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0245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6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docx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docx

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1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

专题1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一、选择题(15小题,共60分)

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能定向的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B.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

C.在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D.无籽西瓜是经过长期地理隔离形成生殖隔离的新物种

【答案】D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其直接作用于表现型,从根本上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A正确;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没有可遗传的变异,生物就不可能进化,B正确;捕食者的存在可以控制被捕食者的数量,从而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资源和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正确;无籽西瓜不可育,不是新物种,D错误。

2.果蝇种群中某个体X染色体上增加了一个相同片段,使其复眼由椭圆形变成条形。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变异属于基因突变,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B.该条形眼果蝇与正常椭圆形眼果蝇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C.该条形眼果蝇的基因种类数与基因库中的相同

D.该条形眼果蝇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可能会被淘汰

【答案】D

【解析】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A错误;该条形眼果蝇与正常椭圆形眼果蝇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生殖隔离,B错误;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以改变基因库的组成,C错误;环境对生物起选择作用,决定着生物的进化方向,故该条形眼果蝇在自然选择过程中可能会被淘汰,D正确。

3.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B.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C.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才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D.新物种的形成都必须先经过地理隔离然后才能形成生殖隔离

【答案】A

【解析】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A正确;在一个自然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B错误;细菌的突变是不定向的,在未接触青霉素时就会产生抗药性的个体,突变在前,青霉素的选择在后,C错误;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先经过地理隔离然后才能形成生殖隔离,如人工多倍体直接形成生殖隔离,D错误。

4.下图为非洲某地区野兔被注射药物后一年和六年的种群数量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野兔种群数量的的方法是样方法

B.注射药物前,野兔种群中无耐药性个体数少于有耐药性个体数

C.被注射药物的野兔六年后存活个体数增多原因是药物导致部分野兔发生基因突变

D.不断给野兔注射药物,可以使野兔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定向改变

【答案】D

【解析】调查野兔种群数量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A错误;注射药物后一年,大量个体死亡,说明注射药物前野兔种群中无耐药性个体数多于有耐药性个体数,B错误;野兔种群中本来就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药物的作用只是选择出来抗药性个体,所以六年后存活个体数增多是由于药物的选择作用,C错误;不断给野兔注射药物,药物对野兔的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会使野兔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加,从而使野兔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D正确。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种群基因频率就不会发生变化

B.不是所有的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同一环境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

D.隔离的实质是阻断基因交流,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不意味着新物种形成

【答案】A

【解析】影响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有不随机交配、自然选择、遗传漂变和迁移等,因此环境条件稳定所时,种群基因频率也会发生改变,A错误;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而不可遗传变异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同一环境中往往存在很多不同物种,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C正确;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而地理隔离也能够种群间基因的交流,因此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不意味着新物种形成,D正确。

6.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由交配是保持种群基因频率不变的充分条件

B.自然选择直接对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进行选择

C.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都要经过地理隔离

D.“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

【答案】A

【解析】无论自交还是自由交配,只有没有变异和选择,基因频率均不变,A错误;自然选择直接对生物个体的表现型进行选择,B正确;新物种的产生不一定都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的形成,C正确;“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有利于保持生物多样性,D正确。

7.滥用抗生素往往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细菌进化的基本单位

B.细菌的抗药性变异来源于细菌的基因突变

C.抗生素的定向选择使细菌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D.细菌的定向变异决定细菌的进化方向

【答案】D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细菌没有染色体,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其抗药性变异来源于细菌的基因突变,B正确;抗生素对细菌种群中存在的不定向变异进行了定向的选择,使细菌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C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D错误。

8.现有各自可随机交配、混合后也可随机交配的两个果蝇种群,其基因型及个体数量见下表,其中种群2随机交配子代基因型仍只有AA、Aa两种,但将种群1和种群2中基因型为Aa的果蝇混合后,随机交配子代中各种基因型个体均存活。

请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1和种群2中a基因频率相等

B.若种群1中A基因频率变化,则种群1肯定发生了突变与基因重组

C.若只将两种群Aa的雌雄果蝇混合,则子一代的A基因频率为50%

D.种群2随机交配子代基因型只有AA、Aa的原因是含a的配子不能存活

【答案】C

【解析】种群1中Aa:

aa=1:

1,Aa=1/2,aa=1/2,a=1/2×1/2+1/2=3/4;种群2中AA:

Aa=1:

1,AA=1/2,Aa=1/2,a=1/2×1/2=1/4,A错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与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迁入迁出等多种因素有关,故如果种群1中A基因频率变化,不能肯定发生了突变与基因重组,B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若将两种群Aa的雌雄果蝇混合,混合以后基因型为Aa的雌雄果蝇仍可以随机交配,且子代中各种基因型个体均能存活,故子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

Aa:

aa=1:

2:

1,A的基因频率=1/4+1/2×1/2=1/2,C正确;种群2随机交配子代基因型只有AA、Aa两种,存在Aa基因型的个体,不可能是含a的配子不能存活,可能是aa基因型的个体不能存活,D错误。

9.图为太平洋岛屿鸟类的分布情况,甲岛分布着S、L两种鸟,乙岛的鸟类是S鸟的迁移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岛所有的鸟类称为一个种群

