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的情趣交融.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9792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中的情趣交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数学中的情趣交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数学中的情趣交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数学中的情趣交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数学中的情趣交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数学中的情趣交融.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数学中的情趣交融.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中的情趣交融.docx

《数学中的情趣交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中的情趣交融.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中的情趣交融.docx

数学中的情趣交融

数学中的情趣交融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实行了近四年,在这四年中我作为一名实验教师是几分欢喜几分愁。

喜的是,架在脖子上的“枷锁”——片面追求升学的应试教育打碎了,学生们由乖巧听话的好孩子变成了富有个性、自主独立的小能人。

愁的是,我们的改革是否真正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每一节课堂教学中呢?

我曾经听过一堂这样的课,教学内容是“5以内的加减法”。

教师利用主题引入,学生由图自主探索出算式与得数,小组讨论异常激烈……在坐各位老师都认为这堂课不错,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老师得出“2+1=3”之后,问:

你是怎样想的呢?

生答:

数数的,1,2,3;把2放在心里,再数3;3可以分在2和1;我妈妈教我的。

教学进行到此,还无伤大雅。

可我们这位老师发现学生们兴趣甚好竟然来了个:

还有其他想法吗?

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呀,一下子把“七大姨,八大姑”全搬出来了。

整堂课看上去十分热闹,这是否就是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呢?

说实话“2加1等于3”这个连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的数学题用得着这样大动干戈吗?

长此以往学生们对数学会有什么兴趣,太简单了!

会对你的教学充满热情与期待吗?

孩子们的“热情”与“兴趣”不是几句表扬,不是几颗糖、几颗星星能收买的,他们需要的是发自内心深厚的情感和浓厚的兴趣。

一、情感——主动学习的基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曾经说过:

“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数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儿童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实现认知过程的“情感化”,使学生的情感在数学课堂上得到飞扬,焕发出数学课堂教学的活力。

1、创设生活情境,激起学生内需

一年级小朋友生性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如果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学,那很难使学生获取信息而产生兴趣。

日常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如果提出学生生活中能观察到的数学问题,启发他们思考,那就可以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使他们切实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好感。

如《分类》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把物品按某一标准分类,这个内容既广泛又抽象,单凭老师的嘴巴和教具学生很难从直观上得出结论,因此我先创设“逛超市”这一生活情境录像片,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观察,琳琅满目的商品却井然有序,从而产生生活中的物品必须分类的需要,教师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购买什么商品,在超市哪个柜台拿取,并知道“分类”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生活便利而加以应用。

2、倾注无私爱心,唤醒学生情趣

“严师出高徒”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能将这个概念推向极端,造成“好心办坏事”的结局。

教育是爱的教育,最终目的是应使学生在感受教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转化成对老师的爱,对老师所教学科的爱。

“童心母爱”这个永恒的话题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五、六岁的孩子谁不喜欢听温柔的话语,简单粗暴只会让他们远离你。

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学中,电脑出示主题图后,教师戴上小猪头饰模仿小猪那低沉的声音:

我的力气大,我来搬木头。

又换上兔子头饰学小兔子那娇嫩、尖细的声音:

谢谢你,猪哥哥。

累了吧,吃个苹果休息一下好吗?

这些画外音虽说对于教学无关直接作用,但老师的童心与童趣让学生赏心悦目,都竖起耳朵来听,非常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又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统计》一课时,创设了如下情境,让班上一个特殊家庭的孩子——陈亮感到了,让所有学生快乐了。

上课了,老师推着蛋糕走到班级中央,微笑着说:

今天是大象(陈亮饰)的生日,我们一起为他庆祝生日好吗?

师生围着蛋糕唱起生日快乐歌。

当然,那天确实是陈亮的生日,但他的爸爸因车祸去世,妈妈外出打工只留下他与体弱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又有谁会在意他的生日呢?

小朋友围着他边唱边跳,不亦乐乎。

而后,老师顺理成章地将其他客人(由学生戴头饰扮演)介绍给同学们:

小猴、小猪、小狗……统计客人、统计礼物的活动悄然展开。

随后,老师又用亲切地语言问:

小朋友,你们为大象准备了什么礼物呀?

有的说唱一首歌,有的说送一张贺卡(自己画的),有的说跳支舞……老师还真让几位同学表演节目。

展示完又问:

大象的礼物中,什么最多呀?

什么最少呀?

