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9907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docx

自然辩证法考试考点整理

自然辩证法考试重点

1、反馈与控制方法

2、社会需要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3、人类中心主义

4、归纳和演绎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6、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7、反科学思潮

8、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

9、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

10、科学实验的特性

11、机遇在科学发展中的意义

12、自组织

13、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14、绿色设计方法

15、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

16、生态系统规律

17、人与自然的和谐

18、创新型国家的内涵、特征

19、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目标,总体战略方针和战略决策

20、科学技术价值论

21、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

1、反馈与控制方法

调控即调节和控制,具体到生态系统,就是指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作用。

①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是指生物系统改变自身的形态结构、行为方式等以适应环境改变的作用,而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改变了环境,使之与生物变化相协调;

②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是指环境条件对生物生存与发展的制约作用。

反馈是指把系统的输出结果运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进行校正以达到目标要求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控制效果的回报。

反馈调控的层次性:

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调节,异种生物之间的数量调节,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适应性调节,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反馈调控的目的性: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反馈调控的复杂性:

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乃至食物网在生态系统各层次间循环和流动,系统要素间的反馈调控作用也通过这一网链传递造就了作用和因果的复杂性;对人类自身行为反馈调控的启示:

反馈调控规律对人类有几大的理论和时间意义,尤其对人类自身行为的反馈调控富有启迪。

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

2、社会需要对科学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社会需求不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

社会需求刺激技术发明活动的信念不断被用来说明许多技术活动。

人类为了满足自己基本的生活需要不断开发出各种技术手段。

对关键原材料的需要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革新:

一方面,人们通过发展提高关键物质的单位产量,另一方面,寻求替代性材料取代现有短缺材料。

国际间经济竞争的需要同样也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如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高技术发展已经被提及到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

在其它领域技术发展也提示了需求对于技术发展的推动力量。

对于技术的发展来说,仅仅考虑需要和实用并不能说明人类所制作的物品的多样性。

汽车的发展历史已经表明,需求并非刺激发明者去发展技术的唯一理由。

汽车的发明并不是源于马匹的严重短缺,也不是国家领袖或有权威的人物的引导,或社会与个人对汽车交通的需求所致。

或者说,是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的发明创造了对汽车运输的需求,而不是对新动力的需求导致了汽车的发明。

这表明,技术的发展有其深刻的内在动因,仅仅从需求的角度还不足以完全提示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3、人类中心主义

⑴人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

传统的观念认为:

人是大自然的主人,人类要征服自然。

人不是大自然的统治者,人只是大自然的普通一员。

由于人是普通一员,人类就应尊重这个生态共同体及生态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

因为人类与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是同属于一个共同体的,生态系统及其成员应该成为人类道德关怀的对象。

⑵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

传统观念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是唯一的价值主体。

大自然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独立于人而存在的价值,人类对大自然负有义务与责任。

⑶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系统是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元素组成的统一整体,而人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人类是生物圈这个生态大系统中的子系统。

系统整体的利益大于其部分的利益。

4、归纳和演绎

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

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法,按照它概括的内容是否完全而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有数学上的穷举法,不完全归纳法中,穆勒提出了归纳五法:

求同法,求异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归纳问题主要是指归纳合理性及其辩护问题:

⑴归纳推理不能得到演绎主义的辩护⑵归纳推理的有效性也不能归纳的证明⑶归纳推理要以自然齐一律和普遍因果律为基础,而这两者并不具有客观真理性。

正确认识归纳法:

⑴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推理⑵归纳推理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性性的结论⑶科学认识中,把归纳法和其他的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以克服单独运用归纳法带来的局限性。

在科学研究中使用归纳法先要明确说明一点:

(1)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推理,归纳论证本质是不保真的论证;

(2)归纳推理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性的结论,大大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3)在科学认识中,科学工作者不是单独使用归纳法,他们往往把归纳法和其他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克服单独运用归纳法带来的局限。

总之,归纳法在科学认识中仍然是一种有用的方法,它不但过去是,今后仍然会是科学发现和科学理论确认的重要方法之一。

演绎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

由一组公理推导出一个知识体系,或是从一般原理推演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叫做演泽法,基本内容是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问题:

⑴前提必需为真⑵要求论证得当,推理过程中前提之间、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或逻辑关系⑶从结论与前提的范围看,演绎推理的结论小于或等于前提,价值在于发现而不是发明⑷它只能揭示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统一关系,不能揭示共性与个性的对立关系,单纯用演绎法不能揭示个别事物多样化的属性。

