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0327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22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docx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

企业投融资基础知识

MBO实战手册之五种融资方案图解

融资设计是MBO中最重要的环节,在目前国内的融资市场远未成熟和规范的前提下,国内的融资设计和国外差别很大。

目前国内MBO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五种,如下页图。

 

 

 

 

 

15种创新融资策略

 

一、无形资产资本化策略

企业进行资本运营,不仅要重视有形资产,而且妥善于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价值化、资本化运作。

一般来说,名牌优势企业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化运作的主要方式是,以名牌为龙头发展企业集团,依靠一批名牌产品和企业集团的规模联动,达到对市场覆盖之目标的。

 

二、特许经营融资策略

现代特许经营的意义已超越这一特殊投资方式本身,并对人们经济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特许经营实际上是,在常见的资本纽带之外又加上一条契约纽带。

特许人和受许人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经过特许合作共同获利。

特许人可以以较少的投资获得较大的市场,受许人则可以低成本地参与分享他人的投资,尤其是无形资产带来的利益。

 

三、交钥匙工程策略

交钥匙工程是指,跨国公司为东道国建造工厂或其它工程项目,当设计与建造完成并初步运转后,将该工厂或工程项目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的“钥匙”,依照合同完整地“交”给对方,由对方开始经营。

交钥匙工程是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投资受阻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非股权投资方式。

另外,当它们拥有某种市场所需的尖端技术,希望能快速地大面积覆盖市场,所能使用的资本等要素又不足时,也会考虑采用交钥匙工程方式。

 

四、回购式契约策略

国际间回购式契约经营,实质上是技术授权、国外投资、委托加工,以及目前仍颇为流行的补偿贸易的综合体,也被称为“补偿投资额”或“对等投资”。

这种经济合作方式,一般说来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向发展中国家的企业输出整厂设备或有专利权的制造技术,跨国公司得到该企业投产后所生产的适当比例的产品,作为付款方式。

投资者也可以从生产中获得多种利益,如:

机器、设备、零部件以及其它产品的提供等。

 

五、BOT融资策略

BOT(建设—运营—移交)是一种比较新的契约型直接投资方式。

BOT中的移交,是BOT投资方式与其它投资方式相区别的关键所在。

契约式或契约加股权式的合营,指投资方大都在经营期满以前,通过固定资产折旧及分利方式收回投资,契约中规定,合营期满,该企业全部财产无条件归东道国所有,不另行清算。

而在股权合资经营的BOT方式中,经营期满后,原有企业有条件地移交给东道国,条件如何,由参与各方在合资前期谈判中商定。

独资经营的移交也采用这种有条件的移交。

六、项目融资策略

项目融资是为某一特定工程项目而发放的一种国际中长期贷款,项目贷款的主要担保是该工程项目预期的经济收益和其它参与人对工程修建、不能营运、收益不足以及还债等风险所承担的义务,而不是主办单位的财力与信誉。

项目融资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无追索权项目融资,贷款人的风险很大,一般较少采用;二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有追索权的项目融资,即贷款人除依赖项目收益作为偿债来源,并可在项目单位的资产上设定担保物权外,还要求与项目完工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当事人提供各种担保。

各担保人对项目债务所负责任,以各自所提供的担保金额或按有关协议所承担的义务为限。

七、DEG融资策略

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DEG)是一家直属于德国联邦政府的金融机构,其主要目标是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及中、东欧的体制转型国家的私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

DEG的投资项目必须是可盈利的,符合环保的要求,属于非政治敏感性行业,并能为该国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DEG的投资对象须具有专业化的管理,没有行政干预,管理层在相关行业至少有5年的经验。

其总资产大致应大于1000万德国马克,并小于50亿德国马克,且在前两年盈利,有留存利润,并且营业利润(净收入/销售额)应大于5%。

八、申请世界银行IFC无担保抵押融资策略

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采用商业银行的国际惯例进行操作,投资于有稳定经济回报的具体项目。

现在主要通过三种方式开展工作,即向企业提供项目融资、帮助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及向企业和政府提供咨询和技术援助。