……统计的实践应用又不知不觉地让学生在轻松和快乐中进行着。

你说陈亮能不激动吗?

学生们能不快乐吗?

无私的母爱与教学融汇,数学又与爱心相连。

这种愉悦,不正是我们数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情感吗?

3、施行“削职为民”,感受民主平等

“三尺讲台”作为教师的“专属领地”,竖起了师生之间的高高壁垒,严重制约了师生间的关系,是一座学生必须仰视的空中城堡。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我们教师应该走下讲台,让出讲台,让高出学生的讲台消失,真正走近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把自己真正融入到学生群体中去,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削职为民,重新定位”。

在我看来,师生关系说到底还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二者的地位是对等的,并无特殊之处。

所需要记住的是教师在学习中,是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而学生却是真正的主人,他们需要民主和“主权”。

这时我们教师就应毫不吝啬地让出“领土”,交出“主权”。

例如:

我在教8+()=13这种题型时,我并没有讲该怎样做,而是主动走下讲台,跟他学生一起听“小老师”讲课。

第一位同学上台就说:

我从8后面开始数到13,共掰了5个手指头,所以括号里应填5。

第二位同学又上台说:

我用13-8,这样等于5。

第三位同学这样说:

我用凑十法来做,见8凑2,括号里的数给2,8和2凑成了10,想10加3等于13,可见括号里是由2和3组成的。

第四位同学见解更独特:

我是把13分成8和几,先把10分成8和2,再把2和3合起来是5。

尽管他们的想法不能完整表达,还需要老师加以补充和总结,但几道题练习下来却发现:

可以直接把和的个位上的数加上2得出括号里的数。

这时学生们也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就是这样简单。

我坐在学生旁边,他们对我也有一种亲切感,主动和我交流自己的想法:

这种方法太麻烦;那种想法不错;我也是这样想的……瞧,学生马上自觉地将不同的见解与自己进行对比、反思,从而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创新意识。

台上勇于表现,台下积极思考,这样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堂上的平等与民主,激发其表现欲望,激活其创新思维的火花,凸现出新课改中的人文主题。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此过程充满着观察、操作、实验、推断等探索性活动。

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提供给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情感基础,同时应尽力挖掘学生的内部因素——兴趣与求知欲,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动力。

二、兴趣——主动学习的动力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作为,只有学生有了一种强烈的学习欲望,才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最终参与到整个数学学习活动中去。

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使之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学习。

1、让学生“疯”,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形式,不仅使学生学起来轻松而且有滋有味。

游戏这是他们在幼儿园就玩过的,虽说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把它搬进课堂却让学生甚感有趣。

例如《找规律》这一案例,如果老师单纯地出示数字、图形从中找出规律,学生也只会机械地模仿得出结论,如同嚼蜡。

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设计了一系列游戏,让学生着实“疯”了一回。

其一“猜一猜磁铁颜色”,有意识地按规律呈现,让学生在猜测中意会,积累感性经验,从而感知规律;其二“找朋友”,录音机播放歌曲同时让几位学生头戴按规律摆放的饰物,下位从教室里几个学生中找出最后一个朋友是谁,边唱边跳,运用感性经验从而应用规律;其三“大家来当设计师”,让学生分组自主设计一组有规律的数学、图形和动作。

可以画画、可以表演、可以争论,使学生把掌握的规律加以创新,把所写的知识加以深化,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灵感。

从表面上看,整堂课学生都在“疯”,但细细品味是在老师有意识引导下的“疯”,这样他们痛快、高兴,同时又获取了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2、让学生“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是他们的兴趣所在。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

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形式。

在教学中,可以把课本中的一些新授知识转化为“玩耍”活动,创造这样的氛围以适应和满足儿童的天性,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教学《8的组成》,我巧妙地设计了“鸭子下河”的游戏,8人一组在岸上站成一排,第1只鸭子一边跳下“河”,一边说:

门前大桥上,刚好8只鸭,一只鸭子跳下河,还剩7只鸭,然后这只“鸭子”马上跳上“岸”,与其它7只“鸭子”一起接着说:

1鸭和7鸭,我们组成8。

接下来,2只鸭子跳下河,又会说:

门前大桥上,刚好8只鸭,2只鸭子跳下河,还剩6只鸭。

然后所有的“鸭子”又会马上得出“2鸭和6鸭组成8”。

依此类推,学生愉快地掌握了几和几组成8。

这样巧妙地设计,将课堂上枯燥的数学转换成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玩耍中得到充分的体验,从而理解透彻。

