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10866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docx

浙教版八年级下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八下

八年级下第一章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

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4、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原子排列不同。

5.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有三种微粒:

分子、原子、离子,保持化学性质的粒有子原子、离子,分子等

1、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

金属单质(如:

铁Fe、钠Na等)、稀有气体单质(:

如氦气He、氖气Ne、氩气Ar等),部分固态非金属单质(如:

碳C、磷P、硫S、硅Si等)

2、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

食盐(氯化钠NaCl)、硫酸铜CuSO4等

3、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

水H2O、二氧化碳CO2、氮气N2、氢气H2、二氧化硫SO2

五氧化二磷P2O5、一氧化碳CO、甲烷CH4、氧气O2、蔗糖、酒精等

6.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

7.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相同点

不同点

分子

微粒;运动;有质量;有间隔

化学反应中能再分

构成物质

原子

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能构成分子,也能直接构成物质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2、汤姆森--“汤姆森模型”:

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

--发现电子3、卢瑟福--“卢瑟福模型”:

电子绕原子核运行4、波尔--“分层模型”:

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5、“电子云模型

质子(带正电)夸克

二、原子的结构:

1、原子:

原子核:

(带正电)中子(不带电)夸克

(不显电性)核外电子:

(带负电)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

(4)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四、原子的“孪生兄弟”---同位素

1、元素: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如碳元素就是所有核电荷数为6的原子的总称。

元素只有种类而不讲个数。

2、同位素:

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的统称。

如氢有氕、

氘、氚三种同尾数原子。

大多数元素都有同位素原子。

3、同位素的应用:

核设施、化学分析、消除细菌、文物鉴定、医学诊断等

4、同位素原子的表达:

左下角数字表示质子数,左上角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五、带电的原子——离子

1、离子:

离子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离子是构成物质的第三种基本微粒:

离子和分子、原子一样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3、离子的分类:

离子:

原子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阴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如:

钠离子(Na+)、铜离子(Cu2+)

阴离子---带负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如:

氯离子(Cl-)、硫酸根离子(SO42-)

离子所带电荷数取决于它得失电子的数目。

4、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别

粒子结构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粒子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

显负电

联系

得电子得电子

阳离子原子阴离子

失电子失电子

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定义

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总称为元素。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区分

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②组成物质(单质和化合物)

①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②构成分子,也直接构成物质

使用

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

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构成)

联系

元素是原子的总称;元素的种类由原子中的质子数(核电荷数)决定

第4节组成物质的元素

1、110多种,包括人造元素。

元素分类: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包括稀有气体元素:

在自然界含量极少,性质非常稳定)

2、由多种物质组成叫混合物。

由一种物质组成叫纯净物。

纯净物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纯净物单质:

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例:

氧气

物质化合物: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混合物例:

混合物:

如空气、天然水、盐酸、所有的溶液

氧化物: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

3、元素在地壳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

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其次是硅。

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是铝,其次是铁。

4、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是氧元素,其次是碳、氢;海水中含量多到少:

氧、氢、氯、钠。

有机物主要由碳、氢、氧组成

第5节表示元素的符号

1、元素符号一般表示:

⑴一种元素⑵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3)表物质(由原子直接构成的)

2、元素符号的意义---以N(氮)为例:

⑴“N”表示氮元素---表示一种元素

⑵“N”表示一个氮原子---表示一个原子

3、元素符号前面有数字时,只表示n个该原子,如2H:

表示两个氢原子

H2:

表示每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

二、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

族---纵行为族:

七个主族、七个副族、0族和第八族。

周期---横行为周期:

七个周期和镧素、锕系。

2.每一个周期都是金属元素开始,稀有气体结束;

3.每一主族基本上是非金属元素开始,金属元素结束

4.第1~4主族基本上都是金属元素,易失电子。

第5~7主族以非金属为主,易得电子。

0族全部是稀有气体,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稳定。

5.在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增加,电子层数相同

6.在同一族内,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各元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

