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0542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6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9页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9页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9页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9页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9页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9页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9页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9页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9页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9页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9页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9页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9页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9页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6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docx

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

    3.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及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

    3.1施工方案编制标准

    以下所列为施工项目必须编制的施工方案(施工措施)的编制标准,除此之外,项目部应根据各自实际并结合现行有关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规范,对其它未涉及的关特工序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或施工措施。

    3.1.1基坑支护

    基坑施工必须有支护施工方案。

方案必须体现全面性、针对性、可行性、经济性、法令性的特点,深基坑支护施工方案必须报公司工程技术处或分公司、改制子单位相关技术部门审批,支护设计宜邀请有关专家审查,情况复杂的亦可邀请建设主管部门参加。

    3.1.1.1基坑支护原则如下所述,具体做法及要求参见《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

    

(1)基坑深度不足2m时,原则上不再进行支护,按规范要求放坡。

若与相邻建筑物、管线、道路较近或地质情况较差时仍需支护。

    

(2)基坑深度超过2m小于5m时,坑壁土质为粉质粘土、粉土、湿度为稍湿状态下,周围无其他荷载,可根据规范放坡。

雨季、坡壁土质不良或周围有附加荷载时,应进行支护。

    (3)基坑深度超过5m时,无论边坡土质情况和周边荷载如何,必须进行支护,并有详细的支护计算。

    3.1.1.2“基坑支护施工方案”的具体内容

    

(1)工程概况;

    

(2)施工前准备工作;

    (3)土方开挖顺序和方法;

    (4)坑壁支护计算书和设计、施工详图;

    ①当采用支护桩型式时,应提供桩的计算简图、强度、稳定性及安全度,不同挖土深度时桩顶的位移计算数值。

    ②当采用支护结构与地下室联合工作型式时,桩顶位移值应控制在地下室设计许可值之内。

    ③当采用锚杆作为桩、墙的弹性支承时,应先进行必要的现场试验,取得可靠的数据。

如条件不具备时,可根据在施工时实际张拉获得的数据修正原来的设计。

    (5)临边防护;

    (6)降排水措施;

    (7)坑边荷载限定;

    (8)上下通道设置;

    (9)基坑支护变形监控方案;

    ①监控方案应包括:

监控目的、监测项目、监控报警值、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监测点布置、监测周期、工序管理和记录制度以及信息反馈系统等。

    ②基坑监测项目表,如下表所示。

基坑监测项目表

 

一级

二级

三级

支护结构水平位移

应测

应测

应测

周围建筑物、地下管线变形

应测

应测

宜测

地下水位

应测

应测

宜测

桩、墙、内力

应测

宜测

可测

锚杆拉力

应测

宜测

可测

支撑轴力

应测

宜测

可测

立柱变形

应测

宜测

可测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应测

宜测

可测

支护结构界面上侧向压力

宜测

可测

可测

    ③基坑开挖监测进程中,应根据设计要求提交阶段性监测结果报告。

工程结束时应提交完整的监测报告,报告内容应包括:

工程概况、监测项目和各测点的平面和立面布置图、采用仪器设备和监测方法、监测数据处理方法和监测结果过程曲线、监测结果评价。

    (10)安全文明施工要求;

    (11)材料、周转料、机械设备、劳动力计划;

    (12)施工进度计划。

 3.1.2脚手架工程

    脚手架施工必须编制施工方案。

方案必须体现全面性、针对性、可行性、经济性、法令性的特点,脚手架施工方案必须报公司工程技术处或分公司、改制子单位相关技术部门审批。

脚手架高度超过规范规定必须经设计计算,不得凭经验或想象随意确定搭设参数。

不得采用竹木脚手架。

    3.1.2.1“落地式外脚手架方案”的具体内容

    

(1)工程概况;

    

(2)施工准备工作;

    (3)施工方案中必须明确下列内容的具体要求:

脚手架及其附件(钢管、扣件、底座、钢丝绳、螺栓、安全网、脚手板)材质;立杆基础;杆件(立杆、大横杆、小横杆、栏杆、剪刀撑、斜撑、连墙件、门洞处加强杆件)设置间距;杆件搭接方式;斜道及卸料平台搭设方法;防雷接地、脚手板、防滑条设置原则等内容;

    (4)脚手架搭设顺序及要求;

    (5)设计计算书和搭设详图;

    ①根据JGJ130-2001规范规定:

50m以下的双排脚手架当采用该规范第6.6.1条规定的构造尺寸,且符合该规范表5.1.7注、第6章构造规定时,其相应杆件可不再进行设计计算。

    ②双排扣件式钢管脚手架一般搭设高度不宜超过50m,当搭设高度超过50m时,必须提供设计计算书及卸荷方法详图,对架体和构件应进行以下验算:

    a.小横杆强度、刚度验算;

    b.大横杆强度、刚度验算;

    c.立杆强度、稳定性验算;

    d.连墙件抗拉、抗压强度验算;

    e.连墙件与脚手架及主体结构的连接强度验算;

    f.底座和地基承载力验算;

    g.卸料平台承载力验算。

    ③搭设详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a.脚手架立面、剖面图;

    b.卸料平台搭设详图;

    c.脚手架开洞处加强图;

    d.斜挑防护搭设详图。

   (6)脚手架的检查和验收;

   (7)脚手架的拆除方法和要求;

   (8)安全文明施工要求;

   (9)材料、周转料使用计划。

   3.1.2.2“悬挑式外脚手架方案”的具体内容

    

(1)工程概况;

    

(2)施工准备工作;

    (3)施工方案中必须明确下列内容的具体要求:

脚手架及其附件(型钢、预埋套环、钢管、扣件、钢丝绳、螺栓、安全网、脚手板)材质;杆件(悬挑梁、受压斜杆、立杆、大横杆、小横杆、栏杆、剪刀撑、斜撑、连墙件、门洞处加强杆件)设置间距;杆件搭接方式;斜道及卸料平台搭设方法;防雷接地、脚手板、防滑条设置原则等内容;

    (4)脚手架搭设顺序及要求;

    (5)设计计算书和搭设详图;

   ①架体和构件应进行以下验算:

    a.悬挑梁抗弯强度、抗剪强度、局部承压强度、整体稳定、刚度验算;

    b.受压斜杆抗压强度、稳定性验算;

    c.预埋套环强度验算;

    d.连墙件抗拉、抗压强度验算;

    e.连墙件与脚手架及主体结构的连接强度验算;

    f.卸料平台承载力验算。

   ②搭设详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a.脚手架立面、剖面图;

    b.脚手架悬挑梁及预埋套环节点详图;

    c.卸料平台搭设详图;

    d.脚手架开洞处加强图;

    e.斜挑防护搭设详图。

    (6)脚手架的检查和验收;

    (7)脚手架的拆除方法和要求;

    (8)安全文明施工要求;

    (9)材料、周转料使用计划。

    3.1.2.3“附着升降外脚手架方案”的具体内容(以公司自主研发的“FZJ附着式自升脚手架”为例,由材料分公司负责编制)

    

(1)工程概况;

    

(2)施工准备工作

    (3)施工方案中必须明确下列内容的具体要求:

脚手架及其附件(承力三角架、钢管、扣件、吊具、索具、钢丝绳、螺栓、防坠器、防坠吊杆、防倾导杆导环、安全网、脚手板)材质;提升设备、防坠防倾设备、提升用葫芦及脚手架杆件(立杆、大横杆、小横杆、栏杆、剪刀撑、斜撑、连墙件、门洞处加强杆件)设置间距;杆件搭接方式;斜道及卸料平台搭设方法;防雷接地、脚手板、防滑条设置原则等内容;