归纳与演绎的关系

归纳是从个别或特殊的事物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

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或特殊事物极其结构的方法

归纳与演绎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归纳是演绎的基础,演绎是归纳的指导。

归纳出的结论可以成为演绎的前提,而演绎的结论往往又是归纳的指导思想。

5、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一种单纯用古典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

它把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归结为力学的性质,把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归结为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二种形态是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

机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或者只是承认机械的联系和机械的运动,因而表现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特征。

结论:

看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对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也应该如此。

在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产生初期,促使人类摆脱了封建神学的束缚,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我们强调辩证自然观应该把机械自然观的合理成分包含在自己的“有机体”内

,目的并不是要恢复旧的机械自然观,而是为了把辨证自然观与素朴辩证自然观相区别开来。

因此,从唯物史观来说,我们应该给予肯定。

从哲学史看,机械唯物主义有几个显著的特征:

(1)、世界的存在就是机械运动。

任何的存在物,包括人、动物和其它,其规律就是机械规律。

换言之,用十八世纪杰出的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拉美特利的说法“人是机械”“动物是机械”。

(2)、人的个性的不同,是由其身体决定的。

(3)、独立的心理实体是不存在的,心灵只是机械运动在人的身体上的一种现象或结果。

证明机械唯物论的前提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因此,了解物质前一刻的运动状态,就可以推出下一刻的运动状态,把整个宇宙的每一个粒子的运动状态确定以后,就可以推出下一刻的运动状态,其中一个著名的假设就是拉普拉斯假定:

如果有一个智能生物能确定从最大天体到最轻原子的运动的现时状态,就能按照力学规律推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状态和未来状态。

后人把他所假定的智能生物称为拉普拉斯妖。

按照这种假定,宇宙中全部未来的事件都严格地取决于全部过去的事件,事件出现的不确定性或偶然性消失了,因此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性质都应是力学的性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系统和运动形式都是力学的系统和运动形式,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都完全服从于机械因果律。

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力的作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而获得的位置完全可以从前一个位置得出!

6、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

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界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科技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

三个对象分别决定了学科体系的三个方面。

学科性质和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其体系按辩证逻辑结构排列为:

自然观—方法论—科技与社会,按历史线索排列则为:

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

产生的必要性:

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理论证据和依据,推动各门自然科技的健康发展。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输送养分,丰富和增添了其内容。

且其还有育人的功能。

综上,其的产生是十分必要的。

学科性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研究对象及内容;

(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2)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4)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

7、反科学思潮

科学主义的主要思想可概括为:

认定真正的科学知识只有一种,即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是最权威的世界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高于一切其他类的对生活的诠释。

科学主义将科学技术看成是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工具将一切与科学不相符的人类认识与价值信仰看作没多少价值或是错误的,应反思批判。

如现在提出“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关心弱势群体“,就是对唯科学主义的有力批判。

但反科学主义不能走向极端,否则会走向“反科学”,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20C下半叶出现在西方学术界的“反科学思潮”,具体表现在激进的后现代主义、“强纲领”科学知识社会学、极端的环境主义者等的论述中。

它表明科学事业是非常复杂的,对科学研究纲领、技术设计,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过程的选择,是一个困难而复杂的问题,若不加批判地接受。

会走向科学技术悲观论甚至“反科学”,不利于科技的发展和应用。

8、波普尔证伪主义的基本思想

波普证伪主义的要点:

第一、科学始于问题,并终于问题。

第二、科学探索中要大胆猜测,反对狭隘的经验论。

第三、科学是一个永不止息的动力系统,是一个不断地证伪理论、推翻理论的过程。

9、科学技术发展的模式

国外关于科学发展的三种模式P295

1科学发展是归纳主义的累积渐进的连续发展过程——逻辑经验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的发展是许多绝对真命题的积累,归纳主义按照证实原则建立了科学发展的线性累积模式,认为知识的增长是不断归纳的结果,科学的发展就是通过归纳获得的科学知识的不断增长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发展观:

1)科学理论是从少数几个基本概念与基本假设出发,用数学演绎与逻辑推理,推演出的一系列命题。

2)科学理论中的命题只有通过经验证实,证明它们同我们的各个单独的经验相符合才能成立;

3)科学理论是通过新的经验事实的证实而不断地朝前发展的。

②科学发展是不间断的革命的过程——证伪主义否证模式的科学发展观

波普的四段图式:

P1→TT→EE→P2

P1表示问题(Problem),TT表示试探性的理论EE表示批判性检验、排除错误P2表示新的问题

波普证伪主义的要点:

第一、科学始于问题,并终于问题。

第二、科学探索中要大胆猜测,反对狭隘的经验论。

第三、科学是一个永不止息的动力系统,是一个不断地证伪理论、推翻理论的过程。

③科学发展是常规科学与科学革命相互胶体的过程——历史主义的范式模式的科学发展观

库恩的范式模型:

前科学→常规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规科学……

10、科学实验的特性

(1)可以简化和纯化研究对象

(2)可以强化研究对象极其条件

(3)可以使研究对象的属性极其变化过程重复出现

(4)可以模拟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

(5)可以经济可靠地认识与变革自然

11、机遇在科学发展中的意义

在进行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事件或机会,以外地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

特点:

意外性、偶发性

作用:

(1)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做出科学发现。

(2)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做出重大发明

(3)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条件:

好奇心,知识积累、打破思维定势

抓住机遇的主观条件:

①对机遇产生的客观根源有正确的认识。

自然界的任何现象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

机遇最大的特点是偶然性。

偶然现象的背后可能会有某种必然性,如果认识到这一点,对意外的现象保持警觉性,并抓住不放,深入研究,最后会有可能作出重大的发现。

⑵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识别能力

没有就很难发现机遇中的各种线索,转瞬即逝或极其细微的现象会被轻易漏掉。

在科学观察和科学试验中要注意机遇的作用。

科学研究有许多意外发现。

在科学研究中能够通过意外事件把握机会而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

把握机遇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创造性能力。

1、在科学研究中能够通过意外事件把握机会而导致科学上的新发现,称为机遇,把握机遇是一种科学研究的创造性能力2、机遇的作用;

(1)机遇能为科学理论的突破和发展提供先导

(2)机遇可以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3)机遇能为自然科学技术发展提供生长点。

12、自组织

答:

所谓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而不是按外界特定的干预而形成特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

所谓他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特定指令而形成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

两者有本质区别他组织的实质在于执行指令,而自组织的实质在于相干协同。

自组织是在开放背景下,系统自发形成内部有序结构的过程。

理解自组织概念的关键在于:

模式是内部自发产生,而不是由系统外部输入的。

任何新的有序结构模式的形成都是通过自组织实现的,其是系统演化的一般机制。

自组织机制: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

(1)开放性或非平衡约束

所谓开方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负熵客服、抵消系统内部的熵增。

“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2)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说,“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3)非线性相互作用

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非线性相互作用。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一种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系统内部的作用关系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各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体效应。

(4)涨落“生序原理”

涨落是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态的微小偏离。

当系统处在远离平衡态时,涨落使系统状态发生的微小变化有可能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状态。

通过涨落达到有序,这就是所谓的“生序原理”。

(具体看书70)

13、观察、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科学实验主义的科学哲学认为观察是中性的,理论依赖观察,而观察不受理论制约。

以波普尔、库恩、汉森为代表明确提出了“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与科学研究的实际进程较为相符,具有较多的合理性,理由主要是:

1)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不同的背景知识、理论指导、甚至是不同的生活经历,都可能对同一事物现象作出不同的观察结论;

2)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语言记载了来自客体的信息,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

3)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的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科学家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才能想象事物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发现真正具有科学价值的事物现象。

观察渗透理论与观察要坚持客观性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观察使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观察必须坚持客观性、可重复性。

渗透在观察中的理论主要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它反映着客观世界的规律性。

14、绿色设计方法

(1)绿色设计:

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包含产品从概念形成到生产制造、使用乃至废弃后的回收、重用及处理处置的各个阶段),着重考虑产品的环境属性,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在满足环境目标要求的同时,保证产品应有的功能、使用寿命和质量等。

它既着眼于人的当前需求,又考虑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产品绿色设计是一门可持续的工程技术。

(2)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比较

传统设计是以人为中心,以满足人的当前需求为目的,以产品是否能顺利在市场上实现经济价值作为评价设计成败的标志。

传统设计是绿色设计的基础。

没有传统设计,绿色设计也就无从谈起。

因为,任何产品首先都必须具有所要求的功能、质量、寿命和经济性,否则绿色程度再高的产品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绿色设计是对传统设计的补充和完善

两者的区别:

1)设计理念不同,绿色设计主张生态化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传统设计以产品能否实现经济价值作为评价设计成败的标志;

