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9995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0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理高三地理早读晚练材料4易错题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根据地面组成物质的不同,荒漠可分为岩漠(石漠)、砾漠、沙漠(沙质荒漠)、泥漠和盐漠,以及在高纬或高山地带由于低温引起的生理性干旱而致植物贫乏的寒漠。

前两者即岩漠(石漠)和砾漠,在我国习惯称为戈壁

而沙漠即沙质荒漠,是荒漠中面积最广的一种类型。

沙漠地面覆盖大片流沙,广布各种沙丘。

它既包括移动沙丘,也包括固定、半固定的草原沙地

荒漠主要指区域内植被稀少,而沙漠主要指区域内的物质主要是以沙粒为主,两者强调的内容不同。

我们平时做题中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地表植被变少,这个过程强调的是植被减少,因此叫荒漠化而不是沙漠化。

右图是“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原过渡带和可能变动带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的情形是

A.农业用地向牧业用地转变

B.牧业用地向林业用地转交

C.牧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D.林业用地向农业用地转变

4.下列四项中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A.2003年春,汉城、平壤的沙尘暴天气

B.2008年冬季,该地区遭受雪灾袭击,灾情严重

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增加

D.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读下图,判断5~6题。

5.图中所表示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6.图示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A.深居内陆,降水稀少B.海拔高,气温低

C.人口密集,植被破坏严重D.山脉阻挡,水汽难以进入

下图是我国华北地1954~2002年气温与降水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近年来华北地区水旱灾害严重是因为

A.气温不断上升B.降水年际变化大

C.气温与降水变化不同步D.降水不断减少

8.图中反映华北地区近年来气候

A.温暖湿润B.温暖干旱C.寒冷湿润D.寒冷干旱

三、经度地带性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辨析:

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从东西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

两者在平时是一个意思,但是经度地带性是老版本的教科书中的概念,我们现在用的教科书已经不在使用这一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主要原因是自然带东西更替在很多区域并不完全按照经度变化而变化,很多时候还受纬度影响南北扩展,但是不管怎么变化都是水分差异导致的,而水分差异主要是距离海洋远近导致,所以一切以现在课本为主,用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更合适,大学的地理教科书中也摒弃了经度地带性这一说法。

下图是世界某区域农业地带分布图。

读图回答9~10题。

9.农业地带沿0°

经线变化所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

A.水分B.热量C.地形D.土壤

10.甲地区是世界上著名的棉花产区,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光照B.热量C.水源D.土壤

右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

B.沿X方向热量增加

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

D.沿Y方向纬度增加

12.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A.山东丘陵B.江南丘陵C.刚果盆地D.西欧平原

四、人口增长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人口增长数量与人口总数之比。

人口增长率用千分数表示。

计算公式为:

”人口增长率=(年末人口数-年初人口数)/年平均人口数×

1000‰”。

就一国或一地区来看,人口增长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

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平分率表示。

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

1000‰×

=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两者都是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只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不光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率,还取决于人口迁移产生的机械增长率。

就全世界范围来看,人口增长只包括人口自然增长,人口增长率即人口净增率。

13.读右图,引起Y时期人口出生率波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A.经济增长与衰退的周期性波动

B.全球气候冷暖的周期性波动

C.国家人口政策的周期性波动

D.全球传染性疾病传播的周期性爆发

读下图某省人口数据,回答14~15题。

14.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A.总量呈下降态势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

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

15.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

A.1990年以前B.1990~2000年之间

C.2000~2004年之间D.2004年以后

五、城市郊区化与郊区城市化

城市郊区化

郊区城市化

是指由于城市中心区地租昂贵、人口稠密、交通拥挤环境恶劣,因而形成巨大的推动力,促使城市中心区人口、产业外迁,使得城市景观衰败的现象,最后导致了城市空心化。

它是指城市中心城区以外的郊区乡村区域的城市化过程。

具体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的工作领域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变化的职业转换过程和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

他们是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郊区城市化实质上就是城市化,而城市郊区化是逆城市化导致的,郊区城市化主要出现在发展中国家,而城市郊区化主要在发达国家。

读某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和“劳动力在各行业中的百分比图”回答16~17题。

 

16.图中,⑤→⑥反映的现象是

A.城市化加速发展B.城市郊区化C.逆城市化D.城乡差别拉大

17.甲、乙表示不同城市化阶段的就业比重状况,其中乙处在

A.③时段B.④时段C.⑤时段D.⑥时段

下图中,甲图示意世界某国主要城市分布,乙图示意我国某省级行政区主要城镇分布。

读图回答18~19题。

18.关于图中城市(镇)分布及主要原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

B.乙图中城镇主要分布在河谷,因为河谷地区水运便利

C.乙图中城镇主要分布在河谷,因为河谷地区热量充足

D.甲图中城市主要分布在高原,因为高原地区光照充足

19.甲图中所示国家和我国城市化的共同特点是

A.城市化水平高B.城市化速度快

C.出现虚假城市化现象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20.读某地城市化过程示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B.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C.城市化缩小了城乡差距

