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9791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5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docx

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

2014实验学校生物会考复习

1、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有一定的基本结构----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能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生物能产生后代,并有遗传和变异现象;生物有应激性;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生物有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的现象。

2、显微镜物像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在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如“P”所成的像“d”。

★光线较暗时,使用大光圈、凹面镜。

用高倍镜观察物体时,视野变小,物体体积增大,视野光线变暗。

判断污点所在位置的方法:

移动玻片,若污点随之移动,则污点在玻片上;若污点不动,再转动目镜,若污点随之转动,则污点在目镜上;若污点仍然不动,则污点可能就在物镜上。

显微镜操作步骤:

(1)取镜和安放:

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镜座,正确取出显微镜,放在实验桌上,略偏左,使镜臂对着身体,镜筒向前。

(2)对光:

(三转)A.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B.转遮光器,选一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C.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3)观察:

A.放玻片标本,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使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B.双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注:

此时实验者的眼睛应侧面看着物镜头和玻片之间,以免压碎玻片损伤镜头)

C.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4)、收镜(两后,两旁,一垂,一降)取下载玻片,擦干外表,压片夹转后,反光镜垂直,物镜偏到两旁,镜筒下降最低处,送进镜箱,放回原处。

 

3、对于每种生物来说,影响它的环境因素有:

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阳光、空气、土壤、水、温度等。

如极地狐与大耳狐的形态不同,主要受温度影响;短日照可以促进菊花提早开花。

★生物因素包括同种生物间的种内互助或种内斗争以及不同种生物间的捕食、竞争、寄生、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能力(适者生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表现在形态和结构方面,还表现在生理和行为等各个方面。

如形态上适应的有拟态、保护色等;结构上适应的有鸟有鸟翅、鱼有鳍等;生理、行为上适应的有:

鸟类迁徙、夏眠等。

★猫头鹰在夜间活动就是对光照变化的适应。

5、生态系统的组成:

它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不同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

★非生物成分是指非生命的物质和能量,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非生物因素。

生物成分包括绿色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所有生物,并根据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它们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产者:

绿色植物是生产者,它能利用阳光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

★消费者:

人和各种动物是消费者,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

分解者:

能把动植物的遗体或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如细菌、真菌,是不可缺少的成分。

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的,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

6、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

(1)步骤:

★暗处理(运走耗尽原有的有机物)(饥饿处理)→遮光处理(对照,使该处不进行光合作用,注意叶片遮光处要上下两面遮光,一般认为遮光处为对照组)→放光照处3-4小时→去黑纸片→酒精脱色【酒精要隔水加热,溶解叶绿素(使现象更明显)】→漂洗→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遮光处不变蓝色,未遮光处变蓝色)

(2)结论:

绿叶只有在光下制造淀粉。

7、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有机物,水和无机盐。

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8、光合作用的有关知识点:

⑴公式:

(2)条件(光)、原料(二氧化碳和水)、场所(叶绿体)、产物【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和氧气】

(3)实质:

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9、叶片的结构(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蒸腾作用的主要场所)

上表皮:

保护(保护组织)

叶肉:

含有许多叶绿体,叶绿体中有叶绿素,使叶片呈现绿色

叶脉包括筛管把叶制造的有机物运输到根、茎、果实等部位;导管吧根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运输到叶。

下表皮:

保护

气孔:

以叶片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10、营养物质可以分为六大类:

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水。

糖类:

在馒头、米饭、面条等谷类食品中含量较多。

脂肪:

在食用油、肥肉和一些豆类食品含量较多。

蛋白质:

在蛋、鱼、奶、瘦肉、豆制品等含量较多。

★用纱布把面粉包裹起来放在清水中淘洗,最后留在纱布上的黏性物质是蛋白质

含维生素A较多的食物有胡萝卜、番茄、奶制品、蛋黄(缺乏易患★夜盲症、皮肤粗糙)

含维生素B1较多的食物有豌豆、扁豆、猪肉、花生(缺乏易患神经炎、脚气病)

含维生素B2较多的食物有奶制品、肉类、肝脏、蔬菜(缺乏易患口角炎)

含维生素B12较多的食物有肉类、蛋制品、奶制品、肝脏(缺乏易患贫血)

★含维生素C较多的食物有新鲜的柑橘类水果和蔬菜(缺乏易患坏血病);

