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周试题.docx
《精品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周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周试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周试题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1周试题
第一部分:
双向细目表
题序
题型
考点及具体知识点
分值
设计
难度
系数
能力层级
各知识权重
一级
二级
三级
识
记
理
解
分
析
综
合
鉴
赏
评
价
表
达
应
用
探
究
知识
板块
名称
题号
(三级)
权重(%)
一(语言基础知识)
1
选择题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
字的字音(考查常见常用,选择每对的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含有四川人易读错字词,涉及多音字形声误读等)
3
0.60
√
基础
知识
1
2
3
4
8%
2
选择题
识记现代常用规范汉字(二词、三字词、四字词)
3
0.60
√
3
选择题
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3
0.65
√
4
选择题
病句辨析(不合逻辑,搭配
不当,句式杂糅)
3
0.65
√
二(论述类文章阅读)
选择题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3
0.65
√
论述
类现
代文
阅读
选择题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3
0.65
√
选择题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
0.70
√
三(文言
文阅读
之吏传
人物)
5
选择题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
的含义(辟、宾、夙、讫)
3
0.60
√
古代
诗文
5
6
7
8
9
39.60%
6
选择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
的意义和用法(所、之、因、于)
3
0.65
√
7
主观题
翻译
10
1.5%
8
主观题
简答
9
主观题
断句
四(古诗
文阅读)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选择文段中一词多义、活用等文言现象的句子)
√
概括人物观点态度(针对第1卷文言文设题)
√
第二部分:
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人文学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不同:
在于它以探究人的生存意义和境界为中心,以构建人类精神家园和理想世界为职志。
狄尔泰认为,人文学术包含了事实、命题、价值判断三个层次,其中价值判断是最高层次;人文学术除了它的知识以外,它还会包括一种与价值、理想、规则和塑造未来的目标相联系的价值判断和命令系统的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带有很强的人文性,中国传统学术从本质上说是种人文学术,强调学问对于提升人生境界、加强人格修养的重要意义。
此即人文学术研究的重心和目的所在。
孔子理想中的学者所从事者乃“为己”之学。
所谓“为己”,即“因心以会道”,“以美其身”。
马一浮也说:
“学问却要自心体验而后得,不专恃闻见;要变化气质而后成,不偏重才能。
知识、才能是学问之资藉,不即是学问之成就。
学问是要自己证悟,如饮食之于饥饱,全凭自觉,他人替代不得。
”历代儒者正是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从人文典籍中探寻对“道”的体究、证悟,并将其所得以著述或讲学形式传授给后人,由此薪尽火传,文脉得以延续,学术得以发展。
然而,鸦片战争以后,先是器物,再是制度,然后是学术文化。
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的呼声中一步步向西方学习,企图以学术报国的现代学人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崇拜比西方同行有过之而无不及。
二十世纪后期以来,电子技术高速发展,信息化、数据化进程加快,各式数据库相继开发、完善。
这为人文学术研究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文学者的知识结构与研究方式,对人文学术研究造成极大冲击,使技术化问题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所谓人文学术研究的“技术化”,是指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强势渗透下,人文学术研究正在丧失其原初的目的和本质的属性,逐渐沦为外在于人的技术性工序。
虽然人文学术也离不开事实和知识,也有可以用自然科学理念和方法处理的部分和层次,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种借用和影响的限度,不能无视人文学术的本质。
可悲的是,当今的人文学术研究在自然科学的技术理念的影响下,恰恰以文本、典籍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研究对象,以探究客观知识作为主要甚至唯一的研究目的。