    (4)脚手架构造与装置;

    (5)搭设顺序及要求;

    (6)设计计算书和搭设详图;

附着升降脚手架的架体结构和附着支承结构应按“概率极限状态法”进行设计计算,升降结构中的升降动力设备、吊具、索具,按“容许应力设计法”进行设计计算,各组成部分应按其结构形式、工作状态和受力情况,分别确定在使用、升降和坠落三种不同状况下的荷载标准值和计算简图,并按最不利情况进行计算和验算。

必要时应通过整体模型试验验证脚手架架体结构的设计承载能力。

    ①架体和构件应进行以下计算或验算:

    a.立杆强度、稳定性验算

    b.架体整体抗倾覆验算

    c.底座桁架系统强度、稳定性验算

    d.悬挂系统强度验算(包括法兰螺栓抗拉验算、穿墙螺杆抗剪验算);

    e.提升点吊环抗拉强度验算;

    f.承力三角架验算(包括钢管强度及稳定性性验算和斜杆、水平杆连接处的螺杆抗剪强度验算)

    g.卸料平台承载力验算。

    ②搭设详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a.脚手架底座平面布置图;

    b.底部桁架立面图

    c.脚手架立面、剖面图;

    d.法兰螺栓构造详图;

    e.提升承力架构造详图;

    f.防倾、防坠装置构造详图;

    g.梁或墙内预埋螺栓构造图

    h.卸料平台搭设详图;

    i.脚手架开洞处加强图;

    j.某些不便采用提升架结构部位的架体处理。

    (7)脚手架的升降工艺;

    (8)脚手架防倾、防坠装置工作原理和正常工作保证措施;

    (9)脚手架的检查和验收(含架体验收记录和升降前后安全检查表);

    (10)脚手架的拆除方法和要求;

    (11)安全文明施工要求;

    (12)材料、周转料使用计划。

    3.1.3模板工程

模板工程必须编制施工方案。

方案必须体现全面性、针对性、可行性、经济性、法令性的特点,方案必须报公司工程技术处或分公司、改制子单位相关技术部门审批,涉及大体积或情况复杂的结构构件支模宜邀请有关专家或建设主管部门对施工方案进行评审。

   3.1.3.1“模板工程(满堂支模)施工方案”的具体内容

    

(1)工程概况;

    

(2)施工准备工作;

    (3)施工方案中必须明确下列内容的具体要求:

模板、木枋、支模架钢管、槽钢、底座、可调节支撑、扣件、对拉螺杆、蝴蝶扣、套管等材料和构件的种类及材质要求;杆件(立杆、大横杆、小横杆、剪刀撑、斜撑)、紧固件(槽钢、对拉螺杆、钢管、木枋)设置间距;杆件接长方式等内容;

    (4)模板制作及组拼方式;

    (5)支模架搭设顺序及要求;

    (6)支撑系统设计计算和支模图;

    ①支撑系统设计计算

其中水平构件应进行以下第a、b、c、d、e、j项的计算或验算(对于大截面梁板,还应附加进行以下第f、g、h项验算),竖直构件应进行以下第c、d、e、i、j项的计算或验算(对于层高大的墙柱,还应附加进行以下第f项验算):

    a.立杆强度、稳定性验算;

    b.小横杆强度、刚度验算;

    c.大横杆强度、刚度验算;

    d.木枋强度、刚度验算

    e.对拉螺杆强度验算;

    f.模板强度、刚度验算;

    g.下层楼面整体承载力验算;

    h.下层楼面局部抗冲切验算;

    i.墙、柱箍截面确定及间距计算;

    j.扣件抗滑验算;

    ②支模图应包括以下内容:

    a.支模体系剖面图,有必要时加绘立面图(对于不便在剖面图中表示的斜撑和剪刀撑等构件须进行文字说明);

    b.加固和卸荷支撑剖面图、平面图;

    c.细部构造的大样图;