B.可遗传变异为乙岛鸟类进化提供了可能

C.乙岛的鸟类与S鸟可能具有生殖隔离

D.甲、乙岛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鸟类的进化方向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甲岛分布着S、L两种鸟,因此观察甲、乙两种鸟的种群,A错误;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乙岛的鸟类是S鸟的迁移后代,由于两个岛的环境不同,乙岛的鸟类可能与甲岛的S鸟产生生殖隔离,C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10.一个处于遗传平衡状态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相关基因用F、f表示),该种群繁殖三代后则(  )

A.F的基因频率大于f的基因频率

B.种群中Ff的基因型频率是0.32

C.该过程可能会形成新物种

D.该过程可能发生了进化

【答案】B

【解析】繁殖过程中各子代基因频率不变,该种群繁殖三代后显现基因频率为0.2,隐性基因频率为0.8,显现基因频率小于隐性基因频率,A错误;由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可知杂合子Ff的基因型频率是:

2×0.8×0.2=0.32,B正确;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是突变和基因重组、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随机交配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不可能会形成新物种,C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没有改变说明没有进化,D错误。

1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是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

B.关于遗传与变异的产生,达尔文接受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

C.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但不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近几十年,人们意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远大于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发展,并形成了生物多样性,A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在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即关于遗传与变异的产生,达尔文接受了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观点,但达尔文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B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C错误;研究发现,近几十年来,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D正确。

12.在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A、a位于常染色体上)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36%,则(  )

A.随机交配将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B.若该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变化,说明形成了新的物种

C.该种群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小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答案】C

【解析】由遗传平衡定律可知,随机交配不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因此新物种不一定形成,B错误;由分析可知,A=0.2,a=0.8,所以显性基因的频率小于隐性基因的频率,C正确;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D错误。

13.海豚与鲨鱼分别属于哺乳纲和鱼纲,二者体型和运动器官的外观具有许多相似之处。

下列有关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使海豚和鲨鱼适应水生环境的基因频率定向提高

B.海豚与其它哺乳动物的基因库差异小于海豚与鱼类基因库的差异

C.海豚具有与鲨鱼外观相似的体型和运动器官,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

D.相同的环境因素诱导两者控制体型和运动器官的基因发生定向突变

【答案】D

【解析】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海豚哺乳动物与其它哺乳动物的亲缘关系近于海豚与鱼类的亲缘关系,故海豚与其它哺乳动物的基因库差异小于海豚与鱼类基因库的差异,B正确;海豚具有与鲨鱼外观相似的体型和运动器官,是对水生环境的适应,C正确;环境因素不能诱导基因朝某一方向突变,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D错误。

14.下列有关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只对影响个体生存和繁殖的变异起作用

B.自然选择过程的发现引起达尔文注意到人工选择

C.自然选择是导致种群发生适应性进化的唯一因素

D.自然选择在淘汰不利变异的同时使有利变异积累

【答案】B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种群中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间在存活率和繁殖率上出现了差异,即自然选择就发生了,A正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研究的是自然条件对生物的选择,达尔文没有研究人工选择的作用,B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通过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但却是适应性进化的唯一因素,C正确;自然选择不仅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而且能使有利变异逐代积累,D正确。

15.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纯合子(HbSHbS)几乎都死于儿童期,但杂合子(HbAHbS)症状较轻且感染疟疾的概率比健康人(HbAHbA)低得多。

多次爆发疟疾后,疫区人群中HbS某因频率有所上升。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疟疾疫区人群中HbS基因频率有所上升,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

C.为了调查该遗传病的发病率及遗传方式,可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

D.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B

【解析】单基因遗传病是指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疟疾疫区人群中HbS基因频率有所上升,说明该种群发生了进化,B正确;调查该遗传病的发病率可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但调查遗传方式需在患者家系中调查,C错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错误。

二、非选择题(4小题,共40分)

16.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表明,鳄鱼卵不分雌雄,鳄鱼的性别由孵化的温度决定。

当巢穴的温度在32-33℃时,会孵化出雄性鳄鱼。

而当超过或低于这一温度时,就会孵化出雌性鳄鱼。

有同学认为这是温度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这个观点对吗?

请表明你的观点,并用所学的遗传变异的知识说出支持你观点的理由(至少答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工业化之前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的,工业化之后黑色型的桦尺蠖却成了常见类型,环境改善后浅色型的桦尺蠖又成了常见类型。

同学们一致认为由浅色型转变成黑色型是进化的结果,但对环境改善后浅色型桦尺蠖又成常见类型则有不同的观点:

有同学认为是进化,有同学认为是退化。

你的认为是什么?

