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9100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docx

高一历史第一分册知识点表格整理

 

高一历史

 

第一分册

知识点

表格

整理

 

由Fiend-FEARing修订整理并上传

2010-12-17

 

第一单元

古代两河流域

文明的摇篮

自然状况

东临

伊朗高原

西邻

阿拉伯大沙漠

北接

小亚细亚山地

南临

波斯湾

中部流过

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

地处干旱地区,但两河经常性泛滥

肥沃

易涝

直接发生的作用

加速了

灌溉系统的建设

加强了居民之间的交往与联系

私有制的发展

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阶级分化

提高了生产过程中的组织化程度

国家形成

王国的更替

原因

王国之间为争夺劳动力、水源、土地、对水力资源的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

率先建立的城市国家

大约公元前3500年至前3100年

苏美尔人建立

其他王国

阿卡德王国(阿卡德人)

古巴比伦王国(阿摩利人)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最辉煌的时期

新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迦勒底人)

影响

国家机构不断完善,经济文化发展

古代埃及

古埃及国家的形成

1

尼罗河流域的地理环境

古代埃及

位于非洲东北部

 

适于农业生产和定居

尼罗河自南而北流经全境

下游河谷

两侧峡壁耸立

东邻:

阿拉伯沙漠

西邻:

利比亚沙漠

北端:

三角洲

西北:

苏伊士地峡。

与西亚地区相连

(极其难得的对外交往通道)

河水定期泛滥——是的古代埃及成为沙漠里的绿洲

2

农耕文明发展

自然条件

旱涝分明

生产形式

修渠筑堤。

进行人工灌溉。

3

氏族公社解体

4

国家的产生

公元前3500年左右

形成了上埃及王国和下埃及王国

公元前3100年

上埃及王国征服了下埃及王国。

建立第一个统一王朝——第一王朝

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

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王,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法老强化君权神授观念,自奉为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对全国土地的支配权,并控制着所有军队,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古埃及金字塔

建造的原因

来世信仰。

法老专制权力的象征。

最负盛名的金字塔

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

古代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

古代埃及社会经济和建设技术发展的具体成就

古埃及文字概况

 

象形文字

出现的时间

公元前3500年以前

种类

圣书体

祭司体

世俗体

作用和影响

对后来腓尼基人创造字母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

消亡

原因

复杂难懂

背景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征服埃及,埃及文化受到强势的希腊文

化的冲击

纸草纸

雅利安人。

约公元前14世纪至约公元前6世纪

吠陀时代

约公元前14世纪,出现在印度河中上游,后征服土著部落

生产力

建立国家

种性

种姓制度

得益于大河流域灌溉之利,农业生产逐渐在经济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

氏族公社的管理机构,被逐渐转变为国家机构。

到公元前6世纪左右,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共有20余个国家。

进入印度初。

用来区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

出现于氏族制度走向解体时。

四大种性: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特征

影响

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造成社会阶层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

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公元前10世纪,扩展到恒河流域

最主要的历史文献:

《吠陀》、《梵书》

美洲印第安文明

地理特征

与其它大洲基本隔绝

内部地形复杂,交通联系不便

表现

玛雅文化

地域

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危地马拉、洪都拉斯

时间

前2500年——16世纪

成就

农业

培育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等40多种农作物

自然科学

制定精确的太阳历、掌握准确推算日食周期的方法、月亮运行的规律“0”的概念而是进位计数法

建筑

金字塔式台庙、圆塔式天文台

艺术

其他

象形文字体系

评价

“美洲的希腊”