7.①每层最多排2n2个电子(n表示层数)

 ②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最外层为第一层不超过2个)

 ③先排满内层再排外层

  注:

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非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有2个),结构稳定,性质稳定。

 

第6节表示物质的符号

1、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称化学式

2、化学式书写原则

①物质的化学式是通过实验来确定的,(如水的组成是通过电解水实验,分析产物得到的)不是能凭空想像;

②一种物质(纯净物)只能有一种化学式。

⑴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①先写出组成单质的元素符号,再在右下角标出构成1个单质分子的原子个数。

②稀有气体、金属单质和部分非金属单质,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⑵化合物化学式的写法及读法(先读的后写,后写的先读)

①氧与其它元素组成,氧写在右边;

读法:

氧化某或几氧化几某

如:

MgO、CuO、CO2、SO2、Fe3O4、P2O5、MnO2

氧化物:

两种元素组成,其中有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②氢与其它元素组合,一般情况下氢写在左边;

读法:

某化氢-------氢化物

如:

H2O、HCl、H2S。

氢与其它元素组合也有例外,如NH3(氨气)、CH4(甲烷)

③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物质,其化学式常用其离子最简单整数比表示。

金属左,非金属右

4、化学式的读法:

一般从右向左读做“某化某”;或者要指出一个分子里的个数。

酸根与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读成“某酸某

5、化学式的意义:

以CO2为例:

(1)表示某种物质(二氧化碳气体)宏观

(2)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宏观

(3))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微观

(4)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

(5)表示这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微观

(6)表示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4)

(7表示组成该物质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二氧化碳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1:

1)

(8)表示组成该物质各元素的质量分数(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27.27%)

注意:

如果化学式前面有系数,只表示该物质的几个分子,如2CO2只表示两个二氧化碳分子

6、离子符号是在形成该离子的原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海水中所含的部分离子:

Cl-、Na+、Ca2+、Mg2+

7、Cl-表示带1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Na+表示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钠离子;

Ca2+表示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钙离子;Mg2+表示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

2Na+表示二个钠离子:

8、常见的原子团

离子名称

离子符号

所带电荷数

氢氧根离子

OH-

-1

硫酸根离子

SO42-

-2

硝酸根离子

NO3-

-1

碳酸根离子

CO32-

-2

碳酸氢根离子

HCO3-

-1

铵根离子

NH4+

+1

亚硫酸根离子

SO32-

-2

磷酸根离子

PO43-

-3

氯酸根离子

ClO3-

-1

高锰酸根离子

MnO4-

-1

9、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用化合价来表示。

化合价表示如+1

Na

10、常见化合价:

 一价氢氯钾钠银;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价硫齐全;二价铜汞最常见

11.常见原子团(根)的化合价和原子团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相等。

原子团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就是该原子团的化合价

12、根据元素化合价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原则:

在化合物中所有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化合物书写口诀:

正前负后、上方标价、交叉填数、约简检验

13.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⑴在化合物里氢元素通常显+1价、氧元素-2价。

⑵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正价。

⑶非金属元素与氢元素和金属结合形成化合物时显负价、与氧元素结合时显正价。

⑷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⑸同一元素在不同的化合物里,可能显示相同的化合价,如SO2CO2有些元素在相同的化合物里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如NH4NO3。

14.元素化合价的应用

⑴根据化合物的化学式,求出其中元素的化合价;

原则: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总和为零

⑵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写出化学式。

二、离子符号的表示:

⑴先写上元素符号,在其右上角标出所带的电荷数及其电性。

如Na+Cl-Mg2+、K+、Al3+、Fe3+、Fe2+、Ca2+、

⑵有些离子是带电的原子集团,方法与上同,将它看成一个整体即可,称为某某根离子

         如:

铵根离子 NH4+   碳酸根离子 CO32-、SO42—、NO3—、OH—

注意:

右上角数前符后1必须省略

三、化学符号及含义

1.若干个原子:

在元素符号前加数字,“1”省略

S表示1个硫原子,硫元素,硫单质2Ca2个钙原子(只有微观含义)

2.若干个分子:

化学式前加数字(单个的元素符号除外)

①2H2O2个水分子②2N22个氮分子③nSO2n个二氧化硫分子

3.若干个离子:

离子符号前加数字(离子的电荷数标在右上角,电荷的数值等于它的化合价)

①2S2-2个硫离子②2Ca2+2个钙离子③2SO42-2个硫酸根离子

④nOH-n个氢氧根离子⑤2Fe3+2个铁离子⑥3Fe2+3个亚铁离子

4.元素的化合价:

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2-2+1

Ca+2价的钙元素O-2价的氧元素H2O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1价

注意:

正上方符前数后1必须不省略

5.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的意义

(1)、化学符号前面:

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

如2N、2H2、2Mg2+等。

(2)、化学符号右下角:

表示一个分子(或原子团)中含有某原子的个数。

如H2、SO42-。

(3)、化学符号右上角:

表示一个××离子带×个单位的×电荷。

(4)、化学符号正上方:

表示化合物中某元素的化合价。

(5)、元素符号左下角:

表示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6)、元素符号左上角:

表示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即相对原子质量)。

记牢关系:

离子所带的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在数值上是相等的;离子所带的电荷的正负与元素化合价的正负相一致。

说出微粒周围数字的“2”的含义

2Ca2+前2:

表示2个钙离子,后2:

每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2H2O前2:

表示2个水分子后2:

每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

+2

CaO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

 

第7节元素符号表示的量

1、以C-12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值,叫做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如2311Na:

钠原子有11个质子;相对原子质量为23;中子数为12

2、相对分子质量:

一个分子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

3、根据化学式求相对分子质量:

已知,H—1O—16S—32

求:

H2SO4(硫酸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

1×2+32+16×4==98

4、化学式的含义:

(1)表示该种物质(二氧化碳气体)

(2)表示这种物质的组成(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4)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的构成(CO2分子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5)表示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5、根据化学式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例:

水的化学式为H2O,求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

解:

H∶O==1×2∶16×1==1∶8答: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相对分子质量M=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2.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设化学式为AxBy

mA:

mB=(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

(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

3.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或=

×100%

4.混合物中某物质的质量分数=

×100%=

×100%

(纯度、百分含量)

5.某元素的质量=某物质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某物质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以AxBy为例

1.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xa+yb

2.根据化学式求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A原子个数:

B原子个数=x:

y

3.根据化学式求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A元素质量:

B元素质量=xa:

yb

4.根据化学式求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A元素的质量分数A%=—————100%

5.根据化学式计算某元素的质量

元素A的质MA=MAxOy×A%

 

第2章

知识要点:

一、空气

1、空气是由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

2、空气的组成:

(体积比)

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

二氧化碳:

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3、空气的利用。

(1)氮是构成生命体蛋白质的主要元素。

灯泡、食品中作保护气

氮气的用途制化肥、炸药、染料等

液态氮可作冷冻剂

(2)氧气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氧气的用途:

提供呼吸、急救病人、登山、潜水等

支持燃烧、气焊、气割、炼钢等

(3)稀有气体(惰性气体):

化学性质很稳定,通电时能发出各种有色光。

制作保护气

用途制成各种电光源

用于激光技术

(4)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固态时(干冰)作制冷剂

2.工业原料,制纯碱尿素汽水

3.灭火

4.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二、氧气和氧化

1、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气体

密度比空气大

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三态变化,液态氧呈淡蓝色,固态氧蓝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

供呼吸、支持燃烧、化学性质较活泼、具有氧化性。

(1)硫在氧气中燃烧:

(2)S+O2===SO2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3Fe+2O2====Fe3O4燃烧时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注意:

铁丝燃烧时要绑一根火柴来引燃,瓶底要放点水或细砂防止炸裂瓶底)