IFC通过有限追索权项目融资的方式,帮助项目融通资金。

IFC通过与外国投资者直接进行项目合作、协助进行项目设计及帮助筹资来促进外国在华投资。

九、融资租赁策略

融资租赁是指:

出租人根据承租人的请求及提供的规格,与第三方(供货商)订立一项供货合同,出租人按照承租人在与其利益有关的范围内所同意的条款,取得工厂、资本货物或其它设备(以下简称设备),并且出租人与承租人订立一项租赁合同,以承租人支付租金为条件授予承租人使用设备的权利。

融资租赁集融资融物于一身,是一种采用融物形式的融资方式,具有浓厚的金融业务色彩,因而被看作是一项与设备有关的贷款业务。

十、成立财务公司策略

根据我国的现行金融政策法规,有实力的企业可以组建财务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种,可以发起成立商业银行和有关证券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

申请设立财务公司,申请人必须是具备一系列具体条件的企业集团。

财务公司可以经营:

吸收成员单位的本、外币存款,经批准发行财务公司债券,对成员单位发放本、外币贷款,对成员单位产品的购买者提供买方信贷等,中国人民银行根据财务公司具体条件,决定和批准的业务。

十一、产业投资基金策略

投资基金是现在市场经济中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最早产生于英国,发展于美国。

目前,全球基金市场总值达3万亿美元,与全球商品贸易总额相当。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用境外投资基金已成为我国利用外资的一种新的有效手段。

投资基金的流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基金本身随时赎回(封闭型基金);另一种是在二级市场上竞价转让(开放型基金)。

十二、重组改造不良资产商业银行策略

银行在我国可以算是特殊的政策性资源,企业完全可以抓住机会以银行资产重组的形式控股、兼并、收购地方性商业银行。

银行资产重组,根据组织方式和重组模式的不同,可分为政府强制重组、银行自主重组;重组的措施可以是资产形态置换和现金购买。

总之是力求控股银行,对控股银行进行股份制再改造,申请上市和开设国内外分行,筹措巨额资金以支持业内企业的发展,形成实质上的产业银行。

十三、行业资产重组策略

资产重组是通过收购、兼并、注资控股、合资、债权转移、联合经营等多种方式,对同行业及关联行业实现优势企业经营规模的低成本快速扩张,并迅速扩大生产能力和市场营销网络。

十四、资产证券化融资策略

资产证券化是传统融资方法以外的最新现代化融资工具,能在有效地保护国家对国有企业和基础设施所有权利益和保持企业稳定的基础上,解决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管理体制改革中面临的资金需求和所有制形式之间的矛盾。

资产证券化能将流动性差的资产转变为流动性高的现金,并将未来预期的资产收益转变为当前实现的现金收入,通过资产负债表外融资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

同时,利用资本市场、破产隔离和信用增级等措施,解决中国引进外资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使用增级技术更适合中国现状。

十五、员工持股策略

目前我国股份公司发行新股,为了反映职工以往的经营成果,可以向职工发行职工股。

该公司职工股的数额不能超过发行社会公众股额度(A股)的10%,且人均不得超过5,000股;这部分公司职工股从新股上市之日起,期满半年后可上市流通。

在公司上报申请公开发行股票材料时,必须报送经当地劳动部门核准的职工人数和职工预约认购股份的清单,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将进行核查,以后企业公开发行股票时有可能不再安排公司职工股份额。

结合国外ESOP职工持股计划的成功之处,我们提出几个较为现实可行的职工持股方案:

职工持股会。

根据《公司法》,上市公司可依《民法》等规定,成立具有法律意义的社会团体法人——内部职工持股会,并以职工持股会作为公司的一名法人股东。

在该职工持股会中,内部职工持股须达到一定比例,比如20%以上。

这种职工持股会能使职工资产在该公司改制并发行的股票上市后得到增值。

职工基金计划。

公司的职工以现金出资组成一个基金,将基金资产委托专业投资公司运作。

基金的运作可独立进行,也可与回购计划和职工持股计划结合进行操作。

 