通过把课本中的新授知识转换成“玩耍”活动,不仅使学生心情自然愉快,厌学情绪消失,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使“玩”向有效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所以玩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3、让学生“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一位心理学家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操作,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也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因此,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体验学习的一种方式。

在《摆一摆,想一想》教学中,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好玩好动的心理,设计了三个不同层次的动手操作。

上课伊始,我仅拿几颗棋子走进教室,当然学生便深感诧异,目光齐刷刷地盯着老师。

我趁机给学生说明了第一种玩法——“跟老师学”,模仿力极强的学生很快领悟了,“一颗棋子摆个位上表示1,放十位上表示10。

”此时,学生的兴趣从先前的“怎么做”升级为“我也会”。

于是教者顺其自然设计了第二种玩法——“选出几颗棋子,你能摆出几个数?

”兴趣盎然的学生们便三个一伙,四个一组,开始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摆弄棋子,不停地记录,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取得了成功,我会玩的自豪溢于言表。

“谁找到了规律,谁摆出的得数让人看了一目了然?

”教师趁热打铁提出了第三种玩法——“我真行”。

随着成就感的增浓学生的兴趣又被调动起来了,学生们的摆放速度一下子变慢了,那么的小心翼翼,惟恐在不经意间把本领给摆丢了。

正是这巧妙地一摆再摆,使数位与数值以及其中的规律在学生头脑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动手操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对促进知识内化,启迪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功能,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的形象性间的矛盾,让枯燥简单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三、情感激发兴趣,情趣相互交融

作为一个生活于现实社会的活生生的人来说,只有当他拥有丰富、细腻的情感时,他才能很好地体会这世界上的一切于人的意,才能充分感受生活趣味,才能推动他去从事于人于己都有益的活动。

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适时适当地介绍古代、近代、现代及当前人类的科研和科技成果,给学生作为学习材料,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求知欲。

例如,经过科学家们多年来的辛勤研究,数学家们的精密计算,于今年10月12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6号”载人航天宇宙飞船飞上了太空,飞船上载有宇航员2名,在太空进行历时5天的宇宙遨游。

这一录像短片把它这插在“5、6的认识”的激趣引入,既让学生了解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高速发展,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又让学生从小树立勇攀科学高峰的思想,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

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氯氛的同时,要多给学生鼓励,如“你真棒!

”“你的考虑真周密!

”“你的方法真有创见!

”“你们的合作很成功!

”“向你学习!

”等。

但这些表扬应该适可而止,因人而异。

对于那些胆小不善言辞,思维比较笨拙的学生,即使他开口答错也应给予“有进步!

”,只要他能站起来就已经勇气可嘉!

在作业批改上,可以评出“作业标兵”、“计算大王”、“数学智多星”、“探索行家”等。

对作业有错误的学生先点拨,再鼓励,“加油!

”“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

”等。

这些看似平淡的话语却能给学生莫大的鼓舞,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更加努力!

只有当学生对某个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那他们就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情谊;当学生与老师感情深厚时,那肯定对这个老师所任教科目很感兴趣,成绩是不言而喻的。

虽说数学教学不像语文、班队、思品课那样有优美的文字语言、丰富多彩的活动、感人肺腑的故事来直接感化学生,他的作用是比较含蓄、潜移默化的。

这就需要教师有魅力的人格,精心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产生情感和兴趣,让“情”和“趣”互相影响,互相交融,在教学中得到升华。

当然,唤起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还有很多种方法。

其一,教师要带着微笑走进课堂,带有微笑走出课堂。

成功的课堂一定有笑者,一定愉快。

课堂中教师把学生的期望以微笑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感染,进而亲其师信其道。

其二,巧妙地把数学学习内容转换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在新知与旧之间制造冲突,把学生引入到迫切希望探个究竟的情景。

其三,课首精彩的导语、感人的故事、诙谐的动画把学生领进知识的殿堂,课尾开放的练习、形式丰富多样,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内在品质——情感与兴趣。

全面正确把握转变学习方式的精神实质,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实践,完善自己的教法,真正做到在课堂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情感飞扬,兴趣盎然!

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归属与落脚点,新课程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新天地,让人文情感走进我们的课堂,让兴趣活动充满我们的课堂,让师生在互动中成长,因为我们教学是: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