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0460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8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

《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docx

热点多维强化练3+生命活动调节综合

热点多维强化练三 生命活动调节综合

强化考点

题号

强化考点

题号

神经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1、2、11

免疫调节

5、6、13、14

电位的测定

3、4

植物激素调节

7、8、15、16

激素调节

9

神经—体液调节

10、12、17、18

一、选择题

1.(2015·河北邢台市四模)如图是反射弧的模式图(a、b、c、d、e表示反射弧的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触的组成部分),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Ⅱ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B.刺激b处,在d处可检测到电位变化

C.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

D.刺激d处,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

2.(2015·辽宁沈阳二中模拟)如图为反射弧的模式图,则(  )

A.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兴奋的传导方向是⑤→④→③→②→①

C.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反射活动

D.③损伤不会影响泌尿、四肢运动等方面功能

3.图甲为某一神经纤维示意图,将一电流表的a、b两极置于膜外,在x处给予适宜刺激,测得电位变化如图乙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未受刺激时,电流表测得的为静息电位

B.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b→a

C.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

D.t1~t2,t3~t4电位的变化分别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

4.(2015·福建宁德普高毕业班质检)在一条离体神经纤维的左侧施加电刺激使其兴奋(如图甲),兴奋从该神经元向下一个神经元传递(如图乙)。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形成的电流在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B.兴奋通过图乙所示的结构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C.图乙突触前膜以胞吐形式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

D.兴奋在图甲中的传导速度大于在图乙中的传递速度

5.(2015·江西五校第一次联考)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到马体内,重复几次此过程后,再从这些马的血液中获得“抗蛇毒血清”,用于治疗被毒蛇咬伤的患者。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减毒处理的蛇毒是抗原

B.“抗蛇毒血清”刺激患者T细胞产生抗蛇毒的细胞免疫

C.“抗蛇毒血清”中存在中和蛇毒的抗体

D.重复注射的目的是增加马的免疫系统对蛇毒的反应

6.(2015·江西五校第一次联考)下图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时,吞噬细胞加工、处理、传递抗原的过程。

(注:

数字代表细胞结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如果能够在溶酶体作用下彻底分解清除,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MHC-Ⅱ是由细胞质基质中游离的核糖体合成后,再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的

C.吞噬细胞将加工、处理后的抗原传递给T细胞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

D.MHC-Ⅱ与吞噬溶酶体中的抗原形成MHC-Ⅱ抗原复合物,该复合物最终移动到细胞膜的表面,被T细胞识别,启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7.(2015·湖北三市期末联考)研究发现细胞分裂素可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

为验证细胞分裂素的这一生理效应,研究人员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若干生长状况相同的幼苗(如图)为材料进行实验。

以未经处理的幼苗为对照组,则对实验组的处理为(  )

A.在①②处同时涂抹与对照组清水等量的细胞分裂素溶液

B.切除②,在①处涂抹与对照组清水等量的细胞分裂素溶液

C.保留②,在①处涂抹与对照组清水等量的细胞分裂素溶液

D.切除②,在②处涂抹与对照组清水等量的细胞分裂素溶液

8.(2015·重庆一中5月月考)实验人员用脱落酸(ABA)和脱落酸抑制剂(ABAI)处理“百丽”桃,分析其果实成熟过程中硬度、乙烯释放量和呼吸速率的变化,得到如图结果。

据图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由图可推测ABA处理能够使果实细胞中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活性降低

B.由图可知长距离运输水果可用ABA处理,短距离运输可用ABAI处理

C.ABA能够促进呼吸速率的原因是ABA在促进细胞分裂时需要更多能量

D.乙烯释放量和细胞呼吸速率呈正相关,且ABA可使两者峰值提前出现

9.(2015·孝感市汉川一中2月月考)如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模式图,图中的甲、乙、丙表示相关结构,①、②、③表示相关激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和③对甲的作用相反,二者相互拮抗,共同调节甲分泌①

B.甲为内分泌系统的枢纽,②和③对其均为反馈调节

C.几乎全身的细胞都是③的靶细胞

D.①②③合成和分泌都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二、非选择题

10.(2015·济宁一模)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可作用于下丘脑,调节人的食欲。

其作用机理如下图所示。

X、Y、Z代表信号分子,请据图分析回答:

(1)瘦素合成后,以    的方式分泌出细胞,通过    运输至下丘脑,并与靶细胞上的    结合。

(2)人体内脂肪含量偏高时,瘦素释放量增加,引起神经元A兴奋,神经元B受抑制,此时神经元A膜外的电位为    ,信号分子X与Y的比值增加,从而使饱中枢兴奋,食欲降低;同时使信号分子Z的释放    ,饥中枢兴奋性降低,降低人的食欲。

大多数肥胖者血液中瘦素水平没有降低,推测其体内神经元B缺少    ,从而使食欲失去控制。

(3)当人体大量进食后,胰岛素的分泌量    ,促进细胞吸收葡萄糖并将其转变为脂肪。

据此判断,当瘦素对胰岛素的分泌具有    作用时,才可维持体内脂肪含量的稳定。

(4)饮水不足时会使下丘脑分泌的    激素增加,同时使兴奋传到    ,使人主动饮水。

(5)某些肥胖患者由于自身抗体攻击神经元A的瘦素受体,这种病在免疫学上称为    。

11.(2015·宝安区5月模拟)突触前抑制是指突触前轴突末梢(轴突2)兴奋而抑制另一个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从而使其突触后神经元(神经元3)呈现抑制性效应。

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正确表示刺激轴突1后,神经元3轴突膜电位变化情况的是(如图丙)(  )

A.a→dB.b→cC.c→bD.d→a

(2)研究发现静息电位的产生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若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K+不再过细胞膜,据此可推导静息电位产生时K+跨膜运输的方式是    。

(3)图甲中有    个突触,在③中给予某药物后,再刺激轴突1,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③中神经递质的量和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抑制了    (用图甲中标号表示)的功能。

(4)图乙是运动神经元3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内电位变化图,A情况显示单独刺激轴突1时,测得神经元3膜内电位差值约是    mV,与A情况相比,B种情况下,轴突1释放神经递质的量将    。

(5)①②④都属于细胞的    系统,但它们执行不同的功能,从其组成成分上分析,原因是    不同。

12.(2015·湖南省十三校第二次联考)回答下列有关生命活动调节的问题:

(1)下图1是测量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的装置,图2是测得的动作电位变化。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1状态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    区段的电位。

若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抑制性递质,则图1的指针有何变化    (填“向左”或“向右”、“不变”)。

②图2中由于受到刺激时,Na+内流引起的是    区段。

(2)下图表示内环境与细胞间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理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

①图中受体的化学本质是    ;激素A能作用于靶细胞,而激素B则不能起作用,其最根本原因是            。

②如果图中所示细胞为垂体细胞,其产生的“生理反应”为产生促甲状腺激素,则激素A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图所示为肝细胞,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的“生理反应”是    。

13.(2015·安徽江淮十校联考)下图表示病原体A(抗原A)侵入人体后体液免疫机制的模式图。

图中a~d表示过程,甲、乙、丙表示细胞。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A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d过程能阻止病原体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该抗体同时会攻击肌细胞膜(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的受体,将会使    的信号转换过程受阻,可能出现重症肌无力现象。

(3)图中a过程显示细胞甲(B淋巴细胞)只能接受抗原A的刺激,而不能接受抗原B的刺激。

请根据下面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验证某种抗原只刺激特定的B淋巴细胞,而不作用其他的B淋巴细胞。

(提示:

如果体内的某种B淋巴细胞消失或丧失其功能,就不能与某种抗原结合并发生免疫反应。

实验材料:

多只健康小白鼠,放射性同位素(发出射线定向杀死细胞)标记的甲种抗原,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甲种抗原,乙种抗原等。

实验步骤

预期实验结果

给小白鼠注射高剂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甲种抗原

不发生免疫反应

再给小白鼠注射低剂量    

      

再给该小白鼠注射    

      

14.(2015·城区校级模拟)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单链RNA病毒,具有极强的感染性,人体感染后会出现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如图是埃博拉病毒入侵后人体启动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途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E的名称分别是    、    ,与A细胞相比,B细胞内显著增多的具膜细胞器有    ,E与F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    功能。

(2)人体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体温维持在39℃,此时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的关系是    ,其中与产热直接相关的激素有    (写出两种),此外,人体还会出现心率加快的临床症状,调节此过程的中枢位于    上。