以笔者较为熟悉的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为例,翻开相关学术期刊,百分之八九十的论文是探讨诗人生平事迹、作品本事、版本目录等的考据文章,而对于诗歌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去创造“美”,去呈现诗人的情感状态、价值取向、艺术追求、心灵律动乃至民族、时代精神,则往往语焉不详。
形成这种格局的直接原因,是研究者在以自然科学和技术为模型的量化评价体系驱动下急功近利的心态。
正是有感于诗歌研究的日益技术化,日本汉学家川合康三疾呼:
“像孩子念诗那样回到诗歌本身。
” (摘编自陈斐《警惕人文学术研究的“技术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区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文学术以探究人的生存意义和境界为中心,以构建人类精神家园和理想世界为责任和宗旨。
B.人文学术所包含的事实和知识,也可以部分地“技术化”地处理,但人文学术更应注重提升人生境界、加强人格修养。
C.孔子理想中的学者所从事的“为己”之学,强调为学的目的在于学者通过内心对“道”的体悟来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
D.国学大师马一浮把知识、才能与学问的层次、性质分开来。
认为知识、才能是凭借、依赖,学问要自己证悟,全凭自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___
A.狄尔泰把人文学术分为事实、命题、价值判断三个层次,而价值判断是最高层次,它又在认知过程中影响前两个层次。
B-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经历了器物、制度、学术文化三个阶段,在学习过程中企图以学术报国的现代学人对科技过度崇拜。
C.二十世纪后期信息化、数据化、数据库的发展,对人文学术研究而言是把双刃剑,既提供了便利,也造成了极大冲击。
D.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强势渗透下,人文学术研究逐渐脱离了人的生活而沦为技术性工序,从而丧失其原初的目的和本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在技术性工序的操作下,人文学术深受其创,本应成为精神家园、理想世界的人文典籍所蕴含的丰富意义被浅薄化、狭窄化。
B. 当下人文学术研究的“技术化”在中国古代诗歌研究领域尤为突出,人们注重对诗人、文本的考证,忽视了诗歌“美”的真谛。
C.以自然科学和技术为模型的量化评价体系使诗歌研究者急功近利,这导致研究者大多写考据文章,而精神层面语焉不详。
D.“像孩子念诗那样回到诗歌本身。
”川合康三教授意在呼吁研究者应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去发掘出诗歌最本质的人文性。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冯士筰:
符号数字皆诗情
出生于天津一个书香世家的冯士筰,从小就刻苦好学。
清华读书时,更是出了名的“苦行僧”。
他大学的同窗好友孙文心教授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冯士筰每天都是最后一个从图书馆或者教室回宿舍的。
回来后,饿了还会抱着冰冷的窝窝头啃几口。
1964年,他在深入研究了当时享有盛名的物理海洋学家Munk大洋风生环流模型的基础上,找出该模型未考虑热盐因素的不足,建立了大洋风生——热盐环流模式。
正当他准备发表关于这一模型的重要论文时,文化大革命突如其来地发生了。
冯士筰被关了牛棚,但幸运的是他和赫崇本先生关在了一起。
白天他们一起劳动,晚上赫先生不仅会给他讲海洋科学的历史和前景,而且还鼓励他不要因暂时的困难而气馁。
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里,冯士筰的心总是热乎乎的,对未来也充满着期盼。
1970年,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我国风暴潮研究起步了。
冯士筰从牛棚里被解放了出来,接受了这一极有挑战性的课题。
风暴潮是发生在海洋沿岸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一次大的风暴潮可能使几万甚至几十万人丧生,经济损失可达几亿甚至几十亿元。
我国是风暴潮高发国家之一,从历史资料看,几乎每隔三四年就会发生一次特大的风暴潮灾。
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风暴潮的预报研究工作。
而我国直到20世纪70年初还对风暴潮理论和我国风暴潮的实际状况几乎一无所知,风暴潮研究在我国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冯士筰的研究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没有资料、没有实践、没有理论。
为了获得风暴潮的第一手资料,1970年冯士筰等人环绕渤海湾进行了两次实地考察,足迹遍及渤海周围数省的40多个县市,行程4000多公里。
其中的2000多公里完全是徒步跋涉的。
他们走村串户向渔民、农民和盐民了解风暴潮的一般常识;走访当地政府、查阅当地县志,寻找有关记载;他们还反复到水利部门和验潮站搜集有关数据。
冯士筰终于获得了国内第一批关于风暴潮灾害的珍贵资料。
要从本质上认识和最终解决风暴潮,当然首先要探讨其机制,因为只有弄清风暴潮的发生机制,建立一定的模式,风暴潮预报预测才能科学准确。
研究中冯士筰发现:
在南方风暴潮多由强台风引起;而在北方,寒潮也能在渤海掀起风暴潮。
虽同为风暴潮,但二者的动力源和引发机制并不尽相同。
冯士筰的这一发现,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具有相当的应用价值。
1975年,冯士筰及其合作者一连发表了数篇论文,系统论述了风暴潮的概念、理论和数值预报的力学模型,建立了独特的超浅海风暴潮理论。
1982年,冯士筰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撰写成《风暴潮导论》一书,这是国内外第一部关于风暴潮的理论专著,它标志着我国对于风暴潮的研究已经进入世界风暴潮研究之林,也标志着冯士筰已经跨入我国一流物理海洋学家行列。
1983年,冯士筰作为高级访问学者,飞抵美国旧金山,同美国相关单位进行为期一年的合作。
这次合作又使他的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拉格朗日余流及长期物质输运。
“拉格朗日余流”是当时学界最有争议的前沿课题之一。
冯士筰和他的合作者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解析了欧拉余流理论的缺陷,深入分析了拉格朗日余流和欧拉余流的本质差异,提出了一种拉格朗日余流和长期物质输运的理论模型,导出了一个全新的长期物质输运方程。
该方程一问世,立刻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们的重视。
回国后,冯士筰在对该问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从根本上改造近海或河口环流传统理论的研究工作。
此后十年,他建立了以拉氏时均速度的最低阶近似——物质输运速度来体现浅海环流速度基本场的新理论框架,导出了浅海潮生——风生——热盐环流基本方程组,建立了一种新型的长期的输运方程。
此理论在中国陆架海环流研究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冯士筰的这一研究成果,为近海污染物理自净、悬浮质输运、海洋环境预测和近海生态系统动力学等诸多方面,提供了海洋环境流体力学基础。
工作之余,冯士筰是个爱好比较广泛的人。
冯士筰很爱作诗,这既是他陶冶性情的方式,也是表达内心情感的途径。
“心系大海连天碧,符号数字皆诗情”,这两句对仗工稳的诗句,正是他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真实写照。
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冯士筰和其合作者一起建立了独特的超浅海风暴潮理论,这一理论标志着我国风暴研究进人世界领先行列。
B.冯士筰对长期物质输运的计算提供了新型的非常节省的计算模式,在中国陆架海环流研究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C.冯士筰的拉格朗日余流及长期物质输运研究成果,为近海汚染物理自净等方面提供了海洋环境流体力学基础。
D.文章以“心系大海连天费,符号数字皆诗情”作结,高度肯定了冯士筰对事业的忠诚,抒写了他的个人情趣。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1964年,冯士筰在研究大洋风生环流模型时,发现了该模型的不足,并建立了自己的大洋风生——热盐环流模式。
B.“文革”期间,冯士筰被关进牛棚,幸得赫崇本先生帮助,才得以渡过难关。
1970年,在周总理的过问下,才被解放。
C.我国风暴潮研究起步早,但进展小。
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依然面临着没有资料、没有实践、没有理论的困难。
D.冯士筰发现,南北方风暴潮的动力和引发机制不尽相同。
这一发现.具有深远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相当的实用价值。
E.八十年代,冯士筰与美国相关单位合作研究拉格朗日余流及长期物质输运,标志着我国海洋环保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6、冯士筰能够在科研方面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
(5分)答: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战争打得很苦,一个连的兵力被吞噬。
敌人的炮火还在猛攻,连长放下望远镜,掏出烟,指指身后的山崖,对身边的丁二娃说,看到了吧,那有一线天,不怕死就从那攀上去,或许有救;还有就是做假投降,等敌人上来和他们同归于尽。
丁二娃想了想,说,听你的连长,我这命,活着是你的,死了是阎王的。
连长拍着丁二娃的肩说,好小子,下辈子若带兵,我还带你。
丁二娃嘿嘿地笑,黑一块白一块的脸,到处是憨相。
鬼子的又一轮冲锋开始了。
连长把十几颗手榴弹依次捆在内衣里。
连长瘦,穿上衣服和没捆一个样。
丁二娃也想像连长那样往腰间捆,可是办不到,没有了,他除了有七颗子弹,别的什么都没有了,这让他很沮丧,有一身的力气没处使,只等着送死。
连长捆好手榴弹,他回过头对丁二娃说,娃子,你上一线天吧,全国解放那天,你给我立个碑,也好在人世留个念想儿。
丁二娃听了连长的话,打了个立正,连长,丁二娃誓死陪你战斗到底!
鬼子越来越近了,前一排已经直起了腰身。
二娃,把前边那个军官干掉。
连长说。
二娃躲在树后,只一抬手,那个军官应声倒下。
二娃退下来,跑向南边的阵地,还是手起枪落,又一个鬼子应声倒下。
鬼子开始小心了,他们由站着迫近改为匍匐前进,而二娃的子弹也快用完了。
二娃只有在死去的战友身上寻找武器,正翻着,就听连长哼了一声,之后倒在了他的脚下。
二娃看到,一颗子弹,正中连长的眉心,就像小时候,妈妈在姐姐的眉心点上个小红点。
妈的小日本!