反应物

反应

现象

空气中

淡蓝色火焰

氧化、自然

生锈(Fe2O3)

燃烧、发出红光

氧气中(点燃)

蓝紫色火焰

冒白烟

火星四射

发出白光

产物

SO2

P2O5

Fe3O4

CO2

 

3、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

燃烧:

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这种反应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可引起爆炸

缓慢氧化:

速率缓慢的氧化反应,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可引起自燃

4、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

1实验室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高锰酸钾或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H2O2====2H2O+O2

2KMnO4====K2MnO4+MnO2+O2

2KClO3=======2KCl+3O2

2实验室装置图课本45和46页

3

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2)工业制法:

分离空气发(属于物理变化的过程)

5、催化剂。

一变:

改变其他物质化学反应的速度

二不变:

本身质量化学反应前后不变

本身化学性质

6、灭火和火灾自救

(1)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

可燃物燃烧条件跟氧气充分接触

(2)

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下

灭火方法跟氧气隔绝

(3)火灾自救及措施(看课本)

三、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

1、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

A+BC(多变一)

(2)分解反应:

AB+C(一变多)

 

2、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没有变化

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

①原子种类②元素种类

③原子数目

④物质总质量

3、化学方程式。

(1)定义:

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2)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

一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3)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和步骤。

(4)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

①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②表示反应的条件

③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原子、分子个数比

④表示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

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这个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物质是碳(C)和氧气(O2),条件是点燃,参加反应的氧气分子和碳原子的比为1:

1,氧气,碳和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8:

3:

11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

化学方程式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2)计算步骤。

设未知量写出化学方程式写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

列出方程求解写出简明答案

四、生物的呼吸

1、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的组成。

(主要由呼吸道和肺两大部分组成)

呼吸道:

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部分支气管

肺肺泡管(有很多肺泡)

肺泡:

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外有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2)、呼吸运动

吸气:

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间内肌舒张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胸腔容积扩大肺扩张,导致肺内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肺泡

呼气:

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间内肌收缩肋骨下降胸腔容积缩小肺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泡

(3)肺泡内气压变化

气时,肺泡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呼气时,肺泡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

(4)动物的呼吸:

动物和人一样,也要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植物的呼吸:

植物和空气之间也有气体交换,也会呼吸,也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2.呼吸,呼吸运动与呼吸作用的区别

呼吸是指人体的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也可是说是人体从外界吸入氧气并把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过程

呼吸运动就是肋间肌和隔等呼吸肌群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的运动

呼吸作用是指植物体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5.光合作用

(3)光合作用的过程

i.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在阳光的作用下,利用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制造有机物,并放出氧气的过程。

ii.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可表示为: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淀粉)+氧气

iii.光合作用的实质:

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iv.光合作用的意义:

①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食物②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能量③光合作用为一切生物提供氧气

6.二氧化碳

①实验室制取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

②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密度比空气大。

注意:

不能用排水法,因为二氧化碳可溶于水)

③验满方法:

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

(2)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①无色无味的气体②密度比空气大③可溶于水④三态变化,其固体称干冰。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①不能供呼吸②一般情况下,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③与水反应:

CO2+H2O=H2CO3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④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

(4)二氧化碳的用途:

①灭火②作化工原料,制纯碱、汽水等

③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i.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刚好相反的两个过程,区别如下: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①在植物的叶绿体内进行植物成活部分都能进行

②在光照下才能进行有无光都能进行

③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④制造有机物,贮藏能量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5)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物质(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作用为光合作用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两者互相依存和对立。

三、自然界中碳和氧的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

植物的光合作用。

(2)自然界消耗氧气的途径:

生物呼吸和物质燃烧。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自然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

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植物的光合作用。

3、保护臭氧层。

(1)臭氧层的作用:

阻挡和削弱来自太阳光的过强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

(2)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

1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原因:

氯氟烃等物质对臭氧的作用。

2臭氧层的保护措施:

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