(3)某男子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痊愈后,他还是有可能再次感染埃博拉病毒而患病,其原因:

①从埃博拉病毒的角度分析,            ;②从该男子自身免疫力的角度分析,            。

15.(2015·赣州模拟)为研究IAA(生长素)和GA(赤霉素)对植物茎伸长生长的作用,用豌豆做了一系列实验,请分析回答:

(1)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TIBA(IAA抑制剂)和S-3307(GA抑制剂)处理豌豆黄化苗茎切段,测量结果如下:

①实验中        是对照组。

②图1中,浓度高(80和160mg·L-1)的TIBA对茎切段的伸长生长    作用;中等浓度(40mg·L-1)的TIBA对茎切段的伸长生长    作用;浓度低(10和20mg·L-1)的TIBA对茎切段的伸长生长    作用,这可能与TIBA本身有微弱的    (作用)有关。

③图1、图2两组实验均出现茎切段的伸长生长受抑制现象,表明IAA和GA    。

(2)植物体内的GA有GA1、GA2……等多种,已知GA1是由GA20转化而来的,转化过程如下:

有人发现,豌豆去顶后,茎秆中IAA的浓度    ,无活性的GA20向有活性的GAl的转化也减少;由此推测IAA在    激素合成中起作用。

(3)为验证上述推测正确与否,做了如下实验:

将豌豆的茎切段浸入含有14C的GA20的培养液中,施加适宜浓度的IAA或不施加IAA,后者茎切段的代谢产物主要是含有14C的无活性GA29,而前者茎切段中则是含有14C的有活性GA1。

①他们采用了    技术追踪GA20的转化途径。

②结果表明生长素具有    作用,其作用机理可能是生长素最终促进    酶基因的表达。

16.(2015·吉林长春四模)研究表明,Ca2+可使生长素向Ca2+含量高的部位运输,现将燕麦幼苗进行如图处理,并放置于黑暗条件下培养,请回答:

(1)一段时间后,上图中根的生成状况为    (填“向右弯曲”或“向左弯曲”、“竖直向下”),为使本实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对照组的设置是:

将含Ca2+的琼脂块换为    ,其他条件不变。

(2)若探究单侧光与Ca2+对根生长的影响大小,在如图的基础上,实验组还应在根的    (填“左”或“右”)侧给予单侧光照射,一段时间后,若根

    (填“向右弯曲”或“向左弯曲”、“竖直向下”),则单侧光对根生长的影响较大。

(3)若将胚芽鞘水平放置,将含Ca2+的琼脂块放在胚芽鞘的远地侧,一段时间后,观察胚芽鞘的生长情况,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        。

若胚芽鞘背地生长,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2015·桐城市一模)胰液分泌受神经和体液的双重调节,以体液调节为主。

下图中,图1为胰腺分泌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1~5代表特定的结构或物质,图3是胰岛的示意图,图4是图3的局部放大图,6~9代表不同的液体,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食物进入胃后,扩张胃体,通过反射,作用于胰腺,直接刺激胰腺的外分泌部分泌胰液,该反射为    反射,效应器是       ,当神经冲动传导到图2中的突触小体时,引发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递质不是以跨膜方式释放,而是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其意义是      。

(2)胰液的分泌除了神经调节之外,    分泌的促胰液素也能有效促进胰液的分泌。

(3)图3中胰岛A细胞和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能有效地调节血糖浓度,若图4中血液的流动方向为10→8,则在饭后5小时,8处的    (激素)浓度大于10处。

(4)随着人们不良饮食等生活习惯的形成,多种“文明病”相继产生,糖尿病就是典型代表,糖尿病有多种类型,其中,Ⅰ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偏低,Ⅱ型糖尿病人体内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推测Ⅱ型糖尿病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2015·云南师大附中模拟)排尿是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如图是人体内尿液的产生以及神经系统对排尿的控制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A表示水平衡调节中枢,A位于    ;若A表示抗利尿激素,该激素由    产生,并作用于    (部位),若饮水过多时A的含量    (填“升高”或“降低”)。