二娃向着鬼子的队伍甩了两枪,可是子弹太贵重了,就剩三颗了,由不得他浪费。
他勉强在一战友身下翻出一颗手榴弹,迅速抛了出去。
随着轰隆一声巨响,二娃突然改了主意,何不趁机逃跑,逃跑可比和敌人同归于尽更有赚头。
二娃看一眼连长说,连长,反正你也死了,我就不跟你去了,我会给你报仇的!
他把刚才对连长的许诺忘个一干二净。
二娃双手遮住嘴巴对着鬼子喊,别开枪,我们投降!
二娃又喊,我们身上都捆着手榴弹,你们若开枪,就连你们一起炸飞喽。
鬼子真就没有开枪,但也没有向前半步,二娃趁机把连长抱起放在战壕沿上,只露出上半身,两边用战友的尸体支撑着。
连长的头一直傲立着,不偏也不倒,两眼怒目圆睁,身旁的战友也簇拥着他,如同抬一部轿子,去和小日本算账。
阵地静了下来,小鬼子在一步步靠近,而这会儿的二娃,已经不在连长的身边了,他凭着一身好功夫,两腿蹬住崖壁,双手倒换着,一点一点攀上一米宽、二十几米高的一线天。
几乎是一眨眼的光景,鬼子上来了,他们战战兢兢、层层叠叠围住了连长,判断他是否还活着,就在他们举棋不定,想上前试试连长还有没有气息时,不知从什么方向,射来三枪,一枪打死鬼子为首的军官,一枪打翻了想试连长是否还活着的那个士兵,而第三枪则打在连长腰间那捆手榴弹上。
顿时,数声爆炸,火光冲天,一朵朵红磨菇瞬间绽放,染红了半个阵地。
(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3分)
A.连长为丁二娃指出了两条路,他希望丁二娃选择生路,因为丁二娃很年轻,而且非常服从命令。
B.文中写连长往身上捆手榴弹时,强调“连长瘦,穿上衣服和没捆一个样”,是为结尾鬼子被炸死埋伏笔。
C.连长被子弹击中的眉心使丁二娃联想到妈妈在姐姐的眉心上点的小红点,这个细节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
D.丁二娃最后仅剩下三颗子弹这个情节非常重要,与后文的三枪相呼应,可见此处并非闲笔,体现了作者的精心构思。
E.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连长和丁二娃打鬼子,暗线是鬼子步步紧逼连长和丁二娃,双线交织使小说主题更加深刻。
8.概括小说中丁二娃的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5分)
9.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该是“第三条路”,也有人认为小说的标题应该是“英雄”,你认为哪一个标题更合适?
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6分)
四、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李如松,字子茂,成梁长子。
以父荫为都指挥同知,充宁远伯勋卫。
骁果敢战,少从父谙兵机。
万历二十年,哱拜反宁夏,都御史梅国桢荐如松大将才,宜令讨贼。
六月抵宁夏。
先是,诸将董一奎、麻贵等数攻城不下。
如松至,攻益力。
弟如樟夜攀云梯上,不克。
游击龚子敬提苗兵攻南关,如松乘势将登,亦不克,乃决策水攻。
拜窘,遣养子克力盖往勾套寇,套寇以万余骑至张亮堡。
如松力战,手斩士卒畏缩者,寇竟败去。
水侵北关城崩如松等佯击北关诱贼而潜以锐师袭南关既克拜自斩叛党刘东旸乞贷死。
既灭拜族,录功,进都督。
会朝鲜倭患棘,诏如松克期东征。
十二月,如松至军,沈惟敬自倭归,言倭酋行长愿封。
如松叱惟敬憸邪,欲斩之。
参谋李应试曰:
“藉惟敬绐倭封,而阴袭之,奇计也。
”如松以为然。
乃誓师渡江。
师次肃宁馆。
行长以为封使将至,遣牙将来迎,如松檄游击李宁生缚之。
倭猝起格斗,仅获三人,余走还。
行长大骇,复遣亲信来谒,如松慰遣之。
六日,次平壤。
行长犹以为封使也,踔风月楼以待。
抵平壤城,诸将逡巡未入,形大露,倭悉登陴拒守。
明旦,如松下令诸军攻围缺东面。
如松亲提大军直抵城下,攻其东南。
倭炮矢如雨,军少却,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
将士无不一当百,遂克之。
二十五年冬,辽东总兵罢,中旨特用如松。
如松感帝知,气益奋。
明年四月,土蛮寇犯辽东。
如松率轻骑远出捣巢,中伏战死。
帝痛悼,赠少保、宁远伯,谥忠烈。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水侵北关\城崩\如松等佯击北关诱贼\而潜以锐师袭南关\既克\拜自斩叛党刘东旸\乞贷死。
B、水侵北关\城崩\如松等佯击北关\诱贼而潜以锐师袭南关\既克\拜自斩叛党刘东旸\乞贷死。
C、水侵北关\城崩\如松等佯击北关\诱贼而潜以锐师袭南关\既克拜\自斩叛党刘东旸\乞贷死。
D、水侵北关\城崩\如松等佯击北关诱贼\而潜以锐师袭南关\既克拜\自斩叛党刘东旸\乞贷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都御史”是明代都察院的长官,专门纠劾百司,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