   (7)模板检查和验收标准;

   (8)拆模时间、方法;

   (9)模板存放和保养方法;

   (10)安全文明施工要求(应包括根据混凝土输送方法制定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

   (11)材料、周转料使用计划。

    3.1.4拆除工程施工方案编制要求

拆除工程施工必须编制施工方案。

方案必须体现全面性、针对性、可行性、经济性、法令性的特点,方案必须报公司工程技术处或分公司、改制子单位相关技术部门审批。

    3.1.4.1“拆除工程施工方案”的具体内容

    

(1)工程概况;

    

(2)施工准备工作(包括拆除工程量的计算、拆除方法的确定、机械、人员选定,工作班安排等);

    (3)确保作业安全和职业健康的措施(包括临时加固措施、安全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工人上岗安全教育、工作面安全与否判别方法、现场警示标识设置、待拆物周边封闭和防护措施等)

    (4)拆除施工顺序(根据平面、立面分区分段绘图辅助表示);

    (5)拆除工艺;

    (6)拆除构件的运输和出场安排;

    (7)降低环境污染的措施(包括降尘、降噪、清渣、控制污水排放等方面)

    (8)施工进度计划。

    (9)材料、周转料使用计划。

 3.1.5季节性施工措施

    3.1.5.1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根据工期跨度和当地气候特点,并结合工程现场实际,编制季节性施工措施,应能体现全面性、针对性、可行性、经济性、法令性的特点。

    3.1.5.2“季节性施工措施”可按雨季、夏季和冬季三类目录编制,由于各工程所在地气候特点不尽相同,因此可能存在雨热或雨寒同期的现象,施工中应合并考虑。

    3.1.5.3“雨季施工措施”的主要内容

    

(1)基槽、管沟、基坑、边坡等防坍塌措施;

    

(2)防漏电、触电措施;

    (3)脚手架、龙门架、塔吊、外用电梯架防倒塌措施;

    (4)防雷击措施;

    (5)防雨用品材料计划;

    (6)操作面、通道防滑措施;

    (7)成品半成品保护措施;

    (8)现场排渍、引流措施。

    3.1.5.4“夏季施工措施”的主要内容

    

(1)防暑措施和防暑用品发放计划;

    

(2)防雷击措施;

    (3)成品半成品保护措施。

    3.1.5.5“冬季施工措施”的主要内容

    

(1)施工及现场取暖防火灾措施;

    

(2)防煤气中毒措施;

    (3)现场防电气防火措施;

    (4)操作面、通道防滑措施;

    (5)保温防冻材料计划;

    (6)防寒措施和防寒用品发放计划;

    (7)成品半成品保护措施。

    3.2分项施工工艺流程的技术控制过程

    3.2.1土方工程

    3.2.1.1人工挖土工艺流程

    

(1)工艺流程

确定开挖路线和坡度→测量定位,撒灰标记→切出基坑(槽)边线→分层开挖、降水→修整边坡→清理坑底

    

(2)要求

    ①在天然湿度且无地下水的匀质土中开挖基坑(槽)和管沟时,可直立开挖且不加支撑,但不得超过下表的规定:

各类土直立开挖最大深度(不加支撑)

土的种类

容许直立开挖深度(m)

密实、中密的砂土和碎石类土(充填物为砂土)

1.0

硬塑、可塑的粉质粘土及粉土

1.25

硬塑、可塑的粘土和碎石类土(充填物为粘性土)

1.5

坚硬的粘土

2.0

    ②浅条形基础开挖时,对于一般粘性土可自上而下分层进行,分层厚度以60cm为宜,从开挖端向后倒退按踏步型挖掘;对于碎石类土,可先用大锤、钢凿结合撬棍或铁镐将土翻松,再向前挖掘,每层厚度约为20cm,应分层出土、清底,然后进入下层挖掘。