请用你所学的进化知识说明理由:

_______。

【答案】

(1)不对,这一现象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不符合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不符合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的特点

(2)是进化,生物的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的进化总是向适应环境方向发展(或者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

【解析】

(1)鳄鱼卵不分雌雄,鳄鱼的性别由孵化的温度决定。

当巢穴的温度在32-33℃时,会孵化出雄性鳄鱼。

而当超过或低于这一温度时,就会孵化出雌性鳄鱼。

有同学认为这是温度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我的观点是:

有同学的说法是不对的。

因为这一现象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符合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的特点,不符合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的特点。

(2)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蠖,工业化之前桦尺蠖几乎都是浅色型的,工业化之后黑色型的桦尺蠖却成了常见类型,环境改善后浅色型的桦尺蠖又成了常见类型。

同学们一致认为由浅色型转变成黑色型是进化的结果,但对环境改善后浅色型桦尺蠖又成常见类型则有不同的观点:

有同学认为是进化,有同学认为是退化。

我的观点是:

这是进化结果。

因为生物的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基因频率改变,说明生物已经进化,并且生物的进化总是向适应环境方向发展。

17.滥用抗生素往往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回答下列问题:

(1)耐药性基因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储存遗传信息。

细菌抗药性变异的有利或有害是______(绝对/相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发现细菌的多种性状都出现了新的多种表现型,说明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细菌耐药性形成的内在实质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碱基(碱基对/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相对基因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2)不定向、随机

(3)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解析】

(1)遗传信息是指碱基(碱基对/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其突变的有利或有害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故细菌抗药性变异的有利或有害是相对的。

(2)因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故基因突变后细菌的多种性状都出现了新的多种表现型。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细菌本就有耐药性和不耐药性两种变异类型,通过药物的选择使耐药新的个体增多,故细菌耐药性形成的内在实质是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增加。

18.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准,建立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基因库,有利于研究他们的进化历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对人类的________条染色体进行测序。

若要建立含有人类全套遗传物质的白细胞基因血库,通常应采集________(填“男”或“女”)性的血液样本。

(2)为了得到高纯度的少数民族DNA样本,采集地点选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主要原因是________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概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基因交流。

(3)下图为某段时间内,某种群的第Ⅲ号染色体上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

该种群在________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在________时间段内该种群的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1%、18%和1%。

【答案】

(1)24男

(2)地理隔离

(3)Y1-Y3Y3-Y4

【解析】

(1)人类细胞中含有23对染色体,但由于男性的一对性染色体结构不同,因此人类基因组计划需要对人类的24条染色体(22条常染色体+X+Y)进行测序;由于女性和男性的常染色体相同,而女性只含性染色体X不含Y,男性细胞既含性染色体X又含Y,所以男性白细胞携带人类的全套遗传物质(遗传信息),并且采样非常方便,因此选样时通常选择采集男性血液样本建立白细胞基因血库。

(2)为了得到高纯度的少数民族DNA样本,采样地点选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主要原因是地理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几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基因交流。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即种群发生了进化,故分析图示可知该种群在Y1-Y3时间段内发生了进化,种群的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1%、18%和1%,说明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81%+2×18%=90%,a基因频率为2×18%+1%=10%,故对应图示Y3-Y4。

19.草本植物报春花多数为二型花柱,少数为同型花柱(如图1所示)。

花药的位置明显低于柱头的为长柱型花;柱头位置明显低于花药的为短柱型花。

同型花柱的花中,花药与柱头高度相近。

(1)熊蜂、蝴蝶和天蛾等昆虫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它们的喙细而长,在吸食花简底部花蜜的同时,也起到帮助报春花传粉的作用,这是长期_________的结果。

(2)研究发现,随着海拔高度增加,高山上环境温度降低,传粉昆虫减少,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

为研究上述现象,科研人员进行模拟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2所示。

①本实验中,套袋处理可以防止_______,模拟了高山上____________的条件。

②据图可知,套袋处理后_________,推测同型花柱报春花传粉方式主要为________(填“自花传粉”或“异花传粉”)。

(3)结合图1和图2分析,二型花柱的花主要传粉方式为________,这种传粉方式虽然有利于增加报春花的___________多样性,但________,因而髙海拔环境下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

【答案】

(1)消费者  自然选择(或“协同进化”)

(2)外来花粉的干扰  无传粉者(或“传粉昆虫减少”)  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较高,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明显低或不结实  自花传粉

(3)异花传粉  遗传(或“基因”)  同型花柱报春花主要为自花传粉,在传粉昆虫减少条件下结实率更高,有利于繁殖

【解析】

(1)熊蜂、蝴蝶和天蛾等昆虫都直接捕食植食性食物,所以它们都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熊蜂、蝴蝶和天蛾等昆虫的喙细而长,在吸食花简底部花蜜的同时,也起到帮助报春花传粉的作用,这是长期自然选择(协同进化或者共同进化)的结果。

(2)①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套袋处理,模拟高山上无昆虫传粉或传粉昆虫减少的环境条件,探究外来昆虫传粉对结实率(因变量)的影响,所以套袋处理是防止外来花粉的干扰,模拟高山上无传粉者的环境条件。

②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套袋处理后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较高,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明显低或不结实,推测同型花柱报春花传粉方式主要为自花传粉。

(3)结合图1和图2分析,二型花柱的花主要传粉方式为异花传粉。

异花传粉即有性杂交,有利于增加报春花的遗传(基因)多样性,但同型花柱报春花主要为自花传粉,在传粉昆虫减少条件下结实率更高,有利于繁殖,因而髙海拔环境下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