公里,浅海海域面积300万亩,淤涨型高涂海域面积150万亩;

矿产、石油、地热资源丰富,石油总储量6亿吨,天然气总储量164亿立方米,是胜利油田的主采油区;

宜盐面积144万亩,原盐生产能力500万吨,是全国重要的原盐生产基地、盐化工基地和海水养殖基地。

年引黄河水13亿立方,可利用水资源总量20多亿立方米。

对产业和环境的承载力较强,具有吸引要素聚集、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

  产业基础特色鲜明。

形成了以纺织家纺、石油及盐化工、装备制造、粮油果蔬等传统行业为支撑,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为辅的门类比较齐全的产业体系。

其中棉纺织能力已达千万纱锭,是“中国家纺产业示范区”、“山东省棉纺织基地”。

年炼油能力已达1100万吨,是山东省重要的石油及盐化工基地。

年产活塞3000万只、曲轴30万只,是中国最大的活塞制造基地、世界最大的汽车轮毂制造基地。

以玉米、大豆深加工为代表的粮油果蔬加工能力不断扩大,其中大豆加工能力为400万吨/年,玉米加工能力为280万吨/年。

大企业领军产业发展明显,魏桥创业集团、西王集团、香驰集团、盟威集团、亚光集团等均是国内同行业产能最大的企业。

  

(二)制约因素。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滨州铁路等级低、速度慢、运量小。

干线公路里程仅占公路总里程的7.9%,路网密度11.5公里/百平方公里,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5%。

滨州港年设计吞吐能力仅325万吨,万吨级泊位和深水航道建设刚刚起步,配套支撑能力不强。

海岸防护设施不完备,防潮堤建设标准低,护砌长度仅占现有长度的25%,受风暴潮威胁较大。

  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三次产业比例还不尽合理,转方式、调结构的压力大、任务重,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较小,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31.15%,低于全省2.4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初级产品比重较高,深加工能力较差,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偏少,创新能力不强。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3.9%,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6.9个百分点。

科技人才相对不足。

拥有科技活动人员1.07万人,仅占山东省的2.9%;

高素质企业家、高科技自主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相对匮乏;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少,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吸纳和承载能力不足;

人才工作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人才管理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尚未实现根本突破,人才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三)发展机遇。

  世界金融危机后的复苏时期。

国际市场回暖趋势明显,世界经济环境趋于好转,有望实现恢复性增长。

国家应对金融危机措施的拉动效应仍将持续释放,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不断巩固,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将进一步增强。

国家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高效生态经济和蓝色经济区的推进时期。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省将陆续出台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在高效产业发展、土地规划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步伐,滨州作为7个主体区之一,也面临着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以及发展海岸带经济等方面的重大机遇。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相互迭加,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为科学发展搭建了良好平台。

  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经济增长企稳回升形势的确立,中央围绕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全国新一轮的经济结构调整全面展开。

国家将继续充实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出台鼓励消费的一系列政策,制定一系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有利于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体制机制完善的创新时期。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处于重点和关键领域改革的攻坚时期。

现阶段要完善体制机制建设,着力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和对外开放。

在国家层面将深化对体制机制的完善和创新,加强对各个领域改革的综合协调,在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将逐步解除。

  (四)严峻挑战。

  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从当前形势看,世界经济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中,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将是复杂和曲折的过程。

各国经济复杂回升主要是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作用的结果,民间消费和投资依旧疲弱,内生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

经济体产能利用率仍低于正常水平,亚洲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

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仍未摆脱衰退,困难依然重重。

  相邻地区的高竞争性。

国内各地竞相发展,区域之间面临着更广领域、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

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渤海新区、潍坊滨海新城发展迅猛;

与周边地区存在产业结构趋同化,大都以港口物流、石油化工、钢铁和重型装备制造、电力、海洋化工、建材、造船等为主导产业,产业竞争异常激烈;

港口竞争更加激烈,周边的黄骅、东营、潍坊等建港较早的港口都在大规模开发建设,腹地条件相似,疏港通道基本建成,对滨州港发展构成挑战和压力。

  资源环境的高挑战性。

滨州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量不断加大,主要依靠高强度投资拉动产出,加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能源资源的消耗将会更大,落实节能减排任务目标更加艰巨,对促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提出更高要求。

  资金、体制机制的强约束性。

滨州财力薄弱,自身积累慢、市场融资能力差、信贷资金规模小、引进外资选择性强,资金瓶颈成为约束发展的一大障碍。

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体制机制不够活,运用市场手段和开放办法搞活经济的能力存在差距,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总体部署,以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一线三点”工作思路和“四个发展”的总体要求,滨州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叫响一个口号(黄河三角洲主战场),瞄准一个目标(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突出两个特色(高效、生态),打造两个品牌(“四环五海、生态滨州”、“粮丰林茂、北国江南”),抓住三个重点(生态建设、低碳经济、民生事业),实施四个保障(完善基础设施,推进科技创新,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城乡发展),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搭起高效生态经济区新框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

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谋崛起,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海陆一体。

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建设结合起来,找准切入点和对接点,全面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临港产业和涉海产业,以蓝色经济为突破口,拓展发展空间,推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

  坚持科技创新。

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发展的重要环节,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企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实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坚持城乡统筹。

充分挖掘农业自身潜力,落实惠农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结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稳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科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三)功能定位。

  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

突出黄河三角洲特色,科学利用土地、海洋资源,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建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提高的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为全国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

  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加快绿色纺织、生态化工、清洁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等环境友好型产业集群发展,构筑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

  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先导,以新品种、新技术实验示范和有机、绿色农产品生产为主要内容,加快推进绿色种植业、生态畜牧业和生态渔业,探索创意农业新模式,推行绿色食品生产、休闲采摘、观光旅游、物流配送和农产品深加工一体化经营,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