    ③基坑(槽)、管沟放坡开挖时,应按施工方案规定的坡度粗略开挖,再分层按坡度要求做出坡度线,每隔3m左右做一条,并以该线为依据进行放坡。

    (3)注意事项

    ①防止开挖尺寸不足:

基坑(槽)、管沟底部的开挖尺寸,除结构宽度、高度,还应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工作面宽度、高度。

如支护支撑结构、排水设施所需宽度,垫层、回填土的厚度等。

    ②防止土方超挖:

在坑(槽)壁上设置水平桩(间距不大于3m)控制基底标高,并加强检查。

发现超挖,采用低压缩材料(如灰土、砂卵石等)分层回填。

    ③防止基底土扰动:

待下道工序开始时,再将设计标高以上的30cm预留土层挖除,平时采取有效的降排水措施,并尽量避免雨季施工。

    ④防止基础、墙、柱的倾斜裂缝:

避免在已施工完的基础一侧堆放过多材料或余土。

    ⑤防止排水不畅:

土方开挖先从低处开始进行,分段分层依次开挖,以形成一定坡度,使基坑内的水易于集中并排至积水井,但注意在可能影响边坡稳定的区域内不得积水。

    ⑥防止流砂:

地下水面以下挖土如遇粉、细砂层,应采用有效的降水措施,将水位降至作业面以下50cm再继续挖土。

    ⑦防止软土地区桩身偏移:

软土地区基桩挖土,在打桩完成后,应间隔一定的时间,使土体恢复稳定,且桩身强度达到70%以上时,再对称挖土,高差控制在80cm以内,防止软土滑动而造成桩身偏移。

   3.2.1.2机械挖土工艺流程

   

(1)工艺流程

确定开挖方法、路线和坡度→降水→分层分段开挖、边坡支护→修整边坡→清理坑底→基坑验收

   

(2)要求

    ①土方开挖宜从上至下分层分段依次进行。

    ②机械开挖接近基底时,应预留150mm~300mm厚土层由人工清理,既可精确找平,亦可避免超挖或造成基底土体扰动。

基坑开挖并清理完毕,应进行验槽,宜用钎探的方法判断地基土质情况。

对不符合要求的松软土层、孔洞、墓穴等,应作出地基处理记录,认真进行处理,完全符合要求后由参加验槽的各方签署隐蔽工程验收记录,作为竣工资料存档备查。

    ③土方开挖不宜在雨季进行,如无法避免,应分段、分期依次完成,已开挖面应随时浇筑垫层。

施工时可在坑、槽顶侧垒矮堤、挖导流沟,防止雨水流入坑槽浸泡基土,并造成边坡失稳塌方,必要时可适当放缓边坡或加强支护。

    (3)注意事项

    ①防止开挖尺寸不足:

基坑(槽)、管沟底部的开挖尺寸,除结构宽度、高度,还应根据实际需要增加工作面宽度、高度,如支护支撑结构、排水设施所需宽度,垫层、回填土的厚度等。

    ②防止土方超挖:

开挖基坑(槽)管沟不得超至基底标高以下。

如个别地方超挖,处理方法应取得设计单位同意,不得擅自处理。

    ③防止基底土扰动:

待下道工序开始时,再将设计标高以上的30cm预留土层挖除,平时采取有效的降排水措施,并尽量避免雨季施工。

    ④防止排水不畅:

土方开挖先从低处开始进行,分段分层依次开挖,以形成一定坡度,使基坑内的水易于集中并排至积水井,但注意在可能影响边坡稳定的区域内不得积水。

    ⑤防止流砂:

地下水面以下挖土如遇粉、细砂层,应采用有力高效的降水措施,将水位降至作业面以下50cm再继续挖土。

   3.2.1.3人工回填土工艺流程

   

(1)工艺流程

基坑(槽)底清理→检验土质→分层填土铺平→分层土方夯实→密实度检验→修整找平

   