★含维生素D较多的食物有奶制品、蛋黄、鱼肝油(缺乏易患佝偻病、软骨病)

★含碘较多食物是海产品如海带、紫菜(缺乏易患大脖子病);含铁较多的食物有肝脏、瘦肉、马铃薯;★含钙较多的食物有牛奶、虾皮、豆制品(缺乏易患佝偻病、骨质疏松);含锌较多的食物有牡蛎、肉类、蛋类

★11、青少年的合理膳食----主副食合理搭配;粗细粮合理搭配;荤素合理搭配;三餐合理搭配;饮食要定时定量。

(1)处于发育时期的青少年应多摄取Ⅲ(鱼禽肉蛋

类)和Ⅳ级(豆、奶类)的食物,原因是这些食物

中蛋白质含量多,营养全面,能够满足青少年生长

发育对营养物质的需求。

(2)坏血病或牙龈出血的人应多摄取Ⅱ(果蔬类)

的食物,以便补充维生素C

(3)我们每天都要吃较大比例的谷类食品,

因为这些食品中的糖类是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

★12、生长激素幼年时期分泌不足导致侏儒症,分泌过多导致巨人症。

甲状腺激素婴幼儿时期分泌不足会引起呆小症,分泌过多引起甲亢。

若饮食中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俗称“大脖子病”。

胰岛分泌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的利用和转化,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若分泌不足,会患糖尿病。

可用注射胰岛素的方法来治疗。

★常见遗传病:

色盲、镰刀型贫血、白化病、血友病。

遗传病的

预防:

禁止近亲结婚(★近亲结婚会使后代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

病率)、婚前检查、遗传咨询。

常见传染病:

艾滋病、狂犬病、腮腺炎、流行性感冒、非典型性

肺炎、血吸虫病、甲型肝炎、疟疾。

★13、利用生物防治的方法防治农林害虫,可以利用赤眼蜂来防

治松毛虫(即放养其天敌)

★14、胆汁(没有消化酶)由【

】肝脏分泌,流入小肠后,

参与脂肪的消化。

15、种子萌发时进行了呼吸作用消耗了有机物,★生成二氧化碳

(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和水,并且释放能量。

呼吸作用:

有机物+氧气→水+二氧化碳+能量

★16、酵母菌属于真菌;在有氧(产物二氧化碳和水)和缺氧(酒精和二氧化碳)的条件下都能够生活;可以用来发酵,生产面包、馒头和酿酒,也可制药;可以通过出芽生殖方式进行生殖。

★17、日常生活中,人们食用的瓜果蔬菜大多属于被子植物(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18、呼吸运动由人体胸廓和呼吸肌完成:

人体胸廓由脊柱、肋骨和胸骨组成,呼吸肌由肋间肌和膈肌组成,★呼吸的动力

主要来自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

★运动状态比平静状态呼吸频率加快,呼吸深度加深。

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呼吸状态

呼吸肌

肋骨

膈肌

胸廓容积

肺内气压

气体进出

吸气

收缩

上举

下降

扩大

低于大气压

进入肺

呼气

舒张

下移

上升

缩小

高于大气压

从肺排出

19、鸟类靠肺呼吸;气囊有①辅助呼吸②减小身体比重③减小内脏器官间的摩擦④散发体内过多的热量等作用;所以★气囊对于飞行生活有重要意义

20、细胞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过程示意图

 

★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的作用,同时还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是一种透明的液体,它具有流动性,这有利于细胞之间和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是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存在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一种叫做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化学物质,克隆羊最像提供细胞核的那只羊。

★植物细胞结构比动物细胞多细胞壁、液泡、叶绿体,植物细胞细胞质内有与细胞呼吸作用有关的线粒体,★有与植物光合作用的叶绿体,还有充满细胞液的液泡(★切瓜果流出的汁液通常是细胞液)。

21、★细胞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发生差异性的变化属于细胞分化。

细胞分化的结果就是产生了组织。

★动物的心脏、肺、胃、肠、肝脏等属于器官

★植物的组织主要有:

分生组织、机械组织、基本组织、保护组织和输导组织。

组织名称

功能

例子

分生组织

具有分裂增生能力

如:

根尖、芽

基本组织

能制造和存贮有机养料

如:

果肉

保护组织

保护作用,控制植物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如:

植物表皮

输导组织

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养料

如:

叶脉中导管、筛管

机械组织

具有支持作用

如:

叶脉中纤维

22、可以通过看鳃是否鲜红来辨别死去的鱼是否还新鲜。

 

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有:

身体呈纺锤形,躯干和尾部覆盖着鳞片,鳞片表面有黏液,可以减少游泳时水的阻力;身体背面深灰色,腹面白色,在水中不易被敌害发现;★身体有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方向、速度和测定方位;★运动器官是鳍,胸鳍腹鳍保持鱼体平衡,★尾鳍控制鱼体前进方向;呼吸器官是鳃;鳔内充满气体,可以调节身体在水中的深浅位置。

★23、生物最基本的分类单位是种。

★24、血液的组成:

血浆和血细胞。

血浆的功能:

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

血浆与血清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有纤维蛋白原。

血细胞的类型:

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1)红细胞的数量最多,成熟无细胞核。

红细

胞的功能:

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

红细胞是红色的,因为含血红蛋白,

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

血红蛋白的特性:

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容易分离。

含氧量高的血液呈鲜红色,叫动脉血;含氧量低的血液呈暗红色,叫静脉血

(2)白细胞:

有细胞核;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当人体出现急性炎症时,数量会明显增多)

(3)血小板:

无细胞核;有止血和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

左心房——肺动脉(静脉血),右心房——上下腔静脉(静脉血),左心室——主动脉(动脉血),右心室——肺动脉(动脉血)。

每一个健康公民都应该积极参加义务献血,通常一次献血量为200-400ml

★25、人体的泌尿系统组成:

肾脏(形成尿液)、输尿管(输送尿液)、膀胱(贮存尿液)、尿道(排出尿液)。

其中肾脏是形成尿液最重要的器官。

肾单位是形成尿液的基本单位。

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的其他物质都可以滤过到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全部的葡萄糖、部分无机盐和大部分水,经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送回血液,剩余的液体形成尿液。

肾脏形成的尿液经肾盂、输尿管,流入膀胱,再经过尿道排出体外。

 

★26、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元细胞体密集的部位色泽灰暗叫做灰质。

脑和脊髓里神经纤维密集的部位色泽白亮,叫做白质。

大脑的表面是灰质,又叫大脑皮层,具有调节人体生命活动的高级中枢。

小脑的作用在于协调全身肌肉活动,用以维持身体的平衡。

人体的呼吸、血液循环等重要生命活动的调节中枢在脑干里,所以脑干有“生命中枢”之称。

脊髓的灰质中有低级的神经中枢。

★27、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与语言文字有关的反射是人类所特有的。

★28、按照作用不同,动物行为可分为觅食行为(如狗熊捕鱼、狼捕鹿、一群蚂蚁将一条毛虫的尸体拖进蚁穴、蜜蜂采蜜。

)、争斗行为(两只雄海豹战斗、两只狮子打架、上千万只青蛙“激战”。

)、防御行为(猫头鹰的拟态、野兔发现鹰飞快跑回洞穴、河狸发现狐狸后拍打水面岸上的河狸闻声躲回水中、变色龙的变色(保护色)、长颈鹿踢狮子的头)、繁殖行为(黑头海鸥孵卵、雄黑熊在异性面前显示自己的力量以获得雌熊的青睐、孔雀开屏、家燕筑巢、母鸡下蛋、母狼哺乳幼仔、昆虫的交尾。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和社群行为(白蚁、蜜蜂群体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蚂蚁共同搬运食物)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表现出的学习行为越复杂。

★29、骨的基本结构包括骨膜、骨质和骨髓。

(1)骨折后能使骨愈合的是骨膜。

骨膜是一层坚韧的结缔组织,其内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核成骨细胞。

其中血管中的血液对骨有营养作用,成骨细胞对骨的生长和再生有重要作用。

(2)骨质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

骨髓填充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内,幼年时骨髓呈红色,有造血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其逐渐变成黄骨髓。

(3)长骨的管状结构,既坚固又轻便,适于人体运动。

儿童时期骨内有机物较多易变形,老年时期骨内无机物较多易骨折。

 

★30、自我调节能力最强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

生物种类的多少与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又有一定的关系。

生物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31、植物吸收的水分90%以上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

