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0155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docx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

[原创学术报告](6)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

我爱创造的图书馆

[原创学术报告](6)

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探讨

——在中国创造学会第四届全国代表

大会暨创造创新研讨会上的发言

发言人:

广西创造学会会长甘自恒

(甘自恒教授在中国创造学会创造创新研讨会上发言)

[摘要]本文从当前我国创造学理论研究的现实需要和学科发展需要出发,探讨了给划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方法论问题。

包括:

探讨下定义科学方法论的重大意义;下定义的科学内涵和类型;下定义的科学原则;下定义的科学方法;如何给创造、创新概念下定义。

[关键词]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科学原则、下定义的科学方法

中国创造学会秘书处通知将在今年八月一日召开的中国创造学会第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讨论创造、创新等基本概念的定义问题,这是笔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第二个原因:

我国各领域都大量、髙频使用创造、创新等概念,很需要有共识性定义,但我国创造学界却处于20多年形不成共识性定义的被动局面,借此次大会通过自由的学术讨论,对创造、创新等基本概念进行深入研究,争取提出一些共识性定义,是符合学科发展和实践需要的;第三个原因:

30年来我在研究广义创造学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观过程中,反复思考过如何给创造、创新、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等基本概念下定义的问题,深感坚持科学方法论对于能否提出比较科学的定义发挥着重大作用。

一、探讨下定义科学方法论的重大意义

探讨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的科学方法论,帮助大家进一步把握下定义的科学原则、程序和科学方法,具有如下重大意义:

第一,有利于创造学的学术交流和学科发展。

实践证明,自由的学术讨论是促进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取长补短,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促进学科发展的有效途径。

如果大家掌握了下定义的科学原则和方法,对创造学的基本概念逐步达成共识性看法,将有助于今后创造学的交流和学科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创造学的教学和宣传普及工作。

在创造学的教学、宣传和普及工作中,人们经常会问:

创造与创新的定义是什么?

两者到底是什么关系?

两者有什么不同?

如果我们对这两个基本概念能提出共识性定义,能夠回答上述三个问题,必将有助于今后创造学的教学、宣传和推广工作。

第三,有利于克服或减少那些主观的、随意的、片面的、非科学的定义的流传。

如果大家掌握了下定义的科学原则和方法,自身受到科学原则和方法的规范,就不会主观随意下定义了。

这不仅能减少非科学定义的流传,而且能减少我们创造学界在界定基本概念方面存在的混乱。

第四,有助于进一步界定创造学的基本概念——自主创新的科学内涵,帮助我国各领域的创造者正确领会和实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国家核心战略,创出更多自主创新的技术、自主创新的产品、自主创新的名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二、下定义的科学内涵和类型

(一)下定义的科学内涵

笔者认为,给某学科的某个概念下定义,是指人们运用简炼准确的语言,全面地概括该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外在整体归属,内在本质和基本特征的科学判断或命题。

从以上概括中,我们可以看出下定义的科学内涵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下定义的语言形式:

必须运用简炼的语言;

第二,下定义的概念要求:

必须是准确、全面地概括;

第三,下定义的外延:

应反映对象的外在整体和归属;

第四,下定义的内涵:

应反映对象的内在本质和基本特征;

第五,下定义的逻辑形式:

一般是肯定性的科学判断。

(二)下定义的种类

1.第一类,按内涵和外延来分类

第一种:

外延定义:

这种定义仅仅指出概念所反映对象的外在整体。

如“创造力主要是指主体能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能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性技能。

第二种:

内涵定义:

这种定义仅仅指出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内在本质或基本特征。

如“所谓创造力,是主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

第三种:

内涵和外延相统一的定义。

如“所谓创造力,是主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

主要是指能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能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性技能。

”[1]这种定义既揭示概念的内涵,也揭示概念的外延。

2.第二类,按内涵中对象的内在本质和基本特征分类

第一种:

以对象的内在本质下定义。

这种定义仅仅概括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内在本质,不概括对象的基本特征。

例如:

所谓新时代创新人才是指在新时代从事某类或某几类创造性活功,对社会作出一般或较大或重大或巨大创新性贡献的各层次人才。

这里对社会作出了不同程度创新性贡献是创新人才的内在本质。

第二种:

以对象的基本特征下定义。

这种定义仅仅概括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基本特征,不概括对象的内在本质。

例如:

所谓新时代创新人才,是指在新时代从事某类或某几类创造性活动,具有观念的时代性、素质的全面性、导向的先进性、研究的综合性、成果的创新性的各层次人才。

第三种:

把对象的内在本质和基本特征结合起来下定义。

这种定义既概括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内在本质,又概括对象的基本特征。

例如:

“所谓新时代创新人才,是指在新时代从事某类或某几类创造性活动,具有观念的时代性、素质的全面性、导向的先进性、研究的综合性、成果的创新性,对社会作出一般或较大或重大或巨大创新性贡献的一般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杰出创新人才、大师级创新人才。

[2]

3.第三类:

给某一学科下定义的几种情况

第一种:

只概括学科研究对象的简单定义。

这种定义仅仅概括某学科的研究对象,不概括该学科的基本特征、参照系、逻辑起点等要素。

这种定义显得特别简短,但不能反映该学科的基本特征和相关要素。

例如:

“所谓创造学,是研究主体的创造能力、创造发明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3]

第二种:

全面概括学科研究对象、基本特征、参照系、逻辑起点的较完整定义。

这种定义能把上述四种学科要素结合起来加以概括,因而显得比较全面。

例如:

“所谓创造学,是以信息概念为参照系,以创造活动为逻辑起点,以主体创造活动的过程、功能(创造力)及其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具有主体性、创新性、时代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征的应用性交叉科学。

”[4]

三、下定义的科学原则

笔者认为,在研究如何给创造学的基本概念下定义的过程中,为了少走弯路,少犯各类错误,应提倡和实践如下科学原则:

(一)自由讨论原则

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属于学术研究活动。

既然是学术研究活动,就必须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贯彻不同学派,不同观点自由讨论、自由交流、自由争鸣的原则,对创造学的同一个基本概念,有不同看法、不同定义乃是必然现象,正常现象;哪怕是你认为具有随意性,片面性的定义,也要容忍它的发表和存在。

当然,我们国家的创造学已发展近30年,我们希望通过自由的学术讨论,通过正常的批评和反批评,争取逐步减少哪些具有随意性和片面性的定义;争取逐步形成一批基本概念的共识性定义。

但也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违反自由讨论的原则,采用变相的少数服从多数的行政手段、变相表决的非科学方式来获得所谓共识性定义。

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道理很简单,也很明确!

因为人类的科学史、思想史反复证明:

真理和原创性的东西最先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所以在学术研究领域,不能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原则!

对待不同观点要有宽容的态度和氛围!

在这方面,美学发展史对我们很有启发:

美学至今已发展了2000多年,但对美学的最基本概念——美的定义却争论了两千多年,直到当代仍有十大美学学派关于美的不同定义[5]在影响着人们,未能形成共识性定义。

(二)整体性原则

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考察和认识事物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现代系统论更进一步强调了整体性原则,认为系统的整体大于它的各部份之和;要通过研究和综合系统的各个层级、各种因素,把握系统的整体和系统质。

我们在探讨如何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时,也应该贯彻这个整体性原则。

不能只抓住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某一个局部或某一个特征就匆忙、随意给它下一个十分片面的定义,而应该全面研究对象的各个局部或多个基本特征,再综合起来下定义,才能从整体上正确反映对象。

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我们一定避免“瞎子摸象”以局部代替整体的片面性错误。

瞎子摸象的特点是看不见大象的整体,摸到大象身体的某一部分,就匆忙,随意下结论:

摸到大象鼻子者说,大象是一个能弯曲的软管;摸到大象耳朵者说:

大象是一把软的大扇子;摸到大象脚者说:

大象是一个很硬的圆柱体;摸到大象尾巴者说:

大象是一把软扫帚;等等。

这样的定义当然是主观、随意的,甚至是可笑的。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学术界,在研究如何给创造性思维下定义时,一些学者又重犯了“瞎子摸象”的片面性错误。

例如,有的学者认为,只有选择思维才是创造性思维;有的学者认为,只有灵感思维才是创造性思维;有的学者认为,只有形象思维才是创造性思维等等,只抓住创造性思维中多种思维形式中的一种,就匆忙、随意给创造性思维下定义,这样的定义必然是片面的。

笔者在给创造性思维下定义时则坚持了整体性原则,在研究了创造性思维的多种分类形式和基本特征之后,把它们综合起来,给出了一个能反映创造性思维整体的新定义: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主体在创造性活动中所进进的以问题为出发点,以创造性人格为导向,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以直觉、灵感、顿悟等突发性思维引起认识飞跃为显著标志,具有全脑性、选择性、类比性、全功态性、审美性等特征,能产生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6]

(三)揭示本质原则

给较为复杂的概念下定义,往往要概括该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内在本质。

在下定义前就要下功夫探讨该对象的内在本质。

例如,笔者在探讨给创造主体下定义时,先探讨了人的整体本质在于其社会实践性,创造主体的本质在于能从事创造活动,具有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能力;创造主体的基本特征是属人性。

后天性和创造性,因而把上述要素综合起来,给出了创造主体的定义:

“所谓创造主体,是指经过后天的教育、学习和培训,能从事创造活动。

具有创造性人格和创造能力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7]

(四)层次性原则

按照现代系统论的观点,事物或系统内部的多种因素是分层次的;不同层次的事物或因素有质的区别,决不能混为一谈。

同样的道理,我们在给创造学的基本概念下定义时,也要贯彻层次性原则,把握不同层次的概念的质的区别。

例如,人才概念就是分层次的。

按地域和时代来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人才、中国人才、中国社会主义人才。

笔者曾经批评王通讯同志任主编的《人才》杂的一篇编辑部文章,用中国社会主义人才的具体概念(定义),代替一般人才概念(定义),没有也不可能揭示一般人才的基本特征。

毛泽东同志在给中国革命战争下定义时,就很好地运用了科学抽象方法,严格区别了相关的三个概念的层次性:

第一步,从古今中外的一切战争的共性中抽象出一个适用于一切战争的一般战争定义;第二步,从一般战争上升到具体的革命战争;第三步,再从革命战争上升到具体的中国革命战争。

[8]

(五)方向性原则

早在1984年,笔者就明确指出:

“创造学是一门边缘性、综合性学科。

它要在研究哲学、美学、心理学、人才学、教育学、科学学、逻辑学、管理学、体育科学、思想史、科学技术史、自然辩证法、大脑生理学、传记文学等学科的基础上,揭示人类创造活动的规律,研究创造能力的培养,探索创造发明的方法……”[9]既然创造学作为交叉科学,本身的内容和人们的研究方法都要涉及到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内容,那末,它必然涉及到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必然涉及到人们的经济、政治、文化权利和利益。

我们在给创造学的基本概念下定义时,就必须坚持以正确的世界观、先进的价值观、进步的人生观和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

即有利于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生态文明、人民幸福、人类解放的大方向。

例如,我们在给人才下定义时,就坚持了进步的方向,人才定义的内涵中就规定:

人才的考核成果、创造成果或影响必须“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事业”,而不是相反。

如果一个人的成果或影响“不是有利于而是有碍于人类社会进步事业,那么在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看来,他就不是人才,而是歪才、坏才或叫负人才!

