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9755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6.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docx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历史文化学院东北师范大学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适用专业: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060105专门史;060106中国古代史;060120亚洲文化研究

一、培养目标

亚洲文明研究院以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注重学术研究基础素质为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思想。

在培养过程中,采用文学与历史学跨学科培养,主修与辅修相结合,研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具有前沿意识、跨学科知识结构与较强实践工作能力的人才。

具体培养目标如下:

1.树立良好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遵守学术道德,遵纪守法;

2.掌握所学专业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动态,能独立进行本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学位论文具有一定原创性和学术水准。

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在第一外语以外初步掌握一门本人母语以外的亚洲语,能够运用计算机从事专业工作。

二、修业年限

硕士研究生基础学制为3年,在读期间必须驻校。

第一学年课程设置以拓宽知识基础、强化素质训练为原则。

第二学年、第三学年以专业方向学习与论文写作为主。

学习成绩特别优秀并有确切可查学术成就者要求提前毕业,必须在修满学分后,提出书面申请,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后,报学院及研究生院批准,然后可以提前进行论文答辩。

同等学力或跨学科考入的研究生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

三、培养方式

1.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

历史类研究生以历史为主修,中文为辅修。

中文类研究生以中文为主修,历史为辅修。

入学以后,通过师生互选确定研究生指导教师和专业方向。

研究生要在入学3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制订出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在第二学期期末之前,向导师提交2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

2.研究生申请答辩前,必须按照要求完成全部学分。

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需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积极参加课堂研讨、专题报告、学术交流,完成规定的文献阅读并尽量扩展阅读范围,积极参与导师主持的课题研究。

提倡硕士研究生在第一外语以外,到符合标准的院系修习一门中文以外的亚洲语言文字(包括俄语)作为第二外语。

鼓励学生在培养方案规定范围内跨专业、跨院系选修课程,或到国内外著名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访问学习,根据具体情况,对访问学习记录学分。

3.对于在规定学制内因各种原因不能继续攻读学位者,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适当延长或者中止其学业。

延长学业时间原则上不超过1年。

在所有正式交付导师、研究院或者公开发表的考试试卷、课程考核作业、学术报告、毕业论文、期刊或论文集论文中抄袭、剽窃、舞弊者,视为严重违纪,给与严肃处理,直至取消学籍。

4.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3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在导师签字后提交研究院研究生秘书备案。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必须在校园内公开举行,时间要求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开题报告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8个月。

开题报告合格后记1学分。

开题通过之后,硕士生需经常向导师汇报进展情况,取得指导。

硕士学位论文字数最低要求为20000字。

学位论文作者本人对其论文内容负终生责任,研究院在任何时候发现学位论文中有严重剽窃现象,将公开宣布不承认其为本院硕士学位获得人。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

5,硕士研究生答辩委员会由5至7人组成,其中包括最少一位校外同一研究领域的副教授以上职称专家。

硕士研究生答辩必须在校园内公开举行,事先张贴公告,并有研究院指定的一名见证人在场。

论文答辩过程必须详细记录。

论文通过答辩以后,由导师负责监督学生在1个月内将答辩委员会和评阅专家提出的问题斟酌考虑,加以修改。

经导师审查合格后印制存档正本。

正本必须有论文作者和指导教师亲笔签字,交研究生院和亚洲文明研究院资料室分别收存。

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顺利通过答辩并被认为合格后记3学分。

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

四、毕业学分和授予的学位

学生在毕业前需要修满34学分,其中包括课程学分27学分和其他必修环节7学分,具体要求见下节。

修满学分并通过毕业答辩后,中国古典文献学、东亚比较文学专业学生授予文学硕士学位;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亚洲文化研究专业学生授予历史学硕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与学分(不少于27学分)

(一)公共基础课(7学分)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90学时3学分Ⅱ学期

基础外国语课120学时4学分Ⅰ学期

(二)学科基础课(不少于6学分)

日本文化史40学时2学分Ⅰ学期

中国简牍学入门40学时2学分Ⅰ学期

国学通论40学时2学分Ⅰ学期

东亚思想史40学时2学分Ⅱ学期

世界文明史概论40学时2学分Ⅱ学期

东亚文化与文学40学时 2学分II学期

现代史学名著导读40学时2学分II学期

注:

(1)每名硕士研究生至少从以上课程中选择3门课程作为必修课,其中历史类硕士研究生需选择历史类课程两门,中文类课程一门;中文类硕士研究生需选择中文类课程两门,历史类课程一门。

(2)以上课程中《国学通论》为闭卷考试课。

(三)专业主干课(不少于6学分)