反向收购历史演变

美国市场的反向收购(reversemerger)是一个私营企业通过换股(stockexchange)的方式获得美国一个公众公司(publiccompany)控股地位的交易。

一个典型的反向收购交易中,公众公司是一个几乎没有资产和债务的停止营运的壳公司,它向私营企业的股东发行大大超过公众公司现有股本的股份,收购私营企业的资产或权益。

通过这一交易,私营企业获得了公众公司地位。

反向收购在美国是一个司空见惯的交易行为。

据统计,在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上市的501家企业中,只有284家是通过IPO方式上市的,占56.7%,而通过其它方式上市的为217家,占到43.3%,其中能确认为以反向收购方式上市的公司至少有62家。

而更多的反向收购交易的目标市场是NASDAQ。

在历史上,美国有许多大公司也是通过反向收购上市的,如特纳广播公司(CNN的前身,营业收入28亿美元)、RadioShack(美国最大的音像制品连锁经销商,营业收入48亿美元)、Blockbuster、西方石油公司(营业收入136亿美元)、污水处理公司(营业收入124亿美元)等。

尽管如此,历史上通过反向收购成为公众公司的,更多的是一些不符合IPO要求的中小公司。

其中一部分公司通过这种方式进入资本市场后,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成长为一个中大型公司,股票升级到更高一级的资本市场,如MagnumHunterResource(NYSE:

MHR)。

但更多的公司则由于经营不善,无法升级到更高一级的资本市场交易,有的甚至选择退出资本市场。

仔细考察这些公司的营运,它们在资本市场的失败,不在于它们实施了反向收购,而是这些企业本身的业务营运出现了问题。

反向收购是两个企业进行合并交易的商业行为,根据现行的美国证券法律,无须得到美国的证监会(SEC)对交易事先的审核批准,因而,从理论上讲,这种交易不存在对私营企业的门槛,即使再小的企业,也可以反向收购一个美国的公众公司。

也正因为如此,有些中间机构和企业业主利用这一机制,在资本市场进行欺诈活动。

这一现象在上世纪90年代尤其明显。

最为典型的做法是,中间机构制造一个虚假的私营企业的发展前景,然后进行反向收购,当不明真相的投资人纷纷购入股票的时候,中间人在其中获取暴利。

美国SEC也注意到这种问题的存在,所以近年来SEC抽调了大批人手,加强了对反向收购交易文件(8-K文件)的审阅。

以前,SEC很少审阅反向收购文件,而目前,SEC对超过50%的反向收购交易进行抽查,对中国企业在美国进行的反向收购,他们审阅的比例为100%。

除此之外,SEC对壳公司做了很多的限定,如对空白支票壳(blankcheck)的限定。

所谓的空白支票壳,是指由律师制造出来、公司唯一的业务内容就是进行反向收购。

如果反向收购的壳公司是这样一种公司的话,那么就需要经过一个特别的SEC程序,即严格的审查。

在今年8月生效的SEC新规则里,规定了所有反向收购交易必须在5日内申报附有经审计的财务报告的8K表。

显然,SEC在保持上市方法的灵活性的同时,也加强了对通过反向收购进行欺诈行为的防范。

较以前相比,反向收购的技术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所有这些反向收购中法律程序的变化和随之而来的实践变化,都导致了这样一些行业的趋势:

通过反向收购进行市场欺诈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关于中国市场进行反向收购欺诈的问题后述)、反向收购的质量趋于上升及市场对于反向收购的接受程度极大地提高。

 

五种并购的不同挑战

对于合并和收购,我们其实知之甚少。

实际上几个短小精悍的句子就可以概括我们已有的相关知识:

并购通常开销巨大;以股权交换形式而进行的非恶意收购,往往有好的效果;行政总裁们常常过于热衷于这种合作;双方的合并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而只有少数公司能把它做好。

鉴于今天企业合并正处于高峰期,上面提及的知识点似乎不够充足。

由哈佛商学院资助的历时一年有余的对合并和收购的研究表明,学术研究者、高级顾问、商人或者经营管理者关心的合并或收购通常包含着不同的战略含义。

一般而言,并购主要出于以下五个原因:

1、通过合并解决成熟行业内的资源过剩;

2、从地理概念上吞并竞争对手;

3、增加新产品或开拓新市场;

4、替代R&D投资;

5、开拓新的领域,进入新的市场。

尽管市场上有很多关于合并和收购的文章和书籍,还没有人尝试把合并和收购与企业的战略联系起来。

如果你去购买一个公司是由于行业内已经出现资源过剩,那么你必须迅速决定关掉哪些工厂,解雇哪些员工。

但是如果收购某个公司是要去发展高新科技,以此进入新的领域,就要全力留住那些最优秀的人才。

应对这两种情形要求采取收购策略的公司运用完全不同的战略手段。

非常重要的一点,这些并购运用的是"资源-过程-价值"模型。

资源通常指的是有形和无形资产,过程指把所取得的资源变成产品或服务,价值则巩固了决策者的决策以及决策过程。

解决资源过剩的并购

目前相当大部分的合并和收购都出现在资源过剩、趋于老化以及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中。

这些行业主要包括汽车、钢材、化工。

从购买者的角度来看,进行购并的基本原理是"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吃掉或被吃掉。

当他们准备执行并购时,他们会从战略方面来考虑。

购买者收购其他企业后会关掉缺乏竞争力的工厂,解雇那些缺乏管理能力的管理者以使他们的管理系统更加合理化。

最后,并购者将会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拥有一个更有效的操作系统以及良好的经营管理者,从而使整个行业的资源或能源过剩得以缓解。

许多交易都是本着这个原则进行的,然而能被称作成功的真是不多。

将被并购公司协调化之前,不要着手运营目标公司。

要尽量快速而有效地调整公司,促成这个过程!

不要去假设你比被收购的公司拥有更良好的资源,更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人们会轻易地摧毁他们花了数年时间才得来的现状。

果断、迅速地调整被购并的公司。

如果目标公司的规模与你的公司不相上下,还有完全不同的操作流程,那就做好处理麻烦的准备吧。

一些非常重要的员工将会离去,那会使你的调整过程变得更加艰难。

不要试图铲除不同的国家背景、宗教、人种或者是性别带来的差距。

地理扩张的并购

地理上的合并和收购一眼看去和解决资源过剩的并购很相像,然而从行业的生命周期来看,他们是完全不同的:

地理意义上的并购总是出现在生命周期的初期阶段。

许多行业由于地域因素长期相互隔离,当地的公司为当地服务,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在某个地域或某个国家内占有主导地位。

最终,有出色战略的公司开始通过收购其他公司进行地域性的扩张。

如果被收购的公司仍在当地有着良好的关系和市场,那他还应该服务当地客户。

并购者带来的是低廉的运做成本和更高质量的服务的综合效果。

由于解决资源过剩的并购和地理意义上的并购都是将业务巩固在一起,很难将他们仔细地划分开。

然而,在细微之处还是有诸多不同。

比如说:

地理意义上的购并多是为了获得规模经济效应,成为行业巨头;解决资源过剩的购并则是以减少浪费为目的的,常常发生在市场萎缩的时候。

被收购的公司总是欢迎令公司更加现代化、有效率的运做流程。

当你遇到阻力的时候,你要做的就是去安抚被收购公司的职员,把他们融入到新的操作流程当中去。

需要谨记的是,在地理并购的案例中,如何去留下关键雇员和客户比流程合理化本身更重要。

如果被收购的公司已经拥有一个很成熟的企业文化,要重塑文化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这个时候,胡萝卜比大棒要管用,尤其是对于不容易找到替代者的那些职位来说。

为开发产品和全球市场的并购

第三种类型通常用于拓展公司的产品线或者国际市场。

某些时候,这似乎类似于地理意义上的收购,但是当世界知名大公司进入这些收购后,他们考虑的则是如何占领邻国市场,因为这比地理收购所瞄准的范围大得多。

成功的几率取决于两家公司的相对规模。

如果他们的规模相当,在"解决资源过剩的并购"中常出现的问题也会跳出来:

将新的操作流程和价值观融合一起颇为艰难。

但如果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一个大企业,比如通用电器,正在做它的第n次并购,购买的对象是一家小公司的话,成功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你认为最核心的方面也许与目标企业的看法截然不同。

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管理制度常常影响这种对核心观念的认识。

所以,花些时间弄清楚目标企业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大有帮助。

如果你确定正是其出色的产品开发令他遥遥领先,好好利用这一点。

请记住,你对所并购的公司越了解,成功的几率就越大。

替代R&D的并购

倒数第二种并购与拓展产品线和市场有关,其目的主要是将所购买的公司代替R&D。

许多高科技公司和生物公司并购技术先进的公司来迅速应对市场,同时缩短了产品生命周期。

思科公司的总裁兼行政总裁钱伯斯说过,"如果你在六个月时间内还没有获得足够的资源去开发或者生产出配件和所需的产品,那你就必须在市场上购买你需要的技术,否则你将会错过好机会。

"从1996年开始,思科公司为了在网络服务器以及通讯方面取得主导地位,已经购买了62家这样的高科技公司。

从被购买的公司的观点来说,他们普遍对这种收购持欢迎态度,因为这将给他们带来大笔资金从而在高科技领域扩大自己的公司。

而且,其他潜在的购并者(比如微软公司)是很容易在直接的对抗中把这些小公司给挤掉的。

这里要再次强调,你必须非常了解你所购并的公司。

网景公司以及一些主要的服务于网络的高科技公司一次又一次地买了很多二流的科技。

但这并不能使网景成为一流的科技企业。

而对于思科来说正好相反,他们所拥有的是整个行业的优势,以及整个流程所进化的优势,这是成功的关键。

慢慢地消化收购来的最新的R&D可不行。

如果公司远景与价值观不和谐的话,新来的人很难贡献自己的力量。

企业文化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对头衔不在意、经济实力又雄厚的人来说。

另外,还要花同样精力和时间保证新来的员工高昂的斗志,以及将新的产品和高科技融入现有的生产中。

行业之间的并购

上述四种并购都会改变某个特定行业的格局。

最后这个涉及一种完全不同的激烈的改变,它可能把企业带入一个新的行业或者令企业启用新的商业模式。

比起其他四种并购,它对管理层的挑战更加严峻。

成功将不仅取决于如何去购买,如何合并,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在于如何打破行业之间的界限。

像上一种情况即用并购来代替R&D一样,此种并购很难严格地加以分析。

但其困难并非由于这是个新兴现象。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策略或者战略的眼光去合并那些单独的公司。

除了购买者的自身实力,还需要一种企业家的眼光,而且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所具备的技巧和运气。

成功的行业并购从来都是一步一步踏实地走来的。

首先,并购方必须向目标公司注入同样的会计和控制系统。

其次,并购方还必须去合理化那些不必要的程序。

最后,目标公司中那些不符合并购方战略目标的东西必将被整合和取代。

在这些调整结束以后,子公司就应该拥有高度的自由。

你应该从创造利润的特有动机出发,努力使公司一体化,而不是为了一体化而一体化。

高层经理人在这些案例中都会联合去参与决定,从何时、何处开始着手;战略的并购并不是天生的由下而上的过程,干预行为必须使用有效的外交手段。

(成功的独裁者是存在的,但他们通常是受欢迎的独裁者。

在今天全球化的环境下,竞争超乎寻常地激烈,技术也飞速地变化着,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快速的战略都是必须的。

通过并购取得发展与变化吸引了许多管理者。

综上所述,并购通常都具有以上五种鲜明的特点,而每一种都表现出高层管理者所面对的不同挑战。

这里提到的建议是非常简单的,并购只是一种方法,但是,如果公司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意图的话,就不应该使用以上五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

 

夹层融资,抵押渠道不足之下的融资方案

 