阿兹特克文化

地域

今墨西哥

时间

12——16世纪

成就

农业

灌溉体系、施肥技术

科学

能识别1200多种动植物和矿物

艺术

石刻艺术、城市建筑、城市规划、金字塔式台庙

手工业

棉织、刺绣、制作彩绘陶器

医学

原始麻醉术;发现奎宁、毛地黄的治疗作用

评价

印第安文明的奇葩

印加文化

地域

以今秘鲁为中心的安第斯高原

时间

15——16世纪

成就

农业

梯田、鸟兽粪制成肥料、人工灌溉系统

畜牧业

驯养了骆马、羊驼等

手工业

用青铜铸造武器、生产工具

用金、银、铜、锡制作各类器具和饰品

天文

知道设置闰日

医学

草药治病、实行麻醉、开颅术

其他

结绳记事法

评价

南美洲印第安古代文明的集大成者

衰亡原因

西方殖民者侵略

疾病、瘟疫等灾害

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

内部交流几乎为零

第二单元

古代黑非洲

地理位置和环境特征

撒哈拉沙漠以南

大海阻隔,地形地貌复杂

文明表现

东北非

麦罗埃文明

属于库斯文明的麦罗埃阶段(公元前590年——公元4世纪中叶

受埃及文明影响;冶铁业发达;种植棉花;古代世界主要的黄金产地之一;人工灌溉;简化了的象形文字

阿克苏姆文明

地处连接地中海与印度洋水路的交通要冲

在兼收并蓄中表现自己特色;混合型文明

对外贸易繁荣;造船业十分发达黑非洲最早自行铸造金币

圆头碑

南部非洲

大津巴布韦文化

得名于一组古代巨石建筑群

始建于公元4世纪至5世纪

所涉及的范围:

包括今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南部、博茨瓦纳东部、南非北部

15世纪末或16世纪初,随古津巴布韦国家的瓦解而走向衰落

14、15世纪达到鼎盛

类似的建筑有500多处

对文明发展缓慢的思考

封闭的环境使黑非洲文明的发展缓慢。

但是,位于红海边的阿克苏姆文明——该地区与外界有广泛的联系——发展相对比较快。

第三单元

古希腊城邦

形成原因

地理环境

地域范围

比今天希腊共和国的版图大一些,除了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爱奥尼亚群岛之外,还包括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带

其他

多石头山,缺少耕地、淡水资源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阶级分化加剧,人口流动增加,血缘关系的纽带渐趋松弛,氏族社会组织逐渐解体,,以地域为基础的国家应运而生

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

特征

小国寡民;以独立的城市为中心,周围有若干个乡村;经济主要是手工业和商业;人口数量不多,从数万到数十万;城邦居民成分复杂。

形成的过程

形成

时间

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

全盛

时间

公元前5——前4世纪上半叶

“古典时代”

作用

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进一步繁荣

雅典民主政治

民主政治确立过程

里程碑

梭伦改革

时间

公元前594年

目的

打破血缘门第、重新调整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

主要内容

废除以城邦公民人身作抵押的所有债务;以财产的多寡为标准重新划分城邦公民的等级;设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意义

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扩大了城邦政治的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

克里斯提尼改革

时间

公元前508年

目的

进一步消除血缘和财产对城邦政治的影响

主要内容

按照地域原则对全体公民进行重新划分和组合;以五百人会议取代四百人会议,其权限有所扩大;创设五十人团,负责处理日常行政事务;创立十将军委员会;制定陶片放逐法。

意义

彻底扫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基本上清除了全体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碍,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

全盛

伯里克利时代

时间

公元前443年——公元前429年

主要内容

(保留原有的各种机构)除十将军委员会成员以外,所有公共权力机构的公职对全体公民开放;扩大陪审法庭的规模和权限;实行公职津贴制度

民主政治的特征

公民主权,法律至上

民主政治的评价

历史影响

是古代希腊城邦社会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

时代局限性

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都被排斥在外。

历史年代

相关人物

代表作品

影响和评价

史诗

相传公元前9世纪创作

作者:

传说中的盲诗人荷马

《荷马史诗》

《伊里亚特》

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奥德赛》

戏剧

三大悲剧作家: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等

代表了古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

戏剧作家:

阿里斯托芬

建筑艺术

建成于伯里克利时代

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

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哲学

苏格拉底

没有作品流传下来

 

三大哲人

柏拉图

《理想国》、《辨诉篇》、《法律篇》

亚里斯多德

《政治学》、《诗学》

史学

古典时代

希罗多德

《历史》

古代希腊史学是欧洲史学的源头。

希罗多德被誉为“西方历史学之父”

修昔底德

《伯罗奔尼撒战争》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王政时代

时间

前8世纪中叶——前6世纪末

罗马城建立

军事民主制

共和时代

前509年——前27年

 

奴隶制贵族共和国

 

共和制

初期

贵族寡头政治

设二名执政官——最高行政长官

元老院——最高决策机关

公民大会——平民可以参加;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没有实权

平民在与贵族的长达200多年的斗争中,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

权力

征服意大利——成为意大利的主人

海外扩张

从公元前3世纪中叶起

战争

布匿战争

马其顿战争

叙利亚战争

结果

成为地中海霸主

共和国危机

背景

统治版图扩大,民族和人口增多

内容

共和制度越来越难以应对罗马共和国社会内部的各种日

益复杂的矛盾

结果

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

帝制时代

前27年———476年

帝国建立

公元前30年,屋大维结束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

公元前27年

屋大维被授予“奥古斯都”称号

罗马历史进入帝国时代

帝国盛衰

从前27年——帝国建立后的200年

表现

政治:

统一、稳定

经济:

繁荣、发展

文化:

昌盛、发达

疆域(公元2世纪初):

东迄两河流域、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形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时间

公元3世纪以后

表现

波及帝国社会各个领域的全面危机

帝国分裂

时间

公元395年

帝国分裂为

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

西罗马帝国(都城,罗马)

公元476年

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西欧古代历史终结和中世纪开始的标志。

基督教的兴起

罗马法体系

形成与完善过程

起源

 

罗马法体系是随着古罗马国家疆域的扩张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并走向完善的

十二铜表法

时间

公元前5世纪中叶

内容

债务法、继承法、婚姻法以及诉讼程序等

特色

明文公示,按律量刑。

表现出维护贵族和富于平民的倾向

地位

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从法律条文的思路和格式上为后来的罗马公民法奠定了基础,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

体现出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

发展(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3世纪初)

统一

公民法

背景

古代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

公元212年,卡拉卡皇帝颁布敕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罗马人与境内外邦人在法律上的差别逐步消失,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

 

特色

仅适用于公民内部

 

形式

罗马大法官发布的有关告示和审判案例,公民大会

和元老院通过的各项决议,执政官发布的各种行政

命令等。

万民法

背景

随着罗马人对外扩张步伐的加速,越来越多的非罗马人加入到罗马的属民行列之中。

特色

适用于境内各民族(包括罗马人和非罗马人)

完善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时间

公元6世纪中叶

实质

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人以军事立国、以法律治国的见证

历史局限

将奴隶排斥在法律之外

精神

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

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

影响

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四单元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伊斯兰教的兴起

产生的地点与时间

阿拉伯半岛

公元6世纪前后

创始人

穆罕默德

背景

处于国家形成前夜,社会秩序动荡不安;外族觊觎半岛商路控制权

阿拉伯帝国

倭马亚王朝

8世纪中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封建军事大帝国

伊斯兰教随之广为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阿拔斯王朝

8世纪中叶至9世纪是阿拉伯帝国的鼎盛时期

9世纪中叶以后,由盛转衰

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覆亡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内涵

阿拉伯人固有的部落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外族文化

自然科学

天文学、数学、医学等,均建树不凡

文学

《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

影响

对周边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具有沟通东西、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

奥斯曼帝国

崛起的因素

崛起的过程

影响

内部

政治

解决国内矛盾

1299年奥斯曼一世宣布独立建国

宗教

为伊斯兰教而战

军事

先进武器、士兵战斗力强

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

 

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控制了亚欧商路,传统的东西方贸易虽尚未完全中断,但是长期的战争,以及帝国对国王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外交

杰出的外交

16世纪后,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第五单元

采邑改革

中世纪庄园

时间

8世纪上半叶

定义

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实施者

查理·马特

耕地分类

1、领主自营地。

2、农奴份地。

3、自由农民份地。

内容

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

地租形式

劳役地租

衰败起始时间

14世纪以后

影响

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

后来,有条件的封建主也层层分封土地,由此逐渐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

 

等级君主制

背景

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趋势。

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打破封建割据局面。

特征

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

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典型

案例

会议

意义

1265年,召开英国议会

标志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1302年,举行法国三级会议

影响

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

等级君主制相对于中世纪早期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而言,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常用方式

金钱赎买

武装斗争

王权与教权关系

时间

背景

重大事件

影响

相互依存、相互斗争

互为利用互为依存

5至11世纪

王权期望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强化王权;教会为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持,以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势力

克洛维皈依基督教

丕平篡权

教皇开始干预世俗君主的废立;

丕平献土

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并使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

查理加冕称帝

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教权和王权各有所得

相互斗争教权高于王权

11至13世纪

教会势力的膨胀;王权的衰弱。

教会在涉足世俗事务的同时,竭力抵制王权和其他势力干涉教会事物,强调教权之上。

王权则企图继续加强对本国教会的控制,以限制教会势力扩张。

卡诺莎觐见:

德皇亨利四世与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的主教授职权之争。

迫于国内形势,前者赴卡诺莎城堡向后者俯首屈服。

后者同意恢复前者教籍和统治权

教皇当时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相互斗争王权上升教权衰微

13世纪末以后

13世纪末,十字军运动失败导致教权衰弱;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支持,王权加强

阿维尼翁之囚:

1309年,在菲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镇阿维尼翁,教皇事实上成了法国国王的人质。

教权由盛转衰,各地教会依附世俗政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