(2)要求

    ①填土前应将基坑(槽)底的垃圾和杂物清理干净。

基槽回填前,必须清理到基础底面标高,将回落的松散垃圾、砂浆、石子等杂物清除干净。

    ②应尽量采用同类土水平分层摊铺填筑,严格控制每层铺土厚度,应根据土质、密实度要求和机具性能确定摊铺厚度,具体数据如3.5.1中表所示。

严禁汽车直接向基坑(槽)中倒土。

    ③每层回填土摊铺耙平后,应及时夯实,每层至少夯打三遍。

   (3)注意事项

    ①回填土方下沉:

多由虚铺土超过规定厚度,夯实遍数不够、漏夯、坑(槽)底有机杂物或余土清理不净等原因造成。

应在施工中认真执行规范的有关各项规定,并应严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②回填土夯压不密实:

可在夯压时对干土适当洒水加以湿润,但加水过多导致“橡皮土”出现,同样夯不密实,此时应将“橡皮土”挖出,重新换土夯填。

    ③管道下部夯填不实:

管道下部应按标准要求夯填,如果夯填不实将造成管道下方空虚,导致管道折断而渗漏。

    ④基础墙两侧受压不均:

基坑(槽)回填时应按相对两侧或四面同时进行。

基础墙两侧标高不可相差太多,以免墙体受侧压不均产生倾斜裂缝。

   3.2.1.4机械回填土工艺流程

   

(1)工艺流程

基坑(槽)底清理→检验土质→分层填土→分层辗压密实→密实度检验→修整找平

   

(2)要求

    ①填土前应将基坑(槽)底的垃圾和杂物清理干净。

    ②回填土应分层摊铺。

    ③每层回填土摊铺耙平后,应及时碾压。

    ④密实度检验:

每层土夯实后,均应按规范进行环刀取样,测出干土的质量密度,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上层填土。

基坑(槽)或管沟,视实际情况每20~50m长度取样一组(每个基坑不少于一组);场地平整按400~900m2取样一组。

   (3)注意事项

    ①回填土方下沉:

多由虚铺土超过规定厚度,夯实遍数不够、漏夯,坑(槽)底有机杂物或余土清理不净等原因造成。

应在施工中认真执行规范的有关各项规定,并应严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②回填土夯压不密实:

可在夯压时对干土适当洒水加以湿润,但加水过多导致“橡皮土”出现,同样夯不密实,此时应将“橡皮土”挖出,重新换土夯填。

    ③管道下部夯填不实:

管道下部应按标准要求夯填,如果夯填不实将造成管道下方空虚,导致管道折断而渗漏。

    ④土粒流失:

在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内的填方,对填方密实度要求较高时,应采取加设排水暗沟、护坡桩等措施,以防填方土粒流失,造成不均匀下沉和坍塌等事故。

    3.2.2基础工程施工工艺流程

    3.2.2.1砂石地基工艺流程

   

(1)工艺流程

基层处理→设置标高→级配砂石→分层铺筑砂石→洒水→夯实或碾压→找平验收

   

(2)要求

    ①对级配砂石进行技术鉴定,如果是人工级配砂石,应将砂石拌合均匀,质量均应达到设计要求或规范规定。

    ②铺筑砂石的每层厚度,一般为150-200mm,不宜超过300mm,分层厚度可用样桩控制。

视不同条件,可选用夯实或压实的方法。

大面积的砂石垫层,铺厚可达350mm,宜采用6-10t的压路机碾压。

    ③洒水:

铺筑级配砂石在夯实碾压前,应根据其干湿程度和气候条件,适当洒水以保持砂石的最佳含水量,一般为8%-12%。

    ④夯实或碾压,夯实或碾压的遍数,由现场试验确定。

用木夯或蛙式打夯机时,应保持落距为400-500mm,要一夯压半夯,行行相接,全面夯实,一般不少于3遍。

采用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