”[10]

四、下定义的科学方法

实践证明,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的灵魂,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科学研究的成功和效率。

同样,我们要探讨如何给创造学的基本概念下定义,也必须重视研究和坚持运用下定义的科学方法。

笔者认为,下定义的科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形式逻辑下定义的方法

根据刘文英主编的论述,形式逻辑下定义的方法有以下要点:

1.通过最邻近的属加种差下定义。

例如,人是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中,能从事实践活动的高等动物。

2.通过关系下定义。

例如,张三哥是王五妹的丈夫。

3、下定义的规则:

(1)必须相称,即下定义的概念和被定义的概念的外延必须相同。

(2)不能循环或同语反复。

(3)一般不应是否定判断。

(4)应清楚确切,不能用比喻或含混的词语。

[11]

我们在给创造学基本概念下定义时,当然应该遵循形式逻辑下定义的方法,但必须注意,这是给简单事物下定义的方法;我们要给复杂事物或概念下定义,还需要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辩证逻辑下定义的方法。

(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这是马克思首创的辩证逻辑方法。

正如马克思所说:

“其实,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只是思维用来掌握具体并把它当做一个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出来的方式。

”[12]按照笔者理解,这一方法的实质内容是:

“以抽象(人们通过分析客观事物、事件某一方面的本质或特征而作出的最一般、最基本、最简单的规定)为起点,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经过综合上升到多样性统一的思维具体,做到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客观具体。

”[13]例如,笔者在1996年提出创建名牌产品创造学的设想,在1996年发表《名牌产品创造学导论》一文。

该文认为,名牌产品创造学的逻辑起点“是名牌产品概念”。

[14]既然名牌产品是名牌创造学第一个最基本、最普遍的概念,就应该下功夫给它下一个比较科学的定义。

我经过认真研究,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给名牌产品下了一个自认为比较科学的定义,写成《何谓名牌?

》的论文,在《中国名牌》杂志2006第2期发表。

下定义的过程是从抽象到具体分三步探讨。

第一步:

对名牌产品进行感性认识——列举出国内外市场上公认的名牌产品的分类案例。

第二步:

对名牌产品进行知性认识——从众多名牌产品的感性材料中抽象出若干规定性,即抽象出不同于一般产品的若干基本特征:

质量的特优性、传播的广泛性、销售的高效性、发展的持续性、商标的高价性,更重要的是要概括出名牌产品的本质规定:

由消费者通过货币投票(购买)方式以相对多数票推选。

第三步,对名牌产品进行理性认识——对名牌产品的多种特征进行综合,达到多样性的统一,产生思维中的具体概念,得到名牌产品概念的科学定义:

“所谓名牌产品是指在市场经济有所发展的条件下,由企业主体在全国市场或世界市场竞争中创造出来,由消费者通过货币投票(购买)方式以相对多数票推选,经权威机构公正评估,与同种产品比较具有质量的特优性、传播的广泛性、销售的高效性、发展的持续性、商标的高价性等特征,并名列前茅的产品。

”[15]

(三)归纳方法

所谓归纳方法“是由个别到一般,即从许多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思维方法。

”[16]笔者在研究给创造性人格下定义时,主要是运用了归纳方法。

当时,笔者不想运用关于创造性人格的现成定义,想走一条独立探索的艰难道路。

于是笔者收集、阅读、研究了古今中外一百多位公认的杰出的哲学家、政治家、科学家、发明家、教育家、艺术家、企业家、慈善家的个人传记,从这些典型案例的事实中归纳出十三种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素质;再从这十三种素质中归纳出四个共同的规定性:

(1)来源于后天的学习活动和创造活动;

(2)对促进成才和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3)这些素质属于六种优良的心理品格:

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4)这些品格属于非智力因素。

然后就形成了一个比较科学的创造性人格定义:

“所谓创造性人格,是指主体在后天学习活动中逐步养成,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起来,对促进人的成才和促进创造成果的产生起导向和决定作用的优良的理想、信念、意志、情感、情绪、道德等非智力素质的总和。