D.城市郊区化又叫逆城市化,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的小城市周围比较明显

21.在城市化过程中

A.城市数目减少,规模扩大B.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C.城市数目增多,规模缩小D.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六、城市地域形态与城市地域结构

城市地域形态

城市地域结构

又叫城市外部形态,有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和放射式

指城市内部商业区、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分布特征,一般分为同心圆、扇形和多核心模式。

城市地域形态指城市外部形态,地域结构指内部功能区的分布特征。

图甲是“我国某城市平均地租等值线(单位:

元/M2)分布示意图”,图乙是“该城市某一区域不同时间的地铁使用量统计图”。

据此回答22~23题。

22.图乙反映的地区最可能是图甲中的

A.MB.IC.ND.P

23.图甲中,等地租线沿虚线向外凸出,主要影响因素是

A.地形B.交通C.人口密度D.建筑物高度

读我国村落的两种平面形态示意图,读图回答24~25题。

24.有关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A.聚落就是指人们居住的场所

B.乡村聚落在地域上没有差异

C.聚落在不断成长,不可能衰落

D.乡村聚落在地域上规模扩大可形成城市

25.有关甲、乙两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甲图村落呈不规则的多边形,乙图村落呈带状并沿河道延伸

B.甲图一般分布在北方,多为大型聚落,密度较小

C.乙图聚落用水和交通便利,便于搬迁

D.从自然环境条件考虑,甲比乙较容易发展成城市

右图示意东欧城市的典型空间结构,

读图回答26~27题。

26.图中①、②、③代表的依次是

A.工业区、别墅区、绿化区

B.绿化区、工业区、别墅区

C.绿化区、别墅区、工业区

D.别墅区、绿化区、工业区

27.该城市

A.老城区地租最高B.中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C.空间形态变化受交通影响D.仓储式购物中心地处中心商务区

七、密集农业与集约农业

密集农业

集约农业

密集农业是农业的分类中按投入多少分类。

如果投入的生产资料或劳动力较多,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农业的产出,这样的农业称为密集农业。

集约型与粗放型相对。

是从经济增长的方式或过程的质量和效率角度加以区分的;

集约型是一种以提高质量和效率的方式而实现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内涵式的、高效率的增长。

集约型不是以增加各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实现增长。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密集农业指大量投入生产资料,强调量的投入换来量的增加。

而集约农业主要强调一种投入与产出的比,着重强调效率,而不是强调量。

读“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完成下面28~29题。

28.甲、乙农业区位的优势是

A.人均耕地多B.水热条件好

C.工业基础强D.科技水平高

29.丙、丁农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及特点是

A.温和多雨,畜牧业发达

B.科技发达,生产规模大

C.劳力充足,集约化经营

D.地广人稀,商品率较高

读下图,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

完成30题。

30.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

A.自给型农业B.混合型农业C.热带种植园农业D.集约型农业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平原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示意图”。

读图完成31~32题。

31.该地调整前的农业生产特点是

A.商品率高,产品面向国际市场B.作物品种单一,以小农经营为主

C.单产高,劳动生产率高D.集约化生产,机械化水平高

32.该地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市场需求发生变化B.劳动力数量减少C.自然条件的改造D.交通条件明显改善

八、灌溉农业与绿洲农业

灌溉农业

绿洲农业

灌溉农业(Irrigatedfarming)通常指以水利灌溉设施为保障,满足作物对水份要求以获得稳产高产的农业

绿洲农业(Oasisfarming)亦称绿洲灌溉农业和沃洲农业。

指干旱荒漠地区,依靠地下水或冰川融水进行灌溉的农业。

绿洲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冲积扇、洪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以及及山冰雪融水汇聚的山麓地带,一般呈带状、点状分布。

灌溉是一种农业生产手段,绿洲是一种生态景观。

绿洲农业基本上以灌溉为主,分布在于旱的荒漠地带;

而灌溉农业是指以水来浇田,凡是降水不足的地区需要人工引水解决,农业需水的地区都是灌溉农业,比如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读我国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回答33~35题。

33.该地地貌的形成,主要和右图(该图为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哪个作用有关

A.①B.②

C.③D.④

34.该地区农业类型主要是

A.绿洲农业B.河谷农业C.坝子农业D.灌溉农业

35.该地发展农业的区位优势,正确的是

A.河流堆积作用明显,土壤深厚肥沃B.河谷密布,地表水资源丰富

C.季风气候,雨热同期D.土地平坦开阔,大型机械化生产

近年来,青海省某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

展马铃薯产业。

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提高技术,使马

铃薯种植成为农业增收的主要来源。

据此回答36-37题。

36.该地的马铃薯种植业属于

A.河谷农业B.灌溉农业

C.绿洲农业D.立体农业

37.青海的马铃薯淀粉含量达30%以上,且碱含量低,不麻不辣,色味纯正,香甜爽口。

其品质优良的自然原因是

①光照充足②昼夜温差大③湖泊多、灌溉水源充足④病虫害较少⑤热量条件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⑤