近代日本社会史40学时2学分Ⅱ或IV学期

日本近世思想史40学时2学分III或IV学期

近代以来朝鲜文化变迁40学时2学分II或IV学期

明清政治文化40学时 2学分   I或III学期

明清文献讲读(I,II)40学时2学分III或IV学期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40学时2学分II或IV学期

近现代中国文学专题40学时2学分II或IV学期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题40学时2学分I或III学

(四)发展方向课(不少于8学分)

“四书”讲读(I,II)40学时2学分Ⅱ或IV学期

朝鲜王朝史料讲读40学时2学分II或III学期

跨文化人类学40学时2学分I或III学期

历史人类学40学时2学分II或IV学期

英语文献阅读40学时2学分II或IV学期

日语文献阅读40学时2学分III或IV学期

研究生院组织开设的公共选修课40学时2学分

跨院系选修课40学时2学分

注:

(1)学生选修自己导师课程不应超过2门;

(2)学生在按照规定修够“专业主干课”6学分之后,在导师同意的情况下,可以继续选修列在“专业主干课”中的其他课程,列入自己的“发展方向课”学分记录;(3)学生所修“发展方向课中”至少需含由本院开设的两门课程;生源为跨学科或者同等学力的研究生,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3门本学科的本科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

补修课程一般不列入培养方案,但必须列入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中,只记成绩,不计学分。

五、其他必修环节(7学分)

1.学术活动(10次以上)1学分

在毕业论文答辩之前,所有的硕士研究生必须积极参加院系、学校、国内高校或研究机构举行的各项学术活动、国内或国际会议,不少于10次。

学生填写“在读期间参加学术活动清单”,本人和导师签字后存档。

2.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2学分

文献阅读主要是针对学生论文开设的课程,主要以学生报告,导师解答的方式进行。

课程内容必须与学位论文密切相关。

同时,导师必须为学生讲授本专业论文写作的原则、技巧和方式,加强学生对学术规范、写作要领和论文体例等技术环节的掌握,从而保证学生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位论文。

3.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4学分

学位论文工作由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两个部分组成。

开题报告要有至少3名本学科副教授或以上的专家学者在场进行审查,并须公开在校园内举行。

开题报告会一般安排在春季学期结束之前。

开题报告合格后记1学分。

学位论文作为硕士研究生获得学位的最终资质水平根据,必须体现研究生对本专业方向学术史和方法论有深入的了解,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遵守规范的基本素质,并具有从事本学科学术研究的综合能力。

学位论文一般须是专题论文,具有深度评论水准的学术综述亦可接受。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撰写工作。

学位论文的答辩在毕业前1至2个月内进行。

在按照《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顺利通过答辩后记3学分。

鼓励硕士研究生在毕业前公开发表专业论文,但不作为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

附:

经典文献目录

新考取的研究生在接到录取通知后,应即开始相关专业的经典文献。

在获得指导教师的直接建议之前,可在下列书目中选择本专业相关书籍,认真阅读,为入学后的学习研究做好准备。

吴廷璆:

《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

曹中屏、张琏瑰等编著:

《当代韩国史(1945—2000)》,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

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皮特·斯特恩斯等著,赵轶峰等译《全球文明史》,北京:

中华书局,2006年

叶渭渠:

《日本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加藤周一:

《日本文学史序说》,中译本,开明出版社1995年

钱穆:

《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

赵轶峰:

《明代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年

赵克生:

《明朝嘉靖时期国家祭礼改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冯尔康:

《清代史料学》,辽沈出版社2003年

韩东育:

《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

周颂伦:

《近代日本社会转型期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1998年

张舜徽:

《中国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曹中屏:

《朝鲜近代史1863—1919》,东方出版社1993年

钱穆:

《国史大纲》(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2年

杨伯峻:

《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

张岱年:

《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国社科出版社1987年

张西平:

《中国与欧洲早期宗教和哲学交流史》,东方出版社,2001年

郑判龙:

《朝鲜—韩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课程一览表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码

课程名称

开课

学期

学科基础课

209020302001

日本文化史

40

Ⅰ学期

209020302002

中国简牍学入门

40

Ⅰ学期

209020102003

国学通论

40

Ⅰ学期

209020302004

东亚思想史

40

Ⅱ学期

209022002005

世界文明史概论

40

Ⅱ学期

209022002006

现代史学名著导读

40

II学期

209020202007

东亚文化与文学

40

II学期

专业主干课

209020303008

近代日本社会史

40

Ⅱ或IV学期

209020303009

日本近世思想史

40

III或IV学期

209020303010

近代以来朝鲜文化变迁

40

II或IV学期

209020403011

明清政治文化

40

I或III学期

209020403012

明清文献讲读(I,II)