2)产品设计要求不同,绿色设计要求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应有的环境属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然后考虑产品应有基本属性(功能、质量、寿命、成本);

3)产品设计内容不同,绿色设计考虑产品从设计到报废后的回收及再利用全过程,传统设计主要考虑的是产品的设计与生产;

4)产品设计方法不同,传统设计“为制造而设计”,绿色设计“为环境而设计”;

绿色设计的本质特征—3R,即Reduce(减量)、Reuse(重复使用)、Recycle(循环):

a)减量:

减少废弃物的数量是绿色设计的重要目标之一。

其包括两层意思,省料和节能。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节约能源、降低能耗。

b)重复利用:

重复利用就是在进行产品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产品整体或部分以至材料的再利用性,将产品价值发挥到极限。

重复利用旨在减少浪费,对同一物体进行多次使用。

就产品整体而言,在设计时就应埋下将来再利用的“伏笔”。

c)循环:

循环就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有用成分,合理开发二次资源,实现废弃物的充分回收利用。

废弃物的充分回收利用必须建立在垃圾分类的基础上。

垃圾经过分类,才可将可用物资进行分类回收。

哲学基础:

a)减量与异构同功原理:

不同的结构可能相同的功能,自然系统中要素和关系的减少和质的置换可以不改变自然系统的功能,异构同功的这两条基本内涵,就是减量的生态哲学基础。

b)重复利用与生态系统层次结合度的递减原理:

自然系统层次结合度的递减趋势是产品可拆卸性,就是产品可重复利用性的生态哲学基础,设计时,要将设计的物品分解成不同层次,具体研究从底层到高层关联度的递减已成绿色设计的一种思路。

c)循环与生态系统的闭路循环原理:

绿色设计要求考虑整个生产、生活系统物质能量的充分利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5)所获效益不同,绿色设计在节能、降耗、增效方面得到成倍的效益。

绿色设计与传统设计的根本区别在于:

绿色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构思阶段,就要把降低能耗、易于拆卸、再生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与保证产品的性能质量寿命成本的要求列为同等的设计目标,并保证在生产过程中能够顺利实施。

15、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

天然自然是大自然中已经存在的并且未经人类利用的自然。

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可分为两类:

①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②人工自然物。

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的关系:

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中存在的是“自发性作用”的规律,在人工自然过程中,则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天然自然只有自然属性,而人工自然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天然自然的演化节奏是缓慢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

人工自然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16、生态系统规律

(1).闭路循环规律: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多种多样,而物质是不断运动的,生态系统的物质运动是周而复始的物质循环,而非物质的单向线性流动。

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由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化合物,最终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

在物质循环基础上产生能量流,但能量流是单向的,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此外,系统中各生命成分之间存在信息传递,即信息系统。

总之,宏生态和微生态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复合,使生态系统显现为闭路循环的不断转化和无限过程。

(2)反馈调整规律:

调控,具体到生态系统,指生物系统的内在调节和环境系统的外在控制作用。

是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实现调控离不开反馈。

反馈是指把系统的输出结果反送到输入端,从而对输入和再输出端进行校正。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内部调节是以环境变化为依据,而环境的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生物内部调节的体现。

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

具有a层次性b目的性c复杂性d对人类自身行为反馈调控的启示。

(3).系统和谐规律:

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进一步展现于生态系统见诸于形体的和谐状态a恰当的要素比例b稳定的层次结构c和美的外在形式d绵延的生机活力e精致的系统耦合。

17、人与自然的和谐(P80)

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展开成三个层面:

(1)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

人工自然具有利人功能,具体表现在“合真”的增益作用、“向善”的消费功能和“达美”的审美效应(真销魂)。

人与人工自然在真、善、美三方面都可递进实现和谐。

人类实现上也一直在不懈地追求这种和谐。

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和谐。

形式协调、作用互利、意蕴相恰。

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

要素比例的协调性;物能循环的低耗性;信息交流的合目的性。

人与人工自然和谐了,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和谐了,人与天然自然和谐了。

“人—人工自然—天然自然”这个巨系统也和谐了。

(2)人与自然和谐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可持续发展既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共同发展,以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规律来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生产、消费方式置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维护人—自然系统的平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

即认识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整体;人类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身,人类的发展有赖于自然的发展。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人的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的基础。

(3)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掌握有效的科技手段,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

18、创新型国家的内涵、特征

创新型国家的内涵是将科学技术创新作为国家发展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