九、农业生产结构与种植业结构

农业生产结构

种植业结构

主要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各生产部门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

种植业指植物栽培业,栽培各种农作物以及取得植物性产品的农业生产部门,种植业是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通常指粮、棉、油,糖、麻、丝、烟、茶、果、药、杂等作物的生产。

亦指狭义的农业,亦称农作物栽培业。

种植非属于农业的一部分,两个概念范围不同,两者经常在试题中出现,往往都是问怎样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业结构,搞清楚内涵就不会出错了。

38.若现阶段我国生产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由粮食及各种植物纤维加工而成)作为汽车燃料,将对我国产生的显著影响有

①优化能源清费结构②提高能源利用率③减轻耕地压力④调整种植业结构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39.左图为华北某地区农业用地类型图,为了更好地

促进该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结合当地自然条件说

明该地区种植业结构该做如何调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资源与能源

资源

能源

资源是社会生活、工作中可供使用的物资、材料及素材。

资源可分为:

自然资源、再生资源、网络资源;

生产资源、生活资源;

自然资源又可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在地理学工业章节中。

人们通常按能源的形态特征或转换与应用的层次对它进行分类。

主要分为固体燃料、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水能、电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核能、海洋能和地热能。

其中,前三个类型统称化石燃料或化石能源。

资源的范围非常广,而煤炭石油天燃气等也属于资源,但是和一般工业原料作用不同,它们是直接或问接推动机器运转的,按照作用类型,将其划到能源范畴。

读近年来我国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

回答下面40~41题。

40.图中因素对耕地造成实质性减少的是

A.①④B.①②C.③④D.③②

41.下列地形区中,因素①表现最明显的是

A.江南丘陵

B.四川盆地

C.青藏高原

D.黄土高原

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

完成42~43题。

42.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

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

A.a、b、cB.c、b、a

C.c、a、bD.b、c、a

43.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

A.西电东送B.西气东输

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

十一、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

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

经济结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劳动力结构等,经济结构是一个由许多系统构成的多层次、多因素的复合体

地理中的产业结构包括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第二产业:

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特别强调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也属于第三产业。

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但是范围更广,在高中阶段,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在政治学科中提的比较多,高中地理学科主要讲产业结构。

近年来,德国开始实施“能源结构转型”,德国政府计划到2022年关闭剩余的9个核反应堆,并在德国北部沿海地区大力发展风电场等,到21世纪中期,将风力和太阳能光伏发电量的比例增加到整体发电量的80%。

我国2009~2012年能源消费结构示意图和德国能源结构的变化表

德国能源结构的变化表(以国际能源署统计数据制作)*表示数据暂时缺失

能源类别

1970年

2005年

2009年

2012年

煤炭

81.9%

24.1%

22.7%

*

矿物油

9.1%

36%

32.6%

天然气

5.5%

24.0%

21.7%

核能

0.6%

12.5%

11.0%

7.2%

可再生能源

1.2%

4.6%

21.9%

其他

1.7%

0.1%

44.归纳德国1970年到2009年能源结构总体变化特点。

并运用产业结构调整的原理,阐述德国能源结构转型的主要原因。

(8分)

45.概述近年我国与德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的共同点。

(2分)

46.与德国相比,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

借鉴德国能源结构转型的经验,从能源开发利用的角度,分析上海风电开发快速发展的原因。

(6分)

参考答案

1~5:

DCCBB5~10:

BBBBC11~15:

ABABB16~20:

CACBD

39.

(1)减少水稻的种植面积

(2)灌溉水源不足

40~43:

CDBD

44.煤炭、矿物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消费比重不断下降,可再生能源比重不断增加。

(2分)原因:

德国长期使用煤炭资源,造成环境污染严重;

目前,早期开发的煤矿大部分已经枯竭,开采深度加大,生产成本过高;

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都依赖进口,急需开发新能源;

德国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有新能源开发的技术和条件;

国家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使用;

能源结构转型,有利于当地的能源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并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统一。

45.煤炭比重下降,可再生能源比重不断上升。

46.煤炭消费比重过高。

风能是可再生、无污染的新能源,快速发展有利于上海调整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缓解上海环境污染问题;

上海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能源需求量大,快速发展可缓解部分地区的能源不足;

地处沿海,受冬夏季风、台风影响明显,风能资源丰富;

科技研发能力强,风能开发有技术保障等。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