B、“檄”是古代用于征召、声讨、晓谕等的官方文书。
文中就是声讨之意。
。
C、“中旨”指明代皇帝自宮廷发出而不正常通过内阁,直接交付有关机关执行的谕旨。
D、“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所赠官职爵位高于生前所任官职或爵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如松将才难得,屡被重用。
哱拜反宁夏时,他帶兵征讨;后來又东征朝鲜;二十五年冬,辽宁总兵被罢后,中旨特用如松。
B、李如松为将作风强硬,身先士卒。
两军阵前,对于退缩者毫不手软,宁夏平叛时官兵稍有退却,即斩杀先退士兵以示众。
C、李如松骁勇善战,足智多謀。
平定宁夏之乱,在其他将领多次攻城不克的情况下,他定计水淹城池,一举成功,因此晋升为都督。
D、李如松知恩图报,殒命沙场。
万历二十六年四月,土蛮侵犯辽东,李如松率领轻骑兵远出直捣敌巢,中了埋伏奋战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藉惟敬绐倭封,而阴袭之,奇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军少却,如松马毙于炮,易马驰,堕堑,跃而上,麾兵益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3题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①
苏轼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
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注】①为哲宗年间,因遭蔡京之流迫害,苏轼被远放儋州等地,前后七年。
此诗为哲宗病死、诗人遇赦自海南岛渡海返回时所作。
14、下列对詩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項是()(5分)
A、首句“参横”句写夏夜星空,“参”和“斗”都属于天宫二十八宿,“参”的分野为蜀地。
B、久雨成灾谓“苦雨”,整日刮风为“终风”,这句写了雨霁云收的景象,“也解晴”透露了喜悦之请。
C、前两联运用了双关手法,既写出了海天澄明的景象,也暗示积年所遭受的政治迫害结束了。
D、“鲁叟乘桴”化用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明自己经历了这一番政治遭遇后洞察了圣人之心,不再存有政治抱负。
“轩辕奏乐”代指中原文化。
E、尾联“南荒”指僻远荒凉的地方,是用环境的艰险来反衬遇赦北归时的喜悦心情。
15、有人说这首诗的尾联倘若写于南行之初而不是北归之时,更能表现苏轼的豁达胸襟,你认同吗?
请简述理由。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共5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的结局。
(2)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江水汹涌澎湃、波浪翻卷如雪的一是 _____________ 。
第Ⅱ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应用。
(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传统家书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家书寄寓着历史、亲情、文学、道德、礼仪、艺术等丰富内涵而历久弥新,愈加珍贵。
B.我们决不能做纸上谈兵的赵括、夸夸其谈的马谡,伟大事业不是喊破嗓子说出来的,没有一锄一犁的耕耘,再美好的愿景,终究也是空中楼阁。
C.最近央视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深受观众的好评。
有专家指出:
背诗词,一定要从童年开始,长此以往,才能达到像节目中选手那样令人惊叹的诗词储备量。
D.受强冷空气影响,黑龙江多地降雪,气温持续下降,空中喷温水秒变冰雾,地面倒水瞬间结冰,人们在室内座位上坐了半天,仍然觉得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E.在诗词间徜徉,我们深深地感受到:
星罗棋布的中国人文景观,恰恰是因为有了历史与人文的熏染,才在百阕千词中,焕发出诗性的力量。
1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从1996年错判冤杀到2014年沉冤得雪,从最初重重阻碍到最终拨云见日,“呼格案”见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