由于抵押贷款渠道变窄,房地产夹层融资近年在美国蓬勃发展。

作为股本与债务之间的缓冲,夹层融资使得资金效率得以提高。

在资金渠道缺乏的中国,夹层融资每年的市场容量可达152-202亿元。

2003年9月,高盛下属GSMezzaninePartersⅢ宣布已筹集27亿美元用于夹层(Mezzanine)融资,从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夹层融资基金。

与此同时,包括德意志银行、雷曼兄弟、美林等在内的多家投资银行以及Prudential房地产投资集团等传统房地产借贷机构也不断涌入这一领域。

目前,美国年新增房地产夹层融资需求约130-270亿美元,而在上世纪90年代前,这一市场几乎无人问津。

 

夹层融资日趋活跃

“夹层”的概念源自华尔街,原指介于投资级债券与垃圾债券之间的债券等级,后逐渐演变到公司财务中,指介于股权与优先债权之间的投资形式。

之所以称为夹层,简言之,从资金费用角度,夹层融资低于股权融资,如可以采取债权的固定利率方式,对股权人体现出债权的优点;从权益角度,其低于优先债权,所以对于优先债权人来讲,可以体现出股权的优点。

这样在传统股权、债券的二元结构中增加了一层。

在房地产领域,由于传统优先债及次级债都属于抵押贷款,夹层融资常指不属于抵押贷款的其他次级债或优先股。

房地产夹层融资近年在美国蓬勃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是抵押贷款渠道变窄。

20世纪90年代以前,美国房地产抵押贷款条件宽松,融资人如果同时采取优先抵押贷款及次级抵押贷款,可以通过债权融资获得甚至超过100%项目价值的资金,所以夹层融资几乎无人问津。

90年代初,美国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发生大量违约事件,抵押贷款投资人因此提高了贷款门槛,最直接的做法就是限制贷款额与项目价值的比率(LTV,loan-to-valueratio)。

更为严重的是,在违约后清偿时,由于优先抵押贷款投资人与次级抵押贷款投资人都拥有不动产抵押相关权益,两者间发生了大量纠纷,此后,优先抵押贷款投资人开始限制融资者进行次级抵押贷款融资。

与此同时,商业物业抵押贷款债券(CMBS)也为夹层融资的发展推波助澜。

CMBS的市场份额由1990年的128.3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底的5681.4亿美元,目前约占商业房地产债市场的20%。

在此过程中,很多传统抵押贷款投资人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纷纷转型,由投资人变为通道投资人(conduitinvestor),他们将贷款打包并转化为证券出售,以规避大量投资房地产相关领域带来的风险。

贷款证券化有非常严格的条件限制,这就促使这些通道投资人提高贷款标准,抵押贷款渠道因此变窄。

债与股之间逐渐增大的空间,引起了市场对介于两者之间的夹层融资的强烈需求。

夹层融资在释放现有物业股本中也体现了相当的灵活性。

90年代后期,大量商业物业迅速升值,许多物业贷款额相对于物业价值已经很低,物业所有者有机会以同样利率获得更多贷款或以更低利率获得同样数额的贷款,但由于被原优先抵押贷款的相关条款套牢,他们无法重新安排资本结构。

夹层融资此时提供了一个灵活的退出机制,使得物业所有者可以退出部分股本,进行再投资,从而间接降低了资金成本。

 

灵活性强,费用偏高

在美国,夹层融资通常采用夹层债、优先股或两者结合的形式。

在夹层债中,投资人将资金借给借款者的母公司或是某个拥有借款者股份的其他高级别实体(以下简称“夹层借款者”),夹层借款者将其对借款者的股份权益抵押给投资人;与此同时,夹层借款者的母公司将其所有的无限责任合伙人股份权益也抵押给投资人。

这样,抵押权益将包括借款者的收入分配权,从而保证在清偿违约时,夹层投资人可以优先于股权人得到清偿,用结构性的方法使夹层投资人权益位于普通股权之上、债券之下。

在优先股结构中,夹层投资人用资金换取借款者的优先股份权益。

夹层投资人的“优先”体现为在其他合伙人之前获得红利,在违约情况下,优先合伙人有权力控制对借款者的所有合伙人权益。

夹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