(2)尿量增多,膀胱充盈后,人会产生尿意,请用箭头和图中必要文字、字母表示产生尿意的神经传导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尿液进入尿道后,尿道感受器兴奋,兴奋传入脊髓中的排尿中枢,进一步加强排尿中枢的活动,这是一种    (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

(4)由图可知控制排尿的中枢位于    ,说明神经系统存在    调节。

(5)某人因车祸胸部受伤,能感觉尿意,但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可能是图中的[ ]    受损。

热点多维强化练三 生命活动调节综合

1.C [分析反射弧结构可知,d为传入神经,b为传出神经,兴奋的传导途径是e→d→c→b→a;Ⅱ为突触前膜,此处发生的信号变化是电信号→化学信号,A错误;刺激传出神经可引起肌肉的收缩,但由于突触的兴奋传递是单向的,d处不会检测到电位变化,B错误;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以有利于下一次兴奋的传递,C正确;刺激d处,神经纤维膜内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D错误。

]

2.A [神经冲动在②和④上,也就是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A正确;兴奋传导方向是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B错误;②受损时,刺激④仍能引起⑤发生反应,但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③是脊髓,为低级神经中枢,若损伤,兴奋不能传到效应器,将会影响泌尿、四肢运动等方面的功能,D错误。

]

3.C [静息状态时,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称为静息电位。

图甲所示两电极都在膜外,所以电流表测得的为零电位,A错误;兴奋的传导方向和膜内侧的电流方向一致,所以兴奋传导过程中,a、b间膜内电流的方向为a→b,B错误;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是外负内正,电流表会有不同方向的偏转。

在图乙中的t3时刻,兴奋传导至b电极处,并产生电位变化,C正确;t1~t2,t3~t4电位的变化都是Na+内流和K+外流造成的,D错误。

]

4.A [图甲中形成的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A错误;图乙表示突触结构,兴奋通过图乙所示结构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B正确;突触前膜以胞吐形式释放神经递质进入突触间隙,C正确;兴奋在图甲中的传导速度大于在图乙中的传递速度,D正确。

]

5.B [蛇毒是抗原,A正确;“抗蛇毒血清”中含有抗体,能与外毒素特异性结合,属于被动免疫过程,B错误;将减毒处理的蛇毒注射至马体内,会激发马的特异性免疫,产生相关抗体,因此“抗蛇毒血清”中存在中和蛇毒的抗体,C正确;重复将蛇毒注射至马体的目的是激发马的免疫系统产生记忆细胞和相应足够数量的抗体,D正确。

]

6.B [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如果能够在溶酶体作用下彻底分解清除,则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MHC-Ⅱ为定位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是由细胞质中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后,再经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加工形成的,B错误;吞噬细胞将加工、处理后的抗原传递给T细胞是细胞间信息传递的一种,C正确;MHC-Ⅱ是吞噬细胞产生的一种蛋白质,与吞噬溶酶体中的抗原形成MHC-Ⅱ抗原复合物,移动到细胞膜的表面,被T细胞识别,启动特异性免疫,D正确。

]

7.C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细胞分裂素,结合题意应创设顶端优势的条件,然后通过细胞分裂素的处理,观察实验结果,因此实验中应保留②,在①处涂抹等量的细胞分裂素溶液,C正确。

]

8.D [由图甲可知,脱落酸能使果实在成熟过程中硬度降低,说明ABA处理能够使果实细胞中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活性升高,A错误;由图可知长距离运输水果可用ABAI处理,以减缓果实硬度的下降,而短距离运输可用ABA处理,B错误;ABA能够促进呼吸速率的原因是ABA在促进成熟时需要更多能量,ABA不能促进细胞分裂,能抑制细胞分裂,C错误;乙烯释放量和细胞呼吸速率呈正相关,对照组在储藏4天左右出现峰值,使用了ABA则在第3天就出现峰值,说明ABA可使两者峰值提前出现,D正确。

]

9.A [②是甲状腺激素,能反馈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③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二者相互拮抗,共同调节甲分泌①,A正确;丙为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枢纽,甲是垂体,③对其为分级调节,B错误;几乎全身的细胞都是②甲状腺激素的靶细胞,C错误;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加工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②甲状腺激素的本质为氨基酸的衍生物,不是分泌蛋白,D错误。

]