气孔是以叶片散失水分以及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

“门户”它是由成对的半月形的保卫细胞构

成的。

保卫细胞的细胞壁厚薄不均匀,靠气孔

一侧较厚,背气孔一侧较薄。

当保卫细胞吸水

膨胀时,气孔张开,当该细胞失水收缩时,气

孔闭合。

气孔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调节蒸腾作用

的强度,使植物体内经常保持适量的水分。

★32、新生命诞生的标志是受精卵的形成。

人体胚胎发育初期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于卵黄。

胎儿通过胎盘从母体血液里获得氧气和养料

★33、双受精作用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

★34、一朵花中,雌蕊的主要结构是子房,受精后,子房发育

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

★35、★植物组织培养不仅能快速繁殖植物,保持品种的优良

性状,还可以防止病毒的危害。

★36、植物依靠根(甘薯)、★茎(马铃薯)、叶(落地生根)

这类营养器官繁殖的方式,叫做营养繁殖

★37、鱼类(卵生)和两栖类(卵生)的受精方式是体外受精,

爬行动物(卵生)、鸟类(卵生)和哺乳类动物(胎生)的受精方式都是体内受精。

体外受精必发生在水中。

卵生动物的受精方式不一定是体外受精。

38、克隆就是指生物的无性生殖。

动物的克隆是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直接由一个动物细胞产生与亲代一模一样的动物后代。

★克隆的后代生活力不一定强。

39、★家蚕、蚊子、苍蝇、蝴蝶、蜜蜂等的完全变态发育:

受精卵→幼虫→蛹→成虫。

蝗虫、蟋蟀、蝼蛄、蟑螂等的不完全变态发育:

受精卵→若虫→成虫。

★40、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41、★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引起,能遗传给后代的变异就是可遗传的变异,由环境条件改变引起的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

42、★利用转基因技术可以培育出具有抗虫性的农作物。

冬虫夏草是一种真菌。

★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其后代的发病情况往往与性别有关。

★43、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原始生命分化为原始藻类和原始单细胞动物的根本原因是营养方式不同。

化石是表明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原因是各类生物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

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个动物类群是哺乳类。

始祖鸟化石证明古代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种子蕨是古代蕨类植物向古代种子植物进化的典型证据。

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学说。

44、★病毒的个体非常小,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生活在活细胞中,因而分为三大类:

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

★45、第一道免疫防线:

皮肤、呼吸道表面的纤毛、黏膜;第二道免疫防线:

吞噬细胞、体液中的杀菌物质;第三道免疫防线: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

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措施。

煤气中毒的原因是一氧化碳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

★46、联合国确定每年的国际禁毒日是6月26日,全国统一急救电话是120

药物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OTC标志),使用前要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

★47、全球气候变暖与大气中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增加有关,白色污染指的是塑料引起的污染。

砍伐森林会使土壤沙漠化;大量使用农药会引发土壤和水质污染;汽车、燃煤等排放二氧化硫,会产生酸雨;氟利昂等排放物会使臭氧层破坏。

48、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依法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采取迁地保护的措施、用人工养殖、栽培和人工繁殖的方法抢救濒危物种

★其中最佳的方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鸟类、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丹顶鹤。

49、使用任何药物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和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50、作物移栽时要带土移栽,这是为了防止幼根和根毛损伤,移栽树苗去掉一些枝叶是为了减少蒸腾作用。

51、科学探究有三个要素:

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探究的过程、要有结果。

生物实验设计的原则是单因素变量原则、对照原则。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

如:

尝试探究水温的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1、提出问题:

水温发生变化,金鱼呼吸的次数是否会受到影响?

2、作出假设:

金鱼生活在水中,他们呼吸的次数可能会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

3、制定计划:

全班同学分成8——10个实验小组,每组4——5人,推选一个组长。

制定实验方案。

(1)用温度计测量水温,观察金鱼在常温下的呼吸,记下金鱼鳃盖每分钟开闭的次数。

(2)改变水温,一半学生降低10度,一半同学升高10度,待金鱼安静后再记录鳃盖每分钟开闭的次数。

4、实施计划:

根据上述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重复几次。

自己设计一张表格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里。

水温

次数

5、得出结论:

看实验结果与你的假设是否一致。

如: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加快;水温降低,金鱼呼吸次数减少。

6、讨论交流:

和全班同学交流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和实验结果。

(2).科学探究实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得有一个对照组,实验组一般是接受变量处理的或人为改变条件的或未知结果的;对照组(作为衬托)一般是处于自然状态或理想状态的、不接受变量的或未经处理的或已知结果的。

对照组的作用是对照。

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只能有一个变量,两个组之间不能比较是因为变量不唯一。

如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的实验中,要控制的单一变量是水温,其余的条件都必须保持相同,并控制在适宜状态。

要待金鱼安静后才能测量。

实验中经常要测量几次,对这几次的结果要取平均值,目的是减小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当实验结果与假设不相符时,要仔细分析原因,找出问题,重做实验。

(3)观察与实验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

观察法:

是一种重要的探究技能。

进行观察时,首先要根据观察目的,仔细观察对象的特征和特性,再根据观察到的特征和特性对观察对象作出分析、判断。

有时候观察需要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

如用放大镜看蚂蚁

★实验可以给研究者提供现象、数据等资料,是检验科学假设形成科学理论的实践基础。

如探究水温对小金鱼呼吸的影响

分类法又称科学分类法,是生物学用来对生物的物种归类的办法。

调查:

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调查时,必须明确调查的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选择合适的调查地点和时间,制定调查方案。

调查过程中要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

人口普查、上网搜索资料去图书馆查阅书刊就是调查。

【典型例题】

考点1探究方法1.科学家珍妮·古多尔在深人坦桑尼亚国家公园长期从事野生黑猩猩行为特征的研究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观察法

2.在调查校园生物中,以下同学的做法,正确的是(C)

A.小军发现好几株他不认识的植物,于是把它们拔出来,带回家研究

B.小明发现一只老鼠,太恶心了,不记录

C.小梅拔开草丛,一只蟋蟀蹦了出来,很快蹦到校园外面去了,小梅把它记录下来

D.小伟调查记录中有蚰蜒,其他同学都没有,小伟决定把它删掉

3.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选择恰当的实验材料,是保证实验获得可靠结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下列实验材料的选用不恰当的是(A)

A.用仙人掌来研究植物叶的蒸腾作用B.用燕麦胚芽来研究植物的向光性

C.用菜豆种子来观察双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

D.用银边天竺葵来研究植物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叶绿体

考点2过程分析1、下列有关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C

A.“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装置中,应设置明亮和阴暗两种环境

B.“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材料中,必须包含碘液

C.“探究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实验”取样时,应挑选大、小花生各15粒(应随机抽取,不能挑取)

D.“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实验”中,“捕食者”不能特意捕食某种颜色的“猎物”

2、某初中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口腔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课题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表:

请完成下列问题:

 

(1)如果该兴趣小组选用1、2号试管进行实验,其实验变量是:

唾液的有无(或唾液,或有无唾液)。

(2)要探究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应选用1、3号试管进行实验,那么A处的处理方法是:

不搅拌;观察到3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是变蓝(变蓝、不变蓝)。

(3)如果选用1、4、5

号试管进行实验,其探究的问题是:

温度对唾液消化淀粉(馒头)有影响吗?

(温度是否影响唾液消化淀粉?

)。

(4)如果1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未达到预期效果,呈现浅蓝色,可能的原因是馒头碎屑与唾液未充分混合(搅拌不充分;试管保温时间不够;唾液中唾液淀粉酶量不够;其它合理答案酌情给分)写出一种即可)。

考点3实验设计1、下列研究中需要设置对照组实验的是D

A.观察小金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B.观察桃花结构

C.探究土壤中是否含有水分D.探究温度对酶催化作用的影响

2、在生物学探究学习过程中,经常要应用“问题——假设——检验——结论”的方法,在方法论上称为“假设——检验”认知模式。

如下图:

(1)“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实验的假设是:

鱼的尾鳍能产生前进的动力,改变运动的方向,检验的方法是:

(用木板或纱布)捆绑鱼的尾鳍,观察鱼运动的变化。

(2)“小麦种子的呼吸作用”实验的假设是:

小麦种子呼吸作用产生了二氧化碳,检验时应用的原理是:

二氧

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金鱼藻的光合作用”实验的假设是:

金鱼藻在光下产生了氧气,检验后得出的结论是:

金鱼藻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