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

发挥未利用地和滩涂资源丰富优势,科学规划土地资源利用开发。

加强政府间合作,坚持共赢发展,探索“飞地”等土地集约高效开发和招商引资新模式,为拓展发展空间提供有力的土地资源保障。

  山东省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

着眼于建设“山东省新的经济增长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接天津滨海新区和环渤海的重要平台”,深入实施追赶超越战略,确保主要指标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人均指标全面达到上游水平,经济总量位次逐步前移。

  生态园林型宜居城市。

完善提升“四环五海、生态滨州”工程,扩大城区规模,突出“大空间、大绿地、大水面”城市特色,升华城市文化,完善城市功能,建设环境优美、充满活力、适宜创业的生态园林型宜居新城。

  (四)发展目标。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保持13%以上,经济总量达到3000亿元。

基础设施支撑增强,产业发展基础巩固,经济布局不断优化,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持续提高,初步构建起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到2020年,经济总量继续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速度,地区生产总值力争突破5600亿元,人均达到14万元。

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建成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专栏1:

主要经济指标

  指标2008年

  2015年

  预期年均增长

  2020年

  属性地区生产总值(亿元)1239300013%560013.3%预期性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336107700012.5%14000012.7%预期性核心保护区面积(万亩)133.685.08-85.08-约束性单位GDP能耗降低(%)-223.5%153.2%约束性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03.2%153.2%约束性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995-97-约束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降低(%)-203.2%153.2%约束性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68853.2%901.1%约束性

  林木覆盖率(%)18.22528约束性

  总供水能力(亿立方米)14.86193.6%212%预期性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7-0.59-预期性

  城市化水平(%)36.951-60-预期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59603500011.8%5900011%预期性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56621250012%2200012%预期性

  四、空间布局

  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对全市地域空间进行生态功能划分,统筹考虑生态保护、经济布局和人口分布,优化空间结构,形成核心保护区、控制开发区和集约开发区合理分布的总体框架。

  

(一)核心保护区。

主要包括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海岸线自然保护带。

严格限制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稳定生态系统结构,维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自然保护区。

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调整核定保护区面积,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保护区管理体制,引导人口有序转移,促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实现污染物零排放,重点发展生态旅游业,适度开发绿色食品。

  水源地保护区。

水源地和千万方以上水库库区,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在周边地区布局加工制造业项目和居民居住点。

加强库区周边植被保护,合理安排城镇建设,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杜绝高耗能、高污染或有任何污染可能的产业发展。

  海岸线自然保护带。

合理划分海岸线功能,保护海域资源,实施集中集约用海,搞好浅海护养,加强人工造林,重点发展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绿色种植、健康养殖等产业。

  

(二)控制开发区。

主要包括生态廊道、浅海滩涂、北部沿海防护林带和高效生态农业区。

因地制宜发展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观光休闲农业等产业,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强的特定区域,适度发展低消耗、可循环、少排放的生态工业。

  生态廊道。

即沿境内黄河、小清河、秦口河-沟盘河、徒骇河、德惠新河、马颊河、土马沙河、漳卫新河等建设生态走廊。

沿河流控制开发,建设与之配套的防护林带以及生态工程,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旅游业。

  浅海滩涂。

适度发展养殖业,有序发展原盐业,加快发展滨海旅游业,合理开发海水资源、滩海油田和风能。

  北部沿海防护林带。

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完善基干林带,实施泥质海岸防护林封育试点。

构筑近海生态防护屏障,促进渤海湾生态环境改善。

  高效生态农业区。

主要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

按照优质、高效的原则,科学规划渔业、林业、畜牧业生产空间,着力发展生态农业,改造中低产田,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支持黄河三角洲荒碱地综合治理,有计划地对荒碱地进行开发治理。

培育形成特色鲜明、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质粮棉区、优质蔬菜区、优质林果区、绿色畜产品区和绿色水产品区等优势产业区。

  (三)集约开发区。

主要包括陆域沿海防潮大堤内以盐碱荒滩地为主的成块连片未利用地和省级开发区、城镇建设用地。

统筹城市和产业发展,突出产业集聚、城市辐射、园区带动和重点支撑,按照“123456”的思路进行总体布局。

  打造一个中心名城。

加快中心城区建设,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层次,突出辐射带动,打造黄河三角洲地区的中心名城。

  构建两条城市轴线。

依托国道省道、铁路干线、黄河大桥,构建以博(兴)滨(城)沾(化)北海经济开发区为东线、邹(平)惠(民)阳(信)无(棣)为西线的两条贯穿黄河两岸的城市发展轴线,积极促进南北县区协调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强化三项基础工程。

按照打基础、强支撑、利长远的思路,着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调整、科技人才支撑”。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重点推进铁路、公路、海港、空港建设,尽快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立体交通网络。

在产业升级调整上,坚持“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大”,加快构筑以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新兴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在科技人才支撑上,深入实施科教兴滨和人才强市战略,整合高校资源,挖掘职教潜力,搭建科研平台,引进培育人才。

  突出四大发展亮点。

按照高点定位、重点突破、多点支撑的原则,集中培育以邹平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的高端制造业示范区,以滨州经济开发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服务业拓展区,以滨州高新区为载体的新兴产业实验区,以北海经济开发区为载体的临港高效生态产业聚集区等四大发展亮点。

  建设五十个特色园区。

把园区建设作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重要载体,明确定位,科学布局,重点建设25个工业园区,15个服务业园区,10个生态农业园区,形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相互关联、配套发展的格局。

  做强六大支柱产业。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全力做大做强纺织家纺、石油及盐化工、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