10.解析 

(1)瘦素是一种蛋白质类激素,所以其是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出细胞。

通过体液运输至下丘脑,与下丘脑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2)A神经元兴奋时,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为负电位。

据图分析,由于A神经元兴奋,B神经元会受到抑制,使得X与Y的比值增加,饱中枢兴奋,信号Z的释放会减少,饥中枢兴奋性降低,降低人的食欲。

肥胖者的血液中的瘦素含量没有降低,原因可能是神经元B缺少瘦素的受体,使得无法控制食欲。

(3)大量进食后,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促进血糖转化为脂肪。

所以当瘦素对胰岛素的分泌具有抑制作用时,才可以维持体内脂肪的稳定。

(4)机体饮水不足或缺水时,会使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同时兴奋可以传递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产生渴觉,引起人的主动饮水。

(5)自身产生的抗体攻击自身的神经元A细胞属于自身免疫病。

答案 

(1)胞吐 体液(血液) 特异性受体

(2)负电位 减少 瘦素的受体

(3)增加 抑制

(4)抗利尿 大脑皮层

(5)自身免疫病

11.解析 

(1)刺激轴突1后,兴奋通过突触传向神经元3,引起神经元3兴奋,神经元3轴突膜电位变化情况的是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2)K+的分布是细胞内的含量高于细胞外,若用蛋白酶处理细胞膜,K+不再透过细胞膜,说明K+外流需要蛋白质的运输,故静息电位产生时K+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为协助扩散。

(3)观察图甲可知,图中有2个突触。

在③中给予某药物后再刺激轴突1,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③中神经递质的量和给予药物之前相同,这是由于该药物抑制了④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的功能。

(4)分析图乙,A情况显示单独刺激轴突1时,测得神经元3膜内电位约-60mV,所以神经元3膜内电位差值约是10mV或-10mV,B种情况下,电位差的变化小,所以轴突1释放神经递质的量减少。

(5)①是突触小泡,②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①②④都属于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但它们执行不同的功能,从其组成成分上分析,原因是其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答案 

(1)D

(2)协助扩散

(3)2 ④

(4)10或-10 减少

(5)生物膜 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

12.解析 

(1)①在静息的神经纤维中,细胞膜使大量的钠离子留在细胞外的组织液中,钾离子集中在细胞内,但钾离子透过细胞膜向外扩散比钠离子向内扩散更容易,于是膜内的阳离子比细胞外的阳离子少,结果形成离子分布为内负外正,这个电位为静息电位,即图1状态测得的电位相当于图2中的AB区段的电位。

由于该神经纤维接受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内负外正的电位差会变大,因而图1的指针会更向左偏。

②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兴奋区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使钠离子内流,这时膜内外离子分布的情况迅速由内负外正变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即图2中由于Na离子内流引起的是BC区段。

(2)①图中受体与细胞膜的识别有关,化学成分是糖蛋白;图中靶细胞能合成激素A的受体,不能合成激素B的受体,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②如果图示靶细胞为垂体细胞,其产生的“生理反应”为产生促甲状腺激素,则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③胰岛素作用于肝细胞的结果是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肝糖原和其他非糖物质。

答案 

(1)①AB 向左 ②BC

(2)①糖蛋白 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③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肝糖原和其他非糖物质

13.解析 

(1)题图细胞甲、乙、丙分别为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体液免疫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和物质是B细胞、记忆B细胞和抗体。

(2)d过程是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阻止病原体的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

若抗体攻击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会导致化学信号向电信号转换受阻,肌肉不能收缩而出现重症肌无力现象。

(3)体内的某种B淋巴细胞在高剂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甲种抗原的作用下,会消失或丧失其功能,就不能与该种抗原结合并发生免疫反应。

再次注射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甲种抗原时,也不会发生免疫反应。

因为其他种的B细胞仍然存在,所以注射乙种抗原时,会发生免疫反应。

答案 

(1)细胞甲、细胞丙、抗体

(2)繁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 化学信号→电信号

(3)

非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甲种抗原

不发生免疫反应

乙种抗原

发生免疫反应

14.解析 

(1)分析题图可知,B是由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E是作用于靶细胞的效应T细胞;浆细胞能产生抗体,抗体属于分泌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分工合作,因此与A细胞相比,B细胞内显著增多的具膜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效应T细胞与靶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