40

III或IV学期

20902200301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40

II或IV学期

209020203014

近现代中国文学专题

40

II或IV学期

209020103015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题

40

I或III学期

专业方向课

209020104016

“四书”讲读(I)

40

Ⅱ或IV学期

209020104017

“四书”讲读(II)

40

I或Ⅲ学期

209020304018

朝鲜王朝史料讲读

40

II或III学期

209022004019

跨文化人类学

40

I或III学期

209020404020

历史人类学

40

II或IV学期

209020404021

英语文献阅读

40

II或IV学期

209020304022

日语文献阅读

40

III或IV学期

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简介

学科基础课

--------------------日本文化史--------------------

课程编号:

209020302001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

课程名称:

日本文化史英文译名:

JapaneseCulturalHistory

学时:

40学时学分:

2学分

开课学期:

1开课形式:

讲授与研讨

考核形式:

课程论文适用学科:

历史学所有二级学科

内容简介:

原始文化、神道信仰、儒学传入、佛教东渐、基督教布教、从洋学到西学、近代文化、国家意识、大众文化等,可理解为日本文化的发展经纬。

在倒叙中回归本源,从原生态入手探寻多样性现实存在的生成,探寻异文化接触冲突后结果的凝练,解明主客体之间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是本课程的目的。

主要教材:

吴廷璆:

《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参考书目(文献):

1.家永三郎:

《日本文化史》,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林屋辰三郎:

《日本文化史》,東京 岩波書店 1988 年版。

3.孙宗明:

《日本文化史》,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 。

4.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朝鲜半岛历史文化概论-------------

课程编号:

209020302002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

课程名称:

朝鲜半岛历史文化概论英文译名:

IntroductiontotheHistoryand

CulturesoftheKoreanPeninsula

学时:

40学时学分:

2学分

开课学期:

1开课形式:

讲授与研讨

考核形式:

课程论文适用学科:

历史学所有二级学科

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历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必修课,重点讲授朝鲜半岛的历史及文化,具体包括朝鲜半岛历史概论及其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化、政治、社会、民俗等内容,旨在使学生了解朝鲜半岛历史的基本线索与主要内容及其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内容,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朝鲜半岛人文社会科学及其相关问题奠定一个基本的知识背景。

参考书目:

1.顾铭学、贲贵春、宋祯焕主编:

《朝鲜知识手册》,辽宁民族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

2.朴真奭、姜孟山、朴文一、金光洙:

《朝鲜简史》,延边教育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

3.曹中屏:

《朝鲜近代史1863—1919》,东方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

4.金贞培著、高岱译:

《韩国民族的文化和起源》,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5月第1版。

5.《中朝关系通史》编写组编:

《中朝关系通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6.李惠国主编:

《当代韩国人文社会科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5月第1版。

7.朱立熙编著:

《韩国史—悲剧的循环与宿命》,三民书局2003年7月初版。

8.曹中屏、张琏瑰等编著:

《当代韩国史(1945—2000)》,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东亚思想史--------------------

课程编号:

209020302004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

课程名称:

东亚思想史英文译名:

EasternAsianIntellectualHistory

学时:

40学时学分:

2学分

开课学期:

2开课形式:

讲授与研讨

考核形式:

课程论文适用学科:

历史学科

内容简介:

本课程通过讲述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传统思想在东亚诸国特别是在日本近世所发挥的早期近代化影响、以及在他国经历过近代转型的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本土的逆输入、意义和影响预测,旨在强固学生中国古典思想的专业知识基础,发掘中国思想的近代转换价值并培养学生比较研究的能力。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丸山真男:

《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

3.韩东育:

《日本近世新法家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

--------------------世界文明史概论--------------------

课程编号:

209022002005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

课程名称:

世界文明史概论英文译名:

IntroductiontotheHistoryofWorldCivilizations

学时:

40学时学分:

2学分

开课学期:

2开课形式:

讲授与研讨

考核形式:

课程论文适用学科:

历史学科

内容简介:

《世界文明史概论》是亚洲文明研究院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对世界文明演进的总体过程达到通贯的理解,掌握基本史实,了解世界文明史的基本问题架构和思想方法,并且深化史学理论方面的基础知识。

课程以阅读、讲授、讨论、论文写作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素质。

学生需要认真通读主要教材,并结合课程论文写作,查阅一些相关参考文献,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独立撰写一篇3000至5000字的课程论文。

论文必须符合学术规范,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将被看作严重违纪,后果自负。

主要教材:

1.皮特·斯特恩斯等著,赵轶峰等译《全球文明史》,北京:

中华书局,2006年版

2.参考书目:

3.斯塔夫里阿诺斯著,董书慧等译《全球通史》,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费尔南·布罗代尔著,肖昶等译《文明史纲》,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齐世荣等译《西方的没落》,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6.许启贤主编《世界文明论研究》,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7.弗格森著,林本椿、王绍祥译《文明社会史论》,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汤因比著,沈辉等译《文明经受着考验》,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

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10.赫·韦尔斯著,吴文藻等译《世界史纲:

生物和人类的简明史》,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菲利普·拉尔夫等著,赵丰等译《世界文明史》,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2.盛邦和、井上聪主编《新亚洲文明与现代化》,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13.雷奈·格鲁塞著,常任侠、袁音译《东方的文明》,北京:

中华书局,1999年版

--------------------东亚文化与文学--------------------

课程编号:

209020202007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

课程名称:

东亚文化与文学英文译名:

EasternAsianCulturesandLiteratures

学时:

40学时学分:

2学分

开课学期:

1授课形式:

讲授与讨论

考核形式:

课程论文适用学科:

东亚文学

内容简介:

《东亚文化与文学》是东亚文化与文学方向硕士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主要讲授中、日、韩文化和文学的渊源和历史变迁,中、日、韩文化和文学的各自民族性及其共同精神特征,东亚文化与文学的互动关系等等。

该课程是东亚文化整体研究的基础性课程,是东亚比较文学研究的必要知识准备。

该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研究和国别文学研究的意识,拓展跨文化研究的视野,积累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经验。

主要教材:

1.《授课大纲》

2.待定教材

参考书目:

1.【美】小R·霍夫亨兹:

《东亚之锋》,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法】路易·加迪:

《文化与时间》,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日】大隈重信:

《东方文明之调和》,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年版。

4.叶渭渠:

《日本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菊与刀》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6.李甦平:

《圣人与武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袁行霈、严文明主编:

《中华文明史》(全4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8.【美】乔纳森·弗里德曼:

《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9.【美】莱斯利·A·怀特:

《文化科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0.【美】皮特·N·斯特恩斯:

《全球文明史》(上、下),中华书局2006年版。

 

--------------------国学通论--------------------

课程编号:

209020102003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

课程名称:

国学通论英文译名:

IntroductiontoTraditionalChineseLearnings

学时:

40学时学分:

2学分

开课学期:

1开课形式:

讲授与研讨

考核形式:

课程论文适用学科:

文学所有二级学科

内容简介:

《国学通论》是文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必修课。

该课程重点讲授中国传统学术体系的构成、历史形态以及研究方法。

该课程将概述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史学、地理、天文以及艺术等学术体系的构成和发展,重点介绍儒学、子学、史学的研究方法。

该课程将有助于文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提高理论素养,加深对古典学术本质和历史规律的认识和理解,直接有益于提高学生的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主要教材:

《国学通论》,自编。

参考书目(文献):

1.章太炎《国故论衡》,2003年版。

2.钱穆《国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3.刘兆祐、江弘毅《国学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杜松柏《国学治学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现代史学名著导读--------------------

课程编号:

209022002006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

课程名称:

现代史学名著导读英文译名:

IntroductoryReadingtotheFamousWorksonModernHistory

学时:

40学时学分:

2学分

开课学期:

2开课形式:

讲授与研讨

考核形式:

课程论文适用学科:

历史学科

内容简介:

本课程是为亚洲文明研究院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选取中外现代史学史上若干较具影响力的史学名著,引导学生对其阅读并作评述。

本课程采取阅读、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重在指导学生对现代史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些重要史家治史的理路及特点的认识、理解和反思,旨在提高学生史学理论的基本素养,以便为其今后从事史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加本课程学习的同学,除了应广泛阅读相关书籍,积极参加课堂讨论之外,还需要在细读一至两本参考书并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独立撰写一篇5000字左右的论文,作为本课程考察的基本依据。

参考书目:

1.【英】爱德华·卡尔著,陈恒译:

《历史是什么?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7年。

2.【英】柯林武德著,何兆武、张文杰译:

《历史的观念》,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7年。

3.【德】贡德·弗兰克著,刘北成译:

《白银资本:

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

4.【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著,罗荣渠、庞卓恒等译:

《现代世界体系》(全三卷),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

5.【美】柯文著,林同奇译: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

中华书局,2002年。

6.李守常:

《史学要论》,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7.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8.顾颉刚:

《古史辨自序》,石家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