”[17]

(四)系统综合创新法

所谓系统综合创新法,是指把系统综合创新规律应用于研究和工作领域,优选出对象基本特征或本质规定,按其内在联系综合成一个统一整体的方法。

例如,笔者曾经运用这一方法研究公共关系定义,提出一个公共关系的较佳定义,受到好评。

1989年上半年深圳大学和深圳公共关系协会在全国几大报纸刊登广告,向全国发起“公共关系”定义有奖征文竞赛活动,要求应征者提出一个公共关系的新定义,并写一篇论文加以说明和论证。

笔者写了《关于公共关系定义的探讨》一文参加了该项竞赛活动,到1989年12月,竞赛结果公布了。

本人的论文从全国参赛的3000多篇论文中脱颖而出,获得并列第一名的成绩。

现将笔者下这个定义的过程简述如下:

第一步,收集和优选出当时国内外较具权威性、影响较大的21个公关定义,包括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的两个定义、美国公共关系协会先后通过的四个定义,美、英、日等国家公共关系专家的定义和我国当时唯一的一部已出版的《公共关系学》的定义。

笔者认为,运用创造学的最佳选择观和系统综合观进行考察,上述21个定义都各自存在明显的不足、不全面之处,所以,我只好从21个定义中选择出最佳属概念和最佳种差特征,再把它们综合成一个新定义。

第一步,我从21个定义所使用的11个属概念中优选出一个最佳属概念:

经营管理活动。

第二步,我把公共关系的种差特征概括成五个方面:

主体目标;原则方针、传播手段、客体态度、活动结果。

把21个定义按五个特征列表比较,再优选出并概括出五个最优特征。

第三步,把这五个最优种差特征和最优属概念综合成一个新的公关定义:

“公共关系是公共关系活动的简称,是特定组织机构为了探求自身和相关公众的共同利益而创造自身美好形象;遵循互利性、长期性、经常性、计划性的原则;运用真实、新颖的信息双向传播技艺作用于公众,预测公众或市场需求,评估、调整自己的决策和公共关系状态;赢得公众喜爱、信任、理解与合作;开拓内部团结、外部和谐的网状公共关系状态这样一种现代经营管理活动。

”[18]

五、如何给创造、创新概念下定义

(一)给创造、创新下定义的具体原则

要给创造、创新下定义,笔者认为应该遵循本文前面提出的五个科学原则:

自由讨论原则;整体性原则;揭示本质原则;层次性原则;方向性原则。

也应该注意运用前述下定义的四种科学方法:

形式逻辑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归纳方法;系统综合创新方法。

遵循上述科学原则和方法,应形成如下分析评价的基本框架:

1.必须遵循形式逻辑下定义的方法:

种差特征十较近属概念,首先确定属概念。

2.运用辩证逻辑的原则和方法正确选择和确定种差特征:

(1)必须指明主体(即在特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个人和群体),以便与上帝创造论、绝对精神创造论、历史人格创造论,自然界创造论划清界线。

(2)必须指明综合性(即在综合前人与当代人信息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目标,体现主体不同于动物界的继承性和自觉性特点),这是人不同于动物界的本质特征之一,以便与英国动物学家首先发观的大猩猩会偶然制造工具的“创造”划清界线。

(3)必须指明控制性。

从控制论的角度考察,创造过程是主体的意识运用某种方法或手段调控思维活动,调控自身客体、,调控对象客体,产生新成果的过程;没有这些调控是很难产生新成果的。

(4)必须坚持方向性。

对新成果必须坚持规定进步的方向,即有社价值的,或者是有利于人类社会进步事业的。

(5)必须指明新颖性。

新颖性是区别创造活动与非创造活动的根本标志和必备条件。

一种活动如果符合上述四个特征,但缺少新颖性特征,它决不是创造活动。

根据上述五个种差特征和一个属概念的框架,我们将周道生教授提供的20个创造定义分别列表进行比较分析和点评。

必须说明:

如果按人们对20个创造定义、18个创新定义及相互关系的6种形式的看法进行统计,按赞成票多少决定最佳定义,这是在学术研究中变相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方法,是违背自由讨论原则的、非科学的做法,我们不赞成也不参与。

但是笔者根据下定义的科学原则和方法,提出给创造、创新下定义的具体原则和五个种差特征十属概念的分折框架,完全可以据此对20个创造定义进行分析和点评,客观地指出哪些定义基本不符合定义要求;哪些定义基本符合定义要求;哪些定义完全符合定义要求,属于较佳定义。

(二)对20个创造定义的分析、评论

标号

种差特征

属概念

点评

主体性

综合性

控制性

进步性

新颖性

1

破旧立新

不是定义

2

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

不是定义

3

不同质的素材的新组合

不是定义

4

对已知要素进行组合和选择

过程

不是定义

5

有社会意义的

新颖的事物

活动

不合定义要求

6

破坏旧事物

产生新事物

活动

不合定义要求

7

发现美并实现美

进行新组合

过程

不合定义要求

8

依靠今日的条件

未来梦想的实现

不是定义

9

崭新的精神或物质成果

不是定义

10

进行新组合

解决新问题、发现新思想、揭示新理论

不是定义

11

人类

大脑左右半球的信息交换

产生新的文化

行为

基本符合定义要求

12

人类

主动地改造现实世界

建立新生活,获得新价值

活动

基本符合定义要求

13

更好的东西

用新鲜的观点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活动

不是定义

14

人们

综合观念、形象

产生新事物

活动

基本符合定义要求

15

推动社会进步

进行推陈出新

活动

不合定义要求

16

以造福社会

以独特的设想,开拓未知的领域

活动

不是定义

17

人类

有价值的

产生出新的东西。

不合定义要求

18

主体

控制客体

有社会价值

前所未有的

活动

基本符合定义要求

19

个体和群体

有价值的

产生出新颖的成果和行为

活动

基本符合定义要求

20

主体

综合各方面信息

控制或调节客体

有社会价值的

前所未有的新成果

活动过程

完全符合定义要求

笔者根据下定义的科学原则和方法以及给创造、创新下定义的具体原则和五个种差特征十属概念的分折框架,对上述20个创造定义进行分析和点评的结果如下:

不是定义的有:

123

489101316等9个标号的命题。

不符合定义要求的有:

567

1517等5个标号的命题。

基本符合定义要求的有:

111214

1819等5个标号的定义。

完全符合定义要求的有:

20号定义。

(三)广义创造和狭义创造的定义

笔者认为,从实际出发看问题,创造的定义应该分为广义创造定义和狭义创造定义。

1.广义创造的定义

笔者认为,上述20个关于创造的定义中,唯有20号定义完全符合关于创造定义的五个种差特征和一个属概念的要求。

也可以说20号定义是上述20个关于创造的定义中的较佳定义,希望得到更多同行的理解,希望能成为中国创造学会的共识性定义。

其实,这一定义就是广义创造的定义,它已经历了26年的历史性考验。

它就是1983年6月28日由笔者起草,代表会议领导小组在《全国第一届创造学学术讨论会开幕词》中给创造下的定义;也是笔者在《学术论坛》1984年第3期发表的《创造.创造力.创造学》(《新华文摘》1984年第8期转载)一文中给创造下的定义:

“所谓创造,是主体综合各方面的信息,形成一定目标,进而控制或调节客体产生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新成果的活动过程。

”[19]

2.狭义创造的定义

笔者认为,狭义创造与广义创造的区别,主要在成果的新颖性层次不同:

广义创造,其成果的新颖性包括相对新颖和绝对新颖;狭义创造,其成果的新颖性则只包括绝对新颖,即从时间上看,它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第一次产